涅盘中学的奠基仪式在群山环抱中隆重举行,那枚象征着教育希望的种子被郑重地埋入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黎曼卿站在奠基现场,目光却穿透眼前的热闹景象,投向更远的未来。她深知,教育的根基固然需要像夯实地基一般坚实稳固,然而,对于乡村的持续发展而言,支撑其不断前行的产业引擎,同样迫切地需要注入全新的动能。她的思绪,如同轻盈的云朵,常常不由自主地飘回那片纯净而美丽的墨脱土地。在那里,顾泽楷发现的那一株看似平凡,实则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石根蕨”,宛如一颗隐藏在深山中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同时,她的思绪也飘回了云岭村以及无数与之相似的乡村,这些乡村在传统农业生产的道路上,正面临着一道道难以逾越的瓶颈与挑战,犹如航行在波涛汹涌大海中的船只,急需找到新的方向。
“泽楷,”
一天傍晚,绚烂的晚霞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归耘居”的院子上空徐徐展开。黎曼卿静静地站在院子里,凝望着天边那如诗如画的晚霞,眼神中透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缓缓说道,
“我们在墨脱亲眼目睹了特色作物所蕴含的巨大潜力,那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农业新领域;在云岭,我们也成功验证了合作社模式的可行性,这是乡村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但是,你有没有深入思考过,怎样才能让这样的成功,变得更加具有可复制性,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一样;变得更加富有成效,能够为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变得更加能够抵御各种风险,就像坚固的堡垒一样,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呢?尤其是在当下,劳动力日益老龄化,年轻一代对土地的情感愈发疏离,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
顾泽楷听到黎曼卿的话,轻轻放下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脸上浮现出会意的笑容。他心里十分明白,黎曼卿心中又有了新的宏伟蓝图。
“你想让科技,成为撬动传统农业变革的那根强有力的杠杆,推动传统农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他说道。
“没错。”
黎曼卿听到顾泽楷的理解,转过身来,眼神中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激情地说道,
“我所说的科技,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仿佛悬浮在云端,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的科技,而是能够真正弯下腰来,深入到土地之中,像一位贴心的老农一样,听懂土地的语言,理解农民内心深处的需求,与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紧密相连的科技。我们得建一个实验室,一个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将成为科技与农业融合的创新之地。”
这个想法,与顾泽楷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作为一名资深的农学专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科技在农业领域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就像一座尚未完全开发的宝藏,有着无限的可能;同时,他也深知在科技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应用鸿沟,就像一条横亘在科技与农业之间的河流,阻碍着科技的广泛应用。两人经过简短的交流,迅速达成了共识:共同创建“涅盘 - 数字农业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将成为他们实现农业科技梦想的起点。
实验室的选址,经过了他们深思熟虑的考量。他们没有选择繁华热闹的省城,那里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通,但与实际的农业生产场景相距甚远;也没有放在高校林立的研究所园区,那里更多的是学术研究,缺乏与一线生产的紧密联系。而是坚定地将实验室选址在了云岭村——这片他们最为熟悉、也最能直接接触到农业生产中真实问题的地方。他们充分利用涅盘实业的一部分旧厂房,对其进行精心的改造。改造的理念是“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意味着实验室的研究将紧密围绕实际农业生产问题展开,研究成果也将直接服务于这片土地上的农民。
然而,实验室的创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难。引进的第一批设备——几架用于农田测绘和精准植保的无人机,刚刚出现在云岭村,就引起了村民们的围观和窃窃私语。村民们对这些陌生的设备充满了好奇和怀疑。
“这铁家伙,能在天上飞,还能给庄稼打药?靠谱吗?别把咱的苗给烧坏了!”
曾经在黎曼卿初到云岭时,带头质疑过她的张老汉,如今依然是村里意见的风向标。他拄着锄头,站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技术人员调试无人机,脸上写满了怀疑和担忧。
当物联网传感器被小心翼翼地埋进田间地头,用于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温度、养分含量时,更多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弄这些个电线杆子插地里,就能知道庄稼缺啥?俺们种了一辈子地,看看叶子,抓把土闻闻,啥不知道?”
一位老农皱着眉头,满脸不屑地说道。
“就是,花这冤枉钱,还不如多买几袋好肥料实在!”
另一位村民也跟着附和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