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的降临宛如清晨第一缕穿透薄雾的阳光,那柔和温暖的光芒轻轻洒落在黎曼卿的心田,如同一只温柔的手,缓缓驱散了她心底最后那一丝残留着的、属于往昔回忆的寒意。她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含饴弄孙的幸福喜悦之中,每一次看着孙儿那粉嫩的小脸,听着孙儿那清脆稚嫩的笑声,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传承所带来的那种纯粹而又深厚的慰藉。这种慰藉就像是一泓清泉,缓缓流淌在她的心间,让她的内心充满了安宁与满足。
然而,这份属于小家庭的宁静与圆满,并没有让黎曼卿停下她那关注更广阔天地的目光。她的心,就像一只敏锐的候鸟,始终牵挂着那些通过“星火计划”撒向四面八方各个角落的年轻火种。这些年轻火种就像是星星之火,带着希望与梦想,奔赴在各个地方。同时,她的心也紧紧系着他们身后那片依然需要被温暖光芒照亮的广袤教育沃土。这片沃土,承载着无数孩子的未来与希望,却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未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一天下午,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李晓峰匆匆忙忙地拿着厚厚一叠报告来到了“归耘居”。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凝重,那凝重的神情就像是暴风雨来临前天空中低垂的乌云。他是来汇报“星火计划”首批学员返乡创业半年情况的。当他开始汇报时,那数据着实令人欣喜。超过八成的项目都在稳步地向前推进,这些项目就像是一颗颗充满活力的种子,在当地生根发芽,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不少原本闲置在家劳动力重新有了工作,有了收入,生活也逐渐有了盼头。这也充分验证了“涅盘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就像是一颗优良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地上都能茁壮成长。
但当汇报到报告末尾时,附着的那一页数据,却像是一根尖锐无比的刺,狠狠地扎进了黎曼卿的心。那是学员们反馈的,关于他们家乡所在地(大多是偏远山区)初中毕业生去向的粗略统计。当黎曼卿的目光落在那一页数据上时,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跃然纸上:平均失学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五以上!这个数字就像是一记沉重的重锤,狠狠地敲击在黎曼卿的心上。许多孩子,尤其是女孩,在好不容易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便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中断了学业。有的孩子因为家住在偏远的山村,到学校的路途遥远,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摸黑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学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孩子家境贫寒,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供他们继续读书,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学业;还有的地方,“读书无用论”的沉渣泛起,一些家长受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读书没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这些孩子,有的南下打工,进入了工厂,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的工作;有的早早嫁人,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重复着父辈们那辛苦而又平凡的轨迹。
黎曼卿就那样静静地盯着那个数字,久久都没有说话。书房里安静极了,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清脆的鸟鸣,那鸟鸣声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却也无法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她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了,她想起了涅盘学堂里那些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那些眼神,就像是一盏盏明亮的灯,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她又想起了墨脱那些在雪山映衬下依然坚持上学的小小身影。在那一片银白的世界里,那些小小的身影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坚定,他们不顾严寒和路途的艰辛,每天按时走在上学的路上。她更想起了自己当年,如果不是抓住了那难得的机遇接受教育,绝无可能有后来的一切。她深知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一把能够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星火计划,点燃了一批年轻人。”
黎曼卿终于开口了,她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就像是从遥远的地底传来的一阵闷雷,虽然声音不大,但却充满了力量。
“但如果他们身后的基础教育土壤如此贫瘠,我们点燃的,终究只是零星的火把,无法形成燎原之势。我们必须把教育的根基,打得更深,铺得更广。”
她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决心,她想要为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让教育的火种能够在那里茁壮成长。
李晓峰听了黎曼卿的话,精神一振,他急切地问道:
“黎主席,您的意思是?”
“建一所学校。”
黎曼卿站起身来,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到窗前,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那群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她的语气不容置疑,
“一所涵盖小学和初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就建在最需要的地方,让那些‘星火’们家乡的孩子,不用再为翻山越岭读书而发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