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耘居的日常,如同江南水乡的晨雾般宁静而绵长。黎曼卿每日清晨都会在院中的老梅树下静坐片刻,感受着脚下泥土的湿润与芬芳,这种扎根大地的踏实感,让她十分享受作为乡村顾问的生活。她常常赤着脚走在田埂上,听着农人们讲述春耕秋收的故事,看着孩子们在稻田边追逐嬉戏。然而,顾泽楷和几位跟随多年的核心弟子却看着她奔波于全国各地的沙龙讲座和商业咨询之间,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只言片语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淹没在繁杂的事务中,不禁感到深深的惋惜。他们认为,将这些在商海沉浮中淬炼出的宝贵经验,特别是那些经历过烈火考验与寒冬洗礼的深刻洞见,系统地整理留存下来,必将成为这个浮躁时代更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这个提议让黎曼卿陷入了长达数日的沉默。她常常独自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出神。立言传世,这个念头她并非没有在夜深人静时想过,但真正面对时,却意味着要将灵魂深处最隐秘、最疼痛的伤疤一一揭开,连同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彷徨,都要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尤其是那些涉及最亲密之人的背叛,那些带着铁锈般血腥味的往事,每每想起都让她心如刀绞。她清楚地记得,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当信任被最彻底地辜负时,那种从骨髓里渗出的寒意是如何啃噬着她的心。
就在她反复权衡利弊之际,出版界的邀约如潮水般涌来,带着令人目眩的金钱诱惑和耀眼的光环。几位顶尖出版社的王牌编辑,不约而同地造访了她那素雅的小院。他们侃侃而谈,描绘着如何将她包装成完美逆袭的商业女神,如何巧妙地淡化那些人生的阴影,只突出事业巅峰时的辉煌时刻。其中一位资深编辑更是信誓旦旦地说:读者需要的是希望,是需要仰望的偶像。我们要展现的是一个从低谷走向巅峰的励志典范。
黎曼卿的目光掠过院中那丛在风雨后愈发青翠挺拔的修竹,轻轻摇了摇头,声音平静却坚定:
抽掉了失败中的狼狈与挣扎,过滤掉背叛带来的刺痛与绝望,那样的希望是虚假的泡沫,那样的偶像是泥塑的偶像,看似光鲜却一触即溃。
她婉拒了所有试图历史的慷慨提议。那些天价稿酬,在她听来,如同收买她保持沉默的封口费,是对真实的亵渎。经过几个辗转反侧的彻夜不眠,她做出了一个令外界震惊的决定:放弃传统出版带来的巨额版税和商业机会,选择在一个非营利性知识共享平台,以实名账号免费连载回忆录,书名定为《涅盘之路》。
消息一经传出,舆论场上顿时议论纷纷,赞叹与不解之声此起彼伏。黎曼卿关闭了归耘居整整半个月,开始了这场如同自我解剖般艰难的书写历程。创作的过程远比她想象的更为艰辛。当她写到曼卿集团崩塌前夜,那段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至暗时刻时,笔尖仿佛有千钧重。她必须直面那个她曾视为家人、却给予她最致命一击的儿媳——苏晚晴。
在书房柔和的灯光下,黎曼卿的指尖微微颤抖。那些记忆如同昨日重现,她清晰地记得那个阴冷刺骨的下午,那个包装精美、却散发着不祥气息的礼盒被送到办公室的场景。出于礼貌,她带着一丝疑惑打开了那个盒子,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箱印着天地银行的冥币,那些粗糙的纸张和刺目的颜色,如同淬了毒的银针,猛地扎进她的眼底,刺痛了她的心。
几乎在同一时刻,她的私人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苏晚晴的名字。她颤抖着接起电话,听到的不是应有的问候,而是那个曾经甜腻温柔、此刻却冰冷刺骨的声音,带着毫不掩饰的恶意与急切的催促:妈,收到生日礼物了吗?我看您活得这么累,不如早点自我了断,大家都轻松。这些钱,就当是我这做儿媳的,提前给您尽孝了。
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瞬间失去了所有的声音和色彩。她记得自己机械地握着电话,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如蝼蚁般渺小的车流人群,一种前所未有的寒意从脚底蔓延至全身。那不是来自商业对手的明枪暗箭,而是来自家庭内部、意图将她彻底摧毁的恶意。那种被最亲近之人从背后捅刀的剧痛与荒诞感,几乎在一瞬间击垮了她强撑多年的意志。
如今,要在回忆录中将这血淋淋的一幕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需要何等的勇气?这不仅仅是揭露苏晚晴的恶行,更是将自己曾经的无助、脆弱与不堪,**裸地摊开在世人面前,接受审视。
顾泽楷默默地为她续上一杯热茶,轻轻握住她冰凉的手,无声地传递着力量。
如果太痛苦,可以换个方式表述,或者......
他小心翼翼地建议道,声音里满是关切。
黎曼卿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神已重归坚定与清明。
不,泽楷。如果连这最痛的一刀都不敢直面,那这本《涅盘之路》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意义——真实。粉饰痛苦,就是对所有正在经历背叛与绝望的人的二次伤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