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波光粼粼的利马特河畔,古老的电车叮咚作响,与现代化建筑交织出一幅沉稳而富裕的都市图景。然而,对于刚刚抵达这里的黎曼卿和顾泽楷而言,这座以银行和精密钟表闻名的城市,空气中却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他们下榻在一家并非顶奢但颇具格调、位于老城区的酒店。选择这里,是顾泽楷的建议——过于张扬的反而不利于隐蔽,而老城区错综复杂的街巷,某种程度上也能增加监视的难度。尽管如此,从机场一路过来,黎曼卿那种久经商海锤炼出的直觉,就一直在向她发出警报。太顺利了,顺利得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为他们清扫道路,又或者,是在将他们引向预设的位置。
安顿下来后,按照原定计划,他们应该等待与那位匿名邮件中暗示的、可能提供更多线索的本地金融分析师——一位名叫马库斯·休伯的年轻人——进行秘密接触。约定的初步联系时间是在抵达后的第二天下午。
然而,就在抵达苏黎世的当晚,黎曼卿通过加密网络浏览本地新闻时,一条突发消息像冰冷的匕首刺入她的眼帘:一名叫马库斯·休伯的年轻金融分析师,在前往公寓的路上,被一辆失控的货车撞成重伤,现已送入重症监护室,肇事司机逃逸,警方初步认定为意外交通事故。
新闻配图是事发现场混乱的照片,以及马库斯·休伯入职照上那张略带青涩却眼神锐利的面孔。
黎曼卿握着平板电脑的手指微微收紧。她抬起头,正好对上顾泽楷同样凝重的目光。
“意外?”
顾泽楷的声音低沉。
“世上没有这么巧的‘意外’。”
黎曼卿的声音冷得像阿尔卑斯山的冰雪:
“我们的行踪,对方了如指掌。他们这是在给我们下马威,也是在清除可能的线索提供者。”
一种被完全暴露在敌人瞄准镜下的窒息感瞬间笼罩了房间。对方不仅知道他们来了,还精准地掐断了他们计划中的第一条,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条明线。这是一种**裸的示威,宣告着在苏黎世这片土地上,谁才是真正的主宰。
“我们怎么办?立刻离开?”
顾泽楷提出最稳妥的建议,担忧地看着黎曼卿。
黎曼卿站起身,走到窗边,撩开厚重的窗帘一角,望向楼下灯火阑珊的街道。一辆黑色的轿车不合时宜地停在街角,已经超过一个小时没有移动。她的嘴角,反而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
“离开?不。”
她转过身,眼中燃烧着被挑衅后燃起的火焰:
“他们希望我们害怕,希望我们退缩,或者像无头苍蝇一样在暗处乱撞。我偏不。”
她走到书桌前,拿起酒店提供的苏黎世商业指南,手指在上面快速划过:
“既然他们喜欢在暗处窥伺,那我就把水搅浑,把他们逼到明处来!”
第二天开始,黎曼卿一改原本低调隐秘的计划,行动风格陡然变得高调起来。
她首先预约并高调拜访了苏黎世几家久负盛名的律师事务所,以“涅盘实业计划拓展欧洲业务,需要了解本地商业法律环境”为名,与资深合伙人进行会谈。会谈中,她看似不经意地提及复杂的国际股权结构和跨境资金流动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敏锐地观察着对方的每一丝反应。
随后,她又通过赵霆轩的远程引荐,拜访了当地两家并非最顶级、但以处理新兴市场业务见长的私人银行和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她以涅盘实业总裁的身份,探讨潜在的合作可能,话题始终围绕合规、透明和可持续投资,但言语间,总会巧妙地嵌入一些关于资产安全、匿名账户历史变迁等看似专业探讨的问题。
顾泽楷则完美地扮演着学术伴侣的角色。他如期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厅座无虚席。会后,他通过校方安排,与几位金融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克勒的金融史老教授,在听到顾泽楷旁敲侧击地提及某些“非传统金融网络”对历史经济事件的影响时,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
在校园咖啡馆短暂的私下交谈中,克勒教授谨慎地选择着措辞:
“顾教授,您提到的现象,在金融史上并非孤例。总有一些……‘阴影中的建筑师’,他们不建造大厦,却善于利用现有体系的缝隙,构建通往‘安全港’的密道。他们像章鱼一样,触须敏感,善于伪装和喷射墨汁,一旦感到威胁,就会缩回最深的巢穴,或者……将威胁彻底清除。”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窗外:
“研究这些现象很有趣,但亲身靠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运气。据说,有些古老的银行金库,守护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足以撼动某些根基的秘密。”
这番话,无疑从侧面印证了“章鱼”的存在和它的危险性,也暗示了突破口可能就在那些戒备森严的银行深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