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荆襄有女智胜男:黄月英与三国风云中的 “隐形佐相”

东汉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襄阳城南的黄家坞堡里,一阵木轴转动的 “咯吱” 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十四岁的黄月英蹲在庭院的桐树下,正盯着自己组装的 “木狗” 发呆 —— 这只由榆木、铜轴拼成的兽形器物,本该循着预设的路径绕树三圈,此刻却卡在第三步,前爪死死抵着青砖不肯动弹。

“阿英,又在跟木头较劲?” 身着素色深衣的黄承彦拄着藜杖走来,花白的胡须上还沾着晨露。他俯身细看木狗的关节,指尖在铜轴处轻轻一拧,“此处榫卯太密,留三分空隙方能活络。”

黄月英恍然大悟,连忙取来小刨子细细打磨。阳光透过桐树叶的缝隙落在她脸上,映出额角几粒浅褐色的雀斑 —— 这是襄阳人私下称她 “黄头丑女” 的缘由之一,可在黄承彦眼里,女儿那双透着灵光的杏眼,比襄阳城最娇艳的山茶花还要动人。

东汉末年的襄阳,是天下名士的避难所。刘表据荆州时,“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襄阳成为乱世中的文化绿洲。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便是襄阳名士圈的核心人物之一 —— 他与庞德公为挚友,与司马徽交好,连刘表的妻子蔡氏,都是他的妻妹。

这样的家世,本应让黄月英遵循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礼教,学女红、习持家,静待及笄后嫁入名门。可黄承彦偏不按常理出牌:他见女儿自幼对家中的木工匠具感兴趣,便不禁止她摆弄;见她翻读兄长的《尚书》《左传》,便索性亲自教她读书。

“阿父,为何孟轲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十岁那年,黄月英捧着《孟子》问父亲。彼时她刚跟着工匠学会打造简易的木犁,正为 “动手” 与 “读书” 的矛盾困惑。

黄承彦放下手中的《周易》,指着院外的农田笑道:“你看那农夫用犁耕地,若犁铧太钝,纵有蛮力也难深耕;若犁架不稳,纵有好铧也会翻倒。读书如造犁,懂道理是犁铧,会做事是犁架,二者缺一不可。”

这番话,成了黄月英的人生信条。此后数年,她一面跟着父亲读经史、论时局,一面钻研木工、算术 —— 她能根据襄阳的地形,设计出更省力的灌溉水车;能算出家中几十口人的用粮量,提前储备应对荒年;甚至能将《孙子兵法》中的 “虚实之道”,用在木机关的设计上,让她的 “木狗”“木鸟” 能根据环境调整路径。

可这样的 “才女”,在当时人眼中却是 “异类”。襄阳士族的夫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免不了议论:“黄承彦的女儿,整日刨木头、算账目,哪有大家闺秀的样子?” 更有人拿她的外貌说笑:“黄头黑色,怕是难寻好婆家。”

黄月英从不在意这些流言。每当有人嘲笑她的 “木玩意儿” 没用,她便笑着反问:“当年公输班造云梯,若世人都嫌‘没用’,何以有楚攻宋之事?” 这话传到庞德公耳中,这位德高望重的隐士特意登门,见她设计的木犁能让农夫省力三成,不禁赞叹:“此女之智,胜似男儿。”

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诸葛亮因中原战乱,携弟诸葛均避居襄阳隆中。这位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的青年,很快凭借过人的学识,被司马徽、庞德公等人赞为 “卧龙”。

此时的黄月英已十九岁,在当时算是 “大龄未婚女”。黄承彦看着女儿,心中难免焦急。一日,他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闲谈间忽然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这话一出,连黄承彦自己都有些忐忑 —— 他知道诸葛亮志向高远,未必会不在意妻子的外貌。可没想到,诸葛亮听完后竟起身拱手:“承彦公谬赞,亮所求者,乃能共论古今、相佐未来之人,容貌非所重也。”

三日后,诸葛亮依约前往黄家提亲。那天黄月英没有躲在屏风后,而是亲自在庭院中接待他。她穿着一身素色布裙,头发简单挽成发髻,脸上未施粉黛,额角的雀斑清晰可见。见诸葛亮进来,她没有行礼退让,反而指着院中的木车问:“先生观此车,可有改进之处?”

那是一辆用于运输粮食的独轮车,黄月英在车辕处加了一个活动支架,可在停车时固定车身。诸葛亮绕车细看,又试着推动几圈,笑道:“支架虽巧,却加重了车身。若将支架改为可折叠式,不用时收于车底,既能省力,又不占地。”

黄月英眼睛一亮,当即取来工具,按诸葛亮的建议修改。两人一个画图,一个动手,不知不觉便过了一个时辰。待木车改好,黄月英擦了擦手上的木屑,忽然问:“先生常自比管仲、乐毅,可知如今乱世,比春秋、战国更难安定?”

诸葛亮闻言,心中一动 —— 他与名士论政时,多谈 “天时地利人和”,却少有人提及乱世中 “民生之艰”。他看着眼前的女子,缓缓道:“亮以为,乱世之根在‘民失其所’。若能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天下自会渐趋安定。”

“那先生可知,如何让百姓在战乱中仍能种田?” 黄月英追问,“去年曹操攻徐州,百姓流离,良田荒芜。若有简便的农具、易储存的粮种,是否能减少荒田?”

这场对话,从清晨持续到日暮。诸葛亮离开黄家时,心中已打定主意:这位黄氏女,不仅 “才堪相配”,更是能懂他志向、助他成事之人。

建安七年(公元 202 年),诸葛亮与黄月英在隆中成婚。婚礼简单,没有奢华的仪仗,只有司马徽、庞德公等几位挚友前来道贺。新婚之夜,黄月英将一本亲手绘制的《襄阳农事图》交给诸葛亮,图上详细标注了襄阳各地的土壤肥力、适宜作物,甚至还有应对水旱灾害的简易方法。

“先生若有一日需用到这些,便拿去吧。” 黄月英轻声说。诸葛亮接过图纸,指尖触到纸页上细密的针脚 —— 他知道,这是妻子用绣花针一点点绣出的图样,比笔墨绘制更耐用。

婚后的隆中岁月,是诸葛亮与黄月英最平静的时光。诸葛亮 “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黄月英则操持家务、改良农具。每当诸葛亮与徐庶、崔州平等人纵论天下时,黄月英便在一旁煮茶,偶尔插一两句话,却总能点中要害。

徐庶曾笑着对诸葛亮说:“孔明兄,嫂夫人虽不常言语,却比我等更懂时局。上次你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嫂夫人补一句‘荆州之弊在豪强兼并’,真是一语中的。”

诸葛亮闻言,望向内室的方向,眼中满是温柔:“阿英久居襄阳,深知此地民生。她的话,我向来不敢轻视。”

这样的平静,在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被打破。这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答应出山时,黄月英正在整理刚收获的稻谷。听到丈夫的决定,她没有劝阻,只是默默收拾行李:“先生此去,必是风雨兼程。我已将您常用的书籍、图纸整理好,再带些便于储存的干粮,路上用得上。”

临行前,黄月英又将一个木盒交给诸葛亮:“这里面是我做的‘记时香’,每燃尽一炷,便是一个时辰。先生若要计算行军时间,或许能用。” 后来诸葛亮在博望坡火攻、赤壁之战中调度军队,便常靠这 “记时香” 掌握时辰,避免延误战机。

诸葛亮出山后,黄月英带着诸葛均、诸葛瞻(此时尚未出生,后于建安十七年出生)留在隆中。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大乱。黄月英带着家人逃难,一路上既要躲避曹军的追击,又要照顾老弱。

途经襄阳城外的檀溪时,河水暴涨,渡船难寻。随行的老仆急得落泪:“夫人,这可如何是好?曹军眼看就要来了!” 黄月英却沉着地观察地形,发现岸边有几棵枯树,便让仆从砍伐树木,用她提前准备的绳索、木榫,快速组装成简易木筏。

“大家莫慌,” 她站在岸边指挥,“老弱先上,青壮年撑筏。这木筏虽小,却能载三人,往返几次便能渡完。” 待最后一批人渡到对岸时,远处已能看到曹军的旗帜。仆从们都庆幸不已,黄月英却只是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又开始清点随行的粮食 —— 她知道,逃难的路还很长。

直到建安十四年(公元 209 年),刘备夺取荆州南部四郡,局势稍稳,黄月英才带着家人前往公安(今湖北公安)与诸葛亮团聚。此时的诸葛亮,已是刘备麾下的军师中郎将,每日忙于处理军政事务。黄月英到来后,不仅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常常帮诸葛亮整理文书、核对账目。

有一次,诸葛亮因处理荆南赋税之事熬夜,黄月英见他对着一堆账册发愁,便上前细看。原来,荆南四郡的赋税计量单位不统一,有的用 “石”,有的用 “斛”,核算起来十分繁琐。黄月英便根据汉代的度量衡制度,制定了一套统一的换算表,还设计了一个简易的算盘,让文书们核算时效率大增。

诸葛亮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感慨道:“阿英,若没有你,我不知要多费多少心力。” 黄月英却笑道:“先生为天下苍生奔波,我不过是做些分内之事。”

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刘备夺取益州,定都成都。黄月英随诸葛亮来到成都,住进了丞相府。此时的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长子诸葛瞻、次子诸葛怀、女儿诸葛果),但依旧没有停下 “辅佐” 的脚步。

当时的蜀汉,百废待兴。诸葛亮作为丞相,既要处理政务,又要训练军队,还要应对益州本土士族的质疑。黄月英便从 “后院” 入手,为丈夫化解了不少难题。

益州士族多重视门第,对诸葛亮这位 “外来者” 难免有隔阂。黄月英便主动与益州名士的家眷交往,比如犍为太守李严的妻子、广汉太守张裔的母亲。她不摆丞相夫人的架子,常带着自己做的点心、绣的衣物登门拜访,与她们聊家常、谈农事。

有一次,李严的妻子因儿子读书不用功而烦恼,黄月英便将自己教诸葛瞻的方法分享给她:“小孩子天**玩,若将《论语》中的故事编成儿歌,让他边唱边记,自然会感兴趣。” 李严的妻子依计而行,果然见效。此事传到李严耳中,他对诸葛亮的态度也缓和了许多。

除了协调人际关系,黄月英还在 “民生” 上为诸葛亮出谋划策。成都平原虽肥沃,但时有旱灾。黄月英便根据襄阳的灌溉经验,建议诸葛亮在成都周边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比如在郫江、流江沿岸开凿沟渠,既能灌溉农田,又能防洪。诸葛亮采纳了她的建议,组织百姓修建了 “诸葛堤” 等水利设施,使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定。

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诸葛亮决定北伐曹魏,临行前上《出师表》,其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黄月英知道丈夫此行责任重大,便在家中为他准备行装,还特意将自己改良的 “木牛” 图纸交给诸葛亮的参军马谡:“此木牛可载粮数百斤,行走于山地间不易倾覆,或许能解北伐军的运粮之困。”

后来,诸葛亮在北伐中果然使用了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大大提高了运粮效率。据《三国志》记载,木牛流马 “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这其中,便有黄月英的智慧结晶。

北伐期间,诸葛亮常年在外,家中的事务全由黄月英打理。她不仅要教育子女,还要照顾年迈的诸葛均,甚至还要应对宫中的变故。比如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后主刘禅的皇后张氏(张飞之女)病逝,宫中人心浮动。黄月英便入宫劝慰刘禅,还建议他选张飞的次女为后,既符合礼法,又能巩固与张家的关系。刘禅采纳了她的建议,稳定了后宫局势。

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八月,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消息传到成都,黄月英悲痛欲绝,却强撑着主持丈夫的葬礼。按照诸葛亮的遗愿,他的灵柩被运回成都,葬于定军山。黄月英亲自护送灵柩前往汉中,一路上风雨无阻,尽显夫妻情深。

此后,黄月英便专心教育子女。她常对诸葛瞻说:“你父亲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若能继承他的志向,便是对他最好的祭奠。” 在她的教导下,诸葛瞻长大后 “工书画,强识念”,后来官至卫将军,在邓艾伐蜀时坚守绵竹,战死沙场,践行了 “忠孝” 之道。

景耀六年(公元 263 年),蜀汉灭亡。此时的黄月英已年过七旬,身体日渐衰弱。她拒绝了曹魏官员的拉拢,带着次子诸葛怀、女儿诸葛果隐居于成都郊外的西山。临终前,她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手稿交给诸葛怀,叮嘱道:“此表虽短,却藏着你父亲的一片丹心。你若能守住这份初心,便无愧于诸葛家的列祖列宗。”

黄月英去世后,葬于成都西山。由于她一生低调,正史中对她的记载寥寥无几,仅《襄阳记》中有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 这短短数语。但在民间,她的故事却代代相传 —— 人们赞她 “智胜男儿”,传她 “助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甚至将她描绘成 “容貌倾城” 的才女(后世为了突出她的智慧,逐渐淡化了 “丑女” 的说法)。

唐代诗人杜甫在《登楼》中写道:“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诗中赞的是诸葛亮,可若没有黄月英这位 “隐形佐相” 在背后的支持,诸葛亮或许难以专心于军政事务,三国的历史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如今,在湖北襄阳的黄家湾、四川成都的武侯祠,仍能看到纪念黄月英的遗迹。人们在缅怀诸葛亮的同时,也会想起那位在乱世中以智慧辅佐丈夫、以坚韧撑起家庭的女子。她或许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功绩,却用自己的方式,在三国风云中写下了属于女性的精彩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