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铁血红颜萧燕燕:执掌辽朝四十载,以女子之身定天下

辽穆宗应历十九年(公元 969 年)的一个清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萧府庭院里,十八岁的萧绰正握着马鞭检查马鞍上的铜钉。她身着银灰色窄袖胡服,腰间系着镶嵌绿松石的蹀躞带,乌黑的长发仅用一支玉簪束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锐利的眉眼。侍女阿古拉捧着刚烫好的奶茶匆匆走来:“小姐,相爷吩咐了,今日耶律贤王子要来府中议事,让您务必换上汉人襦裙。”

萧绰抬手按住腰间的蹀躞带,指尖划过悬挂的佩刀鞘:“告诉父亲,王子若要议的是草原牧场的划分,我穿胡服更方便;若要论的是汉地赋税的改革,这身衣服也碍不着我说话。” 话音刚落,院外传来马蹄声,萧绰转身时,正见耶律贤身着紫色亲王袍服,在侍卫的簇拥下走进院门。彼时谁也未曾想到,这对青年男女的相遇,将彻底改写辽朝乃至整个中国北方的历史。

萧绰出身于辽朝最显赫的萧氏家族,父亲萧思温是辽朝北府宰相,母亲是辽太宗的长女燕国大长公主。按照辽朝 “皇族耶律氏、后族萧氏” 的联姻传统,萧绰自出生起就注定要与皇室产生羁绊。但与其他养在深闺的贵族女子不同,萧思温从不限制女儿的爱好 —— 他不仅教萧绰读《论语》《汉书》,还允许她跟着兄长们学习骑射、研读兵法。在萧府的藏书阁里,萧绰最爱读的是《史记?高祖本纪》,每当看到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屡败屡战,最终建立汉朝时,她总会忍不住对侍女说:“大丈夫当如此,女子为何不可?”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应历十九年二月。辽穆宗耶律璟在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狩猎时,被醉酒的近侍刺杀。消息传到上京时,萧思温正在府中与耶律贤密谈。当时辽朝宗室诸王手握兵权,个个觊觎皇位,萧思温当机立断,派心腹护送耶律贤前往怀州,同时让萧绰带人封锁上京城门,防止宗室诸王趁机作乱。那一夜,萧绰身披铠甲,手持长枪,站在上京南门楼上,看着城下涌动的士兵和百姓,第一次感受到权力的重量。当耶律贤带着穆宗的灵柩返回上京,在萧思温的拥戴下登基为帝(辽景宗)时,他在城楼上握住萧绰的手说:“今日若没有你,我恐难成大事。”

同年五月,萧绰被册封为皇后。按照辽朝旧制,皇后仅负责后宫事务,不得干预朝政。但景宗自幼体弱多病,登基后更是时常卧病在床,无法处理政务。一日,景宗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对萧绰说:“你素知朝政,不如代我批阅,若有疑难,再与大臣商议。” 萧绰没有推辞,她先从熟悉的草原事务入手,将牧场划分、部落纠纷等奏折逐一处理,又召来汉臣韩德让询问汉地赋税制度,很快就熟悉了朝政运作。

乾亨元年(公元 979 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攻打辽朝的属国北汉,北汉皇帝向辽朝求援。景宗召集群臣议事,武将们纷纷请战,主张派兵救援北汉,而文臣们则担心宋朝兵力强盛,建议暂时妥协。就在双方争论不休时,萧绰站出来说:“北汉是我朝屏障,若北汉灭亡,宋朝下一步必攻我幽云十六州。如今宋军长途奔袭,粮草不足,我军可派一支精锐骑兵绕至宋军后方,截断其粮道,再以主力部队正面迎敌,必能大胜。” 景宗采纳了萧绰的建议,派耶律沙、耶律休哥率军救援北汉。不久后,辽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宋太宗中箭逃走,史称 “高梁河之役”。经此一役,萧绰的军事才能得到满朝文武的认可,景宗正式下诏:“皇后萧氏,明达治道,宜协理国政,凡军国大事,皆可与皇后议之。”

乾亨四年(公元 982 年)九月,辽景宗在云州(今山西大同)行宫病逝,年仅三十五岁。临终前,景宗握着萧绰的手,将年仅十二岁的太子耶律隆绪托付给她:“皇子年幼,国家多难,你当勉力维持,勿负辽室。” 此时的辽朝,内有宗室诸王拥兵自重,外有宋朝虎视眈眈,萧绰抱着年幼的太子,在景宗的灵柩前哭着对大臣们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韩德让、耶律斜轸等大臣当即上前表态:“愿效死力,辅佐太后与幼主。”

十月,萧绰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改元统和,尊号 “承天太后”。为了稳定政局,萧绰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首先,她任命韩德让为南院枢密使,总领汉人事务;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掌管契丹军事;耶律休哥为南京(今北京)留守,防备宋朝进攻。其次,她下令将宗室诸王的兵权收归中央,让他们前往上京居住,由朝廷供养,从而消除了内部叛乱的隐患。

韩德让与萧绰的渊源,要追溯到两人的青年时期。早在萧绰出嫁之前,萧思温就曾与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约定,将萧绰许配给韩德让。后来因景宗选妃,这门婚事才未能成行。景宗去世后,韩德让成为萧绰最信任的大臣,他不仅在政治上为萧绰出谋划策,还在军事上帮助她稳定边疆。有一次,宋朝派使者前往辽朝,看到韩德让与萧绰、辽圣宗同坐一桌议事,回去后向宋太宗报告说:“辽朝政事皆由韩德让与萧太后决断,圣宗不过是个傀儡。” 宋太宗听后,认为辽朝 “母寡子弱,权臣专权”,正是攻打辽朝的好时机,于是在雍熙三年(公元 986 年)发动了 “雍熙北伐”。

得知宋朝出兵的消息时,萧绰正在上京处理政务。她当即决定亲自率军出征,以鼓舞士气。出发前,她将辽圣宗留在上京,由韩德让辅佐,自己则与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率领大军前往南京。当时辽朝的大臣们纷纷劝阻:“太后乃一国之母,不宜亲赴前线,万一有失,国本动摇。” 萧绰却坚定地说:“我朝与宋朝的战争,关乎幽云十六州的归属,关乎辽朝的国运。如今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我身为太后,岂能安坐后方?”

萧绰抵达南京后,并没有急于与宋军交战,而是先派人侦察宋军的兵力部署。她发现宋军兵分三路:东路军由曹彬率领,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直指南京;中路军由田重进率领,攻打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由潘美、杨业率领,进攻云州、朔州(今山西朔州)。针对宋军的部署,萧绰制定了 “先打东路,再击中西” 的战术 —— 她派耶律休哥率领精锐骑兵,不断袭扰东路军的粮道,同时集中主力部队,准备与东路军决战。

同年五月,宋军东路军因粮草短缺,被迫撤退。耶律休哥率军追击,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大败宋军,斩杀宋军数万人,缴获粮草、兵器无数。东路军溃败后,萧绰立即率军转向西路军,将潘美、杨业率领的宋军包围在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北)。杨业多次请求潘美派兵增援,但潘美却按兵不动,最终杨业力战被俘,绝食而死。“雍熙北伐” 以宋朝的彻底失败告终,从此宋朝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辽朝则掌握了宋辽战争的主动权。

战后,萧绰并没有沉溺于胜利的喜悦,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巩固辽朝的统治。她深知,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但境内还有大量的汉族、渤海族等少数民族,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实行 “因俗而治” 的政策。为此,她在韩德让的建议下,进一步完善了辽朝的 “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事务,官员由契丹贵族担任,沿用契丹旧制;南面官负责管理汉族事务,官员由汉人和契丹贵族担任,沿用唐朝制度。这种制度既保留了契丹族的游牧传统,又吸收了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辽朝境内各民族的融合。

在经济方面,萧绰重视农业生产,多次下令减免汉地的赋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她还派人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在南京附近修建的 “萧太后河”,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成为了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水道。在她的治理下,辽朝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也日益改善。

在文化方面,萧绰提倡儒学,在各地设立学校,培养人才。她还组织大臣编纂了《辽史》,记录辽朝的历史。在她的影响下,辽朝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批着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统和二十年(公元 1002 年),萧绰已经临朝称制二十年。这二十年里,辽朝在她的治理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王朝。但萧绰并没有满足于此,她深知,要想让辽朝长治久安,必须与宋朝建立长期稳定的和平关系。

当时,宋朝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宋真宗即位后,虽然没有像宋太宗那样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但也没有放弃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想法。萧绰认为,与其与宋朝长期战争,不如通过谈判,与宋朝签订一份和平协议,实现双方的和平共处。于是,她在统和二十二年(公元 1004 年)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直逼宋朝的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

辽军的南下,引起了宋朝朝廷的恐慌。宋真宗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决定亲征澶州(今河南濮阳),以鼓舞士气。当时,辽军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损失惨重,尤其是辽军的先锋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的床子弩射死,使辽军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萧绰看到辽军已经无力继续进攻,而宋朝也有议和的意愿,于是便派使者前往宋朝的军营,与宋朝进行议和谈判。

在议和谈判中,萧绰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谈判技巧。她一方面坚持要求宋朝承认辽朝对幽云十六州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又表示愿意与宋朝保持长期的和平关系,互不侵犯。宋朝的使者寇准最初要求辽朝归还幽云十六州,但在宋真宗的压力下,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双方经过多次谈判,终于在统和二十二年十二月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包括:辽朝与宋朝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萧绰为叔母;宋朝每年向辽朝缴纳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在边境地区开设互市,进行贸易往来。《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进入了长期的和平共处时期。对于辽朝来说,《澶渊之盟》不仅巩固了辽朝对幽云十六州的统治,还获得了大量的 “岁币”,促进了辽朝经济的发展;对于宋朝来说,虽然每年要向辽朝缴纳 “岁币”,但也换来了边境的和平与稳定,使宋朝能够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和文化。

《澶渊之盟》签订后,萧绰并没有放松对辽朝的治理。她继续推行 “因俗而治” 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辽朝的政治制度。她还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选拔,严惩贪官污吏,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在军事方面,她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防御,同时也注重对军队的训练,使辽朝的军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在经济方面,萧绰继续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她还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管理,促进了辽朝境内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当时,辽朝的南京、上京、中京(今内蒙古宁城)等城市已经成为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文化方面,萧绰继续提倡儒学,在各地设立学校,培养人才。她还组织大臣编纂了《辽史》《辽实录》等历史着作,为后人研究辽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统和二十七年(公元 1009 年),萧绰已经六十九岁。此时的辽圣宗已经年满三十岁,具备了独立处理朝政的能力。萧绰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辅佐幼主、稳定国家的使命,于是决定将政权归还给辽圣宗。在归还政权之前,她对辽圣宗说:“我临朝称制二十七年,为的就是让你能够顺利接管国家,实现辽朝的长治久安。如今你已经长大成人,能够独立处理朝政,我也可以放心了。但你要记住,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要重视人才,要保持与宋朝的和平关系,这样才能使辽朝永远强盛下去。”

同年十二月,萧绰在中京的行宫病逝,结束了她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辽圣宗为了纪念她的功绩,追尊她为 “承天皇后”,并将她与辽景宗合葬于乾陵(今辽宁北镇)。

萧绰作为辽朝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统治者,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以女子之身,临朝称制二十七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辽朝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政治方面,萧绰通过推行 “南北面官制”,实现了辽朝境内各民族的和平共处,巩固了辽朝的统治。她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选拔,严惩贪官污吏,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她还通过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实现了宋辽之间的长期和平,为辽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军事方面,萧绰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她多次亲自率军出征,在高梁河之役、雍熙北伐等战役中,指挥辽军大败宋军,保卫了辽朝的边疆安全。她还加强了对辽军的训练和管理,使辽朝的军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在经济方面,萧绰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辽朝农业的发展。她还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管理,促进了辽朝境内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使辽朝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在文化方面,萧绰提倡儒学,在各地设立学校,培养人才,促进了辽朝文化的发展。她还组织大臣编纂了《辽史》《辽实录》等历史着作,为后人研究辽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她的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辽朝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萧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不仅体现在辽朝的历史上,也体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她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统治者之一,她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后世历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辽史》中评价她:“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分明,将士用命。圣宗称制,后总国事,二十余年,纲纪修明,朝无异议。”

萧绰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她以女子之身,执掌辽朝四十载,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定天下、安民生,为辽朝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她的故事,不仅告诉我们,女性也可以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需要统治者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

在今天,当我们回顾萧绰的一生时,我们不仅要铭记她的历史功绩,更要从她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她的坚持、她的勇敢、她的智慧,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