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霓裳绝响:南唐大周后周娥皇的传奇一生

五代十国,天下分崩,群雄逐鹿,中原大地战火纷飞,而江南的南唐却凭借长江天险,在乱世中独守一方安宁,成为当时少有的文化繁荣之地。升元七年(公元 943 年),南唐烈祖李昪驾崩,其子李璟继位,是为南唐中主。此时的金陵城,虽不及盛唐长安的恢弘,却也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处处透着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精致。也就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太平的时期,一位注定要在南唐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子,悄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她便是周娥皇。

周娥皇出身于江南名门周氏家族,其父周宗是南唐的开国功臣,早年便追随李昪南征北战,深得李昪信任,官至宰相。周娥皇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聪慧过人,天赋异禀,不仅饱读诗书,精通经史子集,而且在音律、舞蹈、绘画等艺术领域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据史料记载,周娥皇九岁时便能弹奏复杂的古琴曲,其指法娴熟,音色优美,连当时的乐坛名家都为之惊叹。到了及笄之年,周娥皇出落得亭亭玉立,容貌倾城,加之她才情出众,气质高雅,很快便成为了金陵城中闻名遐迩的才女,上门求亲者络绎不绝。

而此时的南唐宫廷,太子李煜虽已被立为储君,却对朝政之事兴趣不大,反而醉心于文学艺术。李煜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他擅长诗词歌赋,其作品风格清丽,情感细腻,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同时,李煜也对音律、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与宫中的乐师、画师一起探讨艺术之道。对于太子的这种 “不务正业”,中主李璟也曾多次劝说,但李煜始终初心不改,依旧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开始转动。升元末年,在一次宫廷举办的宴会上,周娥皇随父亲周宗一同出席。宴会上,李煜即兴弹奏了一曲自己创作的古琴曲《邀醉舞》,其旋律悠扬婉转,意境深远,赢得了在场众人的阵阵掌声。而周娥皇在听到这曲琴声后,也被深深吸引,她不禁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太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在众人的推举下,周娥皇也弹奏了一曲古曲《广陵散》,她的演奏技艺精湛,情感充沛,将《广陵散》中那种悲壮激昂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震撼,李煜更是对她刮目相看,心中暗生情愫。

此次宴会之后,李煜便常常以探讨艺术为由,登门拜访周宗府。在与周娥皇的一次次接触中,李煜被她的才情、美貌和温柔所打动,而周娥皇也对李煜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十分欣赏,两人很快便坠入了爱河。他们一起探讨诗词,一起弹奏乐曲,一起描绘丹青,度过了一段十分美好的时光。李煜曾在自己的诗词中写道:“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首词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与周娥皇之间甜蜜的爱情生活,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中主李璟得知李煜与周娥皇相恋的消息后,也十分欣慰。他深知周宗是南唐的重臣,周氏家族在江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根基,而周娥皇 herself 又如此优秀,将她立为太子妃,不仅能够巩固李煜的储君之位,还能进一步加强皇室与士族之间的联系,对南唐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于是,在李璟的主持下,南唐宫廷为李煜和周娥皇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婚礼当天,金陵城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一睹太子妃的风采。周娥皇身着华丽的凤冠霞帔,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走进了皇宫,从此开始了她的宫廷生活。

初入深宫的周娥皇,并没有像其他后宫女子那样,一心只想着争宠夺位,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辅佐李煜和提升宫廷艺术氛围上。她深知李煜对艺术的热爱,于是便主动提议在宫中设立 “霓裳院”,专门培养宫廷乐师和舞姬,整理和传承古代的音乐舞蹈作品。李煜对周娥皇的这个提议十分赞同,当即下令拨款修建霓裳院,并任命周娥皇负责霓裳院的各项事务。在周娥皇的精心打理下,霓裳院很快便成为了南唐宫廷艺术的中心,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乐师和舞姬,创作和整理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南唐的宫廷艺术也因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与此同时,周娥皇也十分注重与宫中其他妃嫔的关系。她性格温婉,待人谦和,从不恃宠而骄,对于宫中的妃嫔,她总是以礼相待,乐于助人。因此,周娥皇在宫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深受其他妃嫔的尊敬和喜爱。中主李璟也对这位儿媳十分满意,常常在大臣面前夸赞她贤良淑德,有母仪天下之风。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保大十二年(公元 954 年),中主李璟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间,南唐宫廷内部人心惶惶,各种权力斗争也开始暗流涌动。一些对李煜储君之位虎视眈眈的皇子和大臣,趁机散布谣言,说李煜沉迷于艺术,无心朝政,无法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企图动摇李煜的储君之位。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周娥皇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坚定地站在李煜身边,为他出谋划策。

周娥皇首先劝说李煜暂时放下艺术爱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朝政之中,关心父皇的病情,安抚朝中大臣的情绪。同时,她还利用自己父亲周宗在朝中的影响力,积极联络那些支持李煜的大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有力地打击了那些反对李煜的势力。在周娥皇的帮助下,李煜逐渐稳定了局势,赢得了朝中大臣的广泛支持。不久之后,中主李璟驾崩,李煜顺利继位,成为了南唐的后主,周娥皇也被册封为皇后,史称 “大周后”。

李煜继位后,虽然也想励精图治,重振南唐国威,但无奈此时的南唐早已不复往日的强盛。北方的后周政权日益强大,不断对南唐发动进攻,南唐的国土面积不断缩小,国力也日渐衰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李煜深感力不从心,于是便再次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文学艺术和与周娥皇的爱情生活上。而周娥皇也始终陪伴在李煜身边,用自己的才情和温柔,为李煜带来了一丝慰藉。

成为皇后之后,周娥皇在宫廷艺术领域的才华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她不仅继续打理着霓裳院,还开始致力于整理和复原失传已久的唐代宫廷乐舞《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着名的宫廷乐舞,相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其旋律优美动听,舞蹈华丽绚烂,是唐代宫廷艺术的巅峰之作。但安史之乱后,《霓裳羽衣曲》便逐渐失传,只留下了一些零星的记载和片段。周娥皇从小便对《霓裳羽衣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她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将这部失传的艺术瑰宝重新复原出来。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周娥皇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她首先派人四处搜集与《霓裳羽衣曲》相关的资料,无论是民间流传的手抄本,还是宫中珍藏的古籍文献,只要有一丝线索,她都会派人去寻找。经过多年的努力,周娥皇终于搜集到了一些关于《霓裳羽衣曲》的片段和记载。但这些资料大多残缺不全,而且相互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要想将其复原并非易事。

面对这些困难,周娥皇并没有退缩。她凭借着自己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古代乐舞的深刻理解,开始对这些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整理。她逐字逐句地分析那些残缺的曲谱,反复琢磨那些零散的舞蹈动作记载,试图从中找到《霓裳羽衣曲》的原貌。在这个过程中,周娥皇还常常与宫中的乐师、舞姬一起进行探讨和试验,她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亲自谱曲、编舞,然后让乐师和舞姬进行演奏和排练,再根据演奏和排练的效果进行修改和完善。

李煜对周娥皇复原《霓裳羽衣曲》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不仅为周娥皇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还常常亲自参与到研究和创作过程中。李煜有着敏锐的音乐感知力,他能够从周娥皇创作的旋律和编舞中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周娥皇不断完善《霓裳羽衣曲》。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数年的不懈奋斗,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终于得以重新复原。

复原后的《霓裳羽衣曲》分为散序、中序、曲破三个部分。散序部分以器乐演奏为主,旋律悠扬舒缓,仿佛描绘出了仙境般的美妙景象;中序部分加入了舞蹈和歌唱,舞蹈动作轻盈优美,歌声婉转动听,展现出了仙女们在仙境中翩翩起舞的场景;曲破部分则节奏加快,旋律激昂,舞蹈动作也更加奔放热烈,将整个乐舞的气氛推向了**。《霓裳羽衣曲》复原完成后,周娥皇亲自带领宫中的舞姬进行排练,并在宫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演出。演出当天,宫中灯火辉煌,乐声悠扬,周娥皇身着华丽的舞衣,带领着舞姬们翩翩起舞,其舞姿优美绝伦,宛如仙女下凡,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倾倒。李煜更是看得如痴如醉,他当即提笔写下了许多诗词,赞美《霓裳羽衣曲》的美妙和周娥皇的才华。

《霓裳羽衣曲》的复原和演出,不仅让南唐的宫廷艺术达到了顶峰,也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文人雅士纷纷前来金陵,想要一睹《霓裳羽衣曲》的风采,南唐的文化影响力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周娥皇也因为复原《霓裳羽衣曲》的功绩,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都称赞她是 “才貌双全的一代贤后”。

除了复原《霓裳羽衣曲》之外,周娥皇在音乐和舞蹈领域还有着许多其他的成就。她擅长演奏多种乐器,其中以古琴最为精湛。她演奏的古琴曲,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情感丰富,能够打动人心。据史料记载,周娥皇曾创作了许多古琴曲,其中最着名的便是《邀醉舞破》和《恨来迟破》。这两首曲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当时广为流传。

在舞蹈方面,周娥皇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舞蹈动作轻盈优美,姿态万千,能够将音乐的意境完美地展现出来。她还根据南唐的民间舞蹈,创作了许多新的舞蹈作品,丰富了南唐的舞蹈艺术。周娥皇还十分注重对宫廷舞姬的培养,她亲自教导舞姬们舞蹈技巧和艺术修养,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舞姬,为南唐的舞蹈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娥皇在艺术领域的成就,不仅为南唐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复原的《霓裳羽衣曲》,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音乐舞蹈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她的音乐和舞蹈作品,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正当周娥皇在艺术领域大放异彩,与李煜的爱情生活也甜蜜美满之时,命运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建隆二年(公元 961 年),周娥皇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起初,李煜以为只是普通的风寒,并没有太过在意,只是请了宫中最好的御医为她诊治,并亲自在病床前照顾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娥皇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身体也日渐消瘦。

李煜见周娥皇病情危急,心中焦急万分。他放下了所有的朝政事务和艺术创作,日夜守在周娥皇的病床前,悉心照料她的饮食起居。他亲自为周娥皇煎药,为她擦拭身体,为她读诗解闷,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深情留住周娥皇的生命。李煜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张贴告示,寻求名医为周娥皇治病,只要能够治好周娥皇的病,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愿意。

然而,尽管李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周娥皇的病情却依旧没有任何起色。御医们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无法遏制住病情的恶化。周娥皇自己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她看着日夜为自己操劳的李煜,心中充满了感激和不舍。她拉着李煜的手,轻声说道:“陛下,臣妾恐怕不能再陪伴在您身边了。臣妾死后,希望陛下能够保重身体,不要再为臣妾过度悲伤。南唐的江山社稷还需要陛下亲自打理,您一定要振作起来啊。” 李煜听着周娥皇的话,早已泪流满面,他紧紧地握住周娥皇的手,哽咽着说道:“娥皇,你不要说这样的话,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朕已经派人去寻找天下名医了,他们一定会治好你的病的。你要是走了,朕该怎么办啊?”

就在周娥皇病重期间,宫中还发生了一件让她心碎的事情。周娥皇有一个妹妹,名叫周女英,此时也已长大成人,出落得十分美丽。周女英常常以探望姐姐为由,出入宫廷。而李煜在照顾周娥皇的过程中,因为过度悲伤和疲惫,情绪十分低落。周女英便常常陪伴在李煜身边,安慰他,开导他。周女英不仅容貌出众,而且也颇有才情,与李煜有着许多共同的话题。久而久之,李煜便对周女英产生了好感,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一些暧昧的情愫。

这件事很快便传到了周娥皇的耳中。当时周娥皇正处于病重之中,身体和精神都十分脆弱,听到这个消息后,她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她不敢相信自己深爱的丈夫竟然会在自己病重之时,与自己的妹妹产生感情。她感到无比的伤心和绝望,病情也因此进一步恶化。

有一天,周娥皇强撑着身体,召见了李煜。她看着李煜,眼神中充满了失望和痛苦,她轻声问道:“陛下,臣妾听说妹妹最近常常在宫中陪伴您,可有此事?” 李煜见周娥皇已经知道了此事,心中十分愧疚,他不敢直视周娥皇的眼睛,只是低着头,沉默不语。周娥皇见李煜沉默,心中更加确定了这件事的真实性,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说道:“陛下,臣妾与您相识相知,相爱多年,臣妾一直以为我们的爱情能够天长地久。臣妾为您付出了一切,为南唐的宫廷艺术事业付出了一切,可臣妾没有想到,在臣妾病重之时,您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您让臣妾如何能够安心啊?”

李煜听着周娥皇的哭诉,心中也十分痛苦。他知道自己对不起周娥皇,但他又无法控制自己对周女英的感情。他抬起头,看着周娥皇,眼中充满了歉意,说道:“娥皇,对不起,是朕对不起你。朕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朕只是在你病重的时候,感到十分孤独和无助,妹妹她一直陪伴在朕身边,安慰朕,朕一时糊涂,才犯下了这样的错误。朕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但朕希望你能够原谅朕,朕以后一定会好好补偿你的。”

周娥皇听了李煜的话,心中更加失望。她知道,有些事情一旦发生,就再也无法挽回了。她轻轻摇了摇头,说道:“陛下,事已至此,再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臣妾只希望您以后能够好好对待妹妹,也希望您能够好好治理南唐的江山,不要辜负了百姓的期望。臣妾累了,想要休息了。” 说完,周娥皇便闭上了眼睛,不再说话。

此后,周娥皇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她常常陷入昏迷之中,醒来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李煜心中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他更加悉心地照顾周娥皇,希望能够弥补自己的过错,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建隆二年(公元 961 年)十一月,周娥皇在弥留之际,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古琴和一些艺术作品交给了李煜,她对李煜说:“陛下,这些都是臣妾一生的心血,现在臣妾将它们交给您,希望您能够好好珍藏,不要让它们失传。臣妾不能再陪伴您了,您一定要保重身体啊。” 说完,周娥皇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二十九岁。

周娥皇的去世,给了李煜沉重的打击。他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久久无法自拔。他为周娥皇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并追谥周娥皇为 “昭惠皇后”。在葬礼上,李煜亲自扶棺前行,泪水早已模糊了他的双眼,往日里温润如玉的帝王,此刻形容枯槁,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宫中上下,无不沉浸在悲痛之中,那些曾受周娥皇教导的乐师、舞姬,更是以泪洗面,手中的乐器、腰间的绸带,都似染上了离别的哀愁。

葬礼过后,李煜下令将周娥皇的灵柩暂厝于宫中的瑶光殿,他不愿让心爱的人过早远离自己的视线。此后的数月里,李煜几乎每日都会前往瑶光殿,对着周娥皇的灵柩喃喃自语,时而念起两人曾经一同创作的诗词,时而弹奏起她生前最爱的古琴曲,仿佛周娥皇从未离开。宫中的侍从见他这般模样,心中皆是不忍,却又无人敢上前劝慰,只能默默备好暖炉和热茶,生怕他因过度悲伤损伤了身体。

周娥皇的离去,不仅让李煜失去了一位挚爱之人,更让南唐的宫廷艺术陷入了短暂的沉寂。霓裳院里,曾经热闹的排练场景不复存在,乐师们手中的乐器蒙尘,舞姬们的舞衣也被整齐地叠放在箱中。那些由周娥皇亲自整理、复原的乐谱和舞谱,被李煜小心翼翼地收藏在紫檀木匣中,锁在寝殿的书柜最深处,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守护好周娥皇留下的艺术瑰宝。

然而,悲伤并没有阻挡时间的脚步,也无法改变南唐日益艰难的处境。建隆三年(公元 962 年),北方的宋朝势力愈发强大,对南唐的威胁也与日俱增。朝中大臣多次上书,恳请李煜振作精神,专注于朝政,以应对宋朝的威胁。李煜虽心中悲痛,但也深知自己身为南唐君主的责任,他强忍着对周娥皇的思念,重新将精力投入到国事之中。

可每当夜深人静,褪去帝王的外衣,李煜心中对周娥皇的思念便会如潮水般涌来。他常常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明月,提笔写下一首首充满哀愁的诗词。“庭前花谢了,行云散后,物是人非。”“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这些词句,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周娥皇的深情与眷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佳作。

在周娥皇去世一年后,按照南唐的礼仪,李煜为她举行了正式的下葬仪式,将她安葬在金陵城外的祖陵之中。下葬那天,天空飘着细雨,仿佛连上天都在为这位才貌双全的皇后哀悼。李煜站在墓前,亲手将那把周娥皇生前最爱的古琴放入墓中,他轻声说道:“娥皇,这把琴陪了你一生,如今也让它陪你一同长眠吧。你放心,我定会守护好南唐的江山,也会守护好你留下的艺术。”

周娥皇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她的影响却一直延续着。她所复原的《霓裳羽衣曲》,并没有因为她的离世而失传。在她去世后,那些曾跟随她学习的乐师和舞姬,自发地组织起来,继续传承和演绎这部经典乐舞。每当宫中举行重要的宴会,或是有外国使节来访,《霓裳羽衣曲》依旧会作为压轴节目上演。当悠扬的乐声响起,轻盈的舞姿展现,人们总会想起那位曾为这部乐舞倾注毕生心血的大周后,她的才情与智慧,仿佛就蕴含在这旋律与舞姿之中,从未消散。

周娥皇对李煜的影响,更是深入骨髓。在她去世后的多年里,李煜始终无法忘记她,即便后来立周女英为后(史称 “小周后”),也常常在诗词中提及对周娥皇的思念。他将周娥皇生前居住的宫殿保持着原样,殿中的陈设、桌上的笔墨,都一如她在世时那般,仿佛只要推开殿门,就能看到她伏案创作的身影。

开宝八年(公元 975 年),南唐最终被宋朝所灭,李煜沦为阶下囚,被押送至北宋都城汴京。即便身处逆境,李煜心中对周娥皇的思念也未曾消减。在汴京的深宅大院中,他常常回忆起在金陵与周娥皇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那些关于诗词、音乐、舞蹈的记忆,成为了他在苦难岁月中唯一的慰藉。他写下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的词句,字里行间满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而这往昔岁月中,最珍贵的,便是与周娥皇相伴的点点滴滴。

周娥皇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的年代,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她出身名门,却不恃宠而骄,凭借自己的才情,在宫廷艺术领域创下了不朽的功绩;她与李煜的爱情,虽以悲剧收场,却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她所复原的《霓裳羽衣曲》,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上的瑰宝,更是她才情与智慧的见证;她的故事,也激励着后世无数的女子,追求才华与梦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如今,千年的时光已然流逝,南唐的繁华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大周后周娥皇的名字,却依然被人们铭记。每当人们提及《霓裳羽衣曲》,每当人们诵读李煜那些饱含深情的诗词,总会想起那位生活在金陵深宫之中,集美貌、才情与温柔于一身的女子。她的传奇一生,如同一首悠扬婉转的乐曲,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旧在人们的心中回荡,不曾停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