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锦官城深锁红颜:前蜀韦元妃从将门孤女到宫闱传奇的跌宕一生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 年)深秋,忠州(今重庆忠县)城郊的韦氏庄园里,一场突如其来的马蹄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十七岁的韦慧明正坐在窗前临摹《兰亭集序》,案头的烛火随着窗外的风轻轻摇曳,纸上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的字迹刚写至 “之” 字,便被母亲崔氏慌张的脚步声打断。

“明儿,快随我走!贼兵要来了!” 崔氏一把抓住女儿的手腕,语气里满是惊慌。韦慧明抬头望去,只见母亲发髻散乱,平日精心打理的衣裙上沾着尘土,往日里从容淡定的模样荡然无存。她心中一紧,却并未慌乱 —— 自记事起,父亲韦昭度作为忠州守将,时常教导她 “临危不乱方为将门风骨”。

韦昭度出身京兆韦氏,这一支虽非韦氏嫡脉,却也是世代为官的书香将门。他在唐懿宗时期考中进士,后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任命为忠州防御使。韦慧明是他唯一的女儿,自小不仅习得琴棋书画,更跟着父亲读过《孙子兵法》,练就了一身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的胆识。

此时,庄园外已经传来了喊杀声。韦慧明迅速收起案上的字帖,将父亲留给她的一枚刻有 “韦氏慧明” 的玉印塞进袖中,又扶着母亲快步走向后院的密道。“父亲呢?他为何不来?” 韦慧明忍不住问道,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崔氏咬着牙,强忍着悲伤说:“你父亲要守着忠州城,他是大唐的将领,不能退缩。我们先走,日后定会与他重逢。”

密道里阴暗潮湿,只能依靠手中微弱的火把照明。母女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耳边不时传来城墙被攻破的轰鸣声。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看到了密道尽头的光亮。可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追兵的脚步声。韦慧明当机立断,让母亲先出去,自己则拿起墙边的一根木棍,挡在密道出口。

“一个小丫头片子也敢拦路?” 为首的贼兵满脸凶相,挥刀便向韦慧明砍来。韦慧明虽未学过武功,却凭借着平日跟着父亲练习的闪避技巧,灵巧地躲开了这一刀。贼兵见状,更加恼怒,又接连砍出几刀。就在韦慧明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一阵马蹄声传来,紧接着是清脆的弓弦声,为首的贼兵应声倒地。

韦慧明抬头一看,只见一队身着铠甲的士兵疾驰而来,领头的是一位年轻将领,面容俊朗,眼神锐利。他看到韦慧明,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翻身下马,拱手道:“在下王建,奉节度使命令前来平定贼寇,姑娘可是忠州守将韦昭度大人的家眷?”

韦慧明听到 “王建” 这个名字,心中一动 —— 她曾听父亲提起过,王建是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早年投身军旅,因作战勇猛而崭露头角。她连忙点头,说明了自己和母亲的身份。王建得知韦昭度还在城中坚守,当即下令士兵继续追击贼寇,自己则护送韦慧明母女前往附近的安全地带。

在前往安全地带的路上,韦慧明得知,父亲韦昭度为了掩护百姓撤退,已经战死在忠州城头。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她悲痛欲绝。王建看着眼前这个强忍泪水、却依旧挺直脊梁的女子,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佩。他安慰道:“韦将军是忠臣,他的功绩定会被后人铭记。姑娘放心,我定会护你母女周全。”

此后,韦慧明母女便跟随王建的军队辗转各地。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韦慧明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看到了王建治军严明、爱护百姓的一面。王建也时常与韦慧明交谈,发现她不仅知书达理,而且对时局有着独到的见解,心中对她的好感日渐加深。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 年),王建因平定四川一带的叛乱有功,被任命为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此时,韦慧明的母亲崔氏因病去世,王建在处理完崔氏的后事之后,向韦慧明表明了心意。韦慧明想到父亲的嘱托,也感念王建多年来的照顾,便答应了他的求婚。这一年,韦慧明十九岁,王建三十四岁。

王建在利州任刺史期间,积极发展生产,安抚百姓,使得利州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而韦慧明则以夫人的身份,悉心照料王建的生活,同时也不忘关注民生。她时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然后将这些情况告知王建,为他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当时,利州一带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韦慧明得知后,立即向王建建议开仓放粮,同时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王建采纳了她的建议,很快缓解了旱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百姓们都称赞王建娶了一位贤德的夫人,甚至有人将韦慧明比作汉初的吕雉 —— 不过,韦慧明听到这样的评价后,却对王建说:“吕雉虽有才能,却过于狠辣,我不愿效仿她。我只希望能辅佐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让百姓安居乐业。”

王建听后,深受感动,对韦慧明更加信任。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王建的野心也逐渐显露出来。他不甘心只做一个小小的刺史,想要在这乱世之中成就一番霸业。韦慧明看出了王建的心思,便对他说:“如今大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藩镇割据,正是成就大业的好时机。不过,要想成就霸业,首先要招揽人才,整顿军纪。”

王建听从了韦慧明的建议,开始广纳贤才。他派人四处寻访有识之士,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武将勇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加以重用。韦慧明也利用自己的人脉,为王建引荐了不少人才,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前蜀宰相的韦庄。

韦庄是京兆韦氏的嫡系子孙,与韦慧明同出一族。他才华横溢,不仅擅长诗文,而且颇具政治远见。韦慧明得知韦庄因战乱而流落四川后,便向王建推荐了他。王建与韦庄交谈后,发现他果然是难得的人才,当即任命他为掌书记,让他参与军政要务的决策。

在韦慧明和韦庄等人的辅佐下,王建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唐昭宗大顺二年(891 年),王建率领军队攻占了成都,杀死了西川节度使陈敬瑄,随后被朝廷任命为西川节度使。至此,王建成为了四川一带最具实力的藩镇将领。

成为西川节度使后,王建开始大规模地扩建成都城,同时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使得四川地区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韦慧明则继续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她不仅关心王建的饮食起居,还时常提醒他要体恤百姓,不要滥用民力。有一次,王建想要修建一座豪华的宫殿,韦慧明得知后,便对他说:“如今百姓刚刚摆脱战乱之苦,生活还很困苦,我们应该将有限的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而不是修建宫殿。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迟早会失去民心。”

王建听了韦慧明的话,恍然大悟,当即下令停止修建宫殿,转而将资金用于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等民生工程上。百姓们得知后,对王建和韦慧明更加拥护。

然而,随着地位的不断提升,王建身边的嫔妃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位姓徐的嫔妃,深得王建的宠爱。徐氏姐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心机深沉,她们想要夺取韦慧明的地位,成为王建的正妻。面对徐氏姐妹的挑衅,韦慧明始终保持着冷静和从容。她知道,想要在后宫立足,光靠王建的宠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谋略。

有一次,徐氏姐妹故意在王建面前说韦慧明的坏话,诬陷她暗中勾结外臣,意图不轨。王建听后,心中有些疑虑,便去询问韦慧明。韦慧明并没有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是平静地说:“陛下如果相信臣妾,就不会怀疑臣妾;如果陛下不相信臣妾,就算臣妾辩解再多,也无济于事。不过,臣妾可以向陛下保证,臣妾从未做过任何对不起陛下和前蜀的事情。”

王建看着韦慧明坦荡的眼神,心中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他知道,韦慧明一直以来都在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此后,王建对徐氏姐妹的宠爱有所减少,对韦慧明则更加信任。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 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悲愤不已,他不愿臣服于朱温,便在成都称帝,国号 “蜀”,史称 “前蜀”。王建称帝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册立皇后和贵妃。

在立后的问题上,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以宰相韦庄为首,认为韦慧明出身将门,贤良淑德,又多年来辅佐王建,功绩卓着,理应被册立为皇后。另一派则以宦官唐文扆为首,他们受到徐氏姐妹的收买,主张立徐氏为皇后。

王建对此也犹豫不决。他深知韦慧明的贤德和能力,也感激她多年来的陪伴和辅佐。但徐氏姐妹容貌出众,又善于迎合他的心意,让他难以割舍。韦慧明看出了王建的为难,便主动对他说:“陛下,臣妾认为,如今前蜀刚刚建立,根基还不稳定,不宜过早册立皇后。不如先册立几位贵妃,待日后局势稳定后,再议立后之事。”

王建听后,心中十分感动。他知道,韦慧明是为了顾全大局,才主动放弃了做皇后的机会。于是,王建采纳了韦慧明的建议,没有册立皇后,而是册立韦慧明为元妃,徐氏姐妹为淑妃和贤妃。虽然韦慧明没有成为皇后,但元妃的地位在后宫中是最高的,相当于皇后。

册立大典举行的那天,成都城内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景象。韦慧明身着华丽的礼服,头戴凤冠,在宫女的簇拥下,缓缓走进大殿。王建看着眼前这位端庄秀丽、气质非凡的女子,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感激。他走上前去,握住韦慧明的手说:“委屈你了,日后我定会好好补偿你。” 韦慧明微微一笑,说:“陛下不必如此,臣妾只希望能继续辅佐陛下,让前蜀越来越强大。”

成为元妃后,韦慧明更加用心地打理后宫事务。她制定了严格的后宫制度,规范了宫女和宦官的行为,使得后宫秩序井然。同时,她也十分关心其他嫔妃的生活,经常与她们交流谈心,化解她们之间的矛盾。在韦慧明的努力下,前蜀的后宫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

然而,徐氏姐妹并不甘心屈居人下。她们表面上对韦慧明恭敬有加,暗地里却一直在寻找机会,想要夺取元妃的地位。徐淑妃深知王建喜好美色,便经常向他推荐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子入宫,以此来讨好王建,同时也想通过这些女子来牵制韦慧明。

韦慧明得知后,并没有加以阻止。她知道,王建作为皇帝,拥有三宫六院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她也相信,只要自己始终保持着贤良淑德的形象,用心辅佐王建,就不会失去他的信任和宠爱。不过,韦慧明也没有掉以轻心,她时刻关注着徐氏姐妹的动向,以防她们做出不利于前蜀的事情。

除了后宫的争斗,前蜀的朝堂之上也存在着诸多矛盾。以韦庄为首的文官集团和以王建的义子王宗佶为首的武将集团之间,时常因为权力分配问题而发生冲突。韦慧明看到这种情况后,便向王建建议,要平衡文官和武将之间的权力,避免出现一方独大的局面。

王建采纳了韦慧明的建议,他一方面重用韦庄等文官,让他们负责制定政策和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给予王宗佶等武将一定的兵权,让他们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同时,王建还经常召集文官和武将一起商议国事,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王建和韦慧明的努力下,前蜀的朝堂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前蜀永平五年(915 年),王建因常年征战和操劳国事,身体日渐衰弱。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开始考虑皇位继承的问题。王建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最有能力的是太子王元膺。王元膺是韦慧明所生,他自幼聪慧过人,熟读诗书,而且擅长骑射,深得王建的喜爱。

然而,王元膺性格暴躁,容易冲动,而且与朝中的一些大臣关系不和。徐氏姐妹看到这种情况后,便开始暗中扶持自己的儿子王宗衍。王宗衍是徐贤妃所生,他虽然容貌俊美,但却胸无大志,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徐氏姐妹认为,只要王宗衍能够继承皇位,她们就能够掌握朝政大权。

韦慧明得知徐氏姐妹的阴谋后,心中十分担忧。她知道,如果王宗衍继承皇位,前蜀必将走向灭亡。于是,她多次在王建面前劝说,让他加强对太子王元膺的教育和培养,同时也要警惕徐氏姐妹的阴谋。王建虽然也知道王元膺的缺点,但他认为,在自己的儿子中,王元膺还是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因此,他并没有采纳韦慧明的建议,只是叮嘱王元膺要收敛自己的脾气,与大臣们搞好关系。

前蜀光天元年(918 年),王建病重。徐氏姐妹趁机在王建面前诬陷王元膺,说他想要谋反。王建在病榻上,头脑不清醒,便相信了徐氏姐妹的谗言,下令废黜王元膺的太子之位。韦慧明得知后,心急如焚,她不顾自身安危,闯入皇宫,跪在王建的病榻前,为王元膺辩解:“陛下,太子是您亲自册立的,他一直以来都对您忠心耿耿,怎么可能谋反呢?这一定是徐氏姐妹的阴谋,陛下您可千万不要相信啊!”

王建看着韦慧明泪流满面的样子,心中不禁有些动摇。他想起了王元膺小时候的乖巧懂事,也想起了韦慧明多年来的辅佐之功。就在这时,徐氏姐妹又在一旁煽风点火,说韦慧明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才故意偏袒王元膺。王建被她们的话所迷惑,最终还是没有改变废黜太子的决定。

不久之后,王元膺在宫中发动兵变,想要杀死徐氏姐妹和她们的党羽。但由于准备不足,兵变最终失败,王元膺被杀死。韦慧明得知儿子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一病不起。王建在得知王元膺的死讯后,也十分后悔,他意识到自己错信了徐氏姐妹的谗言,害死了自己最有能力的儿子。

王元膺死后,王建在徐氏姐妹的逼迫下,不得不立王宗衍为太子。此时,王建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再也无力改变局面,便将韦慧明召到身边,嘱咐她说:“我死后,你一定要多加保重。王宗衍年幼无知,恐怕难以担当大任,你要尽力辅佐他,守住前蜀的江山。” 韦慧明含泪点头,答应了王建的嘱托。

不久之后,王建去世,太子王宗衍即位,是为前蜀后主。王宗衍即位后,尊韦慧明为皇太后,徐贤妃为皇太妃。徐氏姐妹凭借着王宗衍的宠爱,开始干预朝政。她们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重要官职,大肆搜刮民财,使得前蜀的政治日益**,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韦慧明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十分焦急。她多次劝说王宗衍要勤于政事,远离奸佞,关心百姓的疾苦。但王宗衍根本听不进去,他依旧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对朝政不闻不问。韦慧明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出面,处理一些朝政事务。她重用韦庄等有识之士,努力维持着前蜀的统治秩序。

韦庄此时已经年老体衰,但他看到韦慧明为了前蜀的江山社稷如此操劳,心中十分感动。他主动向韦慧明提出,愿意协助她处理朝政。在韦庄的辅佐下,韦慧明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前蜀的危局。她减免了百姓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她也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韦慧明的改革措施触动了徐氏姐妹和她们党羽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徐氏姐妹在王宗衍面前不断诋毁韦慧明和韦庄,说他们想要谋反。王宗衍虽然昏庸无能,但也担心韦慧明和韦庄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开始对他们产生了猜忌。

前蜀乾德六年(924 年),徐氏姐妹的谗言终于起了作用。王宗衍听信她们的话,以 “结党营私、意图谋逆” 为由,将韦庄罢官免职。韦庄此时已年过七旬,遭此打击后一病不起,不久便病逝了。韦慧明得知韦庄的死讯后,悲痛万分。她知道,韦庄是前蜀最后的支柱,他的离去,意味着前蜀的危局再也难以挽回。

失去了韦庄的辅佐,韦慧明在朝堂上更加孤立无援。徐氏姐妹趁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她们不仅控制了朝政,还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军队中,试图夺取兵权。韦慧明深知,军队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军队落入徐氏姐妹手中,前蜀必将万劫不复。于是,她暗中联系了一些对徐氏姐妹不满的将领,希望能够借助他们的力量,夺回兵权。

然而,徐氏姐妹早已察觉到了韦慧明的动向。她们抢先一步,在王宗衍面前诬陷那些将领谋反。王宗衍不分青红皂白,下令将这些将领全部处死。至此,韦慧明在朝堂和军队中再也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她看着前蜀的局势一天比一天糟糕,心中充满了绝望。

就在这时,北方的后唐开始对前蜀虎视眈眈。后唐庄宗李存勖在灭亡后梁后,实力大增,他想要统一全国,前蜀成为了他的首要目标。乾德七年(925 年)九月,李存勖任命郭崇韬为都招讨使,率领六万大军攻打前蜀。

消息传到成都后,前蜀朝廷一片恐慌。王宗衍此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早已沉迷酒色多年,根本没有能力指挥军队抵御后唐的进攻。徐氏姐妹更是惊慌失措,她们只顾着将自己搜刮来的财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根本不管国家的安危。

韦慧明看着眼前的乱象,心中虽悲痛却没有放弃。她亲自前往军营,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她对将士们说:“如今后唐大军压境,国家危在旦夕。我们身为前蜀的将士,理应誓死保卫国家。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击退敌军,保住我们的家园。”

将士们被韦慧明的勇气和决心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她的指挥,誓死保卫前蜀。然而,此时的前蜀军队早已被徐氏姐妹的亲信搞得乌烟瘴气,军纪涣散,战斗力低下。而且,许多将领因为害怕徐氏姐妹的迫害,对韦慧明的命令阳奉阴违。

同年十月,后唐军队攻克了前蜀的重镇利州,随后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成都。王宗衍得知利州失守后,吓得魂飞魄散,他不顾韦慧明的劝阻,决定放弃抵抗,向後唐投降。韦慧明得知后,跑到王宗衍面前,声泪俱下地说:“陛下,前蜀是先帝一手建立起来的基业,如今虽然面临危机,但只要我们坚持抵抗,就还有一线生机。如果我们现在投降,不仅会辜负先帝的嘱托,还会让前蜀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啊!”

王宗衍却不耐烦地说:“如今后唐大军势不可挡,我们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与其顽抗到底,不如早点投降,还能保住一条性命。” 说完,他便下令起草降表,向後唐投降。

韦慧明看着王宗衍懦弱无能的样子,心中彻底绝望了。她知道,前蜀的灭亡已经成为定局。但她作为前蜀的皇太后,作为韦昭度的女儿,绝不能像王宗衍那样苟且偷生。她回到自己的宫殿,取出父亲留给她的那枚玉印,抚摸着上面的 “韦氏慧明” 四个字,想起了父亲战死忠州城头的情景,想起了王建临终前的嘱托,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十一月,后唐军队抵达成都城外,王宗衍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前蜀就此灭亡,历时仅十九年。韦慧明拒绝跟随王宗衍出城投降,她在宫殿中点燃了一把火,想要与前蜀的江山一同殉葬。就在火势蔓延之际,后唐的士兵冲入了宫殿,将韦慧明救了出来。

郭崇韬得知韦慧明的身份后,对她的气节十分敬佩。他派人将韦慧明护送回洛阳,并向后唐庄宗李存勖上奏,请求赦免韦慧明的罪过。李存勖考虑到韦慧明是前蜀的皇太后,而且在民间颇有声望,为了安抚前蜀的百姓,便答应了郭崇韬的请求,赦免了韦慧明。

然而,韦慧明却并不愿意苟活在异国他乡。她在洛阳的居所中,终日闭门不出,以泪洗面。她时常想起前蜀的繁华,想起父亲和王建的嘱托,想起自己为前蜀所做的一切努力,心中充满了悔恨和痛苦。

后唐同光四年(926 年),洛阳发生兵变,李存勖被杀,李嗣源即位,是为后唐明宗。韦慧明得知这一消息后,知道自己回到前蜀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她在一个深夜,取出父亲留给她的玉印,吞金自尽,享年五十九岁。

韦慧明死后,后唐明宗为了表彰她的气节,下令将她厚葬在洛阳城郊的一处山坡上。当地的百姓得知后,纷纷前来为她送行,有的人甚至为她修建了祠堂,供奉她的牌位。

韦慧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出身将门,自幼便展现出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的胆识和智慧。在忠州烽火中,她临危不乱,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脱险;在蜀地风云中,她辅佐王建成就霸业,成为他身边最得力的贤内助;在宫闱斗争中,她始终保持着冷静和从容,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前蜀危局中,她挺身而出,试图挽救前蜀的命运,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韦慧明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她虽然才华横溢,却生逢乱世,无法完全施展自己的抱负;她虽然辅佐王建建立了前蜀,却无法阻止前蜀的灭亡;她虽然为前蜀付出了一切,却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客死他乡的结局。

然而,韦慧明的事迹并没有随着她的死亡而被遗忘。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女性历史人物中的一段传奇。

在后世的史书中,对韦慧明的评价颇高。《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中记载:“韦氏慧明,将门之女,有勇有谋,辅佐王建,成就霸业。及前蜀亡,不屈而死,其节可嘉。”《资治通鉴》中也对韦慧明的事迹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称赞她 “贤良淑德,有母仪天下之风”。

除了史书记载,韦慧明的故事还被改编成了戏曲、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在四川成都,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韦慧明的传说。有人说,在成都的锦江边,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听到韦慧明的叹息声;有人说,韦慧明死后,她的魂魄回到了成都,守护着这座她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城市。

韦慧明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意义。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 “将门风骨”,什么是 “贤良淑德”,什么是 “家国情怀”。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在乱世之中,女性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它也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处境,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向命运低头。

如今,千年的时光已经过去,前蜀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洛阳的古墓也早已荒芜。但韦慧明的故事,却依旧在民间流传着。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