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冼夫人:巾帼擎旗定岭南,六世勤王照汗青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岭南云雾山深处的高凉峒(今广东高州一带),晨雾还未散尽,一阵急促的铜鼓声便穿透竹林。峒主冼挺的议事厅里,二十多个俚僚部落的首领正围着篝火争执,火塘里的炭灰被唾沫星子溅得四处飞扬。

“海北的汉人官吏又来催缴‘义米’,去年刚遭了台风,稻田全淹了,拿什么交?”来自电白峒的首领把手中的竹杖往地上一顿,竹节撞在石板上发出脆响。坐在主位左侧的冼挺眉头紧锁,他刚继位三年,岭南俚僚诸部互不统属,中原王朝的政令又如同隔山打牛,稍有不慎便会引发部落冲突。

就在这时,一道清脆却沉稳的声音从厅外传来:“诸位叔伯,与其在这里争闹,不如听听小妹的主意。”众人回头,只见一个身着麻布筒裙的少女提着竹篮走进来,乌黑的发髻上插着一支简单的骨簪,脸上还带着山野间的晨露。她是冼挺的妹妹冼英,这年刚满十六岁。

冼英将竹篮里的野果分给众人,目光扫过每个首领:“汉人官吏要‘义米’,是怕我们不服管束;我们不愿交,是怕交了粮,冬天族人要挨饿。不如这样——我们选十匹最壮的俚马,再让峒里的织娘赶制二十匹葛布,带着这些去见高凉太守。就说今年受灾,愿以土产代粮,同时请太守派农师来教我们种双季稻,等收成好了,再补交所欠粮米。”

首领们面面相觑,有人质疑:“汉人素来轻视我们俚人,怎会派农师来?”冼英微微一笑,指了指窗外:“去年官府在海边修盐场,缺人手时,是我们俚人帮忙挑土筑堤。他们欠我们一份情,如今我们主动示好,既给了官府台阶,又能为族人谋生计,何乐而不为?”

冼挺看着妹妹从容不迫的模样,突然想起三个月前的事。当时相邻的罗州峒与宁州峒为争夺水源,三百多人持着长矛短刀在河边对峙,眼看就要血流成河。是冼英带着几个侍女,独自一人走到两峒首领面前,指着河中央的礁石说:“河水是天地给大家的,就像这礁石,挡得住急流,却挡不住两岸人共饮一江水。若今日开战,死伤的都是我们俚人的子弟,汉人官吏正好坐收渔利。”她提议按“男丁出工、女眷蓄水”的方式,共同修建蓄水池,既解决了灌溉问题,又让两峒百姓在劳作中化解了矛盾。

“就按英妹说的办!”冼挺拍板定案,心里却泛起一丝异样的感觉。父亲在世时曾说,冼英出生那天,峒里的老铜鼓突然自行鸣响,像是在昭示什么。如今看来,这个从小跟着族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还偷偷跟着汉人先生学汉字的妹妹,或许真能为俚人闯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不出冼英所料,高凉太守见俚人主动纳贡,还提出学习农耕,十分高兴,不仅免去了当年的“义米”,还真派了两名懂水稻种植的农师进山。这年秋天,高凉峒试种的晚稻获得丰收,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禾秆,族人们捧着饱满的谷粒,都忍不住称赞:“阿英姑娘比男子还懂道理!”

冼英却没有沾沾自喜。她知道,岭南的平静就像云雾山的晨雾,随时可能被风吹散。中原王朝更迭频繁,对岭南的统治时紧时松,而俚僚各部落之间的恩怨也从未真正消解。她常常独自登上峒寨后的高山,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和隐约可见的海岸线,心里暗暗打定主意:一定要让俚人不再受战乱之苦,让岭南的土地上能长久地长出庄稼,而不是布满尸骨。

梁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高凉峒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新任高凉太守冯宝。冯宝出身北方望族,其曾祖父冯弘是北燕末代皇帝,北燕灭亡后,冯家辗转南下,被南朝宋任命为新会太守,从此在岭南扎根。但冯家虽是汉人官吏,却一直未能真正融入俚僚社会,前几任太守要么与部落首领发生冲突,要么被架空权力,政令难以推行。

冯宝刚到高凉时,冼英正在峒里组织族人开垦新的梯田。得知新太守是“北燕皇室后裔”,她特意让人送去一批新收获的稻谷和葛布,还附了一张用汉字写的便条,上面写着:“高凉之地,俚汉共居,愿太守以民为本,勿分彼此。”冯宝看到便条,又听说送礼物的是冼挺那位能化解部落纷争的妹妹,心中十分好奇,当即决定亲自登门拜访。

两人见面的地点选在高凉峒的议事厅。冯宝穿着一身青色官服,带着中原士人的儒雅;冼英则依旧是俚人装束,只是发髻上多了一支珍珠钗——那是她十岁时跟着父亲出海,从一个遇难的商人船上捡到的。冯宝本想先讲一番中原的礼仪制度,却被冼英抢先开口:“太守可知,高凉有多少俚人部落?每个部落的风俗有何不同?”不等冯宝回答,她便如数家珍般说起:“电白峒善航海,男子十岁便会驾船;罗州峒擅冶铁,能铸出比官府还好的刀具;宁州峒懂草药,族人很少生病……这些,都是高凉的财富,却也是太守治理的难点。”

冯宝被她的直率和见识打动,收起了最初的矜持:“冯某初到高凉,正愁不知如何与诸部相处,还望冼姑娘指教。”冼英微微一笑:“指教不敢当,但俚人最重情义,也最讲实际。太守若想推行政令,不能只靠官府的文书,得让族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官府的盐场可以让俚人入股,赚了钱大家平分;汉人农师教种植,俚人可以教汉人打猎、捕鱼,互相学习。”

这次见面后,冯宝常常找冼英商议政事。他发现,冼英不仅熟悉俚僚各部的情况,对中原的历史和制度也颇有了解——原来,她从小就跟着父亲请来的汉人先生读书,《诗经》《左传》都能背出不少篇章。而冼英也发现,冯宝并非那些只会摆官威的汉人官吏,他真心想为百姓做事,只是缺乏与俚人沟通的方法。

几个月后,冯宝在一次处理部落纠纷时,因不了解俚人“赔命价”的习俗(杀人者需向死者家属赔偿财物或奴隶),按中原律法将凶手判处死刑,引发了该部落的强烈不满,数十名族人拿着武器围堵了太守府。冯宝束手无策,只好派人去请冼英。

冼英赶到时,只见太守府外剑拔弩张,族人的情绪十分激动。她没有直接上前,而是让随从敲响了随身携带的小铜鼓——那是冼家峒主信物的象征。听到铜鼓声,族人们渐渐安静下来。冼英走到人群前,用俚语说道:“汉人杀了人要偿命,是怕有人随便害人;我们俚人要‘赔命价’,是怕死者家属无人照顾。其实,这两种办法都是为了让大家好好过日子。”她转头对冯宝说:“太守,不如这样:凶手按汉人律法流放,但让他的家人拿出一部分财物赔偿给死者家属,再让他在流放地开垦荒地,每年把收成的一半交给死者家属,直到十年期满。这样,既遵守了官府的律法,也照顾了俚人的习俗,您看如何?”

冯宝恍然大悟,当即同意了这个办法。一场即将爆发的冲突,就这样被冼英轻易化解。这件事让冯宝更加敬佩冼英的智慧,也让他意识到:要想真正治理好高凉,必须得到冼家的支持;而要让俚汉两族真正和睦相处,或许需要一场跨越族群的联姻。

当冯宝向冼挺提出要娶冼英为妻时,冼挺先是愣住了,随即陷入了沉思。俚人素来不与汉人通婚,更何况是峒主的妹妹嫁给汉人太守。但他知道,冯宝是个可靠的人,而冼英若能成为太守夫人,既能让冼家在岭南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也能为俚人争取更多的权益。他把这件事告诉冼英时,冼英正在灯下织布,听到消息,手中的梭子顿了一下,随即又继续穿梭:“我嫁的不是汉人太守,是能和我一起让岭南安定的人。”

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高凉峒举行了一场空前盛大的婚礼。冯宝穿着俚人服饰,带着丰厚的聘礼——包括一百匹中原的丝绸、五十把钢刀和十艘能出海的大船——来到冼家;冼英则穿上了汉人新娘的凤冠霞帔,却在腰间系上了俚人视为护身符的铜铃。婚礼当天,俚僚各部落的首领都来了,汉人官吏也纷纷到场祝贺。冼英在婚礼上对众人说:“从今往后,我冼英既是俚人的女儿,也是汉人的媳妇。俚汉本是一家人,就像山上的藤和树,只有紧紧缠在一起,才能经得起风雨。”

婚后,冼英并没有像普通的官夫人那样深居简出,而是常常和冯宝一起下乡巡查。她教汉人妇女织葛布,让俚人男子学习汉人的农耕技术;冯宝则在她的建议下,修改了一些过于严苛的政令,比如允许俚人按本族习俗解决民事纠纷,只在涉及杀人、抢劫等重罪时才用中原律法。在他们的治理下,高凉地区的俚汉两族百姓渐渐消除了隔阂,田野里的庄稼越长越好,港口里的商船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冯宝要去广州拜见广州刺史萧映,临走前忧心忡忡地对冼英说:“我走之后,怕有些部落首领趁机作乱。”冼英笑着说:“夫君放心,我已让各峒首领立下誓言,若有人敢犯上作乱,其他部落便会一起讨伐他。你在广州安心办事,家里有我。”果然,冯宝离开的三个月里,高凉地区井然有序,甚至还平息了一场因争夺盐井引发的小规模冲突。冯宝回来后,对冼英更加依赖,常常对人说:“没有我夫人,就没有今日的高凉。”

冼英却始终保持着清醒。她知道,岭南的稳定离不开中原王朝的支持,但中原的政局却像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随时可能掀起巨浪。她常常让冯宝派人去中原打探消息,密切关注着梁王朝的动向。她心里清楚,自己和冯宝建立的这一点点安定,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或许还很脆弱。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乱打破了岭南的平静。河南王侯景以“清君侧”为名,在寿阳起兵反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被困在台城,最终饿死。侯景之乱爆发后,岭南各州郡的官吏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原本平静的岭南瞬间陷入了混乱。

时任高州刺史的李迁仕,早就觊觎高凉的富庶和冯宝手中的兵权。他知道冯宝是个忠臣,肯定会出兵讨伐侯景,于是便想趁机吞并高凉。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李迁仕派人给冯宝送信,说要在州府设宴,商议出兵讨伐侯景之事,让冯宝务必前往。

冯宝接到信后,当即准备动身。冼英却拦住了他:“夫君且慢,李迁仕此人素来野心勃勃,如今侯景作乱,朝廷自顾不暇,他突然设宴相邀,恐怕不怀好意。”冯宝不解:“他信中说要共商讨贼大计,难道还会害我?”冼英分析道:“你想想,若他真心讨贼,为何不直接派兵,反而要请你一个太守去州府商议?依我看,他是想趁你赴宴时将你扣押,然后吞并你的军队,再攻占高凉。”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冼英派人乔装成俚人商贩,去高州城打探消息。几天后,探子回来报告:李迁仕果然在州府附近埋伏了重兵,还打造了许多攻城器械,显然是想对高凉动手。冯宝得知后,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问冼英:“那我们该怎么办?若不去,会被他冠以‘抗命’的罪名;若去了,便是羊入虎口。”

冼英沉思片刻,说道:“我们不能硬拼,只能智取。李迁仕以为我们俚人不懂军事,我可以假装送财物犒劳军队,带着一批俚人妇女和少量士兵前往州府,他必定不会怀疑。等进了城,我们再里应外合,一举拿下李迁仕。”冯宝有些犹豫:“让你亲自去冒险,我不放心。”冼英笑着说:“夫君忘了,我从小在山里打猎,论身手,未必比男子差。再说,只要能保住高凉,我这点险算不了什么。”

几天后,冼英带着数百名俚人妇女,挑着粮食、布匹等财物,浩浩荡荡地向高州城进发。走到城门时,守城的士兵果然拦住了她们。冼英从轿子里探出头,笑着对士兵说:“我是高凉太守冯宝的夫人,听说李刺史要讨伐侯景,特意带了些财物来犒劳将士们。烦请通报一声。”士兵们见来的都是妇女,又带着这么多礼物,便放松了警惕,连忙跑去报告李迁仕。

李迁仕听说冼英亲自送来犒劳品,十分得意,以为冯宝夫妇已经向他屈服,便让人打开城门,亲自到城门口迎接。冼英见到李迁仕,故作恭敬地行了一礼:“李刺史为国操劳,我们俚人也想出一份力。这些财物虽然不多,还望刺史笑纳。”李迁仕哈哈大笑:“冼夫人真是深明大义!快,带她们进城!”

就在队伍快要全部进城时,冼英突然从袖中抽出一把短刀,大喝一声:“动手!”只见那些“妇女”纷纷扔掉担子,从里面拿出暗藏的刀剑,朝着李迁仕的卫兵冲去。与此同时,冯宝早已按照冼英的安排,率领大军埋伏在城外,听到城里的动静,立刻下令攻城。

李迁仕猝不及防,手下的士兵也乱作一团。他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少数亲信从后门逃跑,投奔了侯景。冼英和冯宝顺利攻占了高州城,缴获了大量的粮草和兵器。这场“巾帼破城”的战役,很快就在岭南传遍了,各部落首领对冼英更加敬畏,汉人官吏也纷纷称赞她有“张良之谋、樊哙之勇”。

就在冼英和冯宝整顿高州时,一个名叫陈霸先的将领率领军队从始兴(今广东韶关)出发,前往建康讨伐侯景。陈霸先出身寒微,却英勇善战、深得民心,冼英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当陈霸先的军队路过高凉时,冼英力劝冯宝:“陈将军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如今他讨伐逆贼,正是我们助他一臂之力的好时机。”

冯宝有些犹豫,毕竟陈霸先当时势力尚弱,而梁朝还有其他手握重兵的将领。冼英却坚定地说:“侯景作乱,百姓流离失所,我们要的不是依附强者,而是选择能让天下安定的人。陈将军军纪严明,从不骚扰百姓,这样的人值得我们辅佐。”她亲自带着一千匹战马、五千石粮食和一批精良的兵器,去拜见陈霸先。

陈霸先见到冼英时,十分惊讶——他原本以为高凉太守冯宝会派人来慰问,没想到竟是太守夫人亲自前来,还带来了如此丰厚的物资。冼英开门见山地说:“陈将军讨伐逆贼,是为天下苍生谋福,我冼英虽为女子,也愿尽一份绵薄之力。这些物资,还望将军收下,若有需要,高凉的俚汉子弟随时可以出征。”

陈霸先被冼英的大义和魄力深深打动,他握着冼英的手说:“夫人如此深明大义,陈某感激不尽。若他日能平定叛乱,定当奏请朝廷,为夫人和冯太守记功。”这次会面,为冼英与陈霸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也为后来陈朝建立后岭南的稳定埋下了伏笔。

太清四年(公元550年),陈霸先率领军队与侯景的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冼英则在岭南坐镇,一方面安抚百姓,组织生产,为前线提供粮草支援;另一方面,严密监视各州郡的动向,防止有人趁机作乱。当时,有几个部落首领见侯景势力强大,想背叛朝廷投靠叛军,冼英得知后,亲自带着军队前往各个峒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侯景是乱臣贼子,跟着他只会招来灭族之祸。我们俚人世代生活在岭南,只有朝廷稳定,我们才能安居乐业。”在她的劝说下,那些摇摆不定的首领最终放弃了反叛的念头,岭南地区始终保持着稳定,为陈霸先平定叛乱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公元552年,陈霸先终于平定了侯景之乱,拥立梁元帝萧绎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即位。然而,好景不长,公元554年,西魏军队攻占江陵,梁元帝被杀,梁朝名存实亡。公元557年,陈霸先在建康称帝,建立陈朝,是为陈武帝。

陈朝建立之初,政权并不稳固,北方的北齐、北周对其虎视眈眈,南方的一些地方势力也拒不归附。岭南地区因为远离建康,更是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广州刺史萧勃(梁武帝的侄子)不甘心臣服于陈霸先,便想联合岭南的地方势力起兵反叛。他派人给冯宝送信,以“恢复梁朝”为名,邀请冯宝加入他的阵营。

冯宝收到信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原本是梁朝的官吏,对梁朝有着深厚的感情,而萧勃又是梁朝宗室,按理说应该支持他;但他也知道,陈霸先能平定侯景之乱,是真心为百姓做事,而且冼英对陈霸先十分认可。他只好去找冼英商量。

冼英听完冯宝的话,沉思了很久,才缓缓说道:“夫君,我们不能跟着萧勃反叛。梁朝已经灭亡,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萧勃起兵,不是为了恢复梁朝,而是为了自己当皇帝。他若成功,岭南必定会再次陷入战乱;而陈武帝是个贤明的君主,他能让天下安定,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辅佐陈朝,不是背叛梁朝,而是为了岭南的百姓。”

为了打消冯宝的顾虑,冼英亲自派人去建康拜见陈武帝,表达了高凉愿意归附陈朝的诚意。陈武帝大喜过望,当即任命冯宝为振南将军、高凉太守,还特意下旨褒奖冼英:“夫人识时务、明大义,为岭南安定立下汗马功劳,特封夫人为石龙太夫人,赐绣幰油络驷马安车一乘,鼓吹一部。”

然而,萧勃得知冯宝和冼英拒绝加入他的阵营后,十分恼怒,便派部将欧阳頠率军攻打高凉。欧阳頠是岭南的老将,作战经验丰富,手下有数千精兵,而冯宝的军队只有一千多人,形势十分危急。

冯宝有些慌乱,对冼英说:“欧阳頠来势汹汹,我们兵力不足,恐怕难以抵挡。不如暂时向他投降,日后再做打算?”冼英却坚定地说:“夫君万万不可!欧阳頠是萧勃的爪牙,跟着他只会助纣为虐。我们虽然兵力少,但俚僚各部落都会支持我们,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打败他。”

冼英立刻派人前往各个俚僚部落,号召首领们派兵支援。她在信中写道:“萧勃反叛,欧阳頠助纣为虐,若他们攻占高凉,定会奴役我们的族人,抢夺我们的土地。为了守护家园,为了岭南的安定,恳请诸位叔伯出兵相助!”各部落首领早就对冼英心悦诚服,接到她的信后,纷纷率领本部人马赶来,很快就集结了一万多人的军队。

冼英亲自担任主帅,将军队分成三路:一路由冯宝率领,驻守高凉城,坚守不出;一路由自己的侄子冼挺(此时冼挺已成为冼家峒主)率领,埋伏在欧阳頠军队的必经之路——云雾山的峡谷中;另一路由罗州峒和宁州峒的首领率领,绕到欧阳頠军队的后方,切断他们的粮草供应。

欧阳頠率军来到高凉城下,见冯宝紧闭城门,以为对方害怕了,便下令攻城。然而,高凉城城墙坚固,冯宝的军队防守严密,欧阳頠攻了几天,都没能攻破城门,反而损失了不少士兵。就在欧阳頠焦躁不安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后方的粮草被劫了!

欧阳頠大惊失色,连忙下令撤军。就在他的军队慌乱地撤出高凉城,进入云雾山峡谷时,冼挺率领的伏兵突然从峡谷两侧杀出,滚木礌石如雨点般落下,欧阳頠的军队顿时乱作一团。欧阳頠想组织反击,却发现军队已经被冲散,只好带着少数亲信突围。

就在这时,冼英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从侧面杀出,直扑欧阳頠。欧阳頠见冼英英姿飒爽,手持长枪,如战神般冲过来,吓得魂飞魄散,连忙拍马逃跑。冼英紧追不舍,一枪刺中欧阳頠的战马,欧阳頠从马上摔了下来,被冼英的士兵生擒活捉。

这场战役,冼英以少胜多,彻底击溃了欧阳頠的军队,也震慑了岭南的其他地方势力。萧勃得知欧阳頠战败被俘后,吓得不敢再轻举妄动,不久就被陈武帝派来的军队打败,萧勃本人也在战乱中被杀。

平定萧勃之乱后,岭南地区彻底归附陈朝,冼英和冯宝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陈武帝特意下旨,允许冼英“开幕府,置官属,听发部落六州兵马”,也就是说,冼英可以拥有自己的幕府,任命官员,还可以调动岭南六州的部落军队。这是陈朝对地方势力的最高信任,也是对冼英功绩的最大肯定。

然而,就在冼英和冯宝准备大展拳脚,进一步治理岭南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冯宝的生命。公元558年,冯宝病逝于高凉太守任上,年仅四十岁。

冯宝的去世,对冼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和冯宝相濡以沫二十多年,不仅是夫妻,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那段时间,冼英常常独自一人坐在议事厅里,看着冯宝生前用过的桌椅、读过的书籍,默默流泪。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冯宝临终前,紧紧握着她的手说:“我走后,岭南的安定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照顾好我们的儿子,辅佐陈朝,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冯宝去世后,他的儿子冯仆年仅九岁,无法继承太守之位。岭南各部落的首领和汉人官吏都忧心忡忡,担心失去主心骨的高凉会再次陷入混乱。就在这时,冼英擦干眼泪,挺身而出,对众人说:“冯太守虽然走了,但我冼英还在。只要有我在,就不会让高凉乱起来,就不会让岭南的百姓受苦。”

她一方面按照俚人的习俗,暂时接管了高凉的军政大权,安抚百姓,稳定秩序;另一方面,派人将冯仆送到建康,交给陈武帝抚养,让冯仆在皇宫中学习中原的文化和礼仪,为将来继承父业做准备。陈武帝对冼英的做法十分赞赏,不仅答应了她的请求,还封冯仆为阳春太守(虽然冯仆年幼,无法到任,但这是一种荣誉和认可)。

在冼英的主持下,高凉地区依旧保持着稳定和繁荣。她继续推行俚汉融合的政策,鼓励汉人学习俚人的渔猎技术,让俚人学习汉人的农耕和纺织技术;她还设立了学堂,邀请汉人先生为俚人子弟教书,让更多的俚人认识汉字,了解中原的文化。在她的努力下,岭南地区的俚汉两族百姓相处得更加融洽,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陈宣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随着冯仆长大成人,冼英将他从建康接回高凉,让他正式继承了高凉太守之位。冯仆在皇宫中学习多年,不仅精通中原文化,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更重要的是,他继承了父母的爱民之心和忠义之举。在冼英的辅佐下,冯仆将高凉治理得井井有条,父子俩(虽然冼英是母亲,但此时她相当于冯仆的“政治导师”)配合默契,岭南地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欧阳頠的儿子)因为不满陈朝对他的猜忌和压制,决定起兵反叛。欧阳纥知道,要想在岭南站稳脚跟,必须得到冼英和冯仆的支持,因为他们不仅手握重兵,还深得俚僚各部落的信任。

欧阳纥派人给冯仆送信,以“共享富贵”为名,邀请冯仆加入他的反叛阵营。冯仆收到信后,十分犹豫,他知道欧阳纥势力强大,而且自己的父亲冯宝当年曾生擒欧阳纥的父亲欧阳頠,两家有世仇,欧阳纥此次邀请,恐怕没安好心。但他也担心,如果拒绝欧阳纥,对方会立刻派兵攻打高凉,到时候自己和母亲可能难以抵挡。

冯仆只好去找冼英商量。冼英看完欧阳纥的信,脸色凝重地说:“欧阳纥和他父亲一样,都是野心勃勃的人。他反叛朝廷,是自取灭亡。我们若跟着他,不仅会毁了我们冼、冯两家的名声,还会让岭南的百姓再次陷入战乱。”

冯仆担忧地说:“可是,欧阳纥兵力强大,我们若不答应,他肯定会来攻打我们,到时候怎么办?”冼英坚定地说:“不要怕!我们有俚僚各部落的支持,还有朝廷做后盾。只要我们坚守高凉,同时派人向朝廷求援,欧阳纥必败无疑。”

为了稳住欧阳纥,冼英让冯仆回信给欧阳纥,说自己需要时间说服各部落首领,让他稍等几日。与此同时,她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前往建康,向陈宣帝奏报欧阳纥反叛之事,并请求朝廷派兵支援。

陈宣帝接到奏报后,十分震惊,连忙任命车骑将军章昭达为行军总管,率领大军前往岭南讨伐欧阳纥。章昭达是陈朝的名将,作战勇猛,经验丰富,他率领军队很快就抵达了岭南。

欧阳纥见冯仆迟迟没有答复,又听说朝廷派来了援军,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败露,便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兵攻打高凉。他亲自率领三万精兵,浩浩荡荡地向高凉进发,一路上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害。

冼英和冯仆早已做好了准备。他们将高凉城的百姓转移到安全的山寨中,然后紧闭城门,坚守不出。欧阳纥的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高凉城城墙坚固,加上冼英和冯仆指挥有方,士兵们士气高昂,欧阳纥攻了半个多月,都没能攻破城门。

就在欧阳纥焦头烂额的时候,章昭达率领的朝廷大军赶到了。章昭达采取了“围点打援”的战术,一方面派一部分军队继续包围高凉城,牵制欧阳纥的主力;另一方面,派精锐部队绕到欧阳纥的后方,切断了他的退路和粮草供应。

冼英得知朝廷大军赶到后,立刻下令打开城门,率领军队从城中杀出,与章昭达的大军前后夹击欧阳纥的军队。欧阳纥的军队本来就已经疲惫不堪,加上腹背受敌,顿时溃不成军。欧阳纥见大势已去,想要逃跑,却被冯仆亲自率军追上,生擒活捉。

平定欧阳纥之乱后,陈宣帝对冼英和冯仆的忠义之举大加赞赏,下旨封冯仆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太守;封冼英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赐绣幰油络驷马安车一乘,鼓吹一部,其卤簿(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队)一如刺史之仪。这是陈朝对女性的最高封赏,也是对冼英功绩的再次肯定。

冼英并没有因为得到封赏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用心地治理岭南。她知道,岭南地区民族众多,风俗各异,要想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化解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她常常亲自深入各个峒寨,与部落首领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有一次,电白峒和吴川峒因为争夺一片滩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各有死伤。两个峒的首领都派人向冼英求助,希望她能为自己做主。冼英接到消息后,立刻带着随从前往两个峒寨。她没有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先去查看了那片滩涂,然后召集两个峒的首领和百姓代表,开了一个“和解会”。

在会上,冼英说:“这片滩涂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财富,不是哪一个峒的私有财产。电白峒擅长捕鱼,吴川峒擅长晒盐,不如我们一起利用这片滩涂:电白峒的人可以在滩涂上捕鱼,吴川峒的人可以在滩涂边晒盐,所得的收益两家平分。这样一来,大家都能受益,何必要互相争斗,让亲人伤心呢?”

两个峒的首领听了冼英的话,都觉得很有道理。他们想到因为争夺滩涂,已经有不少族人失去了生命,心里都很后悔。在冼英的见证下,两个峒的首领握手言和,还立下了盟约:今后世代友好,互相帮助,不再为争夺土地而争斗。

在冼英的努力下,岭南地区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经济也越来越繁荣。当时的高凉城,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不仅有岭南本地的特产,还有从中原和海外运来的丝绸、瓷器、香料等商品,呈现出一派“市井繁华、百姓安乐”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589年,隋朝派大军南下,灭亡了陈朝,统一了全国。陈朝的灭亡,让岭南地区再次陷入了混乱。由于消息闭塞,岭南的百姓和官吏都不知道陈朝已经灭亡,依旧奉陈朝为正统。而隋朝的军队虽然攻占了建康,但一时之间还无法南下岭南,岭南地区成了“无主之地”。

岭南各州县的官吏和部落首领都聚集到高凉,推举冼英为“岭南圣母”,请她出面主持大局,抵御隋朝的军队。冼英看着这些信任自己的百姓和首领,心里十分纠结。她一生奉事梁、陈两朝,对陈朝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陈朝灭亡,她理应坚守气节,与隋朝对抗;但她也知道,隋朝统一全国是大势所趋,若继续抵抗,只会让岭南的百姓遭受更多的战乱之苦。

就在冼英犹豫不决的时候,隋朝的行军总管韦洸率领军队来到了岭南边境,派人给冼英送来了一封信。信中说,陈朝已经灭亡,天下一统是天意,希望冼英能认清形势,归附隋朝,隋朝一定会善待岭南的百姓和官吏。

冼英没有立刻答复韦洸,而是派人去建康打探消息。当她得知陈后主已经投降隋朝,陈朝确实灭亡后,不禁悲痛欲绝。她穿上丧服,召集岭南各州县的官吏和部落首领,在冯宝的灵位前痛哭流涕:“我冼英一生奉事梁、陈两朝,如今陈朝灭亡,我有何面目去见地下的先夫和陈朝的先帝啊!”

众人见冼英如此悲痛,也纷纷落泪。有人提议:“太夫人,隋朝虽然强大,但岭南地势险要,我们只要团结一心,定能守住家园,不向隋朝屈服!”也有人担忧地说:“隋朝兵力强盛,若我们执意抵抗,恐怕会让岭南百姓遭受战火之苦,到时候民不聊生,我们就是岭南的罪人啊!”

冼英沉默了很久,最终抬起头,眼神坚定地说:“我不是为了自己的气节而不顾百姓的死活。陈朝已亡,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隋朝统一全国,是大势所趋。我们若继续抵抗,只会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让岭南的土地变得荒芜。为了岭南的百姓,为了让这里的人们能继续安居乐业,我决定归附隋朝!”

为了让众人信服,冼英派人将陈朝赐予她的扶南犀杖(这是陈朝皇帝对她的最高赏赐,象征着她在岭南的地位和荣誉)送到隋朝的都城长安,向隋文帝表明自己归附的诚意。隋文帝见到犀杖后,十分高兴,当即下旨任命冼英为谯国夫人,允许她继续统领岭南各部落,还赐给她印章,让她可以便宜行事,不用事事向朝廷请示。同时,隋文帝还封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让他协助冼英治理岭南。

冼英归附隋朝后,并没有放松对岭南的治理。她知道,隋朝刚刚统一全国,对岭南的情况还不了解,若不能尽快稳定岭南的局势,很容易引发叛乱。她一方面派人向岭南各州县的官吏和部落首领宣传隋朝的政策,告诉他们隋朝会善待岭南的百姓,不会改变岭南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她亲自巡视各地,解决百姓的困难,化解各部落之间的矛盾。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归附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番禺(今广东广州)的俚人首领王仲宣因为不满隋朝对他的压制,起兵反叛。王仲宣深知冼英在岭南的威望,知道只要冼英不支持他,他的叛乱就很难成功。于是,他派人去劝说冼英,希望她能加入自己的阵营,一起反抗隋朝。

冼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王仲宣的邀请,她对来使说:“我冼英一生奉事三朝,从来都是以百姓的利益为重。隋朝统一全国,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这是好事。王仲宣反叛,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只会让岭南的百姓再次陷入灾难,我绝不会支持他!”

为了平定王仲宣的叛乱,冼英立刻派自己的孙子冯暄率领军队前去讨伐。然而,冯暄与王仲宣的部将陈佛智关系很好,他不忍心与陈佛智兵戎相见,便故意放慢行军速度,迟迟不与王仲宣的军队交战。

冼英得知后,十分愤怒。她知道,冯暄的做法会让王仲宣的势力越来越大,到时候平定叛乱会更加困难,岭南的百姓也会遭受更多的苦难。她当即下令将冯暄关押起来,然后派自己的另一个孙子冯盎率领军队前去讨伐王仲宣。

冯盎年轻有为,英勇善战,他接到命令后,立刻率领军队日夜兼程,很快就抵达了番禺。冯盎深知王仲宣的军队士气正盛,不能硬拼,便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先是派一部分军队假装攻打王仲宣的大营,吸引王仲宣的注意力,然后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绕到王仲宣军队的后方,突袭了他们的粮草基地。

王仲宣的军队得知粮草被劫,顿时人心惶惶,士气大跌。冯盎趁机率领军队发起猛攻,王仲宣的军队很快就溃不成军。王仲宣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少数亲信逃跑,不久就被冯盎的军队追上,生擒活捉。

平定王仲宣之乱后,冼英并没有就此停歇。她知道,岭南地区还有很多地方势力没有真正归附隋朝,若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岭南的稳定就无从谈起。于是,她亲自率领军队,巡视岭南各地,凡是不服从隋朝统治的地方势力,她都一一平定。

在巡视过程中,冼英还十分注重安抚百姓。她下令减免百姓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她还派人修建水利工程,解决百姓的灌溉问题。在她的努力下,岭南地区很快就恢复了稳定和繁荣,百姓们都安居乐业,对冼英十分感激和爱戴。

隋文帝得知冼英平定王仲宣之乱,稳定了岭南的局势后,对她更加赞赏。他特意下旨,赐给冼英临振县(今海南三亚)作为汤沐邑,还封她的孙子冯盎为高州刺史。隋文帝还对大臣们说:“冼夫人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有她在岭南,朕就不用担心南疆的安危了。”

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冯仆病逝于崖州总管任上。冼英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后,虽然悲痛万分,但她并没有被悲伤击垮。她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岭南的百姓还需要她的保护。于是,她强忍着悲痛,继续主持岭南的军政事务,辅佐孙子冯盎治理岭南。

此时的冼英已经年过七旬,但她依旧精神矍铄,精力充沛。她每天都会亲自处理政务,听取下属的汇报,了解百姓的疾苦。她还常常深入民间,与百姓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有一次,冼英在巡视高凉城时,发现城里的很多百姓都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忍饥挨饿。她立刻派人调查原因,得知是因为今年的收成不好,加上一些贪官污吏趁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才导致百姓们买不起粮食。

冼英得知后,十分愤怒。她当即下令,将那些囤积粮食的贪官污吏全部抓起来,严惩不贷。同时,她还打开自己的粮仓,将粮食分发给百姓们,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冼英还下令在岭南各州县设立“常平仓”,在丰收的年份储存粮食,在歉收的年份平价出售粮食,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

冼英不仅关心百姓的生活,还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她知道,要想让岭南真正融入中原文化,让俚汉两族百姓更好地相处,必须加强文化教育。于是,她下令在岭南各州县设立学堂,邀请中原的饱学之士来担任老师,教授俚人子弟学习汉字和中原文化。

为了鼓励俚人子弟上学,冼英还下令,凡是上学的俚人子弟,都可以免除一定的赋税。在她的倡导下,岭南地区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俚人子弟开始学习中原文化,俚汉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冼英还十分注重民族团结。她常常教导自己的子孙和下属,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平等对待每一个民族的百姓。她还以身作则,主动学习各民族的语言和习俗,与各民族的首领和百姓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在冼英的影响下,她的子孙们也都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和百姓的疾苦。她的孙子冯盎继承了她的衣钵,在治理岭南期间,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尊重各民族的习俗,积极促进俚汉两族的融合,为岭南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冼英在高凉城病逝,享年八十三岁。她的去世,让岭南的百姓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百姓们自发地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很多人都哭着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母亲,岭南失去了一位好守护者啊!”

隋文帝得知冼英去世的消息后,也十分悲痛。他下旨追赠冼英为“诚敬夫人”,还派官员前往高凉,代表朝廷参加她的葬礼。为了纪念冼英对岭南的贡献,百姓们在高凉城为她修建了一座庙宇,名为“冼夫人庙”,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缅怀这位伟大的巾帼英雄。

冼夫人的一生,历经梁、陈、隋三朝,始终以岭南百姓的利益为重,以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己任。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平定了无数次叛乱,化解了无数次危机,让岭南地区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繁荣。她推行俚汉融合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为岭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冼夫人的故事,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她的“爱国爱民、忠君报国、民族团结”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直到今天,冼夫人依然被岭南人民尊称为“圣母”,她的事迹被改编成了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冼夫人庙也成为了岭南地区着名的文化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祭拜。

冼夫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什么是“大爱无疆”。她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岭南的土地上,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永远被后人铭记和敬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