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5月20日,龙国将与同盟国核心成员汉斯、奥匈的驻华大使举行闭门会谈,议题直指日益紧张的巴尔干局势,这场会谈的结果,将直接决定同盟国阵营的团结与否,以及龙国介入欧洲事务的第一步能否站稳脚跟。
李和提前半小时抵达会议室,此时室内已布置妥当。长条红木桌的主位一侧,摆放着龙国国旗,丁总统、孙总理、段祥瑞元帅已端坐于此,张之洞与左宝贵则坐在侧位,眼神中透着对这场外交博弈的审慎。另一侧的座位上,汉斯驻华大使海因里希·冯·屈尔曼与奥匈驻华大使亚历山大·布罗伊宁已提前到场,两人正低声交谈,神色间带着几分欧洲大国的傲慢,却也难掩对巴尔干局势的焦虑。
上午九点整,丁汝昌总统抬手示意,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屈尔曼大使,布罗伊宁大使,感谢两位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丁总统声音沉稳,“今日请两位前来,核心是探讨巴尔干半岛及意大利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问题。当前局势已危及同盟国阵营的稳定,我们需要达成共识,共同应对危机。”
屈尔曼大使率先开口,他身材高大,金发碧眼,语气中带着汉斯国一贯的强硬:“丁总统所言极是。意大利与奥斯曼的矛盾,本质上是对地中海霸权与殖民地的争夺,但巴尔干半岛的混乱,才是真正的隐患。奥匈帝国在巴尔干有核心利益,塞尔维亚等国的民族主义运动日益猖獗,若不加以遏制,必然威胁奥匈的领土完整,甚至波及整个同盟国阵营。”
布罗伊宁大使立刻附和:“屈尔曼大使说得没错。塞尔维亚背后有沙皇国的支持,而沙皇国与协约国眉来眼去,一旦巴尔干爆发大规模冲突,协约国必然会借机介入,届时同盟国将陷入被动。我们奥匈帝国已向巴尔干增派了五万兵力,但仅靠我们自身,难以彻底稳定局势。”
李和听着两人的发言,心中冷笑——这两位大使只提奥匈的利益,却对意大利与奥斯曼的矛盾避重就轻,显然是想让龙国出手稳定巴尔干,却不愿承担过多代价。他清了清嗓子,主动接过话头:“两位大使,我们不妨直面问题。意大利与奥斯曼同为同盟国成员,如今却剑拔弩张,若意土战争爆发,意大利极有可能脱离同盟国,转而投向协约国,这对我们的打击,远比巴尔干的民族主义运动更致命。”
这话一出,屈尔曼与布罗伊宁的脸色瞬间变了。意大利与同盟国的矛盾,本就是他们心中的一根刺,李和的话,直接戳中了他们的痛点。
“李司令,意大利与同盟国的盟约仍在,他们不会轻易脱离阵营。”布罗伊宁大使强装镇定地说道。
“是吗?”李和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据我们情报部门掌握的消息,意大利已私下与高卢接触,探讨殖民地划分的可能性。更关键的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统治摇摇欲坠,历史经验表明,一旦意土开战,巴尔干各国必然会趁机发难,极有可能爆发涉及巴尔干地区的全面战争。而根据我们的预判,这场战争中,奥斯曼帝国将失去近乎全部的欧洲领土,实力大幅削弱,届时同盟国在中东与地中海的牵制力量,将彻底瓦解。”
李和这番话,让在场的龙国高层暗自心惊——他们虽知道李和战略眼光独到,却没想到他对欧洲局势的预判如此精准;而屈尔曼与布罗伊宁则脸色凝重,他们虽不相信李和能精准预判战争结果,却也清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脆弱,以及意大利脱离同盟国的风险。
张之洞适时开口,语气带着几分缓和:“两位大使,李司令的预判虽略显激进,却也并非没有道理。同盟国阵营的团结,是我们对抗协约国的核心基础。意大利不能丢,奥斯曼也不能垮,巴尔干更不能乱。我们龙国作为同盟国成员,愿意与汉斯、奥匈携手,共同稳定局势,但我们需要明确,各方的利益诉求与责任分工。”
屈尔曼大使沉默片刻,缓缓说道:“那龙国的想法是什么?你们想如何介入巴尔干局势?”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阻止意土直接开战,将巴尔干局势控制在同盟国可控范围内,同时拖延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时间。”李和语气笃定,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方案,“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汉斯、奥匈、龙国三方达成共识,共同向意大利与奥斯曼施压,要求双方通过外交谈判解决矛盾,避免直接开战;第二步,若谈判失败,意土战争不可避免,我们三方共同向两国提供‘军事援助’,而这种援助,并非派遣我们的核心兵力,而是由龙国提供仆从军;第三步,利用仆从军稳定巴尔干局势,打击塞尔维亚等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时削弱协约国在巴尔干的影响力。”
“仆从军?”布罗伊宁大使皱起眉头,“龙国的仆从军,我们有所耳闻,在龙国与沙皇国的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作用,但巴尔干局势复杂,龙国的仆从军能胜任吗?而且,让龙国仆从军介入欧洲事务,这在同盟国内部,恐怕会引起争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