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6月初,上海江海关大楼,阳光透过穹顶玻璃洒在大理石地面上,映照出各国商人与银行家的身影。大厅角落的货币兑换窗口前,一名阿根廷商人正将一叠英镑换成龙元,窗口内的职员手指翻飞,快速清点着崭新的纸币——正面印着龙国国徽与“壹圆”字样,背面是江南制造局的船坞图案,边缘还嵌着防伪的暗纹。
“按1:0.2的汇率,1000英镑兑换5000龙元,您点好。”职员将龙元纸币与硬币递出,商人接过仔细核对后,笑着对身边的同伴说:“有了龙元,以后跟龙国做舰船生意更方便了,不用再每次都兑成黄金,还能直接用龙元买他们的炮弹和零件。”
这一幕,正是龙元自1904年7月发行后,在国际贸易中逐渐流通的缩影。此时的总统府内,李鸿章正拿着一份《龙元流通报告》,眉头微蹙地与张之洞、李和讨论:“截至5月底,龙元在南美、东南亚的流通量已达8000万龙元,约合1600万英镑,但代英在印度、埃及等地限制龙元兑换,汉斯国也要求咱们的外贸舰船合同必须用马克结算,币权之争比预想中更激烈。”
张之洞放下手中的茶杯,语气凝重:“代英是怕龙元冲击英镑的霸权地位,汉斯国则是想借马克绑定咱们的钢铁贸易。上个月鞍山钢铁厂向克虏伯公司出售1000吨特种钢,对方坚持用马克付款,咱们兑换成龙元时,因汇率波动损失了近5万龙元,长此以往不是办法。”
李和接过话题,将一份《龙元绑定方案》推到桌前:“要破局,就得让龙元与‘硬资产’绑定。目前咱们的305毫米主炮、穿甲弹、水上飞机在国际市场上是‘独家货’,可以要求所有军工贸易必须用龙元结算——阿根廷和智利的无畏舰订单,后续的炮弹采购就得用龙元支付,每发305毫米穿甲弹定价100龙元,约合20英镑,比代英的25英镑便宜,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李鸿章眼前一亮,手指在方案上划过:“这个办法好!军工贸易是咱们的优势,用龙元结算既能保证汇率稳定,又能倒逼其他国家储备龙元。另外,还可以在上海设立‘龙元清算中心’,允许南美国家用矿产、农产品抵押兑换龙元,比如智利的铜矿石,1吨铜矿石可兑换200龙元,既解决他们的支付难题,又能为咱们的兵工厂提供原料。”
方案敲定后,龙国很快出台一系列政策:所有军工产品出口仅限龙元结算;在上海、广州、天津设立三大龙元清算中心,接受矿产、农产品等实物抵押;与荷兰、西班牙签订“龙元-荷兰盾”“龙元-比塞塔”直接兑换协议,绕开英镑中间环节。
政策落地的第一个月,效果便显现出来。智利政府为采购1000发305毫米穿甲弹,将200吨铜矿石运抵上海,抵押兑换20万龙元;阿根廷则用5000吨小麦抵押,换取100万龙元,用于支付无畏舰的第一期尾款。代英驻上海领事得知消息后,紧急向伦敦发电:“龙元通过军工贸易与实物抵押绑定,已在南美形成流通闭环,若不加以遏制,英镑在南美市场的份额将持续下滑。”
伦敦的代英财政部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对龙国实施“汇率打压”——要求英国各大银行降低龙元兑换英镑的汇率,从1:0.2降至1:0.18,同时限制英国商人使用龙元与龙国交易。但这一举措很快遭遇反噬:英国的造船厂需要从龙国进口特种钢材,若用英镑结算,成本将增加10%;英国商人在东南亚的橡胶贸易,若拒绝龙元,将失去与龙国商人的合作机会。不到半个月,代英便不得不恢复原汇率,还默许伦敦汇丰银行开设龙元兑换窗口。
就在龙元与英镑博弈之际,提尔皮茨再次访华,此次他带来了汉斯国的“货币合作提议”——希望龙国与汉斯国签订“龙元-马克”货币互换协议,双方每年互换5000万龙元与1亿马克,用于钢铁、军工贸易结算。
上海的密谈室内,提尔皮茨将协议草案推到李和面前:“汉斯国需要龙国的305毫米主炮技术,你们需要我们的潜艇推进系统,用货币互换替代黄金结算,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共同对抗英镑霸权。”
李和仔细翻阅草案,手指停在“汇率调整条款”上:“协议中规定汇率每半年调整一次,这会增加不确定性。不如将龙元与马克的汇率绑定在1:2,与龙元兑英镑的1:0.2形成联动,确保双方贸易成本稳定。另外,汉斯国若从我们这里采购主炮,必须用龙元结算,马克只能用于钢铁贸易。”
提尔皮茨沉吟片刻,点头同意:“可以。但汉斯国希望龙国能协助我们建立马克的军工结算体系,比如我们向奥斯曼帝国出售战舰,也希望他们用马克或龙元支付。”
“没问题。”李和笑着回应,“我们可以向奥斯曼帝国推荐龙元,他们若用龙元采购咱们的水上飞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10%的折扣,同时说服他们用马克向汉斯国支付战舰款项,形成‘龙元-马克’的贸易闭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