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雷声刚滚过栗园的山坳,王大叔已背着竹筐蹲在育苗畦前。筐里的野生板栗种子混着潮湿的园土,他抓起一把土往畦里撒:“老辈都用实生苗育苗,把种子埋进土里等发芽,秋天就能移栽,嫁接太费事儿,还得挑砧木选接穗!” 铁耙划过的畦面上,种子被埋得深浅不一,旁边堆着的砧木枝条沾着泥点,显然没做任何处理。
沉默女孩踩着沾着春泥的田埂走来,指尖轻触过泛青的砧木,育苗日志新页已划满红笔批注:“育苗标准:优先采用嫁接育苗,砧木选 2 年生野生板栗,接穗取一年生结果母枝;基质配方:板栗壳发酵土 3 份 河沙 2 份 腐熟有机肥 1 份,pH 值 5.5-6.8”,旁注 “嫁接要点:蜡封接穗温度 95℃,切接时形成层对齐,绑扎紧实;疫病防治:定期检查病斑,发病初期刮除后涂石硫合剂”,压着的星洲《板栗育苗技术手册》用红笔圈出:“实生苗结果需 8-10 年,嫁接苗 3 年即可结果,产量提升 40%,嫁接成活率达 90% 以上”。“是育苗方法错了,” 她声音里带着春雨的清润,“得用嫁接育苗 配方基质,不然等十年也难收好果。”
“快看我的春育苗科普图鉴终极版!” 双马尾踩着溅起的泥点冲过来,书包里的漫画手册已升级到 “育苗攻坚特辑”:第一百五十六格画砧木选择(标着 “2 年生野生板栗!根系旺!”),第一百五十七格画接穗蜡封(注着 “95℃蜡液!速蘸!”),第一百五十八格画切接步骤(贴了 “形成层对齐!绑紧实!” 的荧光贴纸),第一百五十九格画基质配比(画着 “发酵壳 3 河沙 2 有机肥 1” 的配比图)。她指着手册里的 “育苗对比表”,“星洲技术员说,科学嫁接 配方基质,成活率能保 85%,结果期提前 5 年!”
陆昭衍刚搬下装满蜡封工具的木箱,眉头就拧成了疙瘩。他捡起王大叔埋在土里的种子,表皮已有些霉变:“这是把‘未处理种子’当成‘育苗种’了!” 他翻开星洲寄来的《嫁接育苗图谱》,“接穗得选芽苞饱满的一年生枝,直径 0.5-1 厘米最好,还要用石蜡封起来保湿,” 他指着堆在一旁的砧木,“野生板栗做砧木要先修根,剪去烂根保留主根,” 只见没处理的砧木根系已开始发黑,“实生苗不仅结果晚,还容易出现‘空苞’,去年的低产树就是教训!”
苏晚立刻上前拦住王大叔的铁耙:“不能用实生苗!” 她举起星洲带来的基质检测仪,“普通园土透气性差,pH 值 7.2,不符合 5.5-6.8 的标准,” 她突然晃了晃手机,“认养顾客的‘育苗认养’订单已经 300 份了,都要嫁接苗的成长溯源,” 她从帆布包掏出腐熟度检测仪,“板栗壳发酵土要达到 Solvita 指数≥7,不然会烧苗,” 检测仪屏幕亮起红色:“当前发酵土腐熟度不足,需再发酵 15 天”。
顾言的摄像机刚对准育苗现场,就拍到揪心的一幕:小丫头正把没蜡封的接穗往水里泡,还想直接绑在砧木上。“接穗要先蜡封!” 沉默女孩立刻冲过去按住竹篮 —— 掌心沾着未凝固的石蜡,却格外有力,“没蜡封的接穗 48 小时就会失水,嫁接成活率不到 30%,” 她掏出温度计,“蜡液温度必须控制在 95℃左右,低于 80℃蜡膜太厚易脱落,高于 100℃会烧伤芽苞!” 只见刚泡过水的接穗表皮已发皱,芽苞显得干瘪。
“沉默姐姐!基质太干了!种子不发芽!” 双马尾突然惊呼。大家循声跑到育苗畦,只见铺好的基质一捏就散,表层的种子毫无动静,旁边的记录单显示基质湿度 40%,没喷水。林溪立刻举平板比对资料:“得马上补水调基质!” 她念出规范流程,“用喷雾器喷温水,边喷边翻拌,基质湿度要达到 60%,即手捏成团落地不散,” 她指着手册,“基质太干会导致种子萌发率降 60%,还会滋生立枯病病菌!” 镜头里,苏晚立刻拿起喷雾器,细密的水雾落在基质堆上。
跨山护苗的 “春育苗攻坚战” 随即打响。栗园西侧,沉默女孩的 “育苗技术站” 已搭起来:白色展板上贴着嫁接步骤图和基质配比表,旁边摆着六个工具盒 —— 分别装着蜡封工具组、切接刀、基质检测仪、腐熟度试纸、石硫合剂、嫁接绑扎带。“先选砧穗再嫁接,先调基质再育苗,” 她拿着蜡封锅示范,“蜡封时接穗要速蘸速取,两端和中间都得封到,存放时要通风阴凉,” 她指着展板,“嫁接后每 7 天检查一次成活情况,未成活的及时补接;每月喷一次石硫合剂,防治疫病。” 孩子们围在展板旁,王大叔拿着腐熟度试纸测基质,之前的执拗早已变成愧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