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雨离开后,技术室的灯一直没关。李薇坐在屏幕前,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监控画面被分割成数十帧静态图,缓慢滚动。林远站在她身后,目光落在其中一帧上——郑世坤被两名男子扶出包厢的瞬间,左肩下沉,西装外袋边缘露出一角纸页。
“放大这里。”他说。
画面拉近,模糊的灰影中隐约有字迹,但被阴影覆盖,边缘扭曲。李薇调出增强参数面板,输入指令。系统运行三分钟后弹出失败提示。
“分辨率太低,原始磁带保存状态也不理想。”她回头,“如果想还原内容,可能需要去市局申请调取物理磁带,做底层信号修复。”
“多久?”
“审批流程最快三天。”
林远盯着屏幕,没有说话。他知道等不起。三天内,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对方察觉异常,转移痕迹,甚至销毁其他关联证据。
他重新播放那段0.8秒的片段,反复观看郑世坤身体倾斜的角度。那人脚步虚浮,但左手始终贴在身侧,仿佛下意识护着口袋里的东西。就在他被扶出门框的一刹那,身体因门槛微顿而左倾,账本纸页随之微微外滑。
“试试按帧模拟重力形变。”林远说,“他左倾时,纸张受重力影响会有毫米级位移,虽然肉眼看不出,但算法可以推演。”
李薇皱眉,“这种微变量太小,普通模型撑不住。”
“用工地监控的校准数据作参照。”林远调出另一段视频,“昨天陈小雨交来的录音笔里有一段她父亲在风噪环境下的讲话,我们已经提取了声学特征。同一时期,城南工地的监控记录了风速和物体摆动频率,可以作为物理参数输入。”
李薇沉默几秒,重新构建算法模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屏幕上不断跳出错误提示。第七次尝试失败后,她揉了揉太阳穴,“再试最后一次,如果还不行,只能等审批。”
第十一次尝试中断。第十三次系统崩溃。第十六次生成的图像依然模糊不清。
第十七次,画面稳定。
灰影褪去,边缘锐化,一行手写字清晰浮现:“支付陈浩封口费五万元,收款人:郑世杰。”
李薇屏住呼吸,迅速截图保存,并启动元数据校验程序。文件生成时间、来源路径、增强算法记录全部自动归档。她将结果导出为独立文档,命名“影像增强报告_117-1”。
“这能作为证据吗?”她问。
“只要有来源链。”林远打开抽屉,取出一份泛黄的纸质登记表——酒店经理亲手填写的监控调取记录,日期、设备编号、操作人签名齐全。他拍照上传,附在报告后。
“接下来是声音。”他说。
李薇切换系统,导入陈浩生前最后一段录音。背景是工地风声与远处机械运转的低频震动。目标语句“让林建国儿子意外”被酒杯碰撞声截断,原始波形图几乎被噪音淹没。
“常规降噪处理后匹配度只有百分之六十二。”她指着声纹比对界面,“郑世坤三年前做过声带息肉手术,音色中频段有明显变化,旧样本和现在讲话的共振峰差异大。”
林远点头,“但威胁录音是在私人包厢,环境封闭,混响特征固定。能不能用逆向降噪,先剥离背景干扰,再重建原始声腔模型?”
“理论上可行。”李薇调出频谱分析工具,“但需要一个同环境下的参照语音。”
“有。”林远从加密文件夹中调出一段音频——陈浩曾在同一酒店包厢内与工友通话,背景音包括空调出风声、地毯吸音效果、墙面反射延迟等。这些细微特征被提取后,输入降噪模型。
系统开始运算。
三十分钟后,噪音层被逐层剥离。原始语音轮廓浮现。技术团队启动声腔重建程序,模拟郑世坤未手术前的发声结构,并与威胁录音进行动态匹配。
匹配度:89.3%。
“还不够。”林远说。
李薇增加三次谐波补偿,调整喉部振动频率参数,再次运行。
94.1%。
最后一次微调,加入语调惯性模型——郑世坤在公开场合讲话时的停顿习惯、重音位置、尾音下沉特征。
98.7%。
系统弹出结论:声源与郑世坤本人语音特征高度一致,排除随机匹配可能性。
“这回够了。”李薇低声说。
两人将两项证据整合:增强视频文件、声纹鉴定报告、酒店监控调取登记表扫描件、技术还原说明函。林远逐一核对,确认每份文件均附有操作人签名、时间戳及来源说明。
他将材料打包为“证据117号”,刻录两份光盘。一份用于提交,另一份作为备份。
李薇看着他将光盘装入密封袋,写下编号和案件名称,“现在就送去监察委?”
林远点头,“是时候了。”
他起身,将备份光盘放进随身包,走向档案室。保险柜门打开,他把光盘放入最底层格,旁边是陈小雨交来的日记本和那张合影照片。柜门合上,锁扣落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