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79章 羊粥暖寒晨:雨林考察备与烤箱驰援

2024 年 12 月 3 日凌晨五点半,渔村的寒风裹挟着碎雪粒子呼啸而至,如无数细针般扎在人脸上。“望海贝坊” 厨房的灯光刺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李伟蜷缩在新到的保温箱前,冻得通红的双手不断哈着热气,随后小心翼翼地掀开箱盖。只见巴特从牧区寄来的羊肉裹着层层保鲜膜,表面凝着一层晶莹的薄冰,肉块比预想的更为厚实,边缘还零星粘着几根干草,仿佛带着草原的风与阳光,在这寒夜里散发着独特的气息。

李伟握着新到的儿童菜刀,刀刃在冻得瓷实的羊肉上打滑,只刮出一道浅浅的白痕。他眉头拧成疙瘩,刀刃与冰晶碰撞的脆响刺得耳膜发疼。阿海的话在耳边回响:“牧区的羊膘肥,冻起来硬得像块砖,不解冻根本切不动。” 可昨夜核对月捐计划账目到深夜,早把解冻羊肉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此刻挂钟滴答作响,距离小厨师培训班开课只剩两小时,二十多个孩子还等着学做暖胃的羊肉粥。

小玥和小涛踩着积雪跑进来,小涛手里拿着个保温桶:“李叔叔,我妈妈早上煮的姜汤,让我带来给大家暖身子!” 看到硬邦邦的羊肉,小玥也急了:“这怎么切呀?我还想教小海做羊肉粥呢,他昨天说从来没吃过自己做的粥。” 小海是阿海的儿子,昨天刚报上培训班,今天是第一次来上课。

阿海踩着三轮车碾过碎石路,车斗里码着裹着稻草的新鲜萝卜,红枸杞在竹篮里泛着油亮的光泽 —— 都是邻村菜农连夜送来的支援物资。瞥见冻得梆硬的羊腿,他眼睛一亮,利落地从车底抽出个铸铁小炭炉:用这个! 炉膛里架起杏木炭,火苗

舔舐着铁盘,以前在海鲜摊卖带鱼,这法子解冻最快。

冻肉刚贴上铁盘,冰层就簌簌剥落,水珠在高温下化作白烟。阿海捏起粗盐罐,雪白的颗粒裹着热气腾起:得撒点这个提味,上次在家烤羊排没放盐,小海啃两口就皱着鼻子说

像嚼棉花

油花突然滋啦爆开,混着焦香的热气扑在脸上,倒比炭火更灼人三分。

上午七点半,晨光透过厨坊木窗,在青砖地上洒下碎金。十七个系着蓝色卡通围裙的孩子,像串糖葫芦似的挨挤在操作台边,围裙上的小厨神图案随着晃动忽隐忽现。小海把脸埋在阿海宽厚的后背,指尖揪着对方衣角,时不时探出圆溜溜的眼睛张望。

“三、二、一 —— 开播!” 李伟把手机架在三脚架上,镜头里跳动的炭火映红了铜锅,咕嘟冒泡的羊肉块裹着奶白汤汁,香气顺着蒸汽往孩子们鼻子里钻。几个馋猫偷偷吸溜口水,前排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鼻尖几乎要碰到锅沿。

“家人们看好咯!” 李伟举起带锯齿的冻肉刀,刀刃在冰碴子上刮出刺耳声响,“今天咱们挑战牧区直送的超硬冻羊肉!要不是阿海师傅发明这‘炭火解冻法’——” 他突然压低声音,学着冰块碎裂的咔嚓声,引得孩子们哄堂大笑,小海也跟着露出两颗虎牙。

铜勺搅开浓稠粥底时,萝卜片在琥珀色汤汁里打着转。李伟突然变魔术似的掏出本破笔记本,扉页画着歪歪扭扭的羊头:“说起来不怕你们笑话,当年我煮这粥,直接把生羊肉丢进沸水里,结果 ——” 他夸张地捏住鼻子,“整个厨房臭得像打翻了咸鱼罐头!小涛那小子,当场就给我表演了‘喷泉绝技’!” 孩子们笑得东倒西歪,小海攥着阿海的围裙,肩膀抖得像筛糠。

在线人数很快涨到 3.2 万,弹幕里瞬间热闹起来。Id “牧区巴特” 留言:“李老师,牧区羊肉要冷水焯水,加姜片和花椒!我妈妈煮手抓饭都这么做,一点腥味没有!我还寄了袋牧区花椒,和羊肉一起发的,你们收到没?” 李伟赶紧翻保温箱,果然在角落找到个小布袋,里面装着红褐色的花椒,“收到了!谢谢巴特,等会儿就加!”

Id “宝妈群群主” 留言:“哈哈!我家孩子第一次煮羊肉,把萝卜切成了‘大疙瘩’,煮了半小时还没烂!咱们群里月捐人数涨到 500 人啦,昨天又有 300 位妈妈报名,现在每月能筹 800 元,够买 20 斤大米!” 还发了张月捐名单截图,密密麻麻的 Id 占满屏幕。

Id “县文旅局” 官方留言:“雨林考察定在下周三,专员小张明天来贝坊对接路线,还会带雨林区的地图和老王的联系方式;另外,县农业局会捐 10 斤有机大米,下周和考察物资一起送过来,支持孩子们的厨房;‘阳光厨具厂’捐的 5 套烤箱,物流显示今天上午十点到,注意接收!” 弹幕里顿时刷满 “考察倒计时”“烤箱终于到了”,Id “退休教师刘姨” 留言:“我捐 200 元买枸杞和红枣,给孩子们煮羊肉粥补身体,已经转到贝坊账户了!”

【羊肉萝卜粥实操教学】

1. 羊肉预处理

“先焯水,” 李伟用胳膊擦了擦额头的薄汗,把带着草原膻香的新鲜羊肉放进斑驳的搪瓷冷水锅,锅底的裂纹里还沾着前几天熬野菜汤的痕迹。他摸出裤兜里皱巴巴的姜片,又抖了抖装花椒的玻璃瓶:“冷水下锅才能煮出血沫,我以前用热水,血沫都粘在肉上,洗都洗不掉。”

柴火噼啪作响,锅里的水泛起细密的小气泡,渐渐煮开。表面浮起一层灰褐色的沫子,像被搅动的泥浆里冒出的脏东西。“看到没?这些就是腥味来源,要用勺子撇干净,” 李伟指着浮沫,想起往事忍不住笑出声,“我第一次撇沫没撇干净,粥里全是小颗粒,小玥眨着大眼睛问我‘李叔叔,这粥里有沙子’,把我臊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阿海蹲在锈迹斑斑的灶台旁,竹编的围裙上还沾着昨天修补帐篷的线头,他接过李伟递来的竹勺,动作娴熟地撇沫:“海鲜摊处理鱼也这样,血沫不撇干净,蒸出来的鱼也腥。” 刀刃在磨得发亮的青石上噌噌作响,他拿起一块焯好的羊肉,边切边说:“切羊肉要顺着纹理,别逆着切,不然嚼着塞牙。”

刀刃划过肉纤维的沙沙声中,阿海陷入回忆:“我以前不懂,逆着切,小海吃了一口就吐了,皱着小脸说‘爸爸,这羊肉像树皮’。” 孩子们围在简易案板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小海第一次拿刀,骨节泛白的小手微微发抖,阿海宽厚的手掌覆上去,带着体温的力道稳住晃动的刀刃:“别怕,切慢点,安全第一。”

当带着整齐刀痕的肉块终于落在案板上,小海像捧着珍宝般举起:“我切好啦!能煮粥了吗?” 稚嫩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孩子们的欢呼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小海的耳朵红得像熟透的浆果,不再像刚到营地时那样总躲在阿海身后,腼腆的笑容里溢出前所未有的自信。

李伟从铁皮盒里翻出半块桂皮扔进锅里,笑着打趣:“能!小海真棒,第一次切就这么好,比我第一次强多了。” 他比划着夸张的手势:“我第一次切羊肉,好家伙,切得比作业本纸还薄,一下锅就化成肉汤了!” 灶火映得众人脸上都是暖融融的橘色,混着羊肉的香气,把潮湿雨林里的寒意都烘成了细碎的光斑。

2. 熬粥与调味

“煮大米,” 李伟掀开高压锅的锅盖,金属扣环碰撞出清脆声响。锅身印着 “县农业局捐赠” 的红色字样,崭新的磨砂质感还未褪去 —— 这是上周刚送到的物资,此刻正稳稳架在临时搭起的石头灶台上。他将泡得发胀的大米顺着竹筛边缘倒入,米粒撞击内胆发出沙沙轻响,“用高压锅煮快,20 分钟就能烂,我以前用普通锅,煮了一小时大米还没开花。” 水汽顺着灶台缝隙钻出来,在他睫毛上凝成细小水珠,“有次孩子们等得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发现粥锅还咕嘟咕嘟冒着泡,锅里的米硬得能当石子扔。”

他弯腰查看水位刻度,指节敲了敲锅壁:“水和米按 8:1 的比例,煮羊肉粥要稀一点。” 记忆似乎漫过眼前的蒸汽,他声音里带了丝自嘲,“上个月水加少了,煮出来的粥像‘干饭’,小涛蹲在墙根,就着咸菜汤才勉强咽下去。当时他呛得直咳嗽,小脸憋得通红,可还硬撑着说‘李老师,我能吃完’......”

周小雨握着菜刀的手顿了顿,案板上萝卜片的影子在晨光里轻轻摇晃。她把萝卜转了个方向,刀锋斜切下去,“萝卜要切小,煮 10 分钟就能烂。” 刀刃与案板碰撞的笃笃声里,混着不远处山雀的鸣叫,“上个月切太大,煮了半小时还是硬的,孩子们嚼得腮帮子发酸,最后只能把啃不动的萝卜块挑出来,堆在陶碗边像座小山。” 她忽然笑起来,刀面掠过一缕碎发,“现在每次切萝卜,都让小敏帮忙 —— 她可是我们这儿的‘刀工大师’。”

小敏踮着脚,鼻尖几乎要碰到案板,圆头刀在她手里灵巧地翻飞。阳光透过她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在萝卜丁上投下细密的光斑:“我妈妈说,切菜要‘慢工出细活’,不能着急。” 她认真地将切好的萝卜丁码进竹筛,水珠顺着指缝滴在围裙上,晕开深色痕迹,“煮萝卜的时候要加少许盐,不然没味。” 提到母亲,她睫毛颤了颤,“我生病时,妈妈总会煮萝卜汤,加半勺猪油,再撒一把葱花......” 话尾被突然响起的粥锅哨声截断,白雾腾起,裹住了灶台前三张沾着烟火气的笑脸。

3. 成品出锅与试吃

“最后加羊肉和枸杞,” 李伟将冻得发红的手指在围裙上蹭了蹭,案板上那把豁口菜刀还沾着新鲜的羊肉碎屑。他把切得肥瘦相间的羊肉片和吸饱清水的枸杞撒进咕嘟冒泡的粥锅,蒸汽瞬间模糊了镜片,“煮 5 分钟就行,煮太久羊肉会老 ——” 说着,他忽然笑出了声,眼角的皱纹里盛满回忆,“去年冬至我手忙脚乱煮了 15 分钟,小海咬了口羊肉直皱眉头,说‘爸爸做的肉像嚼轮胎’。”

木勺搅动时,粥底的萝卜块与小米碰撞出沙沙声。李伟揭开盐罐,瓷勺磕在罐沿发出清脆声响:“半勺盐吊鲜,一勺香油点睛。” 他特意将香油沿着锅边缓缓淋入,看着琥珀色的油花在乳白的粥面晕开,“以前不懂,总怕不够香,结果整锅粥漂着层油膜,孩子们端着碗直发愁。”

灶台火光映得他脸庞发亮,水珠顺着锅盖边缘滴落在火苗上,腾起细小的噼啪声。当第一缕混合着肉香、米香与枸杞清甜的气味钻进鼻腔时,守在灶台边的小海已经踮着脚扒住锅沿,喉咙里发出馋猫似的吞咽声。

“先给小海尝,这是你第一次切的羊肉,肯定好吃。” 李伟用抹布垫着碗底,将热气腾腾的粥递过去。小海小心翼翼捧着碗,白瓷碗在他冻得通红的小手里像团暖烘烘的云。他鼓起腮帮子吹散热气,先啜了口米油,眼睛立刻弯成月牙:“爸爸!羊肉嫩得能滑进喉咙!” 说着,他蹦跳着跑到蹲在门槛上的阿海身边,粥在碗里晃出金色涟漪,“爸爸你快吃,我切的肉可厉害了!”

阿海粗糙的手掌接过碗时微微颤抖,升腾的热气裹着熟悉的香味,瞬间勾起二十年前妻子离世那夜的记忆。那时他也是捧着这样一碗粥,哄着高烧的小海。滚烫的粥液滑过喉咙,他别过脸去偷偷抹了把眼睛,声音带着哽咽的笑意:“好吃,我儿子长大了,会给爸爸做粥了。”

孩子们围在灶台前的模样像群叽叽喳喳的麻雀。扎羊角辫的小花吸溜着鼻子:“一点都不腥,比过年的鱼汤还鲜!” 虎头虎脑的小刚咬到软嫩的萝卜块,含糊不清地喊:“萝卜吸饱了肉汁,比肉还甜!” 小敏捧着碗追出门外,冷风卷着她的声音飘进暮色:“奶奶!尝尝我们煮的羊肉粥!”

屋檐下的冰棱在夕阳里折射出细碎的光,村民们端着碗聚在柴火堆旁。李伟揭开最后一个砂锅,蒸腾的热气与此起彼伏的赞叹声融成一片:“这粥喝下去,骨头缝里都暖乎!”“咸淡正好,连喝三碗都不腻!” 火光摇曳中,一碗碗羊肉粥在粗糙的手掌间传递,将寒冬的清冷熬煮成驱散寒意的温暖。

上午十点,“阳光厨具厂” 的货车准时到了,拉着 5 套儿童烤箱,还有配套的烤盘和手套。司机师傅边卸车边说:“厂里特意调试过,温度控制在 100 - 200 度,孩子用着安全;还送了本儿童烘焙食谱,教怎么烤海鲜披萨、小饼干,下周就能学!” 孩子们围过来看烤箱,小涛摸了摸烤箱外壳:“以后能烤披萨啦!我要放好多虾仁!”

中午十二点,县文旅局的专员小张到了,带来了雨林考察的路线图和老王的照片。“老王在雨林区种了 20 年菌菇,知道哪里有新鲜的野生菌,” 小张指着照片上的老人,“考察时咱们带点贝坊的海鲜干货,作为礼物送给老王,增进感情;雨林里路不好走,要带防滑鞋和雨具,县文旅局已经准备好了,下周一起带过去。”

李伟和小张商量考察细节:“我们带 3 个人去,阿海负责开车,周小雨负责记录,我负责对接老王,学习雨林厨房的选址和食材供应链。” 小张点头:“没问题,县文旅局会派车送你们到雨林区入口,老王会在那里接你们;另外,雨林区的学校已经联系好了,咱们可以和当地孩子一起做菌菇汤,交流厨艺。”

下午两点,周小雨整理账目,笑着对大家说:“刘姨捐的 200 元到账了,加上月捐的 800 元,现在账户里有 1000 元,够买 30 斤大米和 10 斤海鲜;阳光厨具厂的烤箱到位,下周就能开烘焙课,孩子们都盼着呢!”

阿海蹲在烤箱旁,研究烘焙食谱:“我家有新鲜的虾仁和鱿鱼,下周烤海鲜披萨用,保证新鲜!” 小海凑过来看:“爸爸,我要帮你剥虾仁!” 阿海摸了摸他的头:“好,咱们一起帮贝坊做事。”

晚上七点,贝坊的灯还亮着,孩子们已经回家了,李伟、沈亦舟、周小雨和阿海坐在厨房,围着烤箱商量下周的计划:“周一教烘焙课,烤海鲜披萨;周二整理考察物资;周三出发去雨林;月捐计划继续推广,争取月底涨到 1000 人,这样每月能筹 1000 元,够买更多食材。”

沈亦舟拿着羊肉粥的食谱,说:“今天的羊肉粥很成功,以后可以加入‘贝坊招牌菜’,教更多孩子做,还要拍视频发给巴特,让他看看牧区羊肉在渔村的吃法。” 李伟点头:“好!明天就拍视频,让巴特和牧区的孩子也学学,以后咱们渔村和牧区的孩子,能互相学做对方的菜,多好!”

窗外的雪还在下,厨房的暖光映在雪地上,像一片温暖的光斑。李伟望着烤箱,想起刚建贝坊时的艰难,现在有了合伙人阿海,有了跨区的伙伴巴特和老王,有了粉丝的月捐支持,有了政府的帮助,贝坊的路越走越宽。他知道,下周的雨林考察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公益厨房在不同的地方落地,会有更多孩子吃到自己做的热饭,这份温暖会从渔村出发,走向草原,走向雨林,走向更远的地方。

次日清晨,孩子们来贝坊的第一件事,就是围着烤箱看,小涛问:“李叔叔,今天能烤披萨吗?我带了虾仁!” 李伟笑着说:“明天教,今天先教大家做羊肉粥,昨天有孩子说没学够呢!” 孩子们欢呼起来,小海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布袋:“李叔叔,这是我捡的贝壳,想贴在烤箱上,让烤箱更漂亮!” 李伟接过贝壳,心里满是感动 —— 这就是贝坊的意义,不仅是教孩子做饭,更是用爱搭建一个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温暖,找到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