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164章 洪水漫过红土坡,春芽立在浪头尖

南苏丹的雨季,把天地都泡成了泥浆。越野车在坑洼的公路上颠簸,车轮碾过积水时溅起半人高的浊浪,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疯狂摆动,却始终刮不净模糊的视线。沈亦舟握着方向盘,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还有二十公里到朱巴难民营,但是前面的河桥被洪水冲断了,卫星地图显示,绕路要多走三个小时——茶苗在车斗里闷久了会烂根。”

李伟扒着车窗往外看,远处的白尼罗河浑浊如泥,洪水已经漫过了岸边的灌木丛,几只破木船在浪里打转。他摸出车斗里的茶苗,根系包裹的湿布已经有些发凉:“用防水布把茶苗盖好,留透气口,咱们走小路穿部落区。”他掏出卫星电话,“先联系朱巴的中国维和部队,让他们跟沿途的丁卡族部落打个招呼,避免冲突。”

周小雨的直播架用防水袋裹着,刚打开信号就飘着雪花。“家人们,我们到南苏丹了!”她的声音被雨声砸得发颤,镜头对准车外的洪水,“现在遇到点麻烦,河桥断了,我们要穿丁卡族的部落区。这里因为水源和土地,部落之间经常冲突,大家祈祷我们顺利通过!”

弹幕瞬间密集起来。“水利工程师阿江”的Id带着蓝色认证标识跳出来,配图是南苏丹水文监测数据图:“我查了朱巴近一周的降雨记录,未来三天还有暴雨,洪水会漫到难民营!李老师,你们必须在今晚六点前到达,不然难民营的帐篷会被淹——我捐的十套应急排水泵和三十卷防渗土工布,上周从吉布提维和基地发的,本来预计明天到,现在我联系维和部队,让他们派装甲运兵车提前送过去!”

“部落区危险!”“非洲问题研究员阿棠”的留言带着警告,“丁卡族和努埃尔族昨天刚因为水源打了架,丁卡族首领马库的儿子被流弹擦伤,现在对陌生人很警惕。你们路过时别拍照,别提‘土地’‘水源’这两个词,他们最敏感。”他发了张马库的照片,汉子脸上有道刀疤,举着AK47的手稳如磐石,“我认识马库的翻译,已经给他发消息了,说你们是来种‘救命茶’的。”

“粮食我来解决!”“粮食储备专家阿谷”的头像跟着出现,“我捐的五吨压缩饼干和两吨脱水蔬菜,走的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专列,昨天已经到朱巴机场了。本来要等你们到了再分发,现在我让维和部队先运一部分到难民营,提前转移老弱病残到高地。”他附了张货运单,“饼干是高能量的,一块能顶半天,特别适合洪水天携带。”

“算我一个!”阿梅的视频连线突然弹进来,背景是她的烘焙房,“我捐的三吨‘春芽祛湿粥’,加了湘西的薏米和茶粉,专门针对南苏丹的雨季湿气。本来和阿江的排水泵走一个批次,现在我让物流方转维和专列,估计明天中午能到!”她举着个粥罐,“这次用的是耐高温的铝箔包装,泡开水就能吃,绝对不会撒漏——老茶客你别再吐槽我翻车了!”

“放心,这次没人吐槽你。”“老茶客”团长的留言带着正经,“我捐的二十斤湘西老茶梗,和阿江的排水泵一起送过去。茶梗煮水喝能祛湿,还能埋在茶苗根部防烂根,一举两得。对了李老师,穿部落区时别喝他们的生水,用茶梗煮水消毒,比净水片管用。”

越野车刚拐进部落区的小路,就被几个举着长矛的丁卡族青年拦住了。他们脸上涂着红泥,长矛尖闪着寒光,嘴里喊着听不懂的语言,眼神里满是警惕。沈亦舟立刻熄火,李伟掏出维和部队开具的证明,用英语说着“我们是来种茶的,免费给你们提供干净的水”,但青年们根本不接,长矛越举越近。

就在这时,一辆涂着部落图腾的皮卡车驶过来,车斗里坐着个脸上带刀疤的汉子——是马库。他看到李伟手里的茶苗,突然抬手让青年们退下,用生硬的英语问:“你们是中国来的‘茶苗医生’?”他指了指自己的手臂,“去年我儿子发烧,是中国维和医生救的,他说中国有能在旱地里长的茶苗,能挡风沙。”

李伟眼睛一亮,赶紧掏出手机,翻出苏丹卡萨拉茶园的照片:“这是我们在苏丹种的茶苗,不仅能长在旱地里,还能吸收土壤里的毒素。南苏丹雨季洪水多,我们的茶苗根系发达,能固住红土,防止水土流失。”他打开直播镜头,对准茶苗,“我的同胞们捐了排水泵和粮食,都是给你们的,不要钱。”

马库盯着手机屏幕,突然笑了,刀疤在脸上扯出一道弧度:“我信中国医生,也信你们。”他跳上越野车的副驾,“我带你们走近路,能省一个小时。但是你们要答应我,在我们部落的红土坡上,也种上茶苗——洪水每年都冲毁我们的庄稼,我想让我的族人,也能有不会被冲走的粮食。”

沿途的丁卡族村民看到马库坐在车上,都放下了手里的武器,有的还朝他们挥手。周小雨的镜头里,能看到孩子们光着脚在泥里跑,手里举着用红泥捏的小船。“家人们,”她的声音透着激动,“马库首领亲自给我们带路!南苏丹的第一关,过了!”

下午四点,终于抵达朱巴难民营。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惨烈:一半的帐篷已经被洪水泡塌,泥泞里散落着破旧的衣物和空罐头,几个老人蜷缩在高地的大树下,怀里抱着瑟瑟发抖的孩子。维和部队的士兵正在转移难民,看到李伟他们的车,立刻迎了上来:“李教授,你们可来了!洪水再涨两小时,这里就全淹了!”

沈亦舟和士兵们一起卸茶苗,李伟则跟着马库去查看种茶的地块。红土坡在难民营的东侧,虽然地势稍高,但坡上的红土被雨水泡得稀烂,一踩一个深坑。“这里以前种过玉米,洪水一冲就没了。”马库蹲下来,抓起一把红土,泥水从指缝里流出来,“你们的茶苗,真的能在这上面长?”

“能长,但要先做应急处理。”沈亦舟扛着把锄头跑过来,“阿江的排水泵还没到,我们先挖排水沟,把坡上的积水引走。茶苗的根系要埋得深一点,再用老茶梗和草木灰混合,既能防烂根,又能给土壤增肥。”他用锄头在地上画了个示意图,“排水沟要挖成‘人’字形,这样排水最快。”

马库立刻吹了声口哨,几十个丁卡族青年扛着锄头跑了过来。他们虽然赤着脚,但挖起沟来格外卖力,红泥溅得满身都是,却没人叫苦。周小雨的镜头里,维和士兵、丁卡族青年、难民们一起挖沟,泥水混着汗水,却让这片绝望的红土坡,有了生气。

傍晚六点,洪水如期上涨,刚挖好的排水沟派上了用场,坡上的积水顺着沟流进尼罗河,红土坡终于保住了。这时,远处传来了装甲运兵车的轰鸣声——阿江的排水泵到了!阿江从车上跳下来,浑身湿透,手里还攥着个防水文件夹:“李老师,排水泵都调试好了,插上电就能用!这是水文监测报告,未来三天的降雨峰值,我都标出来了。”

排水泵启动的声音响彻难民营,浑浊的积水被源源不断地抽出来,难民营的地面渐渐露出了干燥的红土。阿江戴着安全帽,在泥里跑来跑去,指导士兵们安装防渗土工布:“这土工布能挡住地下水,防止茶苗烂根。等洪水退了,我们再用改良剂改良土壤,保证茶苗成活率。”

天黑时,阿谷的压缩饼干和脱水蔬菜也运到了。难民们排着队领物资,马库的儿子捧着饼干,小心翼翼地掰了一半递给身边的小女孩,两人坐在泥地上,吃得格外香。李伟看着这一幕,突然对沈亦舟说:“晚上做‘春芽茶渣乌嘎里’吧,乌嘎里是南苏丹的主食,加茶渣既能祛湿,又能让孩子们多吃点营养。”

“你可别再把盐当糖加了。”沈亦舟笑着从背包里掏出玉米粉,“乌嘎里要煮得稠一点,不然像粥,丁卡族人不爱吃。茶渣要煮软,不然口感太糙。”他往锅里加水,“水温要刚好,太高玉米粉会结块,太低煮不熟,就像在南苏丹种茶,既要防洪水,又要防旱季,都得拿捏好火候。”

周小雨把镜头对准灶台,李伟正往玉米糊里加煮软的茶渣,深绿色的茶渣混着金黄色的糊,像把春天揉进了泥里。“家人们,李老师的‘邪修菜’又上线了!”她故意拖长声音,“这次的乌嘎里加了春芽茶渣,祛湿又顶饱,比阿梅的祛湿粥还适合南苏丹的雨季!”

“周小雨你又挑事!”阿梅的视频连线准时出现,背景是物流追踪界面,“我的祛湿粥已经到朱巴机场了,明天一早就到难民营!我这粥加了薏米和茯苓,是老中医的方子,祛湿效果比茶渣强十倍!”她举着个保温杯,“我煮了样品,又香又糯,保证比李老师的‘泥巴味’乌嘎里好吃!”

“好不好吃,等明天粥到了让孩子们评评。”沈亦舟凑到镜头前,脸上沾着点玉米粉,“不过阿梅你可得保证,这次的粥别被洪水泡了,不然真成‘祛湿粥’了——连碗带粥一起祛湿。”

“绝对不会!”阿梅急得脸都红了,“我用的是防水包装,就算掉水里泡一天,里面也不会湿!”

乌嘎里刚出锅,就被孩子们围了个水泄不通。马库的儿子接过一块,咬了一口,眼睛亮了:“比我妈妈做的好吃,有淡淡的香味。”他跑去找马库,把乌嘎里递到父亲嘴边,“爸爸,你尝尝,中国叔叔做的‘茶苗乌嘎里’,特别香。”

马库咬了一口,慢慢嚼着,突然对李伟说:“我明天带部落的人来帮你们种茶苗。”他指了指远处的红土坡,“洪水冲毁了我们的庄稼,但冲不走茶苗。我想让我的族人知道,除了打仗抢水,还有别的活下去的办法。”

深夜,雨还在下,排水泵的声音一直没停。李伟和沈亦舟坐在帐篷里,整理着第二天种茶的计划,马库突然掀开门帘走进来,手里捧着个牛皮袋。“这是我们部落的‘土地信物’。”他打开袋子,里面是块带着红泥的石头,上面刻着部落的图腾,“把它和茶苗一起种下去,丁卡族的祖先会保佑茶苗,不会被洪水冲走。”

李伟接过石头,沉甸甸的。他能感觉到石头上的温度,那是丁卡族人生生不息的希望。“我们一起把它种下去。”他说,“让中国的茶苗,和丁卡族的图腾,一起在南苏丹的红土上扎根。”

第二天清晨,雨终于小了。阿梅的祛湿粥也到了,维和部队的卡车刚停稳,阿梅的视频连线就弹了出来:“李老师,快让孩子们尝尝我的粥!”密封桶打开,浓郁的香味混着茶味飘了出来,粥里的薏米煮得软烂,绿色的茶粉均匀地融在里面。

孩子们排着队,手里拿着两个碗,一个装乌嘎里,一个装祛湿粥。卢卡(和苏丹的卢卡同名,马库为了纪念救命之恩取的)捧着碗,先喝了口粥,又咬了口乌嘎里,笑得露出了豁牙。周小雨的镜头里,孩子们的笑脸比雨后的太阳还灿烂,弹幕里刷满了“春芽加油”。

种茶苗的仪式在红土坡上举行。马库抱着那块图腾石,李伟捧着茶苗,沈亦舟和阿江挖好了坑。石头被先放进坑里,然后是茶苗,丁卡族的村民们用手捧着红土,小心翼翼地把坑填满。马库举起一杯用茶梗煮的水,洒在茶苗根部:“丁卡族的祖先,保佑这些来自中国的绿芽,保佑我们的土地,不再被洪水吞噬。”

就在这时,沈亦舟的卫星电话响了,是秦大山打来的,声音激动得发抖:“小沈!国家派的农业专家团队,已经到埃塞俄比亚了!他们带了最新的茶苗培育技术和抗洪涝的茶种,明天就飞南苏丹!‘春芽计划’的非洲培育基地,就定在朱巴和苏丹卡萨拉,以后非洲的茶苗,都能自己培育了!”

沈亦舟把电话递给李伟,李伟听着,眼眶湿了。他望向红土坡上的茶苗,雨后的阳光洒在嫩叶上,水珠折射出彩虹的颜色。马库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中国的朋友,谢谢你们。这些茶苗,是南苏丹的希望。”

李伟举起手机,直播镜头对准整片红土坡——丁卡族村民和维和士兵一起种茶苗,排水泵在远处嗡嗡作响,阿江和专家团队的人视频通话,讲解着南苏丹的土壤情况。“家人们,”他的声音带着哽咽,“南苏丹的春芽,扎根了!”

弹幕里,阿明的火箭礼物刷成了串:“我刚和南苏丹的农业部长谈好了,他们愿意把春芽茶列为国家重点农产品,以后出口欧洲的关税全免!”他发了张合作协议的照片,“利润的40%,用来建朱巴的春芽学校和医院,让马库的儿子,能和中国的孩子一样,读书看病不用愁!”

“太爽了!这才是大国担当!”“老茶客”团长的留言被顶到最前,“洪水挡不住茶苗,战火也挡不住希望!李老师,下一站去哪?我们跟着你捐!”

李伟笑着看向沈亦舟,沈亦舟指了指地图上的索马里:“下一站,索马里。那里有最干旱的沙漠,也有最渴望绿色的眼睛。”

马库听到“索马里”,突然说:“我有个兄弟在索马里的达洛尔,他是骆驼商队的首领。我给你们写封信,他会帮你们的。”他拿起一块红泥,在牛皮纸上写下部落的图腾,“这是丁卡族的承诺,走到哪里,都有人帮你们。”

越野车驶离朱巴难民营时,红土坡上的茶苗已经种满了大半。马库带着族人站在路边挥手,孩子们举着用红泥捏的茶苗,追着车跑了很远。周小雨的直播镜头里,茶苗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片绿色的海浪,在南苏丹的红土上,翻涌着希望。

车窗外,白尼罗河的洪水渐渐退去,露出了湿润的红土。李伟从怀里掏出那个布包,里面又多了一样东西——马库送的图腾石,和湘西、苏丹、刚果(金)的茶籽、红土放在一起。他知道,这些带着不同温度的信物,会在非洲的大地上,开出一片又一片的春芽。

沈亦舟突然指着前方,喊了声:“你看!”远处的天空中,一架中国空军的运输机正在降落,那是专家团队的飞机。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飞机的尾翼上,和红土坡上的茶苗一起,闪着耀眼的光。

周小雨的直播还在继续,她的声音带着憧憬:“家人们,下一站索马里。不管是洪水还是沙漠,只要有春芽,就有希望。我们,一起走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