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160章 高原茶香破硝烟,红土新苗接春芽

埃塞俄比亚提格雷高原的红土被炮火翻出焦黑的断面,越野车的轮胎每碾过一道弹坑,车斗里的茶苗就晃一下,用旧麻袋裹着的根系渗出细碎的红泥。李伟攥着方向盘的手沁出冷汗——前窗玻璃裂着三道纹,是昨天躲避流弹时被碎石崩的,远处阿斯马拉的方向传来闷响,烟柱像灰黑色的柱子戳在蓝天上。

“油表剩最后一格了。”沈亦舟盯着仪表盘,指尖在地图上划了个圈,“前面五公里是阿迪格拉特难民营,但最近的补给站在提格雷大学旧址,据说被武装分子占了。”他摸出卫星电话,信号条跳得像心跳,“刚和联合国援助团通了话,难民营断粮四天,已经有孩子开始吃树皮了。”

周小雨突然“呀”了一声,举着直播架凑过来——镜头里,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正追着一辆空载的粮车跑,最小的女孩摔在红土上,爬起来时嘴角渗着血,却死死攥着半块干硬的面饼。“家人们,我们刚进入提格雷地区,这里比索马里更难……”她的声音被一阵风刮得发颤,镜头扫过路边的难民帐篷,塑料布被炮火撕成条,露出里面蜷缩的老人。

直播画面卡了足足半分钟,弹幕才像潮水般涌来。“冷链物流阿冰报道!”Id后面跟着张冷藏车的照片,车身上印着“春芽援助”的字样,“我捐的10吨冻干蔬菜和婴儿辅食,上周从青岛港发的,本来该走苏伊士运河,结果遇到船闸堵塞,现在绕好望角,估计还要五天到吉布提。”他发了张物流跟踪截图,红色的“延误”字样格外扎眼,“已经联系了埃塞俄比亚华人货代,他们说可以用骆驼队从吉布提翻高原,就是成本要翻倍。”

“钱不是问题!”“老茶客”团长的Id立刻置顶,后面跟着一串转账记录,“我刚组织粉丝凑了20万,专门当高原运输费。上次在索马里欠阿梅的‘锅具赔偿款’也一起打过去了,省得她又哭唧唧说我们偏心。”

“谁哭唧唧了!”“厨房杀手阿梅”的表情包带着个叉腰的小人,“这次我捐的不是半成品了!500套便携燃气灶和自热汤包,汤包是牛肉萝卜馅的,专门请营养师调的配方,适合营养不良的孩子。”她甩上张车间打包的照片,几个工人正往箱子里塞东西,“不过有个坏消息,吉布提到提格雷的公路被冲毁了一段,货代说要多等两天才能发车。”

李伟突然踩下刹车,越野车在红土上滑出半米。前方的路被倒下的电线杆堵死,三个武装分子举着AK47站在路边,脸上蒙着迷彩布,只露出一双双警惕的眼睛。“下车!检查!”为首的人用生硬的英语喊,枪托砸在车门上,震得玻璃缝里的灰尘簌簌往下掉。

沈亦舟悄悄摸向副驾的工兵铲,却被李伟按住。他推开车门,从背包里掏出个搪瓷茶罐——还是秦大山给的那个,边角磕得更厉害了,“我们是中国春芽援助团,来送茶苗和吃的。”他打开茶罐,墨绿色的茶芽散发出清香,风一吹,飘到武装分子的鼻尖下。

为首的人愣了愣,突然掀开面罩,露出满脸的胡茬和一道从眼角到下颌的疤。“我认识这个茶。”他的声音沙哑,“去年我弟弟在达尔富尔种过,寄回来的茶饼,比枪子还金贵。”他指了指难民营的方向,“我叫贝莱,以前是提格雷大学的农学教授,武装分子烧了我的实验室,我只能跟着他们混口饭吃。”

“那正好,我们缺个懂农学的。”李伟递过一杯刚泡的春芽茶,茶汤在搪瓷缸里泛着金黄,“这茶在高原能种,根系扎得深,不怕干旱,收了茶卖给欧洲茶商,比扛枪稳当。”他拍了拍车斗里的茶苗,“这些都是改良过的品种,特意从湘西带来的。”

贝莱喝了口茶,喉结动了动,突然往路边挪了挪:“跟我来,我知道一条小路去难民营,避开武装分子的关卡。”他转头对身后的人说,“把枪收起来,这些人是来帮我们的。”有个年轻人犹豫着不肯动,贝莱踹了他一脚,“你忘了你妹妹是怎么饿死的?再扛枪,你儿子也得跟着吃树皮!”

越野车跟着贝莱的皮卡钻进一条峡谷,两侧的岩壁上全是弹孔,阳光从缝隙里漏下来,在红土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周小雨的直播架架在车窗外,镜头里,贝莱正用当地语言对着对讲机喊,偶尔夹杂着几个中文单词:“春芽……茶苗……安全。”

“农业机械阿铁来晚了!”一条新弹幕跳出来,背景是个堆满零件的车间,“我捐的两台小型播种机和灌溉水泵,本来想走铁路运到亚的斯亚贝巴,结果提格雷铁路被炸毁了一段,现在只能拆成零件用卡车运,估计要七天才能到。”他发了段视频,几个工人正用扳手拆卸机器,“泵是太阳能的,不用电,高原上能用,就是组装要花点时间。”

“组装交给我!”“机械师阿伟”的Id立刻响应,附带张满是油污的手的照片,“我在非洲修了十年工程车,这种小泵闭着眼都能装。我现在在喀土穆,买了明天去亚的斯亚贝巴的机票,到了跟阿铁的物资汇合,一起翻高原。”

难民营比想象中更惨烈。三百多个难民挤在废弃的学校操场上,操场中央的篮球架歪着脖子,篮筐被拆走当铁锅用了。一个老妇人抱着个昏迷的男孩坐在墙角,男孩的肚子鼓得像皮球,嘴唇干裂得像树皮——贝莱说,这是吃了有毒的树叶导致的腹胀。

“先生火做饭!”李伟卸下背包里的小米和春芽茶,沈亦舟已经领着几个年轻难民捡来了干树枝,树枝上还沾着弹片。周小雨的直播架支在篮球架下,镜头对准灶台,“家人们,李老师要给大家露一手‘高原茶香英吉拉’,用春芽茶改良当地的主食,比单纯煮小米更有营养。”

“英吉拉是发酵的苔麸饼,酸馊味特别重,第一次吃能把人送走。”沈亦舟蹲在灶台边,用石头垒起简易的灶,“我查过资料,苔麸蛋白质含量高,但缺乏维生素,春芽茶里的茶多酚刚好能补充,还能中和发酵的酸味。”他往陶罐里倒净化水,水是昨天在山涧接的,沉了半天,底下还沉着细小的沙粒。

李伟把苔麸粉倒进盆里,加了把春芽茶末,用温水和面。“以前在湘西,我妈用茶汁和糯米粉做糍粑,能放半个月不坏。”他的手在面团上揉着,动作熟练,“高原上没冰箱,这样做的英吉拉能多放两天,难民们可以当干粮。”

弹幕里立刻热闹起来。“李老师这手艺,比阿梅的‘黑暗料理’强一百倍!”“老茶客”团长带头打趣,“上次阿梅做的茶香馒头,硬得能砸开核桃,还是李老师救的场。”

“凭什么又说我!”阿梅的委屈表情包刷了屏,“我这次捐的汤包是预制好的,加热十分钟就行,绝对不会翻车!再说了,上次在索马里,是谁抢着吃我烤糊的木薯饼?”

“是我。”沈亦舟突然凑到镜头前,脸上沾着点面粉,“不过阿梅的烤饼确实有进步,至少这次没把锅烧穿。”他指了指李伟手里的面团,“你们看,李老师揉面的力道刚好,苔麸粉黏性小,揉轻了会散,揉重了会硬,这可是门手艺活。”

李伟笑着踹了他一脚,却把揉好的面团递过去:“你来摊饼,我去看看那个昏迷的男孩。”他走到老妇人身边,摸了摸男孩的额头,烫得吓人。贝莱正用树枝蘸着茶水给男孩擦嘴唇,“他叫米娅,才六岁,爸爸妈妈都被炮火炸死了。”

“医疗器械商阿峰”的弹幕刚好跳出来,带着张医疗箱的照片:“我捐的抗生素和退烧药,和阿冰的冷链物资一起发的,里面有儿童用的布洛芬混悬液,专门针对高原发热。”他发了段用药说明的视频,“米娅这种情况,先物理降温,等药到了再用药,千万不能用成人的退烧药。”

李伟立刻让沈亦舟烧了壶温水,用干净的纱布蘸着给米娅擦腋窝和脖子。周小雨举着镜头,画面里,李伟的动作轻柔得像对待茶苗,老妇人用生硬的英语反复说着“谢谢”,浑浊的眼睛里淌出泪水。弹幕里的礼物刷个不停,“海外华人商会阿明”捐了10万现金,备注是“米娅的医药费和营养品”。

“饼熟了!”沈亦舟的喊声传来,灶台边飘起浓郁的茶香。他用树枝挑着英吉拉,饼子金黄松软,边缘带着点焦香,和当地传统的黑褐色英吉拉完全不同。贝莱凑过来闻了闻,眼睛亮了:“这个味道,比我以前在实验室做的改良品种还香。”他拿起一块咬了一口,突然捂住嘴,眼泪从疤的缝隙里渗出来,“和我妻子做的饼一样,她以前总在饼里加香草,说这样孩子爱吃。”

“你妻子呢?”李伟递过一杯茶。

“在一次空袭中,为了保护米娅,被倒塌的房子砸死了。”贝莱的声音低沉,“我本来想带着米娅去苏丹,结果路上遇到武装分子,抢光了我们的东西,还把我抓去当壮丁。”他指了指自己的疤,“这是逃跑时被他们砍的。”

周小雨的镜头悄悄对准他们,弹幕瞬间安静下来。过了几秒,“老茶客”团长的留言置顶:“贝莱教授,我们春芽茶园缺个高原种植顾问,你要是愿意,等战乱结束,我们请你去湘西培训茶农,工资翻倍。”

贝莱愣了愣,突然蹲在地上,双手捂住脸。远处的炮火声又响了起来,但这次,没人再惊慌——灶台边的难民们正排着队领英吉拉,孩子们捧着温热的饼子,吃得脸上沾着面粉,米娅醒了过来,小口小口地喝着李伟递来的茶汤,眼睛里有了点光。

“有车队过来了!”放哨的年轻难民突然喊。众人抬头望去,远处的土路上扬起滚滚烟尘,十几辆卡车的车身上印着“中国援助”的字样,最前面的一辆车上,阿冰探出头挥手,脸上沾着高原的红泥,“李老师!我们到了!”

原来,阿冰的冷链物资在绕好望角时,遇到了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护航舰帮忙联系了埃塞俄比亚的华人企业,用直升机把急需的药品和婴儿辅食先运到了阿斯马拉,剩下的物资用骆驼队连夜翻高原,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天抵达。阿铁和阿伟也跟着车队来了,两人扛着播种机的零件,累得满头大汗,却笑着说:“我们把机器拆成了八份,骆驼刚好能驮。”

阿梅的汤包箱子压得有点变形,但里面的汤包完好无损。她视频连线时,对着镜头哭唧唧:“你们看,我的汤包没翻车!”画面里,孩子们捧着热气腾腾的汤包,汤汁顺着嘴角流下来,米娅咬了一口,突然笑了,露出两颗小小的门牙。

贝莱领着难民们帮忙卸物资,他的几个前战友也来了,放下了枪,拿起了铁锹。沈亦舟和阿铁组装播种机,李伟和贝莱规划茶苗种植区——难民营旁边的荒地刚好适合种茶,贝莱说,这里的红土和湘西的很像,就是需要改良一下酸碱度。

周小雨的直播镜头对准了刚种下的茶苗,夕阳的金光洒在嫩绿的芽尖上,像镀了层金边。“家人们,”她的声音带着哽咽,“提格雷的春芽,今天扎根了。”镜头拉远,茶苗的绿色沿着红土蔓延,和远处的难民帐篷、中国援助车队连成一片,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深夜,难民营的灯亮了一片,太阳能路灯是阿铁带来的,灯光柔和地照在茶苗上。李伟和沈亦舟坐在灶台边,火塘里的柴火烧得噼啪响,贝莱端来一碗煮好的苔麸粥,加了春芽茶,清香扑鼻。“明天我带你们去看一处山泉,”他说,“那里的水干净,适合浇茶苗,以前我妻子总去那里洗衣服。”

沈亦舟摸出手机,秦大山的消息发了进来,附带张照片——湘西的茶园里,茶花正开得热闹,阿花和杜尔举着写有“埃塞俄比亚加油”的牌子,笑得灿烂。“秦大叔说,”沈亦舟把手机递给李伟,“中非合作峰会下个月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邀请我们去发言,还说要把春芽茶作为峰会的指定用茶。”

李伟喝了口粥,茶香混着苔麸的清香在舌尖散开。他望向窗外,米娅正和几个孩子围着茶苗转,手里拿着贝莱做的小木牌,上面写着“和平茶苗”。远处的高原上,中国援助车队的灯光像一串星星,照亮了红土上的希望之路。

“下一站,苏丹。”沈亦舟指着地图上的标注,眼里闪着光。

李伟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001号茶苗的种子,沾着湘西的红泥和索马里的沙粒,现在又多了点埃塞俄比亚的土。“这些种子,”他说,“比炮火更有力量。”

夜风吹过,茶苗的叶子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音,像在回应他的话。远处的炮火声渐渐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的笑声和山泉的流淌声,在提格雷高原的夜空里,汇成一首关于希望的歌。

第二天清晨,李伟和沈亦舟跟着贝莱去看山泉。山泉从岩石缝里流出来,清澈见底,阳光照在水面上,像撒了把碎银。米娅捧着个小陶罐来接水,看见李伟,笑着跑过来,把一罐水递给他:“给茶苗喝。”

李伟接过陶罐,水是凉的,却暖到了心里。他蹲下来,摸了摸米娅的头:“等茶苗长大了,我们就建一所学校,让你和其他孩子都能去上学。”

米娅点点头,指着山泉边的一块空地:“我要在这里种一棵最大的茶苗,等它开花了,爸爸妈妈就会回来了。”

李伟的眼眶湿了。他知道,米娅的爸爸妈妈不会回来了,但这些茶苗会长大,会开花,会结出种子,把希望传递下去。在这片饱经战乱的红土上,春芽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这山泉,永远不会干涸。

沈亦舟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幕——米娅捧着陶罐站在山泉边,身后是刚种下的茶苗,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像天使一样。他把照片发给秦大山,附了一句话:“湘西的种子,在埃塞俄比亚发芽了。”

很快,秦大山的回复来了:“等你们回来,咱们一起喝春芽茶。”

李伟和沈亦舟相视而笑。他们知道,这一天不会太远。春芽的茶香,已经飘遍了非洲的大地,也飘向了更遥远的未来。在这条充满艰险却又充满希望的路上,他们会一直走下去,让每一片饱经战乱的土地,都长出属于自己的春芽。

远处的天空,一只雄鹰展翅飞过,翅膀下是连绵的红土和嫩绿的茶苗,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卷。周小雨的直播还在继续,镜头里,越来越多的难民加入了种茶的队伍,他们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那是对生活的希望,对和平的期盼。

春芽,不仅是一种茶,更是一种希望,一种力量,一种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爱。在非洲的大地上,这种爱正在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