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111章 风沙里的暖光

“非遗美食传承基地”的鎏金牌匾还沾着晨露,暖厨的铁锅就已经烧得滚烫。李伟系着新补了袖口的围裙——是卓玛妈妈用藏蓝氆氇缝的,针脚里还绣着小小的格桑花——面前的木案上摆着刚采的藏香菌,肥嫩的菌柄沾着泥土,旁边是揉好的青稞面团,泛着自然的米白。“今天教研学团的孩子们做‘藏香菌菇青稞饺’,”他拿起一块面团,手指一捏一揉就成了圆剂子,“皮要薄,馅要足,咬开能流汁才叫地道。”

沈亦舟站在木案另一侧,手里拿着电子秤和食材检测报告,白大褂的袖口挽到小臂,腕间的银质勋章在晨光里闪着细光。“家人们看数据,”他把检测报告对准周小雨的直播镜头,“每100克藏香菌含氨基酸18.7克,比香菇高3倍,搭配青稞面的膳食纤维,孩子吃了易消化,还能增强免疫力。”他顿了顿,推了推眼镜,“我爷爷当年给藏区小学做营养餐,就常用藏香菌,不过是煮在粥里,现在包成饺子,孩子更爱吃。”

直播镜头扫过围在木案旁的研学团孩子,最小的才六岁,正踮着脚够面团,被李伟一把抱到凳子上:“别急,叔叔教你。”弹幕立刻热闹起来。“厨房杀手小琳”秒速留言:“李老师偏心!我上次学擀皮你都没抱我”,后面跟了个委屈的表情包。“加班狗阿凯”接话:“小琳你160斤,李老师抱不动——话说我带的团建队伍已经到乡上了,马上就到,给孩子们带了小礼物!”

小琳立刻回怼:“我那是壮!再说我现在瘦了!”说着发来一张自己的自拍,背景是厨房,案板上摆着歪歪扭扭的饺子,“你看我都能包成这样了,下次去藏区肯定能帮上忙。”李伟笑着把面团塞进孩子手里:“小琳进步不小,不过包青稞饺得用‘挤’的,不用捏褶,像这样——”他手指一动,一个圆鼓鼓的饺子就成型了,“藏区的饺子不用精致,实在就行。”

沈亦舟适时递过一碗调好的馅料:“藏香菌要提前用山泉水泡两小时,切碎后和牦牛肉末按2:1的比例混合,加一勺酥油提香,盐要少放,突出菌菇的鲜。”他指了指旁边的检测仪器,“刚才测过,这批次的藏香菌重金属含量为零,是纯野生的,比人工培育的香十倍。”

“沈老师这是把‘实验室’搬进饺子馅了!”北京“老茶客”粉丝团的团长发来消息,附带一张物流单截图,“我们用粉丝捐的钱买的儿童厨具和高原适应设备,25号从北京发货,28号到西宁,本来3号就能到,结果遇到高原物流安检,今天终于快到了!”周小雨念出这条消息时,刚好拍到一个孩子把馅料抹到脸上,像只小花猫,弹幕里瞬间被“萌化了”刷屏。

刚包好第一盘饺子,扎西骑着摩托车急匆匆赶来,手里举着个收音机:“李老师!沈老师!气象站播报,下午三点有短时强风沙,阵风九级,可能会刮坏保温棚!”沈亦舟立刻掏出手机,打开气象App,屏幕上跳出红色预警:“15:00-17:00,藏北地区出现强风沙,能见度低于500米,伴有小颗粒扬沙。”

“坏了,孩子们还在茶园里参观呢!”周小雨脸色发白,直播镜头立刻转向茶园——研学团的孩子们正跟着张技术员认茶苗,有的还在给昨天种的茶苗浇水。李伟立刻擦干手:“小雨,你先带孩子们回暖厨,给他们讲勋章和怀表的故事;亦舟,你和张技术员去检查保温棚,看看哪里需要加固;扎西,你去合作社仓库搬帆布和沙袋;我去联系王局长,问问有没有应急物资。”

直播镜头里,众人紧急行动的画面让弹幕瞬间安静,随即涌来各种建议。“老茶客”团长说:“风沙天要把茶苗用透气的无纺布盖住,别用塑料布,会闷坏芽尖!”“加班狗阿凯”发来消息:“我们的团建队伍带着防风帐篷,马上就到,能帮着加固保温棚!”小琳则发来她爸的语音:“藏区风沙要在棚子四周堆沙袋,底部用土压实,帆布要绑成‘之’字形,抗风!”

沈亦舟拿着无纺布赶到茶园时,张技术员已经组织孩子们往暖厨转移。“按粉丝说的做,”沈亦舟指挥道,“用无纺布把茶苗盖起来,每片棚子的四个角用沙袋压住。”他蹲下身,给孩子们示范如何轻拿轻放无纺布:“动作要轻,别碰掉芽尖——这是咱们的希望,要像保护小宝贝一样保护它们。”腕间的勋章随着动作轻晃,他想起爷爷当年在藏区遇到风沙,用羊皮袋护住食材的样子,道理都是一样的:用心守护,才不会辜负。

暖厨里,周小雨正给孩子们讲勋章和怀表的故事,陈姐指着玻璃柜里的老照片:“当年沈爷爷和我爷爷在藏区,遇到比这还大的风沙,是牧民的帐篷保护了他们,现在我们要保护茶苗,就像当年牧民保护他们一样。”一个小男孩举起手:“陈姐,我们能帮忙吗?我们也想保护茶苗!”

“当然能!”李伟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堆小铁锹,“你们帮着给沙袋装土,这也是保护茶苗的功劳。”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跟着卓玛妈妈去合作社的空地上装沙袋,小脸上满是认真。周小雨的直播镜头对准孩子们装沙袋的样子,弹幕里有人发“少年强则国强”,还有人捐了防风设备的钱,备注“给孩子们买防风眼镜和口罩”。

中午时分,阿凯带着团建队伍赶到了,二十多个人每人都背着防风帐篷和加固工具。“我们从乡上一路跑过来的,”阿凯擦了擦额头的汗,“看到预警就知道你们需要帮忙。”他身后的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去加固保温棚,有的帮着堆沙袋,还有人给孩子们分发防风眼镜:“这是我们公司的团建福利,刚好派上用场。”

文旅局的王局长也带着应急物资赶来了,卡车里装着防风网、加固钢管和应急食品。“我们联系了乡上的应急分队,半小时内就能到,”王局长递给李伟一份防风预案,“这是农业局给的茶苗防护指南,按上面的做,保准没问题。”他指着远处的卡车,“市场监管局的同志也来了,帮着把暖厨的食材搬到安全的地方,别被风沙污染了。”

沈亦舟和张技术员正在给保温棚加装防风网,钢管插入地下半米深,防风网拉得紧紧的,用铁丝绑在棚架上。“按粉丝说的‘之’字形绑法,”沈亦舟擦了擦脸上的灰尘,“这样风就不会直接吹在帆布上,能减少冲击力。”他腕间的勋章沾了点土,却依旧耀眼——爷爷当年在藏区做国宴,也是这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用最专业的态度应对。

下午两点,风沙提前来了。远处的天空变成了土黄色,狂风卷着沙粒呼啸而来,打在保温棚的帆布上发出“噼啪”的声响。李伟和沈亦舟顶着风沙,最后检查一遍加固情况——沙袋堆得有半人高,防风网紧紧贴在棚子上,茶苗被无纺布盖得严严实实。“没问题了,”李伟大喊着,风沙吹得他睁不开眼,“咱们回暖厨!”

暖厨里,炊烟依旧袅袅。卓玛妈妈带着妇女们在烙青稞饼,香味盖过了风沙的土腥味。孩子们戴着防风眼镜,围在灶台边,学着包青稞饺,有的把饺子包成了包子形状,有的则捏成了小动物,惹得众人哈哈大笑。周小雨的直播镜头里,暖厨的灯光亮如白昼,和外面的风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家人们,外面风沙很大,但我们的暖厨里很安全,”周小雨的声音带着坚定,“感谢阿凯哥的团建队伍,感谢王局长带来的应急物资,更感谢所有出主意的粉丝——是你们的爱心,给了我们对抗风沙的勇气。”她举起手机,对着窗外的风沙,“风沙总会过去,就像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一样,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弹幕里,粉丝们纷纷留言加油。“老茶客”团长说:“我们的物资已经到合作社门口了!物流师傅顶着风沙送过来的,正在卸车!”青海的粉丝说:“我家就在附近,煮了锅羊肉汤,马上送过去,给大家暖身子!”小琳发来视频,她和妈妈正在折防风纸鸢:“虽然远,但我们的心和你们在一起,等风沙过了,我们就把纸鸢寄过去,让孩子们在茶园里放。”

风沙最大的时候,暖厨的门被吹得嗡嗡响。沈亦舟和李伟顶着风,去门口接粉丝捐赠的物资。物流师傅的货车停在合作社门口,车厢里的保温箱堆得高高的,师傅的脸上全是沙粒,嘴唇干裂:“怕你们急用,我从格尔木开了五个小时,风沙最大的时候,能见度不足十米,全靠导航慢慢挪。”

保温箱打开时,里面的物资分门别类放得整整齐齐:儿童专用的小擀面杖、带卡通图案的围裙、高原适应的葡萄糖口服液、还有给茶苗用的有机营养液。最上面的一个箱子里,放着一本厚厚的《茶苗培育手册》,封面上写着“北京老茶客赠”,里面夹着几十张手写的便签,都是老茶客们的培育经验。

“这是我们社团里的老人们一起整理的,”“老茶客”团长发来消息,“有位80岁的张爷爷,当年和你爷爷一起在藏区种过茶,他说这手册里的经验,都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摸出来的,现在传给你们,希望茶苗能长得更好。”沈亦舟翻开手册,第一页就是张爷爷的字迹:“青稞香,茶苗壮,人心齐,天不怕。”眼泪瞬间模糊了他的视线——这和爷爷日记里的话,一模一样。

暖厨里,孩子们已经戴上了新的卡通围裙,用小擀面杖擀着青稞面皮,虽然擀得厚薄不均,却格外认真。阿凯的团建队伍则在帮着卸物资,把有机营养液搬到仓库里。王局长拿着《茶苗培育手册》,笑着说:“我们可以把这些经验整理成教材,在全乡推广,让更多牧民学会种茶。”

下午四点,风沙渐渐小了。沈亦舟和李伟第一时间赶到茶园,掀开无纺布——茶苗的芽尖依旧翠绿,没有受到丝毫损伤,只是叶片上沾了点沙粒。张技术员用清水轻轻冲洗着茶苗:“太好了,一点事都没有!”孩子们也跑了过来,小心翼翼地帮着擦茶苗上的沙粒,嘴里念叨着:“小茶苗,别怕,风沙过去了。”

周小雨的直播镜头里,茶苗在夕阳下泛着光,孩子们的笑脸格外灿烂。“家人们,风沙过去了,我们的茶苗保住了!”周小雨的声音带着哽咽,“感谢每一个伸出援手的你,是你们的爱心,守护了这些春芽,守护了我们的希望。”她举起手机,对着夕阳下的茶园,“你们看,夕阳出来了,明天又是个好天气。”

傍晚的暖厨里,欢声笑语不断。青稞饺煮好了,一个个浮在水面上,像小小的元宝。孩子们捧着碗,吃得格外香,一个小女孩举着饺子说:“这是我自己包的,比妈妈做的还好吃!”卓玛妈妈给物流师傅端来一碗羊肉汤:“喝口热的,暖和暖和,谢谢你顶着风沙送物资。”

陈姐和沈亦舟正在整理粉丝捐赠的物资清单,把每一项都记在本子上:“北京老茶客捐的儿童厨具100套,有机营养液50瓶;上海暖芽团捐的防风帐篷20顶;加班狗阿凯捐的防风眼镜50副……”沈亦舟忽然发现清单的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小字:“所有捐款均来自粉丝自愿捐赠,共计元,采购物资花费元,剩余8500元已转入合作社公益账户,用于茶苗培育。”

“这些粉丝太细心了,”陈姐感慨道,“每一笔钱都花得明明白白。”沈亦舟摸了摸腕间的勋章,忽然想起爷爷当年的账本,每一笔食材的开销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说“做餐饮要实在,做人更要实在”。现在这些粉丝,用行动传承了这份实在,让他心里格外温暖。

夜里,研学团的孩子们睡着了,暖厨里还亮着灯。李伟和沈亦舟坐在灶台边,喝着酥油茶,聊着未来的规划。“文旅局说明年要把咱们的合作社打造成3A级景区,”李伟说,“到时候游客会更多,咱们的青稞饺、牦牛肉饼就能卖得更远了。”沈亦舟点头:“我想把爷爷的国宴菜谱整理出来,改良成适合游客的家常版,让更多人尝到藏区的味道。”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张爷爷发来的视频。视频里,80岁的张爷爷坐在茶园里,手里拿着一株茶苗:“亦舟啊,我听说你们遇到风沙了,茶苗没事就好。当年我和你爷爷在藏区,遇到风沙就用牧民的羊皮袋护着茶苗,现在你们有这么多粉丝帮忙,比我们当年强多了。”他顿了顿,举起茶苗,“这株茶苗是当年你爷爷亲手种的,现在我把它的后代寄给你,希望在藏北的土地上,长得更壮。”

沈亦舟握着手机,眼泪掉了下来。李伟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哭,这是好事。你爷爷要是在,肯定会很高兴,他的茶苗,他的匠心,都传下来了。”窗外,月光洒在茶园里,保温棚的LEd补光灯像星星一样,照亮了茶苗,也照亮了他们的路。

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风沙过后的天空格外蓝。研学团的孩子们在茶园里放风筝,小琳寄来的纸鸢在天上飞得很高,上面画着勋章和怀表的图案,还有一行字:“匠心传承,爱心接力”。周小雨的直播镜头里,孩子们的笑声、风筝的剪影、茶园的嫩芽,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

“家人们,”周小雨的声音格外轻快,“今天我们要带孩子们去采摘藏香菌,晚上做藏香菌火锅。北京老茶客捐的有机营养液,我们已经给茶苗施下去了,相信它们会长得更快。”她举起手机,对着远处的雪山,“你们看,藏北的春天多美,欢迎大家来藏区,来看看我们的茶苗,尝尝我们的美食。”

弹幕里,粉丝们纷纷留言“下次一定去”。“老茶客”团长说:“我们已经订了下个月的机票,张爷爷也要来,他说要亲手给茶苗浇浇水。”“加班狗阿凯”说:“我们公司已经和合作社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以后我们的员工福利就订你们的青稞产品了。”小琳发来消息:“我考上农业大学了!以后我要学茶苗培育,毕业后来藏区帮你们!”

沈亦舟和陈姐站在展示区前,看着玻璃柜里的勋章、怀表和《茶苗培育手册》,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泛着温暖的光。“爷爷们的愿望实现了,”陈姐轻声说,“藏区的茶苗长大了,藏区的味道传出去了。”沈亦舟点头,腕间的勋章轻轻晃动,像是在回应他的话。

李伟正在教孩子们采摘藏香菌,告诉他们要留着菌根,这样明年还能长出来。“做人要懂得留余地,”他说,“就像种茶苗,要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养分,它们才能长得好。”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藏香菌放进篮子里。

中午的藏香菌火锅格外香,锅里的汤翻滚着,藏香菌的鲜、牦牛肉的醇、青稞面的香缠在一起,暖厨里充满了烟火气。王局长端着碗,笑着说:“我们的‘藏北春芽’品牌已经申请下来了,下个月就能在全国的电商平台上线,到时候你们的产品就能卖遍全国了。”

沈亦舟忽然想起爷爷日记里的一句话:“最好的味道,是人心的味道;最好的传承,是希望的传承。”他看着眼前的一切——孩子们的笑脸、粉丝的爱心、政府的支持、牧民的勤劳,忽然明白,爷爷当年在藏区种下的不仅是茶苗,更是希望的种子,现在这些种子已经发芽、开花,结出了最甜的果实。

下午,研学团要离开了,孩子们抱着自己种的茶苗,依依不舍。一个小男孩把自己画的画送给沈亦舟,画上是暖厨里的场景:李伟在烙饼,沈亦舟在测数据,陈姐在讲故事,孩子们在包饺子,外面是风沙,里面却亮着温暖的灯。“沈老师,”孩子仰着小脸,“我以后还会来的,我要来看我的茶苗长大。”

送别的汽车驶远后,沈亦舟和李伟并肩走在茶园里。茶苗的芽尖又长了一截,沾着晨露,格外翠绿。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暖厨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酥油馕的香气飘得很远。沈亦舟腕间的勋章在夕阳下闪着光,和陈姐的怀表、粉丝捐的物资、孩子们的画一起,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

“亦舟,”李伟说,“你爷爷当年说,藏区的土地有希望,现在你信了吧?”沈亦舟点头,目光坚定:“我信了。这希望,是爷爷们种下的,是粉丝们浇灌的,是我们守护的,更是孩子们传承的。”他蹲下身,轻轻抚摸一株茶苗,“春天来了,我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茶园里,茶苗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次仁爷爷的马头琴声又响起来了,调子欢快而激昂,混着牧民们的歌声,飘向远方。暖厨的灯光亮起来了,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茶园,照亮了藏北的土地,也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的希望之路。

沈亦舟掏出手机,给张爷爷发了条消息,附带一张茶园的照片:“张爷爷,茶苗长得很好,您放心。等您来的时候,我给您做爷爷当年的酥油青稞糕,让您尝尝,还是当年的味道。”发送成功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爷爷和张爷爷站在茶园里,笑着向他招手,腕间的勋章,在夕阳下格外耀眼。

夜里,沈亦舟把张爷爷寄来的茶苗后代种在了那株曾埋过勋章的茶苗旁边,浇上山泉水。他摸了摸腕间的勋章,轻声说:“爷爷,张爷爷,茶苗种好了,我会好好守护它们,让它们在藏北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传承下去。”月光洒在新种的茶苗上,芽尖上的露珠闪着光,像一颗希望的星星。

这是风沙里的暖光,是传承中的希望,是爱心汇聚的力量。在藏北的土地上,李伟和沈亦舟用双手守护着茶苗,用匠心传承着味道,用真情凝聚着爱心。而那些来自远方的粉丝、来自政府的支持、来自牧民的信任,就像风沙过后的阳光,温暖而坚定,照亮了藏北的春天,也照亮了属于他们的,繁花似锦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