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110章 春芽上的传承

晨露还凝在茶苗的芽尖上时,沈亦舟已经蹲在了茶园最东头。他指尖抚过那株曾埋过勋章的茶苗,嫩芽比上周又舒展了半指,只是叶背隐约沾着几点褐色的斑点——昨晚巡棚时就发现了,此刻在晨光下看得更真切。腕间的银质勋章被晨雾润得微凉,“国宴佳厨”的鎏金刻字旁,红绳勒出的浅痕还在,那是连日攥着锄头磨出的印子。

“看出啥了?”李伟扛着喷雾器走来,裤脚沾着草屑,“张技术员说可能是蚜虫,但这斑点比蚜虫咬的更散。”他把手里的放大镜递给沈亦舟,“你爷爷当年做国宴,辨食材好坏比仪器还准,你没遗传点这本事?”沈亦舟笑了笑,接过放大镜凑近茶苗——斑点中心呈针尖大的凹陷,边缘泛着水渍状的黄晕,不是蚜虫,倒像某种真菌病害。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周小雨发来的消息,附带着一张物流截图:“北京‘老茶客’粉丝团捐的生物农药到西宁了,今天转冷链车,估计后天到。”后面跟了个哭脸表情,“他们说本来上周就能发,但赶上北京暴雨,物流停了三天,现在还在担心赶不赶得及。”

沈亦舟刚回复“先别急”,远处就传来了摩托车的轰鸣。扎西平措的车后座绑着个鼓鼓的帆布包,车斗里堆着印着“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纸箱,看见两人就喊:“李老师!沈老师!农业农村局的王技术员来了,带了病虫害检测设备!”车刚停稳,一个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就跳下来,手里提着个银色的检测箱:“张技术员给我发了茶苗的照片,怀疑是茶白星病,特意来做个精准检测。”

检测设备刚架好,周小雨就举着手机跑来了,直播镜头先扫过茶苗上的斑点,再对准检测箱:“家人们,咱们的茶苗可能得了点小毛病,农业局的技术员正帮忙检测!北京粉丝捐的生物农药已经在半路了,15号捐的款,18号采购发货,今天21号,估计后天就能到藏区——物流师傅说为了防冻,农药都用保温箱裹了两层棉絮。”

弹幕立刻涌了上来。“厨房杀手小琳”秒速刷屏:“茶白星病?我爸种绿茶时遇到过!要喷生物农药,别用化学的,不然影响口感”,后面跟了个翻资料的表情包。“加班狗阿凯”接话:“小琳你这次咋这么懂?上次你把绿萝浇死说它得了‘渴死病’”。小琳回怼:“我专门问我爸的!他说茶白星病要早治,不然芽尖会掉,我还把他的老经验记下来了”,说着发来一张手写的笔记照片,字迹歪歪扭扭却记着“发病初期喷枯草芽孢杆菌,稀释比例1:500”。

王技术员看着弹幕笑了:“这位粉丝说得很对,茶白星病最怕延误,不过现在发现得早,还没扩散。”他用取样勺刮下一点病斑组织,放进检测仪器里,“半小时出结果,要是确诊,咱们先用药剂控制,等粉丝捐的生物农药到了再巩固,刚好能衔接上。”沈亦舟晃了晃腕间的勋章,想起爷爷当年做国宴前,总会提前三天检测食材的农残,这份“早准备、早防控”的细致,原来在哪行都通用。

上午十点,暖厨的烟囱准时冒出了炊烟。李伟系着那条磨破了袖口的围裙,面前的灶台摆着新备的食材:半盆浸泡过的青稞米,一小碗洗净的虫草,还有块刚揉好的酥油面团。“今天教大家做‘虫草青稞粥配酥油馕’,”他抓起一把青稞米放进粗瓷碗,“粥要熬得绵密,馕要烙得外酥里软,游客来了吃这个最暖胃——文旅局说第一批研学团下周就到,咱们得把菜单定下来。”

沈亦舟站在旁边,手里拿着营养成分表,把检测仪器搬到了灶台旁——刚给茶苗做完检测,顺便把虫草和青稞的样本也放了进去。“家人们看屏幕,”他把仪器屏幕对准直播镜头,“每100克青稞米含膳食纤维12.3克,比大米高5倍,配上虫草的腺苷成分,熬出来的粥不仅养胃,还能抗高反。”他顿了顿,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我爷爷当年给进藏的工程师做过类似的粥,不过用的是酥油和糌粑,现在改良成青稞粥,更适合内地游客的口味。”

“沈老师又开始‘实验室做菜’了!”弹幕里有人打趣。李伟舀起一瓢山泉水倒进铁锅,“别听他瞎扯,熬粥的关键在火候,大火烧开后转羊粪火慢熬,要熬到米粒开花,汤成奶白色才行。”他把虫草剪成小段放进锅里,“虫草别早放,不然营养会煮散,出锅前十分钟放刚好——这是我在夜市摆摊时,给藏族老人熬粥摸出来的门道。”

“李老师这是‘野路子’遇上‘学院派’!”北京“老茶客”粉丝团的团长发来消息,附带一张农药的质检报告,“我们捐的枯草芽孢杆菌是有机认证的,对茶苗没副作用,熬粥的水要是担心,我们还能捐点净水器。”周小雨念出这条消息时,李伟刚好把揉好的酥油面团按成饼状:“净水器不用,咱们这山泉水比城里的矿泉水还干净,就是熬粥的锅得用牧民的铸铁锅,不粘锅熬不出这米香。”

卓玛妈妈凑在灶台边学揉面,藏袍的袖口挽得高高的,面团在她手里转得飞快。“我儿子在拉萨读大学,每次放假回来都要吃我做的酥油馕,”她把面团擀成薄饼,用手指在表面扎出几个小孔,“以前用的是石头灶,现在有这铸铁锅,烙出来的馕更酥。”才让大叔的小孙子趴在灶台边,手里攥着个小面团,捏成了个歪歪扭扭的星星形状:“沈老师,我的星星馕能烙吗?”

沈亦舟刚点头,检测仪器就“嘀”地响了一声——茶苗的检测结果出来了:“确诊茶白星病,病原菌浓度较低,尚未扩散。”王技术员凑过来看了眼数据:“还好,现在用药刚好能控制住。我带了点应急的生物农药,先喷一遍,等粉丝捐的农药到了再喷第二遍,就能彻底根治。”他把农药的稀释比例写在纸上,“按1:500的比例兑水,喷的时候要重点喷叶背,那里是病原菌聚集的地方。”

周小雨立刻把检测结果和稀释比例同步到直播屏幕上,弹幕里瞬间热闹起来。“老茶客”团长说:“我们的农药明天就能到,到时候我让物流师傅直接送到茶园,不用去乡上取。”“加班狗阿凯”发来消息:“我们公司的团建定在下周,刚好赶上第一批研学团,我带二十个人来帮忙喷农药!”小琳则发来个视频,她爸正在自家茶园里演示喷药的姿势:“我爸说喷的时候要顺着茶苗的长势,别来回扫,浪费药液还喷不均匀。”

“开熬!”李伟掀开铁锅的盖子,青稞米在沸水里翻滚着,冒出的热气带着淡淡的清香。他把火调小,羊粪火的余温刚好能维持水面微沸:“熬粥和做事一样,急不得,得慢慢熬,火候到了自然就香了。”沈亦舟忽然想起爷爷的日记里写过,当年给工程师熬糌粑粥,也是用的这种文火——暴风雪封山时,柴火不够,就用三块石头架着锅,靠羊粪火的余温熬了整整两小时。

中午的暖厨里挤满了人。王技术员和扎西在调试喷雾器,卓玛妈妈带着几个妇女烙酥油馕,次仁爷爷坐在角落调马头琴,琴弦上还沾着晨露。周小雨的直播镜头扫过灶台时,刚好拍到李伟把小孙子的“星星馕放进锅里,金黄的酥油渗出来,在锅底煎出滋滋的声响。“家人们看,”周小雨的声音带着笑意,“这是才让大叔小孙子的作品,等下谁抢到谁有口福。”

粥刚熬好,门外就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文旅局的王局长领着两个人走进来,手里拿着厚厚的文件夹:“给你们送好消息来了!游客接待中心的装修方案定了,还有‘非遗美食传承’的挂牌仪式,下周和第一批研学团一起举行。”他翻开文件夹,指着设计图,“这里留了个展示区,刚好把沈老师的勋章、陈姐的怀表,还有粉丝捐的物资都摆进去,这都是咱们的‘传家宝’。”

“王局长来得正好,”沈亦舟端过一碗青稞粥,“尝尝我们新研发的‘游客套餐’。”王局长接过碗,刚喝一口就竖起了大拇指:“比我在市区酒店喝的粥还香,这味道正宗!”他放下碗,从包里掏出个U盘,“这里面是咱们藏区的茶史资料,还有沈老师爷爷当年做国宴的老照片,陈姐特意从上海寄过来的,说让咱们好好展示。”

沈亦舟接过U盘插进电脑,屏幕上立刻跳出了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二十多岁的沈敬山穿着雪白的厨师服,胸前别着刚颁的勋章,身边的陈国安抱着个大瓷碗,碗里的酥油青稞糕冒着热气,两人身后站着几个穿藏袍的牧民,手里捧着奶茶壶。“这是1973年在藏区拍的,”王局长说,“陈姐说这张照片是她爷爷临终前一直放在床头的,背面还有您爷爷写的字。”

沈亦舟放大照片的背面,模糊的字迹依稀能辨认:“青稞香,人心暖,此味当传。”他指尖划过屏幕上爷爷的笑脸,忽然想起陈姐怀表里的那半片青稞叶——当年爷爷和陈国安在藏区烤焦的青稞,现在变成了暖厨里的粥香,变成了茶苗的嫩芽,变成了粉丝跨越千里的捐赠,原来传承从来都不是虚无的口号,是实实在在的味道,是代代相传的温度。

下午的茶园里,喷药行动正式开始。王技术员教大家调试喷雾器,沈亦舟负责配药,李伟和扎西背着喷雾器喷药,动作默契得像做了千百遍。沈亦舟按1:500的比例往桶里倒农药,腕间的勋章随着动作轻晃,他忽然想起爷爷当年配国宴的调料,也是这样精准到克——不是刻板,是对食材的敬畏,对吃的人的负责。

周小雨的直播镜头里,茶苗在喷雾器的水雾中轻轻摇晃,药雾沾在芽尖上,凝成细小的水珠。弹幕里,北京“老茶客”粉丝团的人发来消息:“我们的农药已经到格尔木了,明天一早就能到!”青海的粉丝说:“我家就在格尔木,要是物流慢,我开车送过去,四小时就能到!”

傍晚时分,喷药工作刚结束,天边就滚来了乌云。王技术员看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今晚有小雨,刚好能把农药渗到土壤里,不过得把保温棚的通风口关好,别让雨水灌进去。”众人立刻行动起来,沈亦舟和李伟负责检查保温棚的帆布,卓玛妈妈带着妇女们把喷雾器搬到仓库,小孙子则跟在后面捡散落的农药瓶。

雨点子砸下来时,沈亦舟刚好把最后一个通风口绑紧。他靠在保温棚的钢管上喘气,雨水顺着额发滴下来,砸在腕间的勋章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李伟递过来一瓶热水:“歇会儿,别感冒了。”他接过水瓶,指尖碰到李伟的手,才发现对方的掌心全是磨破的水泡——下午背喷雾器时,肩带勒出的。

“你爷爷当年做国宴,是不是也这么累?”李伟看着远处的雨幕,“站在灶台前十几个小时,胳膊都抬不起来。”沈亦舟笑了笑:“日记里写过,有次做国宴连轴转了三十六个小时,结束后直接在灶台边睡着了。他说‘做菜和守茶苗一样,得熬得住’。”他顿了顿,摸了摸勋章,“现在才懂,他熬的不是时间,是心思——就像咱们现在守着这些茶苗,每一片叶子都得放在心上。”

夜里的雨越下越大,保温棚的帆布被风吹得哗哗响。沈亦舟和李伟每隔两小时就起来巡棚,手里拿着手电筒,照过每一株茶苗的芽尖。雨水中,茶苗的叶片显得格外翠绿,下午喷的农药在叶背形成了一层薄薄的保护膜,褐色的斑点被雨水冲刷后,颜色淡了不少。“明天太阳一晒,肯定能好起来,”李伟蹲下身,轻轻拂去茶苗叶上的积水,“就像咱们遇到的这些坎,过了就好了。”

凌晨三点,周小雨突然发来消息,附带一张物流签收的照片:“北京粉丝的农药到了!物流师傅冒着雨送过来的,现在就在合作社门口!”沈亦舟和李伟立刻穿上雨衣跑出去,货车的大灯在雨幕中亮着,司机师傅正从车厢里搬保温箱,雨衣下的衣服全湿透了:“怕耽误你们用,我从格尔木开了四个小时,没敢休息。”

保温箱打开时,里面的生物农药还带着余温——为了防冻,粉丝特意在箱里塞了暖宝宝,现在还没完全凉透。沈亦舟拿起一瓶农药,标签上贴着张便签,是手写的字迹:“我们是北京的老茶客,喝了一辈子茶,知道茶苗是你们的希望,这药是我们托农业大学的教授选的,放心用。”

雨停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沈亦舟和李伟把农药搬到仓库,刚歇口气,就看见远处的山路上来了一队汽车——是陈姐带着上海暖芽团的先遣队,车顶上绑着“藏北春芽”的小旗,车窗外探出几个熟悉的脑袋。“我们提前来帮你们准备挂牌仪式,”陈姐跳下车,羽绒服上还沾着雨水,“顺便把我爷爷的怀表带来,让它和你的勋章一起‘上岗’。”

陈姐解下脖子上的怀表,铜质的表壳被雨水润得发亮。她把怀表和沈亦舟的勋章放在一起,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银质的勋章和铜质的怀表都泛着温润的光。“我爷爷要是在,肯定会很高兴,”陈姐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总说,当年您爷爷带他在藏区烤青稞,就说这里的土地有希望,现在真的实现了。”

上午十点,茶苗的检测结果出来了——王技术员用仪器测了病斑的浓度,比昨天降低了60%。“效果很好,”他笑着说,“等天晴了再喷一遍粉丝捐的农药,就能彻底根治了。”周小雨把检测结果同步到直播上,弹幕里瞬间沸腾起来。“老茶客”团长说:“太好了!我们的心意没白费,下次我们要组织茶友来,给茶苗施有机肥。”“加班狗阿凯”说:“我们的团建队伍已经在路上了,明天就能到,准备好给我们安排任务!”

中午的暖厨里,酥油馕的香气和青稞粥的清香缠在一起。陈姐和沈亦舟在整理展示区的资料,把爷爷们的老照片、勋章、怀表,还有粉丝捐的物资清单都摆了进去。李伟则在教上海暖芽团的人烙酥油馕,“面团要揉到有韧劲,酥油要抹均匀,火要稳,”他手把手地教,“就像做事一样,一步都不能错。”

次仁爷爷的马头琴调子欢快起来,扎西和牧民们唱起了祝酒歌,卓玛妈妈端来刚烙好的酥油馕,分给每个人。才让大叔的小孙子举着自己的“星星馕”跑到陈姐面前:“姐姐,这个给你,里面有我放的糖。”陈姐蹲下身,接过馕咬了一口,甜丝丝的酥油味在嘴里散开,眼泪突然掉了下来——这味道,和爷爷当年描述的酥油青稞糕,一模一样。

下午的阳光透过暖厨的窗户,照在展示区的玻璃柜上。沈亦舟的勋章和陈姐的怀表并排放在一起,旁边是粉丝捐的生物农药的空瓶、真空包装机的说明书,还有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周小雨的直播镜头对准玻璃柜时,弹幕里有人发“泪目”:“这才是最好的传承,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在烟火气里的故事。”

“叮”的一声,沈亦舟的手机收到了一条新消息,是陈姐发来的,附带一张照片——上海的超市里,藏北青稞饼的货架前挤满了人,一个阿姨举着饼说:“我儿子在藏区支教,说这是当地牧民做的,味道特别香。”照片的背景里,货架上的包装印着缩小版的勋章和怀表图案,旁边“匠心传承,同舟共济”的字样格外醒目。

沈亦舟把照片拿给李伟看时,对方正在给茶苗浇水。李伟接过手机,笑着说:“你爷爷当年做国宴,是让外宾尝到藏区的味道;现在咱们做青稞饼,是让更多人尝到藏区的希望。”他放下水壶,指了指茶园里的嫩芽,“你看,这些芽尖都在往上长,咱们的日子也一样,会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时,第一批研学团的汽车终于驶进了合作社。孩子们跳下车,好奇地围着茶苗转,有的蹲下来观察芽尖,有的跟着卓玛妈妈学揉面,有的则凑在展示区前,听陈姐讲勋章和怀表的故事。周小雨的直播镜头里,孩子们的笑脸、茶苗的嫩芽、远处的雪山,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

“家人们,”周小雨的声音带着激动,“我们的第一批研学团来了!从明天开始,这里会有更多的人来种茶苗、做美食,来感受藏区的春天。”她举起手机,对着夕阳下的茶园,“感谢每一个伸出援手的你,是你们的爱心,让这些茶苗茁壮成长,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弹幕里,粉丝们纷纷留言“真好”“下次我也要去”。“老茶客”团长说:“我们的有机肥已经在路上了,下周就能到,给茶苗加加餐。”“厨房杀手小琳”发来视频,她做的青稞粥和酥油馕已经有模有样:“李老师,沈老师,我下次去藏区,能不能当你们的助教?”

沈亦舟和陈姐站在展示区前,看着孩子们围着勋章和怀表叽叽喳喳地提问。小孙子举着刚画的画跑过来,画上是两个戴着勋章和怀表的厨师,正在给牧民们做青稞饼,背景是绿油油的茶园。“沈老师,”孩子仰着小脸,“我画的是你的爷爷和陈姐的爷爷,他们是不是很厉害?”

沈亦舟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腕间的勋章轻轻碰到孩子的手心。“他们很厉害,”他说,“但现在更厉害的是你们,是所有来帮忙的人,是这些茁壮成长的茶苗。”他指了指远处的茶园,夕阳的金辉洒在茶苗上,每一株嫩芽都闪着光,“春天来了,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李伟和王局长正在调试明天挂牌仪式的横幅,“藏北春芽合作社”的红底黄字在夕阳下格外醒目。扎西和几个牧民在搭舞台,次仁爷爷的马头琴声在暮色中飘得很远,和孩子们的笑声、酥油馕的香气缠在一起,构成了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夜里,沈亦舟躺在合作社的宿舍里,翻看着爷爷的日记。最后一页是1998年写的,字迹已经有些颤抖:“今日见国安,他说孙女想考农业大学,甚好。藏区的青稞还在长,茶苗也该有新的希望了。”旁边画着一株小小的茶苗,芽尖上顶着一颗星星,像极了今晚天空中最亮的那颗。

手机在床头震动起来,是陈姐发来的消息:“我妈说,爷爷的怀表以后就放在展示区吧,这里才是它该待的地方。”后面附了张照片,是陈姐妈妈捧着青稞饼的样子,背景是上海的阳台,摆着一盆小小的茶苗——那是陈姐从藏区带回去的,现在已经长出了新的嫩芽。

沈亦舟回复“好”,然后关掉手机,看向窗外。月光洒在茶园的保温棚上,LEd补光灯的微光透过帆布渗出来,像一片星星。他摸了摸腕间的勋章,冰凉的金属被体温捂得温热——爷爷的勋章,陈姐的怀表,粉丝的捐赠,政府的支持,还有他们的努力,都像这月光一样,温柔而坚定地照亮着藏北的春天。

第二天清晨,挂牌仪式如期举行。当“非遗美食传承基地”的牌匾挂在游客接待中心的门上时,掌声和马头琴声一起响了起来。沈亦舟和陈姐站在展示区前,把勋章和怀表一起放进了玻璃柜,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鎏金的刻字和铜质的表壳都泛着光。台下,才让大叔的小孙子举着画,大声喊:“爷爷们的故事,我们会一直传下去!”

研学团的孩子们涌进茶园,手里拿着小锄头,在李伟和沈亦舟的指导下,种下了新的茶苗。沈亦舟蹲在旁边,看着一个小女孩把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插在茶苗旁,忽然想起了爷爷日记里的那句话——“青稞香,人心暖,此味当传”。他知道,这些新种下的茶苗,这些孩子们的笑脸,这些跨越千里的爱心,都是最好的传承,是藏北春天里最动人的故事。

夕阳西下时,沈亦舟和李伟并肩走在茶园里。茶苗的芽尖在暮色中轻轻摇晃,远处的雪山闪着金辉,暖厨的灯光亮起来了,酥油馕的香气飘得很远。沈亦舟腕间的勋章在夕阳下闪着光,和陈姐的怀表、孩子们种下的茶苗、粉丝捐的农药瓶一起,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这是春芽上的传承,是匠心的延续,是爱心的接力,是属于藏北的,永远的春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