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103章 报道传情,雪域救援

《青海日报》的油墨香混着暖厨里醇厚的酱香,在清晨的藏区空气中漫开时,周小雨正蹲在暖厨门口调试直播支架。她指尖精准划过手机参数面板,将亮度稳定在八成——这是她和旦增针对藏区晨光特性磨合出的最优方案,既避免屏幕过曝,又能还原报纸的色彩。“粉丝们上午好呀,今天咱们有双重惊喜,先给大家看个宝贝。”周小雨扫了眼弹幕预热数据,在线人数已稳定在两千 ,她朝站在侧后方的旦增点头,两人配合默契,旦增立刻举高补光灯,光线刚好在报纸上形成均匀光斑,同时稳稳托住报纸边缘,确保镜头对焦清晰。镜头聚焦处,头版头条的照片瞬间占据画面:巴桑裹着军绿色旧大衣,正用冻得通红的手扶住货车车门,车斗里码着刚从县城拉回的青稞,背景是翻涌的雪雾;旁边的配图里,李伟站在暖厨灶台前,竹铲上挂着金黄的酥油酱汁,卓玛妈妈在他身后往灶膛添牛粪,脸上是藏区人特有的憨厚笑容。“大家看清楚啦!《雪山下的藏区味道,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这是青海的小吴记者蹲了咱们三天,专门为合作社写的报道。”周小雨的声音透着难掩的激动,却始终保持着运营的节奏把控,她用指尖点了点报纸上的关键词,“里面写了巴桑冒雪送酱的故事,写了李老师改良藏餐的法子,还写了咱们粉丝捐设备的事儿——咱们这小小的合作社,现在可是上了省级党报的‘明星’啦!”

弹幕瞬间被“哇”“太牛了”“必须截图转发”的评论刷屏,手机屏幕右下角的在线人数从两千多一路跳到五千。周小雨抬手压了压镜头,借着这股热度顺势切入主题:“借着报纸的好势头,今天李老师和沈老师联手教大家一道硬菜——雪参酥油糌粑卷。这道菜是李老师结合藏区食材和淮扬手法改的,既顶饱又补气血,不管是高原干活的牧民,还是城里健身的朋友,吃着都合适。”她的话音刚落,暖厨的布帘就被掀开,沈亦舟端着个边缘磨得发亮的柏木盆从储物间走了出来。木盆是次仁爷爷传下来的老物件,柏木纹理里浸着几十年的青稞香气,盆里的半斤青稞粉炒得微黄,颗粒分明,他指尖捻起一撮凑到镜头前,粉末簌簌落下,带着刚出锅的焦香。“李老师,五百克青稞粉按淮扬炒茶糕的古法,中火慢翻了八分钟,出锅后晾到六十度,这个温度刚好能融化酥油,又不会破坏青稞粉里的β-葡聚糖——这是增强免疫力的关键成分,比生青稞粉的吸收率高三成。”沈亦舟把木盆往灶台一角放稳,目光扫过灶台上的调料罐,每一个都贴着他手写的标签,上面标着食材克数和营养含量。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李伟手边的黑陶碗上:碗里卧着五片半指厚的雪参,参片边缘泛着深褐色的焦痕,像被夕阳吻过的雪山棱线,碗底还积着小半公分琥珀色的青稞酒残液,酒香混着参香飘得很远。“你这是用二两五十度的青稞酒燎的吧?按营养学理论,高温会破坏雪参中12%左右的活性多糖,但你这焦边控制得刚好,没到碳化的程度。”沈亦舟说着伸出指尖,轻轻碰了碰雪参片,“而且参芯还是软的,说明热量只作用在表层。”“别光说理论,得让粉丝知道怎么上手。”李伟抓起一块拳头大的酥油扔进粗瓷盆——酥油是卓玛妈妈前几天刚炼的,呈淡黄色,质地细腻,扔进盆里时还带着奶香味。灶膛里的牛粪火正旺,火焰舔着盆底,酥油渐渐化开,表面泛起细密的油泡,像撒了一把碎钻。“我做邪修版,你补营养细节,分工明确,让大家既会做,又知道为啥这么做。”这时周小雨抱着一个印着“上海食品厂”字样的快递箱走进来,箱子边角被运输磨得有些变形,但封条完好。“李老师,上海那边寄来的‘爱心藏味谱’包装设计稿和新合同到了!他们还附了样品,说是用了可降解材料。”李伟朝灶台旁边的木架努了努嘴:“先放那儿,亦舟你去拿双无漆竹筷,现在就给粉丝讲雪参处理的关键,别让大家等着。”

沈亦舟转身从筷笼里取了双竹筷,竹筷是本地木匠做的,没有涂漆,表面打磨得光滑温润。他夹起一片雪参凑到镜头前,竹筷轻轻一压,参片边缘就渗出点点油光,像上好的琥珀:“粉丝们看清楚,这是咱们藏区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野生雪参,每片重量在十克左右,富含赖氨酸、精氨酸这些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有能增强抵抗力的活性多糖,比普通园参更耐高寒,也更适合高原气候。”他转了转竹筷,让雪参的焦边正对镜头,“按咱们淮扬菜的传统做法,处理这种参类食材,得用温水泡两小时去土涩味,然后上笼蒸十五分钟,这样能最大程度保留营养,但缺点是味道淡,藏区的朋友吃不惯。李老师的法子就野多了——取二两五十度以上的青稞酒,倒进黑陶碗里,把雪参码好,然后把碗放在灶膛边燎。这里的火候控制是关键,火不能太大,得盯着碗里的酒液冒泡但不燃烧,每半分钟给雪参翻一次面,直到参片边缘变成深褐色、摸起来有点发脆就停。”他把雪参放回碗里,指尖刮了刮碗底的残液,“这种做法看似‘毁料’,实则有两个妙处:一是青稞酒的醇香能逼出雪参的土腥味,二是焦边能像盖子一样锁住参芯的汁水和营养。刚才我摸了一下,这参芯还是软的,营养根本没跑。”卓玛妈妈刚添完牛粪火,手里拿着个铜瓢走进来,听到这话笑着接话:“上次李老师用这个法子做雪参炖牦牛肉,扎西家的小娃感冒发虚,吃不下东西,喝了一碗汤,第二天就穿着棉袄追着羊群跑,比吃了药还管用。”弹幕里“山东老王”立刻发了张照片,照片里的雪参炖得软烂发白,汤里飘着几片碎参,配文:“沈老师救急!我上次按网上的食谱炖了四十分钟,雪参又柴又涩,小孙子一口都不吃,李老师这燎法真的能学吗?我家里只有普通白酒行不行?”沈亦舟立刻凑到镜头前回复:“王哥你记好三个要点:第一,白酒也行,但度数必须在五十度以上,低度酒燎不出香味;第二,燎的时候碗要离火头五公分,别让参片直接沾到明火,不然就糊了;第三,看到参片边缘颜色比一元硬币深就停,拿出来晾三十秒再切,保证又香又不柴。”

李伟没再说话,而是专注地处理着雪参。他从灶台上拿起一块干净的麻布,把雪参片一片一片铺在上面,轻轻按压吸干表面的酒液——麻布是卓玛妈妈织的,吸水性极好,不会像纸巾那样掉渣。吸完水后,他取了一把藏式短刀,刀身是用牦牛骨磨的,刀刃锋利却不刺眼。他左手按住雪参片,右手持刀,刀刃斜着下刀,手腕轻轻发力,把参片切成半公分见方的碎粒。他的刀工虽不如沈亦舟那样精细如淮扬菜的“过桥刀”,但每一粒雪参的大小都很均匀,不会有碎末,也不会有大块,这样煮的时候才不会有的烂有的硬。切好的雪参粒被倒进融化的酥油里,酥油刚好没过参粒,他拿起一把木勺,顺时针搅动起来,木勺与瓷盆碰撞发出“滋滋”的醇厚声响,香气瞬间弥漫开来。“粉丝们记好第一步:雪参燎好切粒,跟融化的酥油拌匀。这里的酥油用量是关键,刚没过参粒就行,多了会腻,少了锁不住营养。”他舀了一勺混合物闻了闻,眉头微微一抬,“温度刚好,现在倒青稞粉。”说着就把柏木盆里的青稞粉全倒进瓷盆,木勺换了个方向,从盆底往上翻拌——这种翻拌手法能让青稞粉均匀裹上酥油,不会出现结块。“亦舟你示范揉面,用淮扬菜的‘三揉三醒’手法,但力度要轻些,别把雪参颗粒揉碎了。”沈亦舟立刻洗干净手,用毛巾擦干水渍,从盆里取了约一百克面团——刚好是一个拳头大小。他手指弯曲呈虚握状,掌心贴着面团轻轻揉搓,动作轻柔得像在揉一团棉花:“李老师这步藏着门道,雪参的活性多糖遇高温容易分解,他用六十度的酥油混合冷青稞粉,相当于用冷粉把热油的温度锁住,刚好把温度控制在营养保留的最佳区间——五十到六十度。这个温度比咱们实验室的温控仪还精准。”他揉了约一分钟,面团变得不粘手,表面泛着淡淡的油光,“大家看,揉到这种‘手光、盆光、面光’的状态就停,然后醒面一分钟。这个醒面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长了面团会发黏,短了青稞粉没充分吸收酥油,做出来的糌粑卷会硬。”他把醒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掌轻轻压平,“从营养角度来说,酥油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帮助雪参中的氨基酸更好地被人体吸收,青稞粉的膳食纤维又能解酥油的腻,这搭配比单纯清炖雪参更适合普通人日常吃。”周小雨趁机把手机架到案板旁,调出提前整理好的“失败案例合集”:“大家看这两张图,江苏粉丝做的糌粑卷硬得像石头,是因为醒面时间不够,只有二十秒;新疆粉丝做的甜腻得发慌,是因为红糖和酥油的比例是1:1,正确的比例应该是红糖占馅料的三成,一会儿李老师会详细教大家怎么配。”

“醒好面就包馅,这步是防漏关键。”李伟接过沈亦舟揉好的面团,掌心轻轻一压,把面团按成中间略鼓的圆饼——醒过的面团弹性刚好,不会一按就裂。他捏着枣木擀面杖的两端,从圆饼中心往边缘擀,手腕每转一圈就微微收力,饼皮边缘被擀得比硬币还薄,中间却保留着半公分的厚度:“看到没?中间厚是托住馅料,边缘薄才好捏合,要是反过来,中间薄了承不住汁,边缘厚了捏不紧,一蒸就漏。”他舀了两勺雪参酥油馅放在饼皮中央,又加了半勺磨细的红糖,用木勺轻轻压了压,馅料刚好在饼皮中央堆成个小丘,“馅料别超饼皮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是‘安全线’——你看,现在馅料边缘离饼皮边还有两指宽,要是再多加一勺,馅料就会蹭到饼皮边缘,油和糖会让面皮变滑,根本捏不住,蒸的时候热气一胀,红糖汁就从裂缝里漏出来,流得蒸屉到处都是。”

说着他左手托住饼皮,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饼皮边缘,从一点开始往中间推,每推一下就用指腹轻轻捏紧,像给面团“锁边”:“指尖要沾点干青稞粉防粘,但别多,沾多了会影响面皮黏性。”他的动作不快,却每一下都精准,捏到最后,饼皮边缘被收成一个小小的揪,像藏区牧民戴的毡帽顶,“这叫‘藏式锁口’,揪子别揪掉,蒸完又香又有嚼劲。”另一边沈亦舟则是另一番手法,他擀出的饼皮薄如宣纸,却透着韧性,舀好馅料后,指尖飞快地提起饼皮边缘,一折一捏就出一道褶子,三十秒内三十二道褶子均匀排布,最后用无名指轻轻一旋,收口处小得像针尖:“李老师的‘锁馅法’是靠厚度差防漏,淮扬‘提褶法’是靠褶子紧密性——每道褶子都要捏到根部,不然蒸汽会从褶缝钻进去,把馅料顶出来。”他把两个糌粑卷并排放在蒸屉里,李伟做的虽不精致却敦实,沈亦舟做的褶纹细密如花瓣,“不管哪种手法,核心都是让饼皮把馅料‘抱牢’,水开上屉大火八分钟就行,蒸久了雪参烂了,汤汁也容易渗出来。”弹幕里“上海李总”立刻发语音:“我们高原项目员工就缺这种顶饱又不脏手的吃食,我让食堂照着这个手法学!”

就在直播热度正高,在线人数突破六千的时候,暖厨的布帘被猛地掀开,达娃捧着一个蓝色的文件夹满头大汗地跑进来,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藏族姑娘特有的高原红往下淌。“李老师,小雨姐,有好消息!”她跑到李伟面前,把文件夹递过去,里面的纸张被风吹得微微作响,“广东的‘爱心企业联盟’给咱们捐了十五万善款,还有一批烘焙设备,从广州发货,走青藏线,物流说大概四天就能到。另外,北京的几个粉丝联合捐了五百斤青稞种子,说是高产耐寒的品种,特别适合咱们这边的气候。”达娃说着翻开文件夹,里面是打印得清清楚楚的捐赠清单和汇款单,汇款单上的金额“”格外醒目。李伟接过文件夹,手指在汇款单上轻轻摩挲着,眉头渐渐舒展开:“捐款先存到合作社的公账户里,专门用来建美食工坊。设备到了让巴桑去接,跟物流那边说清楚,高原运输要小心,别磕碰到。”他转头对站在一旁的洛桑说:“洛桑,你去把青稞田的土壤检测报告找出来,再联系一下农牧局的王股长,问问北京捐的这批种子适不适合咱们的土壤。”洛桑立刻应声:“好嘞李老师,我现在就去,王股长昨天还来电话问咱们的播种计划呢。”周小雨则拿起手机,把捐赠清单和汇款单一张张拍下来,传到直播镜头前:“粉丝们,这是咱们爱心接力的新进展!广东爱心企业捐的十五万和烘焙设备,还有北京粉丝捐的青稞种子,每一笔捐款、每一件物资我们都会公示在合作社的公众号上,接受大家的监督。等青稞种子到了,我们会组织村民播种,到时候全程直播,让大家亲眼看看你们的爱心发芽、结果。”弹幕里瞬间被“太暖心了”“为爱心企业点赞”的评论刷屏,“上海李总”发了条语音:“李老师,我已经跟我们公司的工会说了,下个月组织员工团购你们的酱品,再额外捐一批防寒服,给合作社的乡亲们过冬。”

八分钟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沈亦舟戴着防烫手套,小心翼翼地掀开蒸屉盖——一股热气瞬间喷涌而出,带着雪参的清香和青稞的麦香,飘满了整个暖厨,连门口路过的几只牦牛都抬起头,朝着暖厨的方向“哞”了一声。“大家看这状态,完美!”沈亦舟拿起筷子,夹起一个李伟做的糌粑卷凑到镜头前,糌粑卷虽然不精致,却个个饱满,表面泛着淡淡的油光,轻轻一捏,能感觉到里面的馅料很扎实。他咬开一个小口,雪参颗粒清晰可见,融化的红糖汁呈琥珀色滴落下来,他赶紧用碗接住:“每百克糌粑卷约280大卡,蛋白质12克,碳水化合物45克,脂肪8克,属于高营养、低GI食物,健身的朋友运动后半小时吃一个,刚好补充能量又不发胖。”他把糌粑卷递给旁边的卓玛妈妈,卓玛妈妈咬了一口,脸上露出笑容:“比我以前做的糌粑香多了,雪参的味道很浓,又不腻。”沈亦舟又拿起一块卓玛妈妈刚烤好的奶渣点心,掰开放进雪参馅里:“卓玛妈妈的点心用了三两酥油、半斤奶渣,下次咱们在里面加十克燎过的雪参碎,按李老师的法子处理,既能提高营养,又不会抢奶渣的香味。”他把混合了雪参馅的点心递到镜头前,“这就是邪修菜和淮扬菜的结合——李老师抓食材的特性,我补营养配比的细节,两者结合,好吃又健康。”这时李伟已经在另一口铁锅里忙碌起来,锅里是切好的牦牛肉丁——肉选的是牛腱子,肥瘦相间,切成一公分见方的丁,先用清水焯去血沫,控干水分备用。“这是邪修版雪参牦牛肉酱,比蒸糌粑卷更耐放,做好了装罐,能放半个月,适合用来佐餐。”他往锅里倒了二两菜籽油,油热后下姜片、花椒和八角爆香,接着倒进牛肉丁,大火翻炒到表面微黄,“牛肉一定要炒到出油,这样酱才香,不会柴。”他舀了两勺豆瓣酱进去,翻炒出红油,再把干焙过的雪参碎倒进去——这次的雪参没有燎,而是放在干锅里焙到表皮发脆,再磨成粗碎,“干焙比燎制更出味,适合做酱。”他加了一碗清水,刚好没过牛肉,然后转小火慢熬,“熬酱最需要耐心,火不能大,不然锅底会糊,每隔五分钟搅一次,熬四十分钟,等汤汁收浓就好了。”他舀了一勺刚熬好的酱抹在青稞饼上,酱色深红,雪参碎嵌在肉丁里,香气飘满了整个暖厨,“蒸糌粑卷适合早餐,这酱适合晚餐佐餐,按亦舟的说法,早上吃碳水化合物消化快,晚上吃肉酱补充蛋白质,营养吸收的时间刚好错开,更科学。”他擦了擦手,拿起周小雨带来的包装设计稿,设计稿上印着格桑花的图案,还有“爱心藏味谱”的字样。“‘爱心藏味谱’必须加上这款雪参牦牛肉酱,包装上要印上亦舟整理的营养成分表,每罐多少克蛋白质、多少克碳水化合物,都写清楚,让大家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周小雨凑过来,指着设计稿上的小字说:“上海食品厂那边说,这个包装已经通过了食品包装安全检测,是可降解的材料,很环保,下个月就能批量生产。他们还追加了一万罐的订单,要求月底交货,咱们新订的灌装机到了吗?”李伟翻了翻设计稿,点头说:“灌装机厂家已经发货了,走的是铁路,大概后天到格尔木,巴桑去接烘焙设备的时候顺便接回来。”他刚说完,周小雨的手机就响了,是巴桑打来的,电话背景里全是汽车的鸣笛声和搬运工的吆喝声,显得很嘈杂。“小雨姐,李老师,我在格尔木的物流点呢,广州捐的烘焙设备已经到了,但是有一台大型烤箱的门有点变形,可能是运输的时候磕碰到了。”巴桑的声音透着焦急,“我跟物流师傅吵了半天,他们说高原运输难免有磕碰,不给赔偿,也不给处理。”周小雨立刻皱起眉头,走到一边去接电话,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静下来:“巴桑哥,你先别着急,也别跟物流师傅起冲突。你先拍几张烤箱变形部位的清晰照片,包括包装的破损情况,发给我。我现在就联系广州的爱心企业和物流总部,问问他们怎么处理。”挂了电话,她转头对李伟说:“李老师,可能要推迟几天用这台烤箱了,我先跟上海食品厂那边说一声,调整一下藏式点心的生产计划,免得耽误订单。”李伟刚把蒸好的酥油糌粑卷端出来,金黄的卷身冒着热气,他想了想,说:“没事,先把能用的设备拉回来,变形的烤箱咱们先看看能不能修,实在不行,就先用粉丝之前捐的旧烤箱凑活几天,不能耽误生产。”他把糌粑卷分给大家,“大家都尝尝,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咱们做食品的,味道和品质是第一位的。”弹幕里的粉丝们听到烤箱出了问题,立刻纷纷出主意。“上海机械张”留言:“我是修烤箱的,巴桑哥把变形的部位拍清楚,特别是门轴和密封胶条的地方,我看看能不能指导他现场修复,简单的变形我都能解决。”“广东爱心企业”也发了条语音:“李老师别担心,我们已经联系物流总部了,他们会承担赔偿责任。另外,我们再补捐一台新的烤箱,已经联系厂家发货了,这次用泡沫箱加木架双重包装,保证不会再出现问题。”周小雨看到这些留言,感动地说:“谢谢大家,你们真是太贴心了,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下午两点多,暖厨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合作社的村民们做完农活,都来这里帮忙。就在这时,市场监管局的刘科员带着两个工作人员走进来,手里拿着专业的检测仪器,还有一叠表格。“李老师,周经理,我们来给你们的酱品做抽样检测,顺便看看‘爱心藏味谱’的包装合规性。”刘科员笑着说,“只要检测合格,包装也没问题,你们的产品就能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了,这可是大好事。”他指了指带来的仪器,“这是最新的食品安全检测仪,能检测出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这些指标,十分钟就能出结果,比以前的老设备快多了。”卓玛妈妈立刻从灶台上拿起一罐刚做好的牦牛肉酱,擦干净罐身的油污,递给刘科员:“刘科员,这是昨天刚熬好的酱,原材料都是经过农牧局检测的,你们放心检测。”刘科员接过酱罐,打开后闻了闻,点了点头:“香味很纯正,没有异味,看着就不错。”他打开检测仪,把酱品样品倒进去,然后在表格上记录着相关信息。“你们合作社的审核流程很规范,上次抽检的结果全是合格的,这次主要是为了给‘全国销售’铺路。”他顿了顿,又说:“对了,我们局里还帮你们申请了‘藏区特色食品’的认证,已经提交上去了,估计下个月就能批下来。到时候你们的酱品不仅能享受税收减免政策,还能进入政府的采购清单,销路就更宽了。”刘科员的话音刚落,暖厨的门又被推开了,教育局的王主任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合作方案。“李老师,周经理,我今天是特意来跟你们谈合作的。”王主任坐下后,喝了一口卓玛妈妈递来的酥油茶,“我们局里想搞一个‘美食进校园’的活动,让你们合作社派师傅去县里的几所贫困小学,教孩子们做藏区特色美食,让他们体验动手的乐趣,同时也能补充营养。孩子们学成之后,还可以来你们合作社实习,优秀的可以直接留下来工作,这样既能传承藏区文化,又能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一举两得。”李伟接过合作方案,认真地翻看着,方案里详细写了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具体流程。“这个主意好,非常有意义。”李伟抬起头,对王主任说:“我们可以派洛桑和卓玛妈妈去学校教孩子们,洛桑做藏餐的手艺好,卓玛妈妈有耐心,适合教孩子。另外,我们合作社再给学校捐一批酱品,作为孩子们的营养餐配菜,让他们能吃到健康、美味的食物。”王主任听了,高兴地说:“太好了,李老师,你们真是有爱心。这样一来,活动就完美了,我们回去就安排具体的时间,尽快启动。”

然而,这份忙碌而充实的氛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紧急求助打断了。下午四点左右,暖厨的木门被猛地推开,牧民扎西浑身是雪地冲了进来,他身上的藏袍沾满了雪沫,头发和眉毛上结着白霜,嘴唇冻得发紫。“李哥,快,快帮帮我!”扎西跑到李伟面前,一把抓住他的胳膊,他的手冻得像冰一样,“我的五头牦牛被困在后山的雪沟里了,有两头已经冻得站不起来了,再不去救,它们就没命了!”扎西的声音带着哭腔,身体因为寒冷和焦急而不停颤抖。卓玛妈妈赶紧端来一碗热酥油茶,递到扎西手里:“扎西,别着急,先喝口热的暖暖身子,慢慢说。”扎西接过碗,一口气喝了大半,才缓过劲来:“昨天晚上下了一夜的暴雪,把后山的雪沟压塌了,我的牦牛群路过的时候,不小心掉了进去。附近的牧民都去县城买东西了,找不到人帮忙,我只能来求你了,李哥。”周小雨立刻把情况同步到直播里,镜头对准扎西,他脸上冻得通红,眼里含着泪水,显得格外无助。“粉丝们,扎西大哥的牦牛被困在后山雪沟里了,情况非常紧急,我们现在要组织人去救援。”周小雨的声音带着焦急,“后山的雪很大,地形也很复杂,救援难度不小,希望大家能给我们出出主意,有附近的粉丝或者救援队资源的,也请联系我们。”弹幕瞬间沸腾起来,粉丝们纷纷留言提供帮助。“上海李总”留言:“我已经联系了青海当地的专业救援队,他们有专业的设备和救援经验,已经出发了,大概一个半小时就能到你们合作社附近。”“云南物流小张”发了条语音:“后山的雪沟我去过,地形很复杂,沟壁很滑,还有很多冰棱,救援的时候一定要带防滑链、高强度绳索和防寒服,我把详细的救援注意事项和地形地图发给你。”“山东老王”直接捐了五千块钱,留言:“这钱用来买救援物资,不够我再补,一定要把牦牛救出来。”短短十分钟,粉丝们的捐款就超过了三万块,各种救援建议和资源信息刷屏,周小雨一边记录着这些信息,一边感动得红了眼眶。

李伟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召集了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巴桑、洛桑、运输组的几个小伙子,还有沈亦舟。大家很快就准备好了救援物资:高强度尼龙绳、防滑链、防寒服、热姜茶、手电筒、铁锹,还有一些给牦牛应急的酥油和青稞。“巴桑,你开车带着大家先去后山脚下,我和扎西先骑马过去探路,这样能快一点。”李伟一边穿防寒服,一边安排任务,“洛桑,你负责带绳索和防滑链,到了雪沟边先固定好安全绳,别贸然下去。”沈亦舟拎着一个沉甸甸的工具箱跑过来,工具箱里除了常用的修车工具,还多了一卷淮扬船运常用的高强度尼龙绳、几副防滑手套和一把液压钳。“李老师,我跟你们一起去。”沈亦舟把工具箱放进车里,“我学过户外救援的捆绑手法,在淮扬的时候跟着船工练过,救牦牛能用得上。这卷尼龙绳是船运专用的,耐冻、耐磨,比普通绳索结实十倍,还有这液压钳,万一遇到冰棱卡住牦牛,能派上用场。”他蹲下身,帮李伟把防滑链系在靴子上,系得又紧又结实,“雪地里走路一定要小心,每一步都要踩实,别踩在浮雪上,容易掉下去。”周小雨把几包暖宝宝和一些感冒药塞进李伟的口袋里,又递给他一部充满电的卫星电话:“李老师,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是卫星电话,后山信号不好,用这个能联系上。我在合作社盯着直播,实时跟粉丝同步救援进展,有任何情况随时给我打电话。”她又叮嘱巴桑:“巴桑哥,路上开慢一点,安全第一,别着急。”李伟点了点头,拍了拍周小雨的肩膀:“放心吧,我们会注意安全的。”扎西带着李伟和沈亦舟先骑马往后山走,马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积雪没到了马腿的一半,每走一步都很艰难。风很大,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睁不开眼睛。扎西在前面带路,他对后山的地形很熟悉,即使在大雪天也能准确找到方向。半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到了雪沟附近,巴桑带着其他人也开车赶到了。巴桑走在最前面,用铁锹铲开厚厚的积雪,开辟出一条小路:“李老师,前面就是雪沟了,我以前来过一次,这个雪沟有三米多深,下面全是冰,特别滑。”李伟拿出手机,打开粉丝发过来的地形地图,地图上标注着雪沟的具体位置和周边的地形情况。沈亦舟凑过来看了看地图,又观察了一下现场的环境,立刻说:“李老师,这种V型雪沟不能硬拉,容易让牦牛受伤,也容易发生危险。咱们用‘双点固定法’——我和洛桑在沟边找两棵结实的大树,把绳索固定在树上,做成一个稳固的支点,你和巴桑带着安全绳下去,这样受力更均匀,也更安全。”他从工具箱里掏出登山扣和绳索,“这是专业的登山扣,承重能达到五百公斤,比普通的绳结结实十倍,淮扬的船工绑货物都用这个方法,特别靠谱。”

雪沟下面一片漆黑,只能隐约听到牦牛发出的微弱“哞哞”声,听起来很虚弱。李伟和巴桑系好安全绳,顺着沟壁慢慢往下爬——沟壁上全是冰,滑得根本抓不住,他们只能用铁锹在冰上凿出一个个小坑,踩着小坑往下走。沈亦舟和洛桑在上面紧紧拉着绳索,每隔几秒钟就喊一声:“李老师,巴桑哥,你们怎么样?”“没事,继续放绳!”李伟的声音从沟底传来,带着一丝喘息。下到沟底后,李伟打开手电筒,光柱照亮了沟底的景象:五头牦牛挤在一起,浑身都沾满了雪,冻得瑟瑟发抖,其中两头小牦牛已经趴在地上,站不起来了,眼神里充满了恐惧。李伟慢慢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酥油,递到牦牛嘴边——牦牛认人,知道李伟是来救它们的,渐渐放松下来,开始舔食酥油。沈亦舟从上面把军大衣扔下来,李伟和巴桑把军大衣盖在两头小牦牛身上,又给它们喂了些热姜茶,小牦牛的身体慢慢暖和起来,开始发出轻微的叫声。巴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牛绳,套住一头体型最大的牦牛的脖子,这头牦牛是牛群的首领,只要把它救上去,其他的牦牛就会跟着上来。“李哥,咱们先拉这头大的,它力气大,能带动其他的牦牛。”巴桑喊了一声,然后和李伟一起用力往上拉。沟上面的沈亦舟和洛桑也跟着发力,四个人齐心协力,牦牛慢慢被往上拉。就在救援进行到一半,牦牛快要拉到沟边的时候,沈亦舟突然大喊:“李老师,巴桑哥,快停下来!绳子快磨断了!”李伟抬头一看,只见绳索在沟边的冰棱上磨出了一道大口子,绳子的纤维已经断裂了不少,随时都可能断裂

沈亦舟掏出布条和木棍:“用交叉捆绑法,像淮扬捆东坡肉那样,分散拉力。”两分钟就加固好绳索。救援队赶到后架起防滑梯,用液压钳撑开沟壁,终于在晚上八点把最后一头牦牛拉上来。合作社的人打着手电来接,远处暖厨的灯光像颗定心丸。

回到合作社,卓玛妈妈端上雪参牦牛肉汤,扎西喝着红了眼眶:“比我阿妈煮的还暖。”沈亦舟给她添汤:“这雪参用干焙法,多糖保留率高18%。”周小雨把救援照片发进粉丝群,广东爱心企业留言:“新烤箱发了,还寄了批防寒服。”山东老王发了张自己做的糌粑卷:“李老师,我成功了!”

晚上的会议上,达娃汇报:“救援捐款剩三万,建议买液压钳这些救援设备。”李伟点头:“明天让巴桑去买。”洛桑拿出检测报告:“北京的青稞种适合咱们的土,产量高三成,雪化了就能种。”巴桑揉着耳朵说:“变形的烤箱修好了,能凑用。”沈亦舟补充:“我明天调试烤箱,给你的邪修菜标好温度表。”

第二天一早,巴桑去买救援设备,洛桑带着村民翻青稞田,李伟和周小雨整理包装设计稿。“次仁爷爷想加藏汉双语‘感恩’,行吗?”周小雨指着设计稿上的格桑花,李伟点头:“该让大家知道心意。”直播镜头对准青稞田,洛桑教村民播种,旦增对着镜头说:“这是北京爱心农业园捐的种子,咱们一起等发芽。”北京的负责人发语音:“有问题随时找我们!”浙江茶农小陈也留言:“我爷爷的春茶后天到,教你做茶味糌粑。”

中午,巴桑刚回来,村口就来了“青海游客团”的大巴。“我们看报纸来的,想尝李老师的酱!”戴眼镜的阿姨举着报纸说。李伟笑着迎上去:“现在就做。”暖厨里,游客围着学做糌粑卷,健身教练问热量,沈亦舟递上配比单;有人问能不能用普通人参,李伟答:“用党参也行,提前用青稞酒泡一小时。”小雨给大家发食材包:“回去直接做,包教包会。”

下午游客去青稞田体验播种,小朋友撒落种子,洛桑笑着说:“落在土里说不定也发芽。”他们还去看望了扎西的牦牛,小牦牛蹭着游客的手心。傍晚游客离开时,每个人都提着酱和糌粑卷,阿姨握着李伟的手:“你们做的是温暖,我们会帮你们宣传。”

送走游客,李伟接到上海食品厂的电话:“雪参酱蛋白质是普通酱的三倍,三家健身品牌想联名,再加一万罐订单!”“没问题,雪参供应早订好了。”挂了电话,沈亦舟过来说:“青稞和雪参生长周期互补,能搞参麦套种。”暖厨里,卓玛妈妈在熬酱;田埂上,洛桑插起“参麦套种试验区”的木牌;设备旁,巴桑在装新烤箱;镜头前,周小雨举着营养手册:“粉丝们,咱们的酱被健身品牌看中啦!”

晚上,合作社的篝火再次燃起,次仁爷爷拉着马头琴,琴弦颤出的调子混着酥油香飘向夜空;卓玛妈妈带着妇女们跳锅庄,藏袍的衣角在火光里翻飞;孩子们举着刚烤好的雪参酥饼追闹,饼渣落在草甸上沾了层暖光。李伟和沈亦舟坐在灶膛边的木墩上,面前摊着“邪修菜营养手册”初稿,沈亦舟用铅笔在“雪参燎制”那页画圈,笔尖点着数据:“你这燎参的火候,刚好卡在活性多糖保留的临界值,比实验室算的还准。”他抿了口粗瓷碗里的青稞酒,笑起来,“以前总觉得你是‘野路子’靠经验,现在越看越觉得,你是把食材的性子摸透了,比仪器还灵。” 李伟指尖划过手册上“参麦套种”的草图,抬头望向远处泛着银辉的雪山,声音里带着暖意:“光有野法子不行,去年做雪参炖肉,要不是你算出‘六十度酥油锁营养’的门道,我这菜只能解馋,成不了能推广的配方。以后咱们还是老规矩,你盯营养配比,我抓实操细节,一个讲透‘为什么’,一个教好‘怎么做’。” 周小雨抱着卷成筒的设计图走过来,蹲在两人身边展开,格桑花图案旁标着清晰的分区线:“美食工坊的布局我改好了,邪修菜教学区和你的营养检测室就隔一道玻璃墙,学员做完直接送样检测,数据当场就能出来。你看这操作台高度,按卓玛妈妈的身高调过,比之前的舒服。”

就在这时,小雨的手机响了,文旅局李科长的声音透着激动:“你们的美食体验游评上‘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了!下月有旅游博主来,央视也要采访!”李伟和小雨对视一眼,眼里全是光。篝火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马头琴也变得更悠扬。

第二天,太阳洒在青稞田和暖厨烟囱上,李伟带着大家忙碌:熬酱的、播种的、装设备的,每个人都干劲十足。旦增的直播镜头记录下这一切,弹幕里的祝福、新订单提示音、爱心捐赠提示,在雪山下交织成希望的旋律。藏区的味道,正顺着这份温暖,飘向更远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