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55章 索道渡危情:野菜腊肉挂面汤养胃与捐款跨山渡

凌晨四点,山区的雾气还浓得像化不开的墨。沈亦舟被帐篷外的金属碰撞声惊醒,掀开门帘时,看见老林正蹲在绳桥旁,手里攥着根磨得发亮的钢丝绳,小李则在旁边调试一台锈迹斑斑的卷扬机 —— 那是周小雨联系粉丝捐的二手设备,昨晚刚由马帮驮进山里。

“沈老师,这绳桥只能过人,重伤员没法运下去。” 老林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指节在钢丝绳上磨出红印,“我们想搭个简易索道,用卷扬机把担架吊过去,就是这设备有点老,得先调试好。” 远处的滑坡沟里,雾气中隐约能看见几块松动的岩石,风一吹,便有碎石簌簌掉落,砸在沟底的积水里,溅起细小的水花。

沈亦舟蹲下来摸了摸卷扬机的齿轮,冰凉的金属表面还沾着马帮驮运时的草屑:“这设备能承重多少?” 小李掏出本泛黄的说明书,借着头灯的光翻找:“说明书上写着最大承重 200 公斤,担架加伤员应该够,但得先在沟两侧打个固定桩,不然索道会晃。” 三人刚要动手,远处突然传来卓玛的铜哨声 —— 三声短哨,是有险情的信号。

跑过去时,只见张爷爷正扶着帐篷杆咳嗽,怀里的木盒掉在地上,玻璃相框裂了道细纹。“我想把老婆子的照片送下山,找个好地方存着...” 老人的声音带着哭腔,枯瘦的手指在裂缝处反复摩挲,“这照片要是再坏了,我就真没念想了。” 沈亦舟捡起木盒,用随身带的胶带小心粘好裂缝:“爷爷,等索道搭好,我先把照片送下山,再请人帮您重新装裱,保证完好无损。” 老人听完,才慢慢止住咳嗽,攥着木盒的手却始终没松开。

清晨七点,周小雨的帐篷里亮起了应急灯。她趴在折叠桌上,面前摊着三张纸:左边是粉丝捐款明细,红笔标注着 ,退休教师刘阿姨捐 500 元,附言‘给孩子买热乎饭’,大学生社团捐 2000 元,附言‘支援索道搭建’”;中间是物资需求清单,受潮的挂面已经用除湿袋处理了一半,新捐的医疗物资还在山下的临时中转站;右边是运输进度表,马帮今天能送一批绷带和消毒液进来,无人机则要等雾气散了才能起飞。

“沈老师,粉丝捐款已经到账 48 万了,但大部分还在走流程,要明天才能提现。” 周小雨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指了指清单上的 “索道配件”,“我联系了山下的五金店,他们有钢丝绳和固定桩,但需要先付定金,我用自己的钱垫了 5000 元,先让他们把货发过来。” 她拿起一袋受潮的挂面,袋口的除湿袋已经吸得鼓鼓的:“这些挂面还能吃,煮的时候多煮几分钟,软烂点正好给重伤员和孩子吃。”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开启。镜头左侧,李伟站在藏区厨房的灶台旁,身后堆着粉丝捐的挂面和腊肉,包装袋上还贴着 “支援清溪小学” 的便签;右侧画面里,沈亦舟正帮着老林固定索道的固定桩,小张护士则在给重伤员测量血压,背景里,孩子们正帮着搬运除湿后的挂面,小芸怀里抱着袋挂面,小心翼翼地避开地上的水洼。

“家人们,你们看这张捐款明细,” 李伟举起周小雨整理的清单,镜头扫过密密麻麻的名字,“刘阿姨是退休教师,每个月退休金不多,却捐了 500 元;大学生社团凑了 2000 元,说是省了半个月的伙食费 —— 这些不是数字,是实实在在的心意!” 他话锋一转,指向身后的挂面,“不过捐款到账需要时间,我们先把现有的物资利用好,今天教大家做‘野菜腊肉挂面汤’,挂面易消化,适合重伤员和孩子,野菜补维生素,腊肉提香,做法简单,在山区也能轻松做。”

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1.4 亿,弹幕里的建议与调侃像潮水般涌来。Id “退休教师刘阿姨” 率先弹出,头像里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本教案:“李老师!我捐的钱要是到账了,先给孩子们买些作业本!他们用石板写字太费手了!” 她还附了张自己煮的挂面汤照片,“我在家也做了这汤,加了点番茄,孩子们应该会喜欢!”

“刘阿姨您太贴心了!”Id “五金店老板老吴” 紧跟其后,头像里堆着成捆的钢丝绳,“我捐 100 米钢丝绳和 20 根固定桩!索道搭建要是缺配件,随时跟我说!比老林的旧卷扬机靠谱 —— 我这钢丝绳能承重 300 公斤,就是沈老师想坐索道过去,都没问题!” 他刷了个嘉年华,还发了段钢丝绳测试的视频,“你们看,我站在上面都没问题,更别说运担架了!”

沈亦舟刚固定好一根固定桩,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对着镜头笑道:“老吴的钢丝绳来得太及时,不过这索道搭建得讲究‘三点固定’,固定桩要打深 1.5 米,不然会松动 —— 这是老林教的,他以前在矿山搭过索道,比我懂行。” 他指了指旁边的挂面,“至于这挂面汤,沈亦舟得给大家讲讲营养 —— 挂面煮软烂后,升糖指数低,适合重伤员消化;野菜选马齿苋,含有的 omega-3 脂肪酸能抗炎,对伤口恢复有好处;腊肉切薄片,既能增香,又不会太油腻,孩子吃了也不腻。”

周小雨拿着物资清单走过来,补充道:“受潮的挂面我已经用除湿袋处理了 80%,每袋里放了两包除湿袋,现在已经很干燥了。另外,我联系了山下的面包店,他们捐了 500 个面包,用真空包装,明天马帮就能送进来,省得大家总吃饼。” 她还特意展示了除湿后的挂面,“大家看,这挂面已经不结块了,煮的时候不会粘在一起,和新的一样。”

【邪修菜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

挂面处理:周小雨将除湿后的挂面分成小份,每份 100 克,用干净的布包好:“分份装能避免受潮,煮的时候也方便控制量,重伤员一次吃 50 克就够了,孩子吃 70 克。” 沈亦舟补充:“煮挂面时要冷水下锅,慢慢煮,这样面条不会外烂里硬 —— 这是淮扬菜‘煮面不糊’的技巧,就算是普通挂面,也能煮得软烂可口。”

腊肉与野菜处理:小张护士帮着把腊肉切成薄片,“切得薄一点,煮的时候更容易出油,香气也能更快融入汤里。” 她还特意把肥肉和瘦肉分开,“肥肉先下锅熬油,瘦肉最后放,这样瘦肉不会煮老。” 野菜则由孩子们帮忙清洗,小芸蹲在溪边,手里拿着根小木棍,仔细挑出野菜里的杂草:“沈叔叔说,野菜要洗三遍,不然有泥沙,吃了会肚子疼。”

汤底调制:沈亦舟在铜锅里放了块腊肉肥肉,小火熬出油,然后加入姜片和葱段爆香:“没有料酒,用姜片和葱段也能去腥味,还能增加香味。” 加入足量热水后,他用勺子撇去表面的浮沫:“浮沫是腊肉熬出的杂质,撇干净汤才清亮,孩子爱喝。”

煮制操作

煮面技巧:待水沸腾后,放入分好的挂面,用筷子轻轻搅动,避免面条粘在锅底:“山区的柴火不均匀,要勤搅动,不然锅底的面条容易糊。” 沈亦舟教小宇搅拌面条,“动作要轻,别把面条搅断了,煮 5 分钟,面条变软就可以了。”

加料顺序:面条煮软后,放入腊肉瘦肉片和洗好的野菜,继续煮 2 分钟:“瘦肉和野菜煮太久会老,2 分钟正好,既能煮熟,又能保持口感。” 小张护士在旁边提醒:“重伤员的汤要少放盐,孩子的汤可以稍微多放一点,补充体力。”

保温与分食:卓玛将煮好的挂面汤盛进保温桶,桶里垫了层羊毛:“这样能保温 3 小时,重伤员随时都能喝到热汤。” 她还特意留了几碗,给正在搭建索道的老林和小李:“你们辛苦,先喝碗热汤暖暖身子。” 老林接过碗,喝了一口,笑着说:“比我在矿山吃的泡面香多了!”

直播间里的互动越来越热闹。Id “退休教师刘阿姨” 连麦进来,手里拿着本作业本:“李老师!我已经买了 100 本作业本,让马帮明天送过去!孩子们以后不用在石板上写字了!” 她还教孩子们怎么握笔:“写字要坐直,握笔姿势要对,不然会近视。”

Id “五金店老板老吴” 则展示了新捐的钢丝绳:“沈老师!我这钢丝绳已经送到山下的中转站了,马帮今天就能运上来!你们搭索道的时候,要是有不懂的,随时问我,我视频教你们!” 他还开玩笑:“要是沈老师敢坐索道,我再捐 100 斤腊肉,给大家做挂面汤!”

沈亦舟笑着回应:“老吴你放心,等索道搭好,我肯定坐一次,不过腊肉就不用了,现在的腊肉够我们做几天汤了。” 他指了指正在帮忙搬运物资的孩子们:“你们看,小芸正帮着分挂面,小宇在帮着搭帐篷,这些孩子虽然小,却很懂事,我们一定要尽快把他们救出去,让他们能好好上学。”

下午两点,雾气终于散了。无人机载着一批绷带和消毒液,缓缓降落在临时安置点。周小雨赶紧接过物资,登记在册:“这些绷带是粉丝捐的医用绷带,比我们之前用的普通绷带好,透气性强,伤口恢复得快。” 小张护士则立刻用新绷带给重伤员换药:“有了这些医用绷带,伤口感染的风险就低多了,谢谢粉丝们的帮忙。”

老林蹲在卷扬机旁反复调试齿轮咬合度,油渍蹭上了他古铜色的脖颈。小李攥着油布擦拭滑轮,金属部件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随着卷扬机发出低沉的嗡鸣,空担架缓缓滑向深沟,麻绳在钢索上摩擦出细碎的火星。当担架稳稳落在对岸时,小李激动地拍了拍老林的肩膀:老林!误差不到五厘米!

暮色给索道镀上一层金边,十几个孩子踮着脚尖挤在护栏旁,小芸攥着褪色的照片,指甲缝里还沾着挖野菜时的泥土。她仰起脸,发梢被山风掀起:沈叔叔,这个能把我妈妈的照片送下山吗? 照片边角已经卷起毛边,上面穿碎花裙的年轻女人正对着镜头微笑。

沈亦舟蹲下身,指腹轻轻抚平照片褶皱。三天前暴雨冲垮山路时,正是这个女孩把母亲留下的唯一照片塞进他怀里。 他从背包掏出防水袋,明天咱们用这个装着照片,再绑上防震海绵,保证比坐轿子还稳当。 小芸破涕为笑,身后几个孩子跟着鼓起掌,惊飞了树梢的灰雀。

傍晚时分,沈亦舟用枯枝将铜锅架在石头垒起的简易灶台上,火苗舔舐着锅底。卓玛蹲在一旁,灵巧的手指将最后一把洗净的野荠菜掐成小段。铜锅里的水早已沸腾,切成薄片的烟熏腊肉在汤中翻滚,油花裹着深褐色的肉汁渐渐晕开,与野菜的碧色相映成趣,蒸腾的热气里,山野的清新与醇厚的肉香交织缠绕,顺着夜风飘向安置点的每个角落。

张爷爷佝偻着背坐在褪色的帆布帐篷里,布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捧着木盒 —— 那是他从废墟里扒出来的唯一物件。当沈亦舟将盛满挂面汤的陶碗递过去时,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嘶 ——” 他小心翼翼地吹开汤面的热气,喉结上下滚动着喝下第一口,布满皱纹的脸颊瞬间舒展开来,“这汤真暖,比我老婆子煮的还香。” 话音未落,老人突然别过脸去,浑浊的泪水滴落在木盒上,在岁月侵蚀的纹理里晕开新的痕迹。

角落里,扎着羊角辫的小芸正踮着脚,用树枝搅动碗里的挂面。她突然停住动作,盯着碗里唯一的两片腊肉看了许久,最终咬着嘴唇将肉片夹进重伤员的搪瓷缸。“叔叔,你吃。” 小女孩的声音像受惊的雀鸟,“你受伤了,要多补补。” 躺在行军床上的男人浑身缠满绷带,只剩一只没打石膏的手能勉强活动。他颤抖着接过肉片,干涸的眼眶突然涌出泪水,顺着凹陷的脸颊滚进盛满热汤的缸里,荡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

直播间里,李伟双手捧起那只带着裂纹的粗瓷大碗,蒸腾的热气在镜头前凝成朦胧白雾。碗里,金黄的腊肉片浸在琥珀色的汤汁里,嫩绿的野菜尖随着热气轻轻颤动,挂面像白玉条般缠绕其中。他将碗凑近镜头,让观众看清汤面上漂浮的枸杞:“家人们,仔细瞧瞧这碗汤 —— 腊肉是刘阿姨昨天摸黑翻了两座山送来的,说自家熏制的最滋补;野菜是老吴天不亮就去悬崖边采的,特意挑了最嫩的芽尖。”

李伟喉结滚动,声音微微发颤:“后台捐款数字还在不停跳动,有人捐 50,有人捐 2 万,有位署名‘大山孩子’的网友甚至转来 300 块压岁钱。每一笔数字背后,都是一颗滚烫的心。” 他转身指向帐篷外新组装的索道支架,钢索在暮色中泛着冷光,“明天破晓,这架承载着百万善款的生命通道就会启动。重伤的采药人能及时送医,张爷爷守了二十年的泛黄照片会寄到远方亲人手中,山那边的希望小学,也终于能建起崭新的图书室。”

镜头拉近,他眼底泛起泪光:“记得‘烟火厨坊’开播时,我只是想给困境中的人做顿热饭。现在才明白,这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面,串起的是跨越山海的牵挂。每一个点赞、每一条留言、每一笔捐款,都让我坚信 —— 再深的山坳,也困不住人间善意;再难的困境,都抵不过众人拾柴的力量。”

夜色渐深,山区的风带着丝丝凉意,可临时安置点的帐篷内却暖意融融。老林和小李还在检查索道的安全,周小雨在整理第二天的运输计划,沈亦舟则在给孩子们讲山下的故事。张爷爷怀里抱着木盒,靠在帐篷杆上,慢慢闭上了眼睛,嘴角还带着笑意 —— 他知道,明天,老伴的照片就能好好保存,孩子们也能慢慢走出大山。

这场跨越山区的爱心接力,还在继续。粉丝们的捐款虽然没有实时到账,但每一笔都承载着希望;索道虽然简陋,却连接着生与死的通道;一碗简单的挂面汤,却温暖了整个山区。那些曾因灾难而黯淡的眼神,正被这点点滴滴的爱心点亮,朝着美好的未来,一步步前行。

凌晨一点,周小雨收到了银行的短信提醒 —— 第一批粉丝捐款 20 万已经到账。她立刻给山下的五金店打了电话,让他们再送一批索道配件过来,又联系了面包店,确认明天的面包能按时送达。放下电话,她看着帐篷外的星空,嘴角露出了笑容 —— 有这么多好心人的支持,再难的困境,也能克服。

而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刘阿姨正对着手机屏幕,看着直播间里孩子们喝挂面汤的画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拿起笔,在教案上写下:“爱心不分大小,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然后,她又点开了捐款页面,再一次捐了 200 元 —— 她想,能多给孩子们买一本作业本,也是好的。

这一夜,山区的星星格外亮,仿佛在为这场爱心接力加油。而明天,又将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