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53章 雪阻钢材路:酥油糌粑炒羊杂驱寒与铲雪跨山行

清晨五点的藏区,暴雪裹着冰粒砸向帐篷。沈亦舟被帐篷外 “咯吱咯吱” 的踩踏声惊醒,掀开毡帘一看 —— 扎西老师正领着三个藏族孩子,用木铲铲帐篷门口的积雪,木铲柄上结着冰碴,孩子的藏袍袖口冻得发硬,却还是把雪堆成小堆,嘴里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

“沈老师,老冯的钢材车被困在折多山了!” 扎西老师的眉毛上结着霜花,声音带着急促,“刚才和司机通了电话,雪下得太大,路面结冰,货车滑进雪沟,连拖车都进不去!” 他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路线图,折多山那段被红笔圈了个圈,旁边写着 “积雪厚 1 米”,“没有钢材,厨房地基就没法搭,孩子们还得吃冷糌粑。”

沈亦舟赶紧摸出卫星电话,刚拨通老冯的连麦,就听见电话那头传来风雪的呼啸:“沈大厨!我徒弟带着钢材车在折多山堵了三个小时!雪还在下,车轮上的防滑链都被冰裹住了,再等下去,钢材都要被雪埋了!” 镜头里,老冯的徒弟正趴在货车车厢上,用铁锹铲钢材上的积雪,耳朵冻得发紫,却还在喊:“别担心!我们能扛住!”

卓玛牵着牦牛跑过来,牦牛背上驮着两袋酥油和糌粑,她把一袋塞进沈亦舟手里:“先吃点热的再想办法!我煮了酥油茶,喝了能抗寒。” 她指着远处的雪山,“折多山的路我熟,有段‘老鹰嘴’弯道,雪下得再大,牦牛也能走,我们可以用牦牛把钢材一点点运过来!”

沈亦舟接过酥油茶,滚烫的铜壶贴着掌心,暖意却没驱散心头的急 —— 老冯捐的 20 根螺纹钢,每根重 50 斤,靠牦牛驮,至少要往返十趟,可暴雪还在下,孩子和牧民的体力能撑住吗?他看向帐篷外,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正踮着脚,帮扎西老师扶木铲,小手冻得通红,却没喊一声冷,突然想起蒙根在草原帮着搬砖的样子,心里突然有了劲:“走!咱们先去折多山看看,能搬多少算多少!”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对准了藏区的暴雪与折多山的钢材车。李伟坐在草原爱心厨房的灶台旁,身后是周小雨整理的 “铲雪物资需求清单”,镜头里连麦着沈亦舟 —— 他的藏袍上沾着雪粒,背景是牧民和孩子扛着木铲往雪山走的画面:“家人们,藏区的暴雪比预想中更狠 —— 老冯的钢材车困在折多山,雪厚得能没过膝盖,咱们的志愿者和牧民正顶着雪,用牦牛往山上运钢材。”

他举起一块从藏区寄来的羊杂(昨天焖羊腿剩下的边角料),笑着说:“但再大的雪也挡不住热饭的香!今天教‘酥油糌粑炒羊杂’—— 用剩下的羊杂当主料,藏区的酥油当油,糌粑粉当调料,大火快炒,又香又暖,正好给铲雪的牧民和孩子补力气。沈大厨,你在那边给大家讲讲藏区炒货的火候,咱们远程配合,让扎西老师先给铲雪的人做上热饭!”

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1 亿,弹幕里的铲雪支援与诙谐调侃像暖流般涌来。Id “铲雪设备王哥” 率先弹出,头像里穿着反光背心的男人站在铲雪车旁,背景是清理干净的公路:“李老师!雪堵路找我啊!我捐 10 台小型铲雪机和 50 把防滑铲!再派 3 个技术员过去 —— 比老冯的徒弟会‘破冰’,折多山的冰面,我这铲雪机十分钟就能清出一条路!” 他附上一段铲雪机作业视频,“我在东北铲雪十年,对付这种暴雪,比沈大厨炒羊杂还讲究‘火候’,机器开三档,既不铲坏路面,又能清干净雪!”

“王哥你这‘破冰术’我服!”Id “藏区民宿卓玛婶” 紧跟其后,头像里围着围裙的女人正端着酥油茶,背景是冒着热气的灶台:“但光有铲雪机不行!我捐 200 碗热酥油茶和 100 个糌粑团!再教你们做‘藏式暖锅’—— 比沈大厨的羊杂还暖身,铲雪的人吃了,零下三十度也能扛三小时!” 她刷了个嘉年华,“再追加 2000 块!给孩子们买冻疮膏,小手冻得太让人心疼了!”

沈亦舟站在折多山脚下,手里握着木铲,哈了口气搓了搓冻僵的手,笑着接话:“王哥的铲雪机来得太及时,卓玛婶的酥油茶更是救命!不过这羊杂处理得注意 —— 藏区的羊杂新鲜,但腥味重,得用酥油茶先泡 10 分钟,既能去腥味,又能让杂碎吸满酥油香,这是卓玛教的,比淮扬菜的‘料酒去腥’更贴合藏区食材,还能顺便补点热量。”

李伟已经在草原厨房准备 “远程教学食材”,邪修操作的细节里满是 “藏区适配” 的巧思:“家人们看好了,今天的炒菜要分‘预处理 快炒’两步 —— 羊杂要提前用沸水焯三分钟,去掉血沫;酥油要熬到冒烟,再下羊杂,这样炒出来才香;最关键的是糌粑粉,要在出锅前撒,既能吸收多余油脂,又能让口感更扎实,铲雪的人吃了顶饿。”

【邪修菜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 —— 藏区适配技巧

羊杂处理(藏区端):沈亦舟把羊肝、羊肚、羊肠切成 1 厘米见方的小块(“用卓玛捐的藏刀,比普通菜刀锋利,切杂碎不粘刀”),放进铝锅,加足量酥油茶(“刚煮好的酥油茶,温度 80c,泡 10 分钟,既能去腥,又能让杂碎吸满奶香”)。他边泡边解释:“藏区没有料酒,酥油茶里的茶碱和脂肪,比料酒还能分解腥味,泡好的羊杂煮出来不膻,孩子也能吃。”

酥油熬制:卓玛把酥油放进铁勺,架在石头灶上,“酥油要熬到起细小油泡,温度大概 180c,再下羊杂,不然会炒不熟。” 她用木勺搅拌酥油,“熬酥油时别用大火,不然会糊,糊了的酥油炒出来的菜发苦,比沈大厨炒糊的羊排还难咽。”

糌粑粉调味:扎西老师把糌粑粉倒进布包,“筛一遍,去掉粗颗粒,这样撒在菜里不剌嗓子。” 他还加了少许盐和辣椒粉(“藏区的辣椒粉不辣,主要是增香,孩子吃了也不怕上火”),“糌粑粉和调料要提前拌匀,炒的时候直接撒,省时间。”

快炒操作 —— 应对暴雪环境

火候控制:沈亦舟把泡好的羊杂沥干,倒进熬好的酥油里,“藏区的石头灶火力散,要把杂碎堆在灶心,那里火最旺,大火快炒 3 分钟,别炒太久,不然杂碎会老,嚼不动。” 他用木铲快速翻炒,羊杂的香味很快飘出来,“铲雪的人在外面冻了半天,就得吃这种快炒的菜,热乎还省时间。”

加料顺序:炒到羊杂变色时,先撒一半糌粑粉,“翻炒 1 分钟,让粉裹在杂碎上,再撒剩下的粉,这样每块杂碎都能沾到粉,不会有的没味有的太咸。” 他还往锅里丢了几根野葱(“藏区的野葱比草原的沙葱更耐炒,炒到最后还是绿的,好看又香”),“最后加半勺酥油茶,让菜更湿润,吃着不口干。”

保温技巧:卓玛把炒好的羊杂倒进保温桶(“粉丝捐的保温桶,能保温 4 小时,铲雪的人回来吃还是热的”),“藏区冷,炒好的菜要马上装保温桶,不然 5 分钟就凉了,比草原的冷粥还冰牙。”

营养适配与暖心细节

高反营养搭配:沈亦舟举着炒好的羊杂,对着镜头讲解,“这道菜每 100 克含蛋白质 15 克、脂肪 20 克、维生素 A 80 微克 —— 羊肝补维生素 A,能缓解高反引起的视力模糊;酥油提供脂肪,对抗暴雪寒冷;糌粑粉补碳水,铲雪的人吃一碗,能顶三小时饿。比光吃冷糌粑,营养全面多了。”

分食细节:红衣小女孩端着保温桶,给铲雪的志愿者递碗,“叔叔,快吃,热乎的。” 志愿者接过碗,手指冻得握不住勺,女孩就帮他舀了一勺,“我喂你吃,你别冻着。” 志愿者眼眶红了,低头吃着羊杂,连说 “好吃,比家里的红烧肉还香”。

弹幕里的诙谐互动让暴雪的困境多了几分暖意。Id “铲雪设备王哥” 连麦进来时,手里举着铲雪机遥控器,身后是正在装车的设备:“沈老师!我这铲雪机是‘高原款’,-30c也能启动!技术员已经出发了,比你炒羊杂还快,明天就能到折多山!” 他还开玩笑,“要是铲雪机陷进雪沟,你就用酥油茶浇轮胎,比防滑链还管用 —— 我在东北试过!”

沈亦舟笑着摆手:“王哥你这招我记下了!不过咱们现在用牦牛运钢材,每趟能运两根,就是慢了点。” 他突然指向远处,“快看!卓玛婶的热酥油茶来了!还有孩子们送的糌粑团!” 只见卓玛领着几个孩子,背着保温桶往雪山走,牦牛在前面开路,雪粒打在藏袍上,却走得格外稳。

Id “藏区民宿卓玛婶” 也来凑趣:“沈老师!我这酥油茶里加了牦牛奶,比你喝的氧气瓶还能抗寒!铲雪的人喝两碗,能顶一上午!” 她还发了张孩子帮着端茶的照片,弹幕里瞬间刷满 “太暖心了”“加油”,连李伟在草原都忍不住抹了把眼泪。

周小雨的声音突然从连麦里传来,她手里拿着 “铲雪物资到账清单”,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格外清晰:“李老师、沈老师!王哥的 10 台铲雪机已经装车,卓玛婶的酥油茶和糌粑团也送到了!还有粉丝捐的 50 双防滑雪地靴、30 件冲锋衣,新增捐款到 25 万了!老冯说再加派 5 个徒弟,明天就能和铲雪机一起到折多山!” 她顿了顿,声音带着激动,“还有‘冻疮膏厂家刘姐’,捐了 100 支儿童冻疮膏,已经用冷链车发往藏区,后天就能到!”

中午十二点,暴雪终于小了些。沈亦舟和志愿者、牧民一起,在折多山 “老鹰嘴” 弯道铲雪。螺纹钢太重,牦牛一次只能驮两根,他们就用木杠抬,每走一步,雪就没到膝盖,木杠压在肩膀上,疼得发麻,却没人放下。红衣小女孩跟在后面,帮着捡掉落的雪铲,小手冻得发紫,却还是说:“我能帮上忙,我不冷。”

突然,一个志愿者脚下一滑,摔在雪沟里,手里的螺纹钢也掉了下去。沈亦舟赶紧跳下去拉他,雪灌进藏袍,冰冷的水顺着衣领往下流,却还是死死抓住志愿者的手:“别慌!我拉你上来!” 牧民们也围过来,用绳子把两人和钢材一起拉了上来。志愿者的膝盖被石头磕破了,却笑着说:“没事,这点伤不算啥,钢材没丢就好。”

卓玛婶端着热酥油茶走过来,给每个人都倒了一碗:“快喝口暖一暖!别冻出病来!” 她看着志愿者的伤口,赶紧从包里掏出冻疮膏,“这是刚收到的,先涂一点,能止痛。” 志愿者接过药膏,眼眶红了:“谢谢婶子,你们比家人还亲。”

下午两点,王哥的铲雪机终于到了。三台铲雪机在折多山轰鸣,十分钟就清出一条能过货车的路。老冯的徒弟跳下车,手里还拿着刚打印的厨房设计图:“沈老师!钢材都运来了!老冯说这设计图是‘抗暴雪款’,地基埋在地下 1 米,钢架用螺栓固定,比草原的大棚还结实!”

沈亦舟接过设计图,铺在雪地上,和扎西老师、卓玛一起商量:“厨房就建在学校旁边,离水源近,方便煮水做饭。” 孩子们围过来看,红衣小女孩指着图纸上的窗户,小声说:“这里能看到雪山吗?” 沈亦舟摸了摸她的头:“能!以后你在厨房吃饭,就能看到雪山,还能吃到热乎的羊杂。”

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定格在 1.1 亿,留言像雪后的阳光般温暖。Id “海外留学生小雯”:“我们在国外组织了‘雪山铲雪’募捐,筹了 8 万美元,换成铲雪设备和保暖物资寄过去!”Id “烘焙师 Lisa”:“我研发了‘抗冻糌粑饼干’,用酥油和羊油混合做的,零下二十度也不硬,已经寄了 2000 块!”Id “建筑工程师老冯” 弹出:“我明天就去藏区!亲自盯着厨房搭建,保证暴风雪也吹不倒!”

李伟蜷缩在被炉火映得通红的灶台旁,身上披着沾满雪粒的藏袍,睫毛上还凝着细小的冰晶。他双手捧着粗陶碗,碗里腾起的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将碗中金黄油亮的酥油糌粑与鲜嫩羊杂衬托得愈发诱人。镜头前,他冻得发红的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家人们,看这碗羊杂 —— 酥油裹着糌粑,羊杂吸饱了汤汁,每一口都裹着藏区的风雪,也裹着所有人滚烫的爱心。王哥顶着暴风雪送来的铲雪机,在盘山路上开辟出生命通道;卓玛婶每天天不亮就熬煮的酥油茶,暖透了抢修队员的胃;老冯带着车队穿越雪崩区运来的钢材,是搭建希望厨房的脊梁。还有屏幕前的你们,捐出的每一分钱、每一件物资,正一点点把孩子们啃冷糌粑的旧帐篷,变成飘着饭菜香的温暖厨房。

他指尖轻轻抚过周小雨用蓝色记号笔标注的重点内容,牛皮纸上 “藏区厨房搭建计划” 几个字被高原的烈阳晒得微微发脆。计划书旁还粘着半片干枯的格桑花瓣,是上次勘探时沾在笔记本里的。1. 明天完成地基挖掘,用老冯从格尔木紧急调运的 28 号螺纹钢固定,每根都要做防锈处理;2. 后天搭建双层镂空钢架,记得预留出太阳能板的安装槽,防风棚要用加厚的 pVc 材质;3. 大后天真装灶台和厨具,特别标注要安装儿童专用的防烫围栏,保证孩子们下周能在新厨房吃饭。

李伟突然凑近,防风镜的边缘在他脸上压出两道红印。他的登山靴还沾着今早铲雪留下的冰碴,却丝毫没影响眼里跳动的火苗:你看这个时间节点卡得多漂亮!等厨房建好,咱们全员带上高压锅和青稞酒去藏区。 他突然张开双臂,仿佛已经看见那个场景,就在雪山下支起铁锅,咕嘟咕嘟煮着羊杂,让孩子们捧着冒热气的酥油茶,看着新厨房的烟囱升起第一缕炊烟。 说到激动处,他的声音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回荡,惊飞了窗外觅食的红嘴山鸦。

夜幕如墨,藏区的雪终于在晚上八点停歇。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残余的雪粒,在折多山的沟壑间打着旋儿。皎洁的月光倾洒而下,将新清出的公路镀上一层银辉,蜿蜒曲折的路面宛如一条熠熠生辉的银色丝带,延伸向远方。钢材整齐地堆放在学校旁,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保温桶里还剩半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汁浓郁,羊杂在其中若隐若现。红衣小女孩踮着脚尖,一双大眼睛满是关切,她把最后一块糌粑团递给沈亦舟,声音软糯:“沈叔叔,你吃,明天还要搬钢材。” 沈亦舟蹲下身,与小女孩平视,微笑着接过糌粑。咬下一口,糌粑绵密的口感在齿间散开,甜意中裹着醇厚的酥油香,混合着藏区特有的风味。这一刻,沈亦舟忽然觉得,这是他吃过最香的糌粑,不仅是因为食物的美味,更因为其中蕴含着小女孩真挚的关怀。

沈亦舟蜷缩在吱呀作响的帆布帐篷里,防潮垫下的冻土仍透着刺骨寒意。他摩挲着老冯用铅笔反复修改的厨房设计图,纸边被汗水洇出的褶皱里,还残留着酥油茶的咸香。暮色漫进帐篷的缝隙,将泛黄的图纸染成暖褐色,恍惚间竟与记忆里母亲的厨房重叠 —— 那里也总飘着葱花爆锅的香气,也有灶膛噼啪作响的暖意。

牦牛颈间的铜铃穿透呼啸的风声,清脆的叮当声里混着孩童银铃般的欢笑。沈亦舟闭上眼睛,白天的场景如电影胶片般在脑海里放映:藏族阿佳们裹着褪色的藏袍,将钢材扛在肩头,绛红色的氆氇在风雪中猎猎翻飞;七八岁的小卓玛踮着脚搬运角钢,发梢凝结的冰碴随着蹦跳簌簌掉落;更有志愿者们跌进齐腰深的雪沟,却用身体死死护住怀里的建材,冻得发紫的脸上还挂着倔强的笑容。

手机屏幕在黑暗中泛着冷光,直播间的弹幕如雪花般簌簌飘落。“加油” 二字被刷了满屏,偶尔夹杂着 “注意安全” 的叮嘱,甚至有网友晒出自家厨房的照片,说要等高原小学的新食堂建好,就带着菜谱来支教。这些温暖的文字像篝火般驱散了帐篷里的寒意,沈亦舟忽然觉得,这场困住所有人的暴雪,何尝不是连接天南海北的纽带?

狂风拍打着帐篷,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定。积雪再厚,也压不垮并肩铲雪的臂膀;山路再险,也挡不住心手相连的脚步。当朝阳穿透云层的那一刻,他仿佛已经看见炊烟从崭新的厨房升起,听见孩子们在温暖的食堂里,用带着奶香的嗓音诵读课文。

而在千里之外的草原,暮色已经漫过敖包山尖。李伟蜷缩在帐篷里,冻僵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反复核对藏区铲雪物资清单,周小雨则把冻得梆硬的笔记本贴在胸口焐热。爱心厨房的铁皮烟囱早已没了青烟,灶膛里残留的灰烬被夜风卷起,簌簌落在冷透的铁锅上。直播间的留言却像永远沸腾的酥油茶,新消息提示音接连不断,从海拔三千多米的草原,跨越连绵雪山,化作手机屏幕上跳动的荧光。

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有的来自东北林场的老工人,分享自制铲雪板的诀窍;有的是南方大学生凑钱捐赠的保暖手套链接;还有藏族阿妈发来亲手编织的羊毛护膝照片。每一条留言都像点亮暗夜的酥油灯,让帐篷里的两人眼眶发热。窗外暴风雪呼啸着撞击帆布,而手机屏幕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善意正汇聚成河,将藏区孩子们吃上热饭的渴望,一点点从虚拟世界托举到现实。这场始于暴风雪的爱心接力,此刻正以文字为桥梁,在数字与现实的交织中,奔向更远的远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