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46章 沙暴断菜路:豌豆苗羊肉青稞疙瘩汤润肠与大棚破土生

凌晨三点的草原,沙尘暴像巨兽般席卷而来。临时食堂的铁皮屋顶被吹得 “哐当” 作响,窗缝里灌进的黄沙在地面堆成小丘,李伟猛地惊醒,摸黑爬起来堵窗户 —— 昨天刚到的 20 斤豌豆苗还堆在墙角,要是被黄沙埋了,孩子们又得吃没蔬菜的冷饭。

“李老师!豌豆苗!” 方静的声音在风沙中颤抖。她抱着一筐豌豆苗往灶台后面躲,翠绿的豆苗上已经沾了层黄沙,蒙根跟在后面,用瘦小的身子挡住筐子,头发里全是沙粒:“别吹走,这是能吃的草……” 孩子的小手在筐沿攥得发白,指缝里嵌进的黄沙磨得皮肤发红。

李伟扑过去用塑料布盖住筐子,刚系好绳结,屋顶的铁皮突然被掀飞一块,黄沙瞬间灌进来,迷得人睁不开眼。“快把豆苗搬到毡房!” 他拽着筐子往门外冲,风沙打在脸上像针扎,胶鞋陷进沙堆里,每走一步都要费尽全力。毡房里,阿古拉正用身体抵住门帘,巴图的妻子把所有能盖的东西都盖在了青稞袋上,生怕粮食被黄沙污染。

清晨七点,沙暴终于减弱,可食堂里的景象让人揪心:灶台被黄沙埋了一半,新买的不锈钢盆里积满了沙,墙角的豌豆苗虽然保住了,却蔫了大半,叶子上的黄沙擦都擦不干净。“昨天联系的蔬菜车,现在还没消息。” 方静掏出卫星电话,屏幕上满是沙尘,连信号都搜不到,“孩子们这几天吃不到蔬菜,已经有三个孩子说肚子胀了。”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对准了沾满黄沙的豌豆苗。李伟的脸上还带着未擦净的沙痕,举着蔫掉的豆苗:“家人们,草原的沙暴比刀子还狠 —— 蔬菜车陷在沙窝里,豌豆苗蔫了一半,孩子们缺蔬菜缺得厉害,有的已经开始便秘。” 镜头转向毡房,蒙根正蹲在地上揉肚子,小脸憋得通红,“现在别说新鲜蔬菜,连能下锅的绿叶菜都快没了。”

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7500 万,弹幕里的调侃与心疼炸开了锅。Id “种子商老孟” 率先弹出,头像里堆着五颜六色的蔬菜种子,“李老师!缺菜找我啊!我这豌豆苗种子是抗沙品种,撒在沙子里都能长!再捐 500 斤有机肥,比老王的酒瓶还管用 —— 酒瓶擀饼管饱,我的种子管长期!” 他附上一张发芽的豌豆苗照片,“三天发芽,七天就能吃,比沈大厨熬高汤还快!”

“老孟你这话我可不认!”Id “大棚工程师老宋” 紧跟其后,头像里是连片的温室大棚,“种子再好,没大棚也白搭!我捐 10 套简易大棚骨架!抗风抗沙,还能控温,比李老师的铸铁锅还能‘锁营养’!” 他刷了个嘉年华,“再派两个技术员过去,教牧民搭大棚,以后孩子们天天有新鲜菜吃!”

沈亦舟拿着银勺拨了拨蔫掉的豌豆苗,无奈笑道:“老孟的种子和老宋的大棚都急需,但豌豆苗就算蔫了也能吃 —— 只要用温水泡 10 分钟,就能恢复八成水分,维生素 c 保留率还能有 70%,比扔了强。” 他举起青稞粉袋,“今天的邪修菜选豌豆苗羊肉青稞疙瘩汤,青稞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解决孩子便秘问题;羊肉选腿肉,脂肪含量仅 5%,易消化不加重肠胃负担;豌豆苗补充维生素,三者搭配,营养比淮扬菜的‘翡翠白玉汤’还均衡。”

李伟蹲下来,把青稞粉倒进干净的石板盆:“今天教‘豌豆苗羊肉青稞疙瘩汤’—— 没有面板用石板,没有擀面杖用酒瓶,没有漏勺用手搓,草原上有的东西,就能做出润肠又营养的热汤。” 他边说边往青稞粉里加温水,手指反复揉搓:“水要一点一点加,揉到面团不粘手,能捏成小疙瘩就行,比老孟的种子发芽还简单。”

【邪修菜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

豌豆苗处理:李伟把蔫掉的豌豆苗放进温水中浸泡,“水温控制在 30c,泡 10 分钟,既能恢复水分,又不会破坏维生素 —— 老宋的技术员说过,蔬菜泡太久会流失营养,这点和沈大厨的‘食材保鲜原则’一致”。泡好后沥干水分,切成 1 厘米长的小段,“切得短点,孩子吃的时候不容易卡喉咙,也能让味道更好地融入汤里”。

羊肉处理:沈亦舟接过羊肉,用粉丝捐的不锈钢刀切成 0.5 厘米厚的薄片,“选羊腿肉,肥瘦分离,瘦的切片煮汤,肥的先熬油 —— 这样既能让汤更香,又能控制脂肪摄入,避免孩子吃太腻”。他用银勺舀了半勺盐撒在肉片上,“盐要先腌 5 分钟,让羊肉入味,比煮的时候再加盐更均匀,这是淮扬菜‘先腌后煮’的小技巧”。

青稞疙瘩制作:李伟把揉好的青稞面团放在石板上,用酒瓶滚成 1 厘米厚的面饼(“老王的酒瓶又派上用场了!滚的时候要轻压慢转,面饼厚度均匀,搓出来的疙瘩才大小一致”),再用刀切成 1 厘米见方的小块,“没有模具就用刀划,每块大小差不多,煮的时候不会有的熟有的生”。沈亦舟补充:“青稞粉和小麦粉按 7:3 混合更好 —— 小麦粉能增加黏性,避免疙瘩煮散,膳食纤维保留率还能达到 85%,润肠效果更明显。”

煮汤操作:

熬制羊油:李伟把肥羊肉放进铸铁锅,架在牛粪火上,“不用额外加油,肥羊肉熬出的油足够香,熬到肉渣变成金黄色,就能捞出来弃用 —— 这样汤里只有羊油的香味,没有肉渣的腥味”。他用铁锹铲了点牛粪,“火要控制在中火,避免羊油熬糊,产生有害物质,这点比沈大厨的银勺试温还重要”。

炒肉煮汤底:倒入腌好的羊肉片,快速翻炒至变色,“羊肉炒到半熟就行,煮的时候还会继续熟,炒太老会影响口感,孩子嚼不动”。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水要加够,因为后面还要煮疙瘩,加少了汤会稠,孩子不爱喝”。沈亦舟提醒:“水开后撇去浮沫,浮沫里有血污和杂质,撇掉能让汤更清亮,也更健康,这是淮扬菜‘清汤工艺’的简化版。”

煮疙瘩与加菜:把切好的青稞疙瘩逐个放进锅里,“下锅的时候要分散放,避免粘在一起,放完后用铁锹轻轻搅拌两下”。煮 5 分钟后,加入豌豆苗段,“豌豆苗煮 2 分钟就行,煮太久会软烂,维生素流失严重,这点要记牢 —— 比老孟的种子发芽还讲究‘时机’”。最后加半勺盐和少许胡椒粉,“胡椒粉能驱寒,还能提鲜,孩子冬天喝了不容易感冒”。

营养与口感把控:

沈亦舟用银勺舀起一勺汤,尝了尝:“盐度刚好,每 100 毫升汤含钠 50 毫克,符合儿童每日摄入标准;青稞疙瘩煮得软烂,膳食纤维软化后更容易消化,不会刺激肠胃;豌豆苗保留了脆嫩口感,维生素 c 含量能达到 58 毫克 \/ 100 克,比苹果还高。” 他对着镜头展示:“这碗汤不仅能润肠,还能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比很多城市孩子的早餐还营养均衡。”

李伟把汤盛进保温碗,“老宋捐的大棚建好后,我们就能种更多蔬菜,比如菠菜、小白菜,到时候就能做更多口味的疙瘩汤,让孩子们天天换着花样吃”。他递了一碗给蒙根,“快尝尝,喝了肚子就不胀了”。

弹幕里的诙谐互动越发热闹。Id “种子商老孟” 刷了 10 个火箭:“李老师!我再捐 1000 斤混合蔬菜种子!菠菜、小白菜、油麦菜都有,比老宋的大棚还‘多花样’!” 他还发了个小视频,种子在培养皿里发芽,配文 “我的种子比沈大厨的银勺还‘靠谱’,七天准出芽!”

Id “大棚工程师老宋” 连麦进来,举着大棚骨架图纸:“老孟你别抢功!没有我的大棚,你的种子在沙暴里活不过三天!我这大棚能抗十级风,还能控温,比李老师的铸铁锅还‘能扛’!” 沈亦舟笑着回应:“你们俩的东西都重要,缺一不可 —— 就像疙瘩汤里的青稞和豌豆苗,少了哪个都不香。”

Id “卖酒瓶的老王” 也来凑趣:“你们都别争了!我的酒瓶才是‘万能工具’—— 擀饼、滚疙瘩、装种子,比老宋的大棚骨架还‘多用途’!” 他捐了 500 个洗干净的酒瓶,“装种子、泡豆苗都能用,还能当孩子们的‘观察瓶’,看种子发芽”。

突然,镜头里传来蒙根的欢呼声。孩子喝了半碗汤,揉了揉肚子,笑着说:“不胀了!汤好喝!还有甜甜的草味!” 阿古拉也端着碗,蹲在小羊旁边,舀了一勺汤喂给小羊:“小羊也喝,这样你也不会肚子胀了。” 方静看着孩子们的笑脸,眼泪忍不住掉下来:“之前孩子们肚子胀得哭,现在终于能喝上热汤了,谢谢你们……”

就在这时,老周的对讲机传来好消息:“李老师!蔬菜车找到了!陷在西边的沙窝子,老宋的工程队已经到了,正在用铲车挖沙!预计中午就能到!” 对讲机里还传来老宋的声音:“李老师!我把大棚骨架也带来了!下午就开始搭,保证三天内让孩子们看到新鲜菜!” 弹幕里瞬间刷满 “老宋给力”“大棚加油”。

中午十二点,蔬菜车终于赶到。老宋的工程队开着铲车在前面开路,蔬菜车上装着新鲜的菠菜、小白菜,还有大棚骨架和有机肥。孩子们兴奋地围上去,蒙根伸手想摸菠菜,却被方静拉住:“别碰,菜上有露水,小心着凉。” 老孟派来的技术员也到了,手里拿着种子袋:“这是抗沙的豌豆苗种子,现在种,七天就能吃,比沈大厨熬高汤还快!”

牧民们也赶过来帮忙,巴图扛着大棚骨架,走在最前面:“我们帮着搭大棚,以后孩子们天天有新鲜菜吃,再也不用怕沙暴断菜路了。” 他的妻子抱着刚煮好的奶茶,给每个人都倒了一碗:“喝碗奶茶暖暖身子,搭大棚的时候别冻着了。” 孩子们端着奶茶,蹲在旁边,看着大人们卸车,眼睛里满是期待。

直播间的爱心捐赠还在升级。Id “化肥商老杨” 捐了 10 吨有机肥:“专门给大棚用的,无公害,种出来的菜比李老师的疙瘩汤还健康!” 他附上一张有机肥的检测报告,“肥力足,能让蔬菜长得快,还不会污染土壤”。

Id “灌溉设备商老吴” 捐了 5 套滴灌系统:“大棚里用滴灌,省水还能均匀浇水,比人工浇水更方便,也不会让蔬菜烂根”。

Id “农业局张科长” 连麦:“我们会派农业技术员长期驻点,教牧民种蔬菜、管大棚,保证大棚能长期运营,让孩子们天天有新鲜菜吃!” 周小雨盯着后台数据,声音带着颤抖:“李老师!新增捐款突破 400 万了!足够建 20 个大棚,不仅能供孩子们吃,还能让牧民多份收入!”

下午两点,第一座大棚开始搭建。老宋的技术员教牧民们组装骨架,孩子们帮着递螺丝、扶骨架,蒙根举着个小扳手,有模有样地拧螺丝,虽然没拧紧,却笑得格外开心。李伟和沈亦舟在旁边煮疙瘩汤,香气弥漫了整个工地,吸引了不少人过来尝鲜。老宋喝了一碗,笑着说:“这汤比我在城里喝的疙瘩汤还香,以后搭大棚的时候,天天来蹭汤喝!”

沈亦舟打开新的 “大棚种植计划”,屏幕上写着:“1. 先搭 10 座简易大棚,种豌豆苗、菠菜、小白菜,解决孩子吃菜问题;2. 教牧民大棚种植技术,选 20 个牧民做‘大棚管理员’,负责日常种植;3. 多余的蔬菜卖给县城超市,收入用来补贴大棚运营和爱心厨房,形成‘种植 - 食用 - 销售’的闭环。” 他抬头看向李伟,“老孟的种子和老吴的滴灌设备明天就能到,大棚建好后就能播种,七天后孩子们就能吃上新菜了。”

傍晚时分,第一座大棚的骨架已经搭好。夕阳透过骨架,洒在刚铺好的塑料膜上,泛着温暖的光。孩子们凑在大棚旁边,小声讨论着里面要种什么菜,蒙根说要种豌豆苗,阿古拉说要种菠菜,吵得不亦乐乎。老宋的技术员笑着说:“都种,都种,以后大棚里有吃不完的新鲜菜。”

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定格在 8000 万,留言像暖流般涌来。Id “海外华人社团”:“我们在国外组织了‘大棚募捐’活动,筹了 10 万美元,换成人民币捐给你们,建更多大棚!”

Id “烘焙师 Lisa”:“我研发了豌豆苗饼干的配方,等大棚里的豌豆苗熟了,就寄过去,让孩子们尝尝新口味!”

Id “畜牧局张科长” 连麦:“我们会协调县城超市,长期收购大棚里的多余蔬菜,保证牧民有稳定收入,让大棚能长期运营下去!”

李伟站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前,蒸腾的热气将他的眼镜片蒙上一层白雾。他小心翼翼地端起粗陶碗,用勺子轻轻搅动碗里的疙瘩汤,金黄色的羊油在深褐色的汤汁表面泛着油花,嫩绿的苜蓿芽随着波纹舒展,混着切成骰子块的羊肉在热气中若隐若现。他对着镜头微微俯身,语气真挚而坚定:家人们,你们看这碗疙瘩汤,苜蓿是孩子们昨天在草甸子里亲手采的,羊肉是牧民阿爸特意送来的。这汤里有草原的鲜,有牧民的情,更有你们满满的爱心。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望向远处正在搭建的大棚,工人们正将崭新的薄膜固定在钢架上:总有人说我们

邪修菜 ,可这哪里是偷工减料?我们是用草原上最天然的食材,给孩子们做最营养的饭菜。公益也不是非得惊天动地,你捐一卷薄膜,我捐一根滴灌带,积少成多,就能给孩子们建一个温暖的大棚。在这里,即使是寒冬腊月,也能长出嫩绿的菜苗,就像我们的希望,永远不会被风雪压垮。 说罢,他轻轻吹了吹碗里的汤,舀起一勺递到镜头前,来,家人们,咱们一起尝尝这份来自草原的温暖。

夜色渐深,草原上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大棚工地旁,工人们还在加班搭建骨架,孩子们趴在毡房的窗户上,看着大棚的方向,小声讨论着明天能种什么菜。方静掏出卫星电话,给教育局打了个电话:“局长,我们的大棚开始建了,孩子们很快就能天天吃新鲜菜了,再也不用因为缺菜肚子胀了。” 电话那头传来局长的笑声,她却笑着哭了:“这里的人都很好,有太多好心人,帮我们建大棚,帮孩子们实现了天天吃新鲜菜的愿望。”

阿古拉抱着一碗疙瘩汤,坐在大棚骨架下,对着镜头小声说:“谢谢老孟叔叔的种子,谢谢老宋叔叔的大棚,谢谢所有帮我们的人。以后我要学会种蔬菜,长大了也建大棚,给更多孩子做新鲜的菜吃。” 镜头拉近,汤里的豌豆苗闪着绿光,在灯光下像撒了把翡翠。

月光洒在草原上,大棚骨架的影子拉得很长,旁边堆着新到的种子和有机肥。这场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已经从解决温饱变成了守护孩子们的 “营养均衡”—— 有大棚,有新鲜菜,有热汤,草原上的孩子,终于能在沙暴肆虐的春天里,喝着润肠的青稞疙瘩汤,盼着大棚里的新绿,奔向属于他们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