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云城文物市场挤满了人,青石板路上摆着密密麻麻的小摊,从青铜器残片到近现代书画,琳琅满目。苏锦汐跟在陆瑾珩身后,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文物鉴定手册》,紧张得手心冒汗 —— 这是她第一次来文物市场 “实战练手”,昨晚翻了半宿手册,现在却连最基本的 “新瓷老瓷” 都快分不清了。
“别紧张,” 陆瑾珩递过一个放大镜,语气轻松,“就当是来逛街,先看再摸,别急着下结论。你看这个小摊,摆的全是‘民国粉彩’,你能看出哪件是真的吗?”
苏锦汐凑过去,拿起一个画着牡丹的瓷碗。碗身色彩鲜艳,底款写着 “大清光绪年制”,摸起来釉面光滑,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她犹豫了半天,小声说:“这个…… 釉色很亮,应该是真的吧?”
摊主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闻言笑了:“小姑娘眼光不错啊,这可是我家传的宝贝……”
“假的。” 陆瑾珩打断他,拿起瓷碗翻到底部,用放大镜指着款识,“光绪年制的款识,‘光’字的竖钩应该是顿笔,你这是尖笔;而且釉面太亮,是用现代化学釉料仿的,摸起来虽然滑,但没有老瓷的‘包浆感’,就像你在甜品店买的预包装蛋糕,看着精致,却没有现做的温润。”
摊主的脸瞬间红了,嘟囔着把瓷碗收了起来。苏锦汐吐了吐舌头,小声对陆瑾珩说:“还好你提醒我,不然我就被骗了。”
“这很正常,” 陆瑾珩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我第一次来文物市场,还把现代仿品当成了宋代官窑,被摊主笑了半年。鉴定就像学做甜品,得先尝过坏的,才知道好的是什么味道。”
两人走到一个卖古玉的小摊前,陆瑾珩拿起一块玉佩,递给苏锦汐:“你试试用上次教你的方法,看这玉是老的还是新的。”
苏锦汐接过玉佩,按照陆瑾珩教的步骤 —— 先看颜色,玉佩呈淡绿色,有自然的水线;再摸手感,贴在手腕上是温的,没有新玉的冰凉感;最后用指甲轻轻刮玉面,没有划痕。她犹豫了一下:“这应该是老玉吧?手感很温润,还有水线。”
“答对了。” 陆瑾珩点头,“这是清代的和田玉籽料,水线是天然形成的,新玉很少有这么自然的水线。不过你再看玉佩上的雕工,龙纹的鳞片是‘一面坡’刀法,这是清代中期的典型工艺,要是明代的,会更粗犷一些。”
他顿了顿,又拿出一块新玉仿品:“你对比一下,新玉的颜色太均匀,像用颜料染的,而且雕工很死板,龙纹的眼睛没有神采,就像你第一次烤曲奇,形状好看,却没有灵魂。”
苏锦汐反复对比两块玉佩,果然发现了差别。她心里有点小得意 —— 原来鉴定也没那么难,只要细心观察,再结合陆瑾珩教的技巧,就能慢慢分辨。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蓝色夹克的男人走到摊前,手里拿着一个青花瓷瓶,压低声音问摊主:“有没有能‘以假乱真’的元青花?我老板要收,价格好说。”
苏锦汐心里一紧 —— 元青花?难道和蛇爷有关?她悄悄拉了拉陆瑾珩的衣角,用眼神示意他注意那个男人。
陆瑾珩不动声色,假装看玉,耳朵却留意着两人的对话。摊主皱了皱眉:“元青花哪那么好仿?再说最近查得严,我可不敢做这种生意。你老板是谁啊,要这个干嘛?”
男人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小声说:“你别管那么多,知道‘蛇爷’吗?我是替他找的,只要能仿得像,钱不是问题。”
“蛇爷!” 苏锦汐心里咯噔一下,果然是他!她刚想上前追问,陆瑾珩却拉住她,摇了摇头 —— 现在还不是打草惊蛇的时候。
男人见摊主不肯帮忙,只好拿着瓷瓶离开。陆瑾珩立刻对苏锦汐说:“你跟上去,注意安全,我去联系文物局的人,看看能不能跟踪到他们的窝点。”
苏锦汐点点头,悄悄跟在男人身后。男人似乎没察觉到被跟踪,七拐八绕走进一条小巷,停在一个破旧的院子前,敲了敲门,门开后闪身进去。苏锦汐躲在巷口,看到院子里堆着很多木箱,上面盖着黑布,隐约能看到里面露出的瓷器边角。
没过多久,陆瑾珩带着文物局的人赶来。众人悄悄包围院子,踢开门冲了进去 —— 院子里空无一人,只有几个打开的木箱,里面装的全是元青花仿品,每个仿品底部都刻着一个淡淡的蛇形标记!
“他们跑了!” 文物局的张队长检查了一下,“地上还有新鲜的脚印,应该刚走没多久。”
苏锦汐拿起一个仿品,仔细观察 —— 仿品的釉面虽然模仿了元青花的 “糯米光泽”,但青花发色太浓,像打翻了墨汁,而且瓶身的缠枝莲纹比例失调,明显是外行仿的。她皱起眉:“蛇爷找仿品高手,难道是想做一个足以乱真的元青花,把真品掉包?”
陆瑾珩点头,脸色严肃:“很有可能。他们之前破坏唐鎏金佛像,就是为了试探我们的反应,现在找仿品高手,目标肯定是元青花真品。我们得加快速度,在他们做出高仿品之前,做好防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