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大脑飞速运转,各种思绪如乱麻般在脑海中交织。
当下的局势已容不得丝毫犹豫,必须尽快做出决策。
从性格上来说,多尔衮向来果敢坚毅,且极具战略眼光。
他不会因一时的困境而乱了阵脚,反而会冷静分析局势,寻找破局之法。
此时,他考虑到清军虽腹背受敌,但兵力依旧雄厚,且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精良。开封城久攻不下,若此时回师应对后方,不仅前功尽弃,还可能被开封城内明军与李默、方安国两部前后夹击,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思索片刻后,多尔衮猛地停下脚步,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与决然。
他迅速召集将领,大声说道:“诸位听令!如今我军虽腹背受敌,但开封城才是重中之重。一旦攻克开封,中原之地唾手可得,届时再回头收拾后方之敌,易如反掌。”
他看向负责攻城的将领,严肃命令道:“加大对开封城的炮击力度,务必在最短时间内轰开城门。
同时,挑选精锐步兵,组成敢死队,一旦城门被破,立刻发起冲锋,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开封!”
接着,他又转头对负责防御后方的将领说道:“你率一万骑兵,火速回防后方。不必主动出击,依托有利地形,构建防线,死守阵地。务必阻挡李默部的进攻,为我军攻打开封争取时间。
若敌军来攻,以火炮、弓箭远距离杀伤,消耗其兵力。”
安排妥当后,多尔衮又看向信使,说道:“速去通知吴三桂,让他密切监视方安国的动向,若方安国敢再次来扰,不惜一切代价击退他,绝不能让他影响我军攻打开封的进度!”
将领们领命后,迅速奔赴各自岗位,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即将在开封城内外全面展开。
河南卫辉府,风云骤起。
博洛统领着两万多清军,气势汹汹地朝着开封方向进发,却在卫辉府边界被迫止步。
原来,郝摇旗亲率一万忠勇军,早已在半路设下埋伏,犹如一把利刃,直插向清军的行进之路。
通往开封的官道上,尘土飞扬。
博洛骑在高头大马上,面色阴沉如铁,望着前方严阵以待的忠勇军,心中满是愤怒与不甘。
他万万没想到,会在此处遭遇郝摇旗的突然袭击。“哼,一群不自量力的鼠辈!”
博洛冷哼一声,旋即拔剑出鞘,大声下令:“全军听令,摆开阵势,给我杀!”
清军训练有素,迅速列阵,刀枪如林,寒光闪烁。
前排的盾牌兵紧密排列,如同一道坚实的屏障;后排的弓箭手张弓搭箭,箭镞在阳光下泛着冰冷的光,随时准备射出夺命的一箭。
郝摇旗站在忠勇军阵前,身姿挺拔如松,眼神坚定。
他高举长刀,振臂高呼:“弟兄们!今日便是我们痛击鞑子的时刻!为了河南的百姓,为了大明的江山,杀!”
“杀鞑子!”一万忠勇军将士齐声呐喊。
随着双方将领的一声令下,大战瞬间爆发。
清军的弓箭手率先发动攻击,密密麻麻的箭矢如蝗虫般朝着忠勇军飞去。
忠勇军将士们毫不畏惧,迅速举起盾牌抵挡,箭矢射在盾牌上,发出“噗噗”的声响。
紧接着,清军的步兵方向前推进,喊杀声震耳欲聋。
郝摇旗见状,大手一挥,忠勇军的火枪兵立刻开火。
“砰砰砰!”
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起,火舌从枪口喷出,前排的清军士兵纷纷中弹倒地,鲜血染红了官道。
但清军并未退缩,依旧勇猛向前,双方很快便短兵相接,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战场上,刀光剑影闪烁,鲜血飞溅。
忠勇军将士们各个奋勇杀敌,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与仇恨,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有的士兵被清军的长刀砍中,却依旧死死抱住敌人,同归于尽;有的士兵身中数箭,却仍挥舞着武器,顽强战斗。
博洛在阵中焦急地指挥着清军,试图突破忠勇军的防线。
他不断地调动兵力,寻找着忠勇军防线的薄弱之处。
而郝摇旗则穿梭于战场之间,鼓舞着将士们的士气,哪里战况危急,他就出现在哪里。
一时间,官道上杀声震天,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胜负难分。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战,让整个卫辉府都笼罩在了一片血腥与战火之中。
方安国得知清军对开封城发起总攻,且吴三桂率部对己方严防死守的消息后,心中瞬间明朗。
他敏锐地意识到,首辅李默大人已然成功完成绕后的战略布局。
此刻,战场上的多尔衮,面对腹背受敌的险峻局势,必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多尔衮深知战局对己方极为不利,若不能迅速破局,必将陷入绝境。而攻破开封城,以皇帝的性命作为要挟或许能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
这种想法在方安国的心中如燎原之火般蔓延开来,愈发强烈。
方安国接到的命令很清晰——在李默完成对多尔衮清军的合围前,务必阻止多尔衮破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