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城的街巷间,战火熊熊燃烧,第二团凭借着手中先进的火器,在这场激烈的巷战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汉阳造步枪不断喷吐着火舌,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清军,打得他们抬不起头来。
一枚枚手榴弹更是在清军阵中接二连三地爆炸,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将清军炸得人仰马翻。
祖泽明身处这枪林弹雨之中,脸上满是焦急与无奈。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士兵在忠勇军的火器攻击下,不断倒下,防线逐渐崩溃。
在这危急时刻,他果断下达命令:“向阿山方向撤退!”
清军残部在祖泽明的带领下,且战且退,朝着阿山所在的方向艰难行进,终于,祖泽明与阿山的队伍成功汇合。
然而,还没等他们来得及喘口气,第二团从两个方向对他们形成夹击之势。
此时的祖泽明,面色凝重如铁,眼神中透露出决绝。他看着四周不断逼近的忠勇军,心中明白,若不尽快突围,必将全军覆没。
于是,他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声嘶力竭地喊道:“兄弟们,跟我往西门方向突围!冲出去就有活路!”
在祖泽明的鼓舞下,清军将士们爆发出最后的力量,不顾一切地朝着西门方向发起冲锋。
祖泽明一马当先,带领着众人在忠勇军的包围圈中艰难地撕开一道口子,向着西门狂奔而去。
当城外那支援军一路疾驰,终于赶到兖州城时,映入他们眼帘的,却是祖泽明与阿山带着残兵败将,灰头土脸地被赶出城外的景象。
祖泽明望着城墙上严阵以待的忠勇军士兵,他们身姿挺拔,手中紧握的火器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仿佛在向城下的清军示威。
祖泽明缓缓转过身,看着身后这一万前来支援的清军,心中五味杂陈。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眼前这一万多人,面对火器精良的忠勇军,实在是胜算渺茫。
忠勇军敢发动对兖州的突袭,那么整个兖州府的其他地方,恐怕早已落入忠勇军之手。而且,既然忠勇军敢如此大胆深入,后续必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军队前来接应。
想到这里,一股寒意从祖泽明的脊背直窜而上。他不禁自问,忠勇军的战力何时变得如此强大了?自己在这清军阵营中也算身经百战,可面对如今的忠勇军,竟生出一种无力之感。
丢失兖州府的罪责,自己无论如何也推脱不掉,回到朝廷必定会被问责。但此刻,留在这里更是死路一条,他担心自己这一万多残部会被忠勇军一举全歼。权衡之下,他咬了咬牙,做出了决定。
“传令下去,全军撤退!”祖泽明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与无奈,在风中飘散开来。
随着他的命令,这一万多清军,带着满心的不甘与失落,缓缓撤离了兖州府。祖泽明骑在马上,回望了一眼那渐渐远去的兖州城,心中暗暗祈祷,希望朝廷能想出应对忠勇军的良策,否则大清的局势,怕是愈发艰难了。
—————————————————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
清晨,紫禁城太和殿内,烛火摇曳,朝臣们文东武西,分班而立。
顺治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虽年幼,却努力摆出威严的姿态。孝庄皇太后则在帘后,神色沉静,目光扫过殿下群臣。
代善站出班列,拱手向顺治皇帝与孝庄皇太后行礼,神色严肃道:“皇上,皇太后,摄政王多尔衮此前军事连番失利,致使我大清陷入危境。如今局势严峻,还望皇上与皇太后明察,另选贤能,以挽大清颓势。”
言罢,他目光斜向多尔衮,眼神里全是不满与指责。
多尔衮眉头微皱,向前一步,抱拳说道:“皇上,皇太后,臣自知此前战事有失,心中愧疚难安。然臣愿戴罪立功,亲自带兵前往广平府平叛。臣定当竭尽全力,荡平贼寇,以报皇上与皇太后的信任,重振我大清军威。”
孝庄皇太后微微摇头,轻声却坚定地说道:“摄政王,朝堂诸事繁杂,千头万绪,实不能没有你主政。如今大清内忧外患,皇上年幼,诸多事务还需你居中调度,统筹全局,这亲征一事,还望摄政王三思。”
多尔衮心中焦急,再次跪地,恳切说道:“皇太后,广平府战事紧急,臣若亲征,定能鼓舞将士士气,早日平定叛乱。朝中事务,臣已安排妥当,定会确保朝堂安稳。恳请皇太后恩准,让臣有机会为大清分忧解难。”
孝庄皇太后凝视着多尔衮,见他态度坚决,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既然摄政王心意已决,哀家也不再阻拦。但此番亲征,务必小心谨慎,切不可轻敌冒进。皇上还小,大清的江山社稷,还需要摄政王辅佐。”
多尔衮大喜,重重磕头:“谢皇太后信任,臣定不辱使命,凯旋而归。”
顺治皇帝也奶声奶气地说道:“摄政王,你要早些回来,帮朕治理大清。”
多尔衮眼眶微红,起身应道:“皇上放心,臣必定早日平叛,不负皇上与皇太后的期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