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玉兰府城外,大军云集,旌旗蔽空。
龙渊卫、龙牙卫军容鼎盛,肃立无声。血浮屠七百余骑静驻一侧,其煞气直冲云霄。
张阳明率领一众留守文武官员,跪于銮驾之前:“陛下保重!臣等必竭尽全力,经营新土,不负圣恩!”
李凌云走下銮驾,亲手扶起张阳明,拍了拍他的臂甲:“英武侯,这边疆十万里,朕就托付给你了。遇事,当刚毅果决,亦需审慎持重。朕在上京,等你捷报。”
“臣,定当鞠躬尽瘁!”
张阳明声音有些哽咽。
李凌云又看向曹炎武、夏侯焱等人,目光逐一扫过:“诸位,皆是国之干城。新域开拓,艰难必多。望尔等同心协力,为朕,也为这天下百姓,守好这片新土。”
“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海啸般的送驾声响起。
李凌云旋即转身,步入玄黑銮驾。
“起驾,回京。”
号角长鸣,仪仗启动。
半月后,太渊皇都,上京城。
巍峨的城墙如同巨龙盘踞,高耸的城楼直插云霄,阳光下,“上京”二字古朴厚重,俯瞰着下方奔流不息的渊水。
渊水两岸,早已是人山人海。得知陛下御驾亲征,不仅平定玉兰府妖患、铲除叛臣,更是拓土万里凯旋,上京城百姓的热情早已沸腾。
“来了!来了!”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人群瞬间骚动起来。
只见远方尘头大起,旌旗招展,仪仗鲜明。龙渊卫玄甲曜日,龙牙铁骑肃穆森然,护卫着那辆玄黑帝王銮驾。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仪仗最后那支沉默的骑兵。
人数不过七百余,清一色的玄黑重甲,连战马都披着暗沉马铠。一股凝练如实质的沙场煞气却自然而然地弥漫开来,仿佛刚刚从血海尸山中踏出,令周围喧嚣的空气都为之降温。
“是血浮屠!陛下亲率的血浮屠!”有见识广博的老者激动地嘶喊。
“天啊…就是他们在落鹰涧斩了妖皇?”
“看那气势…隔着这么远我都觉得心头发颤…”
“听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以一当百的杀神…”
“陛下神武!竟能驾驭如此雄兵!”
百姓们的目光瞬间被这支传奇铁骑吸引,恐惧、敬畏、崇拜、自豪…种种情绪交织,化作更加热烈的欢呼。
銮驾缓缓行至渊水桥头。
桥的另一端,以定国公高长虹为首的文武百官早已按品级肃立等候。
武官队列最前,定国公高长虹身形魁梧,其身后站着兵部尚书高文达。最后则是龙炎卫指挥使申屠破空,和龙鳞卫指挥使林破山一众武将。
文官队列之首,乃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澹台明夷,其后是户部尚书柳文清,和礼部尚书沈清源等一众文官。
随着銮驾停稳,文武百官在定国公高长虹和左都御史澹台明夷的带领下,齐齐躬身:
“臣等,恭迎陛下凯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銮驾帘幕被侍从掀开,一身玄黑常服的李凌云缓步走出。
“众卿平身。”
“谢陛下!”
百官起身,垂手恭立。
定国公高长虹率先迈出一步,洪声道:“陛下亲征逆乱,踏平妖域,拓土万里,扬我国威,壮哉!臣等在上京城,日日期盼陛下捷报,今日得见陛下天颜,欣喜万分!陛下辛苦了!”
李凌云微微颔首:“有劳定国公与诸位卿家挂念,朕不在期间,朝中政务繁杂,辛苦诸位了。”
左都御史澹台明夷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言重矣。镇守国本,乃臣等分内之责。倒是陛下御驾亲征,身履险地,方是真正劳苦功高,臣等敬佩之至!”
兵部尚书高文达紧随其后:“陛下,不知前线将士伤亡如何?妖皇虽诛,新拓之地是否已安排妥当驻防?”
“伤亡将士皆有抚恤,英灵已入忠烈祠享祭。新拓之地,朕已命英武侯张阳明兴建启岚城,并设三卫城,合为启岚郡,由曹炎武率十万龙骧卫并新募二十万启岚军驻守,详图及章程,稍后会送至兵部。”
李凌云简要答道。
高文达面露钦佩:“陛下思虑周详,臣佩服!”
户部尚书柳文清则笑着接口:“陛下拓土万里,乃千古未有之盛事,然则安置流民,建设新城,招募新军,所耗钱粮必巨。臣虽感压力,然能为陛下分忧,亦是户部之幸。只是后续预算,还需陛下定夺。”
礼部尚书沈清源则道:“陛下凯旋,按制当行献俘太庙,告祭天地祖先之礼,以彰陛下之功,显太渊之威。臣已命礼部草拟仪程,恭请陛下圣览。”
李凌云目光掠过众人,将百官神色尽收眼底,淡淡道:“诸事繁杂,非一朝一夕可定。且待朕回宫稍作休整,再与诸位卿家详细议处。起驾,入城。”
“遵旨!”
百官再次躬身。
仪仗再次启动,在龙渊卫和龙牙卫的护卫下,缓缓通过渊水大桥,向着皇宫行去。
次日,太和殿内,金碧辉煌,百官肃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