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虞朝的故事 > 昊天封神各大氏族(女娲氏六)

虞朝的故事 昊天封神各大氏族(女娲氏六)

作者:李向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0 11:14:22

积芦灰以止**:以天人合一彰显智慧光芒

斩杀黑龙消除了洪水的根源,但大地上仍有泛滥的“**”(即多余的积水)——它们淹没在低洼地带,滋生蚊虫与瘟疫;它们堵塞在河道之间,阻碍交通与耕作。此时,娲皇氏采取了一项极具“人类智慧”的举措——“积芦灰以止**”,将神性力量与自然规律完美结合,展现了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的早期理念。

“芦灰”即芦苇燃烧后的灰烬,在现代人眼中或许只是普通的废弃物,但在远古先民的生活中,却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治水工具”。芦苇多生长在河边、湖边等潮湿地带,其纤维坚韧,燃烧后形成的灰烬质地疏松,且具有极强的吸水性——将芦灰铺撒在积水区域,可快速吸收水分,使地面干燥;将芦灰混合泥土堆积成堤坝,可阻挡洪水漫溢,引导积水流入河道。这种利用自然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而娲皇氏将其运用到“止**”的行动中,正是对人类智慧的肯定与升华。

娲皇氏“积芦灰以止**”的过程,展现了“天人合一”理念的核心内涵——人类并非被动接受天地的馈赠,也非盲目对抗天地的力量,而是通过观察自然、理解自然、利用自然,与天地达成和谐共生。首先,她需“识物”:了解芦苇的生长习性(喜湿、耐旱)、燃烧后的特性(吸水、防渗),知道其可用于治水;其次,她需“顺时”:选择在芦苇成熟的季节(秋季)收割芦苇,此时芦苇纤维最坚韧,燃烧后的灰烬质量最佳;再次,她需“因地制宜”:根据积水的分布情况(低洼地带、河道堵塞处),合理铺撒芦灰——在低洼地带大面积铺撒,吸收积水;在河道堵塞处堆积芦灰堤坝,疏导水流。

这一行动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神性万能”的神话桎梏,强调了“人类智慧”的重要性。娲皇氏并非完全依赖神力凭空消除积水,而是借助自然之物、遵循自然规律,用“巧劲”解决问题。这种“不违天时、不逆地利”的思维方式,后来逐渐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天人合一”理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上,先民遵循“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不违农时;建筑上,古人讲究“依山傍水、坐北朝南”,顺应自然环境;医学上,中医主张“顺时而食、顺气而行”,与自然节奏同步。这种理念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也让中华文明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生命力。

五、补天壮举的终极意义:塑造华夏文明的精神基因

当五色石补满苍天,鳌足立起四极,黑龙被斩杀,芦灰止住**,这场历时久远的“补天工程”终于完成。《淮南子》以“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二十二字,描绘了补天之后的太平景象——天空恢复完整,四极端正稳固,洪水干涸消退,冀州恢复安宁,害人的鸟兽死去,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但娲皇补天的终极意义,远不止于“拯救人类”,更在于“确立宇宙秩序”与“塑造文明基因”。

在娲皇氏之前,天地是混沌、无序的——天空没有固定的形态,大地没有稳定的根基,自然没有规律的运行,人类没有安全的家园。这种“无序”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混乱,更是精神层面的迷茫——先民不知道天地为何存在,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不知道如何应对灾害,只能在恐惧与无助中被动承受。而娲皇氏的“补天”之举,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她用“炼五色石”确立了天地的“能量秩序”,让万物得以在平衡的能量环境中生长;用“立四极”确立了天地的“空间秩序”,让人类得以在稳定的空间中生存;用“杀黑龙”确立了人类与自然的“对抗秩序”,让人类敢于主动应对灾害;用“积芦灰这种“以人力(神性人力)定乾坤”的叙事,为华夏民族注入了“不信命、敢抗争”的精神基因。从娲皇氏补天开始,中华民族便形成了一种认知:天地的秩序并非一成不变,人类的命运也并非由天注定——当天地失序时,人类可以主动干预,重构秩序;当灾害来临时,人类可以积极抗争,战胜困境。这种精神基因在后世的历史中不断传承与强化:商汤时期,面对大旱,汤王“桑林祷雨”,既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更体现了主动求变的决心;春秋战国时期,面对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的“社会失序”,孔子周游列国,试图以“仁”与“礼”重构社会秩序,孟子提出“人定胜天”,进一步强化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入侵、国家危亡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

同时,娲皇补天的神话也塑造了华夏文明的“系统思维”与“和谐理念”。“炼五色石”体现的“五行平衡”思维,让中华民族懂得从整体出发看待问题,注重事物之间的关联与制约;“积芦灰止**”体现的“天人合一”理念,让中华民族懂得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维与理念,让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与包容性——它能容纳不同的文化与思想(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融合),能适应不同的环境与时代(如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能在困境中不断自我革新(如历次改革与变法),最终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