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 > 第47章 引来一片骂声的曾圣人

就在道光朝的官场将曾国藩捧上神坛,争相膜拜之际,其他时空,乃至本时空的暗处,针对这位“圣人”的骂声、恨意,却如同地火般汹涌奔腾。

努尔哈赤时空,或者说,在大明天启年间的疆域内,尤其是江南之地,茶楼酒肆间充斥着对曾国藩的鄙夷。

“呸!什么狗屁圣人!我看是建虏的忠犬!”一个身着旧绸衫的老秀才愤愤地将酒杯顿在桌上,“前些时日还觉着这‘大清’或可比阉党横行的大明好些,可那天幕说的什么‘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这是要刨我等士绅的根啊!”

旁边有人附和:“正是!若让这等朝廷坐了天下,还有我等活路?这曾国藩,助纣为虐,为这等朝廷平定叛乱,保全江山,不是罪魁祸首是什么?还圣人?我呸!简直是读书人中的败类!”他们虽对大明现状不满,甚至暗中期待变局,但“大清”可能带来的更严酷的统治,让他们对帮助稳定这个异族王朝的曾国藩,充满了憎恶。

顺治时空,波涛汹涌的东南沿海,郑成功伫立舰首,海风带着咸腥气扑面。他遥望北方,眼神锐利如刀。

“曾国藩……若吾知其祖坟何在,必效仿伍子胥,掘其宗祠,鞭其祖骸,以泄心头之恨!”他声音低沉,却蕴含着滔天怒意,“我等前仆后继,浴血抗清,只为恢复汉家衣冠。此獠倒好,身为汉人,读的圣贤书,却甘为清廷鹰犬,剿杀同族(指未来的太平天国),稳固胡虏江山!此等行径,比之吴三桂犹有过之!圣人?汉贼尔!”

西南,晋王李定国刚指挥完一场对清军的伏击,浑身血迹未干。他听着部下议论天幕,冷哼一声:“伪圣!若天下汉人皆如他曾国藩,我汉家江山岂有光复之日?自解兵权?愚忠!他若真有魄力,合该挥师北上,直捣黄龙!可惜,只是个被清廷驯化了的奴才!”他对曾国藩那种“愚忠”充满了不屑与愤慨。

康熙时空,京城一间隐秘的暗室中,烛火摇曳映照着几张沉毅的面孔。这里是天地会的一处香堂。

“总舵主,这曾国藩……留不得!”一个脸上带疤的汉子狠声道,“清狗皇帝正愁没有榜样来驯化我汉人,如今冒出这么个‘圣人’,还是手握重兵后自解兵权的‘圣人’,这会让多少心存犹豫的汉人官员效仿?会让多少百姓觉得替清廷卖命是‘忠义’?”

坐在上首的总舵主陈近南,面色凝重:“此人不除,确是我等‘反清复明’大业之心腹大患。他活着,就是一面清廷立起来的忠臣牌坊。必须想办法,要么揭露其伪善面目,要么就找到他的祖宗……”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眼中寒光一闪。

乾隆时空,一些潜伏更深的明朝遗民社团中,也在流传着对曾国藩的诅咒。“洪门”一位辈分极高的老者叹息:“此子一出,恐寒了无数志士之心。我等百年经营,艰难维系汉家星火,他却要亲手扑灭这燎原之势……可恨!可诛!”

即便是道光本朝,在那些欢呼崇拜的背后,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些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在私底下酸溜溜地议论:“不过是擅于作秀罢了!谁能证明他内心真无半点野心?说不定是以退为进,沽名钓誉!”

更有甚者,一些深受满人欺压的普通汉民,心生怨怼:“曾大人既然是圣人,为何只知忠君,不知恤民?为何不为我等深受旗人欺压的汉民说句话?这圣人的‘圣’,未免太高太远了。”

圣名之下,岂止是光环?更有无数明枪暗箭,以及来自不同立场、不同阶层、或基于利益、或源于信念的滔天骂名。被软禁的曾国藩尚未知晓,他已被卷入一场比战场更凶险的舆论风暴中心。

当天幕揭示最终答案竟是“甲”,那个在洪秀全看来最虚伪、最不可能,也最令他绝望的选项时,他只觉得一股邪火直冲天灵盖,最后一丝理智的弦也彻底崩断。

“曾妖头!国贼!汉奸!炎黄罪人!!”

他再也顾不得掩饰,在自己那破败的院落里跳着脚厉声咒骂起来,声音因为极致的愤怒而扭曲嘶哑。在他那套自创的、混杂着基督教义和造反野心的神学体系里,这个曾国藩,分明就是上帝派来考验他的魔鬼,是撒旦的化身!

“你这沽名钓誉的伪君子!阻我天国道途的元凶!你怎配称圣人?!你分明是清妖最凶恶的爪牙,是断送我汉家江山气运的千古罪人!”他越骂越激动,甚至将曾国藩比作了出卖耶稣的犹大,而自己,则仿佛是那即将被钉上十字架的圣徒,充满了悲壮与不甘。“我不服!上帝啊,你为何要派此妖孽与我为敌?!”

他骂得酣畅淋漓,几乎忘记了隔墙有耳,忘记了周遭的乡亲。胸中积压的科举失意、屡遭白眼、以及天幕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梦想可能破灭的恐惧,全都化作了对曾国藩最恶毒的诅咒。

然而,与郑仁坤的激烈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落里几乎漠然的寂静。

邻居们听到他那不成调的咒骂,只是从窗户缝里往外瞥了一眼,便又缩回头去,该做饭的做饭,该喂鸡的喂鸡。

“郑家这书生,又发什么癔症了?”

“怕是科举无望,彻底疯魔了吧。”

“唉,读书读出个失心疯,何苦来哉……”

没有人觉得他的行为有多么异常,更没有人将他与天幕上那个搅动半个中国的“洪秀全”联系起来。在乡民们朴素甚至有些麻木的认知里,那个远在京城、援兵十余万却自解兵权的“曾圣人”,才是真正不正常、不可理解的存在。相比之下,村里一个落魄书生发发疯,骂几句街,再正常不过了。

同姓郑的保长也听到了动静,他叼着旱烟袋,蹲在村口的榕树下,眯着眼朝郑仁坤家的方向望了望,啐了一口唾沫,却丝毫没有去阻止或上报的打算。

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广东地界,洪门、天地会等反清复明的势力盘根错节,虽不敢明着举事,但暗流始终涌动。普通百姓对朝廷敬畏有限,对官府更是能躲就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基层小吏和乡民共同的生存智慧。

在保长看来,这个郑仁坤,不过是个屡试不第、满嘴胡话的疯癫书生,连洪门那种有组织的会党都算不上,掀不起什么风浪。去揭发他?且不说未必有什么奖赏,万一惹来上面严查,搅得本地鸡犬不宁,他这保长的位置还坐不坐了?

至于郑仁坤可能是“洪秀全”?要是这个保长真有本事把郑仁坤和那个名字联系起来,恐怕他自己都得先扇自己几个大嘴巴醒醒神——就这穷酸疯癫样,他也配?!

于是,在一片诡异的氛围中,郑仁坤(洪秀全)的怒骂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激起了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便迅速沉没在岭南闷热而沉寂的空气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