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楼梦白话文版 > 第3章 贾雨村攀缘复官职 林黛玉辞父进京都

贾雨村正琢磨着进京的门路,忽听身后有人喊他,回头一瞧,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和他一起做官、后来因为同一案子被革职的张如圭。张如圭本就是本地人,革职后一直在家闲居,如今打听都城里奏准了要起用以前被革职的官员,正四处托关系找门路,碰巧遇见贾雨村,连忙上前道喜。

两人互相见了礼,张如圭就把起复旧员的消息详细告诉了贾雨村。贾雨村心里一阵发烫,指尖都跟着微微发颤,连忙和张如圭说了两句客套话,便各自告辞回家。冷子兴在一旁听得真切,立刻给贾雨村出主意,让他去恳求林如海,再转托都城里的贾政帮忙。贾雨村心里透亮,连忙谢了冷子兴,回到馆舍后,又赶紧找出邸报,把消息核实清楚,一颗心才算落了底。

第二天一早,贾雨村就去面见林如海,把想托他引荐的心思说了。林如海笑着点头:“真是天缘凑巧。前些日子我妻子去世,都城里的岳母惦记着小女没人照顾教育,早就派了船只来接她。只是小女身体还没完全好,所以一直没动身。我正想着过去承蒙你教导小女的恩情还没报答,如今遇到这个机会,我怎么能不尽心图报呢?你尽管放心。”

他顿了顿,接着说:“我早就替你筹划好了,已经写好了一封推荐信,转托内兄务必周全协助,也能稍稍表达我的诚意。至于路上的费用和相关花销,我在给内兄的信里都注明了,你不用多操心。” 贾雨村连忙拱手作揖,嘴里谢个不停,又试探着问:“不知道令亲大人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只怕晚生冒昧,不敢随便进京打扰。”

林如海笑道:“说起我的亲戚,和你还是同宗呢。他是荣国公的孙子:大内兄现在袭了一等将军的爵位,名叫贾赦,字恩侯;二内兄名叫贾政,字存周,现在担任工部员外郎。他为人谦恭厚道,很有祖父的风范,不是那些纨绔子弟、轻薄官员之类的人,所以我才写信托付他。不然的话,不仅玷污了你的清誉,我也不屑于做这种事。” 贾雨村听了,心里彻底相信了昨天冷子兴的话,又连忙谢了林如海。

林如海又说:“我已经选好了下个月初二让小女进京,你正好和她同路前往,岂不是两全其美?” 贾雨村连连答应,心里像揣了个暖炉,热烘烘的,说不出的得意。之后,林如海又忙着打点礼物,还为贾雨村饯行,贾雨村一一领受,只等出发的日子。

再说林黛玉,身体刚好了一些,本来实在不忍心离开父亲独自前往京都。但无奈外祖母那边一再派人来催,一定要她去,再加上林如海劝道:“你父亲我年纪快到五十了,没有再娶的打算。你又体弱多病,年纪还这么小,上没有亲娘教养,下没有兄弟姐妹扶持。如今去依靠外祖母和舅舅家的姊妹,正好能减轻我的顾虑,你怎么反倒说不去呢?” 林黛玉听了父亲的话,眼圈一红,泪珠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掉,只能含泪拜别父亲,跟着奶娘和荣国府派来的几个老妇人登上了船只。贾雨村另外坐了一只船,带着两个小童,跟在黛玉的船后面一同出发。

走了几日,终于到了京都。船只靠岸后,荣国府早就派了轿子和拉行李的车辆在码头等候。林黛玉常听母亲说,她外祖母家跟别的人家不一样,不是普通的富贵人家。这几天她见到的这几个荣国府的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就已经很不一般了,更何况现在要亲自到他们家里去。

因此,林黛玉从下船那一刻起,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妥当,被人耻笑。上了轿子后,她从纱窗里往外瞧了瞧,只见街市繁华热闹,人烟稠密,和自己家乡比起来完全不同。轿子又走了半天,忽然看见街北边蹲着两个巨大的石狮子,旁边是三间兽头大门,门前站着十来个穿着华丽衣服的人。正门并没有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进出。正门上方挂着一块匾额,上面用大字写着 “敕造宁国府” 五个字。林黛玉心里想:这一定是外祖父家的长房了。

想着,轿子又往西走了不远,同样是三间大门,这才是荣国府。轿子并没有走正门,而是进了西边的角门。轿夫把轿子抬进去,走了一箭之地,快要转弯的时候,就停下轿子退了出去。后面跟着的婆子们都下了轿,赶紧上前,另外换了三四个衣帽整齐、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重新抬起轿子。众婆子跟在轿子旁边,一直走到一座垂花门前才停下。小厮们退了出去,婆子们上前打起轿帘,搀扶着林黛玉下了轿。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走进垂花门。门两边是抄手游廊,中间是穿堂,穿堂中间放着一个紫檀木架子的大理石大插屏。转过插屏,是三间小巧的厅堂,厅堂后面就是正房大院。正面是五间上房,全都雕梁画栋,十分精致;两边是穿山游廊和厢房,挂着各色的鹦鹉、画眉等鸟雀。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戴绿的丫头,一看见她们来了,都笑着连忙迎上来,说道:“刚才老太太还念叨着呢,没想到姑娘可巧就来了。” 于是三四个人争着打起帘笼,一边还听见有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林黛玉刚走进屋里,就看见两个人搀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妇人迎了上来。林黛玉立刻就知道这是她的外祖母,刚想上前拜见,就被外祖母一把搂进怀里,嘴里喊着 “心肝儿肉”,放声大哭起来。当时在场侍立的人,没有一个不掩着面流泪的,林黛玉也哭得停不下来。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慢慢把她们劝住,林黛玉这才正式拜见了外祖母 —— 这就是冷子兴所说的史氏太君,贾赦和贾政的母亲。

贾母拉着林黛玉的手,一一指给她看:“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林黛玉一一上前拜见。贾母又说:“把姑娘们叫来。今天有远客来,就不用上学去了。” 众人答应了一声,就有两个人去叫姑娘们了。

没过多久,就看见三个奶嬷嬷带着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走了进来。第一个姊妹肌肤微微丰满,身材匀称,脸颊像新鲜的荔枝一样红润,鼻子像细腻的鹅脂一样光滑,性格温柔沉默,看起来很让人亲近。第二个姊妹削肩细腰,身材高挑,鸭蛋形状的脸蛋,眉毛修长,眼睛明亮有神,顾盼之间神采飞扬,透着一股文雅的气质,让人见了就忘了尘世的俗念。第三个姊妹年纪还小,身材还没长开,模样也还稚嫩。她们三个人的钗环、裙子和棉袄都是一样的装饰。林黛玉连忙起身迎上去见礼,互相认识之后,大家都坐了下来。丫鬟们上来斟了茶。

大家坐下后,不过是说些林黛玉的母亲怎么得病,怎么请医吃药,怎么送葬发丧之类的话。说着说着,贾母又伤感起来,搂着林黛玉说:“我这些儿女里,最疼爱的就是你母亲。如今她竟然先我一步走了,我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现在见到你,模样性情都像你母亲,我怎么能不伤心呢!” 说着,又呜咽起来。众人连忙上前宽慰劝解,贾母这才渐渐止住了哭声。

众人见林黛玉年纪虽然小,但举止言谈很不一般,身体虽然看着怯弱,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但却有一种自然的风流姿态,就知道她一直有慢性病。于是有人问:“姑娘平时都吃什么药?为什么不赶紧好好治疗一下?” 林黛玉回答说:“我从小就是这样,从会吃饭的时候就开始吃药,到现在就没断过。请了多少名医来配方抓药,都没什么效果。”

她顿了顿,回忆道:“我三岁那年,听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把我化去出家。我父母当然不肯。他又说:‘既然舍不得她,只怕她这病一辈子也好不了了。要是想让她好,除非从此以后不许她见哭声,除了父母之外,所有外姓的亲友一概不能见,这样才能平安过完一辈子。’他疯疯癫癫地说了这些不着边际的话,也没人理会他。我现在还是在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听了说:“正好,我这里也在配这种丸药呢,让他们多配一料给你就是了。”

一句话还没说完,就听见后院里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有人说道:“我来迟了,没能迎接远客!” 林黛玉心里很纳闷:“这里的人一个个都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到这种地步,来的这个人是谁,竟然这么放肆无礼?” 正想着,就看见一群媳妇丫鬟簇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走了进来。

这个人的打扮和其他姑娘完全不同,穿着五彩绣线的衣服,光彩夺目,就像神仙妃子一样: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脖子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子边上系着豆绿宫绦,挂着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面罩着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面穿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眼,眼角微微上挑,两弯柳叶眉,眉梢也向上扬起;身材苗条,体格风骚;脸上带着春天般的暖意,却又透着一丝威严;嘴唇还没张开,笑声就先传了过来。

林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着说:“你不认识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方俗称‘辣子’,你就叫她‘凤辣子’就行了。” 林黛玉正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就看见众姊妹连忙告诉她:“这是琏嫂子。” 林黛玉虽然不认识,但也曾听母亲说过,大舅贾赦的儿子贾琏,娶的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从小就当作男孩子教养,学名叫王熙凤。林黛玉连忙陪着笑见礼,称呼她 “嫂子”。

王熙凤拉着林黛玉的手,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一番,又把她送到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真有这么标致的人物,我今天才算见到了!况且这浑身的气派,哪里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简直就是嫡亲的孙女,难怪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都惦记着。只可惜我这妹妹命这么苦,怎么姑妈偏偏就去世了呢!” 说着,就用手帕擦了擦眼泪。

贾母笑道:“我刚好些,你又来惹我伤心。你妹妹远道而来,身体又弱,刚把她劝住,可别再提以前的事了。” 王熙凤听了,立刻转悲为喜,说道:“是啊是啊!我一见到妹妹,心思全放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然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又连忙拉着林黛玉的手,问:“妹妹今年几岁了?有没有上过学?现在吃什么药?在这里可别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婆子们要是不好,也只管跟我说。” 一边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都搬进来了吗?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紧打扫两间下房,让她们去歇歇。”

说话间,丫鬟们已经摆上了茶果。王熙凤亲自给林黛玉捧茶递果。这时二舅母王氏问她:“月钱都放完了吗?” 王熙凤回答说:“月钱已经放完了。刚才我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半天,也没见到昨天太太说的那种,想必是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说:“有没有都没关系。” 又说道:“本来应该随手拿两块给你妹妹做衣裳的,等晚上我想着让人再去拿吧,可别忘了。” 王熙凤笑道:“这我早就想到了,知道妹妹这两天就要到,我已经预备好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我就送来。” 王夫人笑了笑,点头没说话。

茶果撤下去之后,贾母让两个老嬷嬷带着林黛玉去见两个母舅。这时贾赦的妻子邢氏连忙起身,笑着回话说:“我带着外甥女过去吧,也方便些。” 贾母笑道:“是啊,你也一起去,不用再过来了。” 邢夫人答应了一声 “是”,就带着林黛玉和王夫人告辞,大家把她们送到穿堂前。

出了垂花门,早就有小厮们拉过来一辆翠幄青绸车。邢夫人扶着林黛玉上了车,婆子们放下车帘,才让小厮们抬起车子,拉到宽敞的地方,套上温顺的骡子,也出了西角门,往东经过荣国府的正门,进入一座黑油大门,到了仪门前方才停下来。小厮们退了出去,婆子们打起车帘,邢夫人扶着林黛玉的手,走进院子里。林黛玉打量着这里的房屋院落,心想这一定是荣国府的花园隔出来的一部分。

进了三层仪门,果然看见正房、厢房、游廊都小巧别致,不像刚才贾母那里那么宏伟壮丽,而且院子里到处都是树木山石。一会儿走进正室,早就有许多穿着华丽衣服的姬妾丫鬟迎着。邢夫人让林黛玉坐下,一面派人到外面的书房去请贾赦。过了一会儿,有人回来回话:“老爷说了,连日来身体不舒服,见到姑娘难免会彼此伤心,暂且不忍心相见。请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姊妹们虽然不才,但大家一起作伴,也能解解闷。如果有什么委屈的地方,只管说出来,不要见外才好。” 林黛玉连忙站起来,仔细听着,又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

邢夫人苦苦留她吃了晚饭再走,林黛玉笑着回话说:“舅母疼爱我,赐我晚饭,我本来不该推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要是在这里吃了饭再去,就显得不恭敬了。等以后有机会再领受舅母的好意吧,还望舅母体谅。” 邢夫人听了,笑道:“说得也是。” 就命令两三个嬷嬷用刚才那辆车好好送姑娘过去。于是林黛玉告辞,邢夫人送到仪门前,又嘱咐了众人几句,眼看着车子走了才回去。

一会儿功夫,林黛玉就回到了荣国府,下了车。众嬷嬷领着她,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向的穿堂,走到南边大厅的后面,仪门里面是一个大院落。上面是五间大正房,两边是厢房、鹿顶、耳房,四通八达,宏伟壮丽,和贾母那里又不一样。林黛玉心里知道,这才是正经的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通到大门。

走进堂屋,抬头迎面先看见一块赤金九龙青地大匾额,上面写着三个斗大的字 “荣禧堂”,后面还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旁边还有 “万几宸翰之宝” 的印玺。一张大紫檀雕螭案上,摆着一个三尺多高的青绿古铜鼎,墙上挂着一幅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案桌一边放着金彝,一边放着玻璃盆。地上摆着两排十六张楠木交椅,还有一副对联,是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写着: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原来王夫人平时居住和休息也不在这个正室,而是在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里。于是老嬷嬷领着林黛玉走进东房门。临窗的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毯,正面摆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摆着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小几上放着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小几上放着汝窑美人觚,觚里插着时令鲜花,还有茶碗、痰盒之类的东西。地上靠西边摆着四张椅子,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下面是四副脚踏。椅子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茶碗、瓶花一应俱全。其他的陈设就不用细说了。

老嬷嬷们请林黛玉上炕坐,炕沿上摆着两个锦褥。林黛玉打量了一下位次,知道自己不能随便上炕,就只在东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本房里的丫鬟连忙捧上茶来。林黛玉一边喝茶,一边打量这些丫鬟,她们的妆饰、衣裙和举止行动,果然和别的人家不一样。

茶还没喝完,就看见一个穿着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笑着走过来说:“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 老嬷嬷听了,又领着林黛玉出来,到了东廊的三间小正房里。正房的炕上横着放着一张炕桌,桌上堆着书籍和茶具,靠东墙朝西摆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也铺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看见林黛玉来了,就往东让她。

林黛玉心里料定东边是贾政的座位,又见挨着炕的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就走到椅子上坐了下来。王夫人再三拉她上炕,她才挨着王夫人坐下。王夫人说:“你舅舅今天斋戒去了,以后再见面吧。只是有一句话要嘱咐你:你三个姊妹都很好,以后你们一起念书认字、学做针线,或者偶尔顽笑,她们都会让着你的。但我最不放心的是一件事: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天因为去庙里还愿,还没回来,晚上你见到就知道了。你以后别搭理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招惹他。”

林黛玉也常听母亲说过,二舅母生了一个表兄,是衔着玉出生的,性格顽劣异常,极其讨厌读书,最喜欢在闺阁里和姊妹们厮混,外祖母又极其溺爱他,没人敢管。现在听王夫人这么说,就知道说的是这个表兄了,于是陪着笑说:“舅母说的,是不是衔玉而生的这位哥哥?我在家的时候也常听母亲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叫宝玉,虽然很憨顽,但在姊妹们中间感情很好。况且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们在一起,兄弟们都在别的院子里居住,怎么会去招惹他呢?”

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其中的缘故:他和别人不一样,从小因为老太太疼爱,一直和姊妹们娇生惯养长大的。要是姊妹们有一天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就算觉得没趣,也不过是走出二门,背地里拿他的两个小厮出气,嘀咕一会儿就完了。但要是哪一天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高兴,就会生出很多事端来。所以我嘱咐你别搭理他。他嘴里一会儿甜言蜜语,一会儿无法无天,一会儿又疯疯傻傻,你可千万别信他的话。” 林黛玉一一答应着。

这时,一个丫鬟来回话:“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 王夫人连忙带着林黛玉从后房门,经过后廊往西走,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向的宽夹道。南边是三间倒座的小小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影壁后面有一半大门,是一所小巧的房屋。王夫人笑着对林黛玉说:“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以后你有事可以来这里找她,缺什么东西,只管跟她说就行了。” 这院门口也有四五个梳着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着。

王夫人带着林黛玉穿过一个东西向的穿堂,就到了贾母的后院。走进后房门,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伺候着,见王夫人来了,才开始安设桌椅。贾珠的妻子李氏负责捧饭,王熙凤负责摆筷子,王夫人负责进羹汤。贾母正面坐在榻上,两边摆着四张空椅子。王熙凤连忙拉着林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林黛玉十分推辞。贾母笑道:“你舅母和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人,本来就应该坐在这里。” 林黛玉这才告了座,坐了下来。贾母又让王夫人坐下,迎春姊妹三个也告了座,分别在右边和左边的椅子上坐下:迎春坐在右手第一,探春坐在左手第二,惜春坐在右手第二。旁边有丫鬟拿着拂尘、漱盂、巾帕伺候着。李氏和王熙凤站在桌旁布菜。外面伺候的媳妇丫鬟虽然很多,但连一声咳嗽都听不到。

大家安安静静地吃完了饭,丫鬟们各自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年林如海教导女儿要惜福养身,说饭后一定要等饭粒咽完,过一会儿再喝茶,这样才不会伤脾胃。现在林黛玉见这里很多事情都和家里的规矩不一样,但也不得不跟着改,于是就接了茶。很快又有人捧过漱盂来,林黛玉也照样漱了口。洗手之后,又捧上茶来,这才是用来喝的茶。贾母说:“你们都下去吧,让我们娘儿俩好好说说话。” 王夫人听了,连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才带着王熙凤、李氏两个人离开了。

贾母问林黛玉读了什么书,林黛玉回答说:“只刚念了《四书》。” 林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了什么书,贾母笑道:“读的什么书啊,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至于做睁眼瞎子罢了!”

一句话还没说完,就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声,丫鬟进来笑着说:“宝玉来了!” 林黛玉心里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道是个多么惫懒、多么懵懂的顽童?不见也罢了。” 正想着,丫鬟的话还没说完,就已经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面罩着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脚上穿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他的脸像中秋的月亮一样圆润饱满,气色像春晓的花朵一样鲜艳动人;鬓角修剪得像刀裁一样整齐,眉毛像墨画的一样乌黑浓密;脸颊像桃花瓣一样粉嫩,眼睛像秋波一样清澈明亮。即使在发怒的时候,脸上也像带着笑意;就算是带着嗔怪的眼神,也含着情意。脖子上戴着金螭璎珞,还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林黛玉一见,心里猛地一惊,心跳瞬间加快,手心都冒出了汗,心里想:“好奇怪啊,怎么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样,眼熟到这种地步!” 只见宝玉先向贾母请了安,贾母就命令他:“去见见你娘再来。” 宝玉转身就去了。一会儿回来,已经换了一身衣服:头上周围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用红丝系着,一直攒到头顶的胎发处,总编成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头顶到发梢,串着四颗大珠子,用金八宝做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之类的东西;下面露出半截松花撒花绫裤腿,穿着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这样一来,更显得他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眼神流转间满是多情,说话的时候总是带着笑意。天然的一段风流气质,全在眉梢之间;平生的万种情思,都堆在眼角眉尖。看他的外貌,实在是极好的,但很难知道他的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两首词,评价宝玉再恰当不过了: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笑着说:“外客还没见呢,就先脱了衣裳,还不快去见你妹妹!” 宝玉早就看见多了一个姊妹,心里料定是林姑妈的女儿,连忙走上前来作揖。互相见过礼之后,宝玉回到座位上,仔细打量林黛玉的模样,觉得她和众人都不一样:两弯眉毛像蹙着又像没蹙着,带着一丝轻烟般的愁绪;一双眼睛像笑着又像没笑着,含着脉脉情意。脸上带着淡淡的忧愁,身上透着娇弱的病容,眼角挂着点点泪光,呼吸微微带着娇喘。安静的时候,就像娇艳的花朵映照在水中;走动的时候,就像柔弱的柳枝随风摇摆。她的心思比比干还要多一窍,病弱的姿态比西施还要美三分。

宝玉看罢,笑着说:“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 贾母笑道:“又在胡说了,你什么时候见过她?” 宝玉笑道:“虽然从来没见过,但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了,今天就当作远别重逢,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贾母笑道:“好啊好啊,要是这样,你们以后就更能和睦相处了。”

宝玉就走到林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了一番,问道:“妹妹有没有读过书?” 林黛玉说:“没有读过,只上了一年学,稍微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问:“妹妹的尊名是哪两个字?” 林黛玉说了自己的名字。宝玉又问她的表字,林黛玉说:“没有表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个妙字,不如叫‘颦颦’二字,再合适不过了。” 探春连忙问:“这两个字出自哪里?” 宝玉说:“《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且林妹妹眉尖总是微微蹙着,用这两个字,岂不是两全其美!” 探春笑道:“恐怕又是你杜撰出来的吧。” 宝玉笑道:“除了《四书》之外,杜撰的书多了去了,难道偏偏我就不能杜撰吗?”

又问林黛玉:“你也有玉吗?” 众人都不明白他这话的意思,林黛玉心里琢磨着,他因为自己有玉,所以才问我有没有,于是回答说:“我没有那个东西。想来那玉是一件稀罕物,怎么可能人人都有呢?” 宝玉听了,立刻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脖子上的玉,就狠命往地上摔去,骂道:“什么稀罕物,连人的高低都不分,还说什么‘通灵’不通灵的!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众人吓得一拥而上,争抢着去拾玉。贾母急得赶紧搂住宝玉,说道:“孽障!你生气要打要骂都容易,何苦摔这命根子!”

宝玉满脸都是泪水,哭着说:“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就我一个人有,我早就觉得没趣了。现在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可见这玉不是什么好东西!” 贾母连忙哄他说:“你这妹妹原来也是有玉的。因为你姑妈去世的时候,舍不得你妹妹,没办法,就把她的玉带去殉葬了:一来是成全了殉葬的礼仪,尽了你妹妹的孝心;二来你姑妈的灵魂,也能当作见到女儿了。所以她才说没有玉,是不方便自己夸耀的意思。你现在怎么能和她比呢?还不赶紧好好把玉带上,小心你娘知道了生气。” 说着,就从丫鬟手里接过玉,亲自给宝玉戴上。宝玉听贾母这么说,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哭闹了。

这时,奶娘来请示林黛玉的房舍安排。贾母说:“现在把宝玉挪出来,让他和我住在套间的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时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这个冬天,到了春天,再给他们收拾房屋,另作安排。” 宝玉连忙说:“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住,很妥当,何必又挪出来,闹得老祖宗不得安静呢?” 贾母想了想,说:“也罢。” 于是给林黛玉和宝玉各安排了一个奶娘和一个丫头照顾,其余的人在外间值夜,听候传唤。另一边,王熙凤早就让人送来了一顶藕合色的花帐,还有几件锦被缎褥之类的东西。

林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从小照顾她的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也是从小就跟着她的,名叫雪雁。贾母见雪雁年纪太小,还带着一身孩子气,王嬷嬷又年纪太大,料想林黛玉身边没人能好好照顾她,就把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叫鹦哥的,送给了林黛玉。另外,按照迎春她们的惯例,除了自幼跟随的乳母之外,还给林黛玉安排了四个教引嬷嬷,除了贴身掌管钗钏、梳洗的两个丫鬟之外,还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差遣的小丫鬟。当天,王嬷嬷和鹦哥陪着林黛玉住在碧纱橱里,宝玉的乳母李嬷嬷和大丫鬟袭人陪着宝玉住在外面的大床上。

原来这袭人也是贾母的丫鬟,本名叫珍珠。贾母因为溺爱宝玉,生怕照顾宝玉的丫鬟里没有尽心竭力、忠心耿耿的人,一直喜欢袭人心地纯良、尽职尽责,就把她送给了宝玉。宝玉知道她本来姓花,又曾经见过旧人诗句里有 “花气袭人” 的句子,就回明贾母,给她改名叫袭人。这袭人也有些痴劲:伺候贾母的时候,心里眼里就只有一个贾母;现在伺候宝玉,心里眼里就又只有一个宝玉了。只因为宝玉性情乖僻,袭人常常规劝他,心里也着实忧郁。

这天晚上,宝玉和李嬷嬷都已经睡了。袭人见里面林黛玉和鹦哥还没休息,就自己卸了妆,悄悄走了进去,笑着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 林黛玉连忙说:“姐姐请坐。” 袭人在床沿上坐了下来。鹦哥笑着说:“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呢,自己抹着眼泪说:‘今天刚到这里,就惹得你家哥儿发起狂病来,万一要是把那块玉摔坏了,岂不是我的过错!’所以一直伤心,我好容易才把她劝好。”

袭人道:“姑娘快别这么想,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还有呢!要是因为他这种行为,你就多心伤感,只怕你一辈子也伤感不完。快别往心里去!” 林黛玉说:“姐姐们的话,我记着就是了。究竟那块玉是什么来历?上面还有字迹吗?” 袭人道:“就连我们一家人也不知道它的来历,上面还有现成的孔,听说是宝玉刚出生的时候,从他嘴里掏出来的。等我拿来给你看看就知道了。” 林黛玉连忙阻止说:“算了,现在已经夜深了,明天再看也不迟。” 大家又说了一会儿话,才各自安歇。

第二天一早,林黛玉起身之后,先去给贾母请安,然后就往王夫人那里去。正好遇到王夫人和王熙凤在一起拆看从金陵来的书信,还有王夫人的兄嫂家里派了两个媳妇来传话。林黛玉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原委,但探春等人都知道,她们是在议论金陵城里居住的薛家姨母的儿子、姨表兄薛蟠。薛蟠倚仗着家里有钱有势,打死人命,现在正在应天府的案子里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到了消息,就派家里的人来告诉这边,想要把薛蟠等人接到京城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