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庆功宴的酒香尚未在洪武七年正月凛冽风中散尽,武英殿东暖阁的窗棂已被灯火映得通明。巨大的紫檀木御案上,庆贺北伐大捷的祥瑞贺表被挪至角落,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几乎铺满桌面的《大明舆图》和几份墨迹淋漓的条陈奏疏。空气里弥漫着松烟墨与陈年楠木的气息,凝重压过了暖炉的炭香。
朱元璋未着龙袍,仅一身明黄常服,眉头深锁如刻。他粗糙的指节正重重按压在舆图北疆蜿蜒的长城线上,仿佛要将那无形的压力碾入木纹。太子朱标侍立案侧,杏黄袍服衬得他温润中透出监国磨砺出的沉稳,目光沉静地随着父皇的手指移动。吴王朱栋立于稍后,绛紫亲王常服下的身姿挺拔如标枪,眼神锐利如昔,却比战场之上更多了几分沉凝的思虑,如同淬火后收敛锋芒的宝刀。
“标儿,栋儿,”朱元璋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金铁摩擦的质感,“庆功宴上,名分已定,家事暂安。如今北疆血火暂熄,然国之筋骨,尤在兵权!这大都督府……”他手指从舆图上移开,点了点案头一份朱栋呈上的《五军都督府改制疏》,“权柄集于一人,统辖过宽,事无巨细皆决于一人之手,非长治久安之道。咱思来想去,此制,当破!”
朱标微微颔首,接口道:“父皇圣明。大都督府总揽天下兵马之权,虽魏国公忠心体国,然此制本身,确如百钧之石悬于一线。儿臣与二弟反复研究历代兵制得失,参详本朝实情,以为当立五军都督府分之,各专其责;其上为枢机堂总揽军机,兵部则为辅之。权分则制衡,责专则效显。此疏详陈架构权责,请父皇御览。”他双手将那份厚实的奏疏恭敬呈上。
朱元璋接过,并未立刻翻开,目光却如实质般投向朱栋:“栋儿,神策军是你心血所铸,乃国之重器。新制之中,置于何处?枢机堂又当如何运转,方能不损军机迅捷,又保权柄不移?”
朱栋上前一步,声音清晰沉稳,字字如钉:“回父皇。神策军天策、天枢、神策三卫,乃父皇特旨为我亲军护卫,此乃父皇所赐亲掌之锋刃,国之柱石。儿臣以为,没有父皇太子调兵诏书加吴王兵符,龙江大营不得擅调一兵一卒!枢机堂仅有参谋协调之权,无权调动一兵一卒!此其一。其二,枢机堂乃军国枢密之核心,设于禁中,由父皇亲领,或父皇特命监国太子代领。其职在参赞军机、规划方略、审度战和、汇总军情!然,调兵遣将之最终决断,唯系于父皇圣心!非父皇亲笔诏书虎符,或监国太子持父皇明旨用印,天下兵马,一卒不得擅动!枢机堂内参赞大臣,仅有建言、参谋、协理文书之责,断无发兵之权!此乃新制定鼎之基,铁律如山,不可动摇!”
“好!”朱元璋眼中精光爆射,朱栋所言唯系圣心与铁律如山深合其意。“那改制后枢机堂参机大臣,选何人?”
朱标从容接话,条理分明:“儿臣以为,当选深孚众望、久历戎行、通晓全局之元勋宿将充任。如魏国公、鄂国公、宋国公、信国公、卫国公等。人数贵精不贵多,五至七人轮值,确保军情通达,随时备陛下咨询。日常庶务,可由兵部尚书协理,然核心机要,必由陛下或监国亲掌,不容旁落。”
朱元璋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舆图上山川脉络,沉吟片刻:“兵部呢?改制之后,权责几何?莫成了聋子的耳朵。”
朱栋早有腹案,语速平稳而有力:“兵部之责,重在军务管理,与作战指挥彻底剥离。其一,掌天下卫所兵籍,统计兵员数额、分布、缺额,此为根基,务必清晰。其二,掌军械之营造、配给、维护、仓储,确保武备精良充足,刀枪锋利,甲胄坚实。其三,掌军事舆图测绘,山川险要,关隘津渡,了然于胸,图册务必精确。其四,掌军法刑名之复核、军功赏罚之核查、武官升迁之验核。其五,主办武举,为国选将,考官由五军都督府派遣,考核结果报枢机堂,由父皇和参机大臣评判后发榜和任命。然,战时兵部官员可受命随军,行其专责,但须受所在都督府主官节制,不得干预指挥。其权责范围,由《五府兵部职掌章程》明文界定,越界者严惩!”
朱元璋嘴角终于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这层层分权、相互制衡的设计,深得其心。“权责明晰,相互牵制,甚好。标儿,武官升迁、军功核定,如何确保公允,不使将士寒心?此乃军心所系。”
朱标胸有成竹,娓娓道来:“儿臣以为,当循此定制:将士之功过,先由所在卫所层报至所属之五军都督府。都督府设经历司掌文书案牍、档案稽核,负责初步核实整理,提出升迁或赏罚建议。此建议连同原始战报、证人证言,转呈兵部。兵部设功过勘核清吏司,依据存档兵籍、军械配发记录、战场舆图、军法条例等详加核查,验明真伪,核算功勋等级,提出复核意见。最后,兵部将复核无误之功过文书及意见,呈报枢机堂。由枢机堂参赞大臣合议,权衡全局,提出最终处置建议,报请父皇或监国太子圣裁!如此,都督府提名基于战阵实情,兵部核查确保真实无虚,枢机堂议决统揽平衡,陛下乾纲独断,环环相扣,可最大程度杜绝冒功、蔽功、赏罚不明之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