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的轰然倒台及其党羽被连根拔起,如同在应天府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滔天巨浪久久未能平息。诏狱人满为患,三法司、鹗羽卫、神策提举司的官吏日夜不休,审讯、取证、追赃。街头巷尾,茶楼酒肆,议论纷纷,人心惶惶。曾经煊赫无比的左丞相府,被神策军和鹗羽卫联合查封,朱漆大门上交叉贴着盖有刑部和大理寺大印的封条,象征着权力的彻底终结。
然而,权力的真空并未持续太久。就在胡惟庸下狱的第三天,一道震动朝野的圣旨从乾清宫发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中书省总揽机务,权柄过重,易生专擅之弊,前事昭昭,足为殷鉴。着即废除中书省,罢丞相之职,永不复设!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等衙门,直属皇帝统辖,奏章直达御前!”
“为协理万机,咨询顾问,特设议政处。简拔忠诚清正、通晓政务之臣入值,秩正五品,称议政学士。其责:阅览章奏,参详机宜,以小票拟具处理意见,贴于奏章之上,是为票拟,供朕亲裁。议政学士不得干预各部院具体行政,不得私谒外官,违者严惩!”
“另设枢机堂,专责处理紧急军报、重大人事及机密政务。遴选兵部尚书、大都督府核心都督等极少数重臣入值,奉旨速办,不经通政司等衙门,直达天听。枢机堂议事,非奉旨不得外传,违者以谋逆论处!”
“为示恩宠,协理全局,特置议政王一职。由朕特旨简任,位在议政处、枢机堂之上,协助朕与太子总揽国政,调和阴阳。此职非世袭,无固定属官,权柄出于朕授,可随时收回。兹委吴王朱栋,为大明首任议政王,望其恪尽职守,不负朕望!”
“钦此!”
这道圣旨,如同惊蛰春雷,彻底炸响在朝堂之上!废除中书省、罢丞相!设立议政处和枢机堂!吴王朱栋晋位议政王!每一个字眼都充满了石破天惊的力量!尤其是那议政王之位,虽明言权柄出于帝授、可随时收回,但将其授予一位实权亲王,且位在新设两大中枢机构之上,其深意不言而喻!
朝野震动!文官集团,尤其是那些曾依附胡惟庸或依赖于旧有中书省体系的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勋贵集团则心思各异,有震惊,有观望,亦有暗藏的兴奋与期待。所有人都明白,大明朝的天,彻底变了!权力的游戏,进入了全新的篇章。
圣旨下达次日,文华殿东暖阁被紧急辟为议政处的临时值房。此处紧邻乾清宫,便于皇帝随时召见。值房内陈设简洁,几张宽大的红木桌案,笔墨纸砚齐备,墙壁上悬挂着巨大的大明疆域舆图。空气中还残留着新刷油漆的味道,象征着新的开始。
朱栋身着亲王常服,早早便到了。他站在舆图前,看着辽阔的疆域,感受着肩上那沉甸甸的议政王之责,心潮澎湃,更觉责任重大。
不多时,第一批由朱元璋亲自圈定,朱标斟酌权衡的议政学士人选,在司礼太监的引领下,鱼贯而入。一共五人,皆是朝中德高望重、经验丰富或才干卓着之辈:
华盖殿大学士诚意伯刘基:,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眼神深邃睿智,带着洞悉世事的沧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怠。这位开国谋臣、帝师,虽因胡惟庸排挤而一度沉寂,但其智慧、忠诚和超然地位无可替代。朱元璋将他请出山,置于议政处首位,既是对其能力的肯定,更是为新制压阵,赋予其无上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影响力。
谨身殿大学士刘三吾,同样年过六旬,但精神矍铄,气质儒雅。作为前元旧臣、洪武朝征召的大儒,他学识渊博,精通典章制度,尤其熟悉前朝得失,是朱元璋倚重的顾问型老臣,为人持重公允。
文华殿大学士吴琳,原吏部侍郎年富力强,约四十许岁。面容方正,眼神沉稳锐利。他长期在吏部,对官员铨选、考绩、天下职官情况了如指掌,熟悉政务运作的关节脉络,以清正勤勉、处事干练着称,是实干派的代表。
武英殿大学士杨靖:,原刑部侍郎,年近四十,气质刚毅,眉宇间带着刑名官吏特有的冷峻。他精通律法,断案如神,以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闻名朝野,是朱元璋整顿吏治、肃清奸佞的得力干将。
文渊阁大学士詹同,翰林学士承旨,年约五十。气质儒雅中带着书卷气,是朝中公认的文坛领袖、文章大家。他熟悉礼制、典章、文书,文笔老辣,负责朝廷重要诏诰的起草,深谙文书流转之道,对朝廷仪轨和文牍程序烂熟于心。
·
这五位议政学士,涵盖了谋略、制度、吏治、刑律、文翰等核心领域,既有定海神针般的老臣,又有年富力强的干吏,更有专精特定领域的专家,组合精当,分量十足。
“下官等,参见议政王殿下!”五人齐声行礼,态度恭敬,刘伯温、刘三吾神色平静,吴琳、杨靖、詹同则带着一丝面对新格局的审慎与郑重。
朱栋转过身,脸上带着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威仪:“诸位先生免礼。父皇设立议政处,意在集思广益,协理万机。尔等皆是父皇倚重的股肱栋梁,今后当戮力同心,恪尽职守。”他指了指桌案上堆积如山的、来自六部和地方等待处理的奏章,“议政处初立,千头万绪。眼前这些,便是我们今日之始。票拟之责,在于精要,在于切中要害,为陛下提供清晰可行的参考意见。诸位,开始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