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十月初五,黄道吉日,天朗气清。应天府仿佛被金箔包裹,从紫禁城的琉璃瓦到秦淮河的粼粼波光,无处不闪耀着喜庆的光辉。空气中弥漫着桂子甜香、檀香、以及一种举国同庆的热烈气息。大明帝国皇太子朱标的大婚之典,于焉开启。
寅时三刻,晨光熹微。东宫春和殿前,卤簿大驾早已陈列齐整。金瓜、钺斧、朝天镫、旗、纛、伞、扇……在初升朝阳下反射着刺目的金光,象征着储君的至高尊荣。身着金甲的拱卫司禁卫持戟肃立,如同凝固的雕塑。
殿门缓缓开启。太子朱标身着衮冕,玄衣纁裳上绣着威严的山龙华虫,九旒冕冠垂下的玉藻轻轻晃动,遮不住他清俊面容上那份温润如玉又隐含庄重的神采。他稳步而出,在礼官的高声唱赞和庄严的导迎乐声中,登上那辆象征着储君身份的华丽金辂。
“起驾——!”
随着司礼监太监一声悠长的宣喝,庞大的迎亲队伍如同苏醒的金色巨龙,缓缓启动。吴王朱栋、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诸亲王,皆着亲王常服,骑马护卫在金辂两侧及后方,一个个英姿勃发,气宇轩昂,拱卫着他们的长兄。朱栋虽在队列中,目光却如鹰隼般扫视着沿途屋顶、窗棂的暗影,确保每一个鹗羽卫的暗哨都处于最佳位置。沿途早已净街,百姓被五城兵马司官兵有序地拦在街道两侧,人头攒动,欢呼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太子殿下千岁!”
“恭贺太子殿下大婚!”
声浪几乎要将应天城掀翻。朱标端坐金辂之中,透过珠帘望向外面沸腾的海洋,心中暖流涌动,更添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他向热情的百姓微微颔首致意,引来更热烈的欢呼。
迎亲队伍浩浩荡荡抵达鄂国公府。府邸中门大开,张灯结彩,喜气盈门。常遇春身着国公礼服,虽面色尚显苍白,但精神矍铄,在蓝氏及阖府男丁的簇拥下,于大门外阶下恭迎。当金辂停稳,朱标降辂的那一刻,常府内外,连同周围观礼的勋贵、官员,齐齐跪倒:“恭迎太子殿下!”
朱标快步上前,亲自扶起常遇春:“鄂国公快快请起!今日乃家礼,不必多礼。”声音温润,带着对功臣和长辈的敬重。
常遇春虎目微湿,激动道:“殿下亲临,蓬荜生辉!老臣……感激涕零!”他强撑着站直身体,不愿在女儿的大喜日子显露病态。
在礼官引导下,朱标步入正厅。厅堂布置得庄重华贵,香案上红烛高烧。礼官奉上一只羽色光洁、象征忠贞不渝的活雁。朱标双手接过,神情肃穆,将雁高举过额,然后郑重地置于常家香案之上。这便是奠雁礼,古礼之遗风,表达对新娘的尊重和缔结婚约的诚意。
礼成,乐声再起。朱标转向常遇春和蓝氏,深深一揖:“标,今日亲迎元昭,拜别岳父岳母。必当珍之重之,相携白首,不负所托。”话语真诚,掷地有声。
常遇春与蓝氏连忙还礼,蓝氏早已泪眼婆娑:“殿下仁厚,小女得托殿下,是她的福分……”常遇春用力拍了拍朱标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朱栋站在朱标身侧稍后,看着这一幕,对常遇春微微点头,眼神中传递着安心的讯息。
吉时到。在女官的搀扶下,新娘子常元昭身着华美繁复的太子妃翟衣,头戴九翚四凤冠,珠翠环绕,面覆红盖头,莲步轻移,自闺阁而出。翟衣深青为质,织金云凤纹,庄重华贵至极。她身形微微颤抖,显是紧张,但在红纱遮掩下,那份端丽与温婉依旧透骨而出。
朱标看着盛装的妻子向自己走来,眼中闪过一丝惊艳与温柔。他上前,亲自从女官手中接过常元昭的手,引她登上紧随金辂之后的凤轿。凤轿装饰以金凤、翟羽,辉煌夺目。
“起轿——回宫!”
随着又一声宣喝,迎亲队伍调转方向。太子金辂在前,太子妃凤轿在后,诸亲王簇拥,庞大的卤簿仪仗相随,在更加热烈的欢呼与礼乐声中,缓缓驶回紫禁城。朱棣策马靠近朱栋,低声道:“二哥,常伯伯脸色……”朱栋目光凝重,微微摇头:“脉象尚稳,但需静养。过了今日便好。”
凤轿经东华门直入宫禁,并未直接去东宫,而是先至奉先殿。这是大婚礼仪中至为庄重的环节——拜谒列祖列宗。
奉先殿内,香烟缭绕,庄严肃穆。朱元璋与马皇后已身着礼服在此等候。朱元璋神情肃穆,马皇后则面带慈和与期盼。朱标与常元昭在礼官指引下,于朱明列祖列宗神位前,行三跪九叩大礼。礼官高声诵读告文,禀明皇太子已成年婚娶,新妇入门,祈求祖宗庇佑,国祚绵长。
朱元璋看着跪在面前的儿子儿媳,看着那象征着血脉传承与江山稳固的一幕,眼中流露出深沉的情感。他亲自上前,焚香祷告。马皇后则轻轻扶起常元昭,仔细端详着儿媳秀丽端庄的容颜,眼中满是满意,温言道:“好孩子,快起来。从今往后,这里便是你的家了。”常元昭感受着皇后手心的温暖,紧张稍缓,恭敬回道:“谢母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