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山麓的寒风,终究未能阻挡大明日月旗的猎猎招展。野马川一役,神策军以雷霆之势,彻底打断了西汗国也速迭儿的脊梁,其残部在丢下无数尸骸辎重后,狼狈西窜,数十年内已无力再对大明北疆构成实质性威胁。
广袤的草原,在经历了一番铁与血的洗礼后,终于迎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寒冬。
战事既定,庞大的战争机器便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收缩。朱栋并未贪功冒进,深入不毛之地进行无谓的追击。
他的战略目标已然达成——歼灭敌有生力量,震慑草原诸部,打断外部伸来的触手。
在留下必要的兵力,会同漠北、漠南都司兵马,清剿残余顽寇,安抚归附部落,并依托新建的各个承宣布政使司,巩固统治秩序后,朱栋便率领着神策军主力,踏上了凯旋归途。
旌旗漫卷,队伍蜿蜒如龙。与出塞时的肃杀沉默不同,回师的队伍虽依旧军容严整,却多了几分胜利后的昂扬。
将士们的脸上带着疲惫,更带着建功立业的骄傲。缴获的敌军旗帜、兵器被驮在骡马之上,成为胜利最直观的注脚。
那面玄黑底金日朱雀青龙剑的神策军主帅大纛,以及赤红底金龙吞日月的总旗,在冬日苍茫的天穹下,显得格外威严夺目。
朱雄英、朱同燨、朱同燧、李景龙四个年轻人,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气质已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曾经的激动与忐忑,沉淀为一种更深沉的稳重。他们骑在马上,跟随在朱栋的中军队伍里,望着前方父王(皇叔)挺拔的背影,以及那面引领他们取得辉煌胜利的旗帜,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崇敬与归属感。
他们亲眼见证了何为现代战争,何为体系的力量,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那面面旗帜所承载的荣誉与责任。
路途迢迢,但归心似箭。洪武十六年的脚步匆匆,当神策军的先头斥候已经能够望见巍峨的应天城墙时,距离新年,仅剩下短短十日。
应天城外,早已得到捷报和班师日期的朝廷,做好了盛大的迎接准备。
朱雀大街上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旌旗仪仗从城门一直排到皇城。
得知无敌王师凯旋的百姓们,更是万人空巷,自发地聚集在街道两旁,翘首以盼,空气中弥漫着节日与胜利交织的欢庆气息。
这一日,天空作美,冬日的阳光洒下,带来几分暖意。当那面熟悉的神策军主帅大纛终于出现在城门洞的阴影之外时,城上城下,顿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大明万胜!吴王千岁!”
“大明万胜!神策军万胜!”
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朱栋一马当先,缓缓策马入城。他依旧穿着那身象征性的玄色山文甲,猩红披风垂于马后,虽风尘仆仆,但目光锐利,气度沉凝,宛如凯旋的战神。
紧随其后的,是朱文正、平安、常森、陈宣等一众神策军悍将,以及精神抖擞的吴王亲卫营。
玄黑的朱雀大纛、赤红的神策总旗、深蓝的天策白虎旗、玄黑的天枢北斗旗、绛紫的神策麒麟旗、赤红的神机狻猊旗……一面面代表着大明武力巅峰的战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构成了一片移动的、令人心潮澎湃的旗帜森林。
而在城门内侧,最为隆重的迎接仪式已然备好。太子朱标,身着杏黄色龙纹常服,外罩玄色大氅,亲自率领着在京的文武重臣,静候于此。
他的脸上带着温煦而欣慰的笑容,目光穿过人群,精准地落在了领头二弟朱栋的身上。
朱栋在距离太子仪仗十余步外勒住战马,利落地翻身而下,身后众将亦齐刷刷下马。
朱栋快步上前,对着朱标躬身抱拳,声音洪亮:“臣,朱栋,奉旨北征,赖陛下洪福,太子殿下运筹,将士用命,今已克竟全功,扫荡北疆,特此缴令!”
朱标抢前一步,双手托住朱栋的手臂,不让他完全拜下去,语气充满了真挚的激动与如释重负:“二弟辛苦了!快快免礼!北疆大捷,扬我国威,定我边陲,此乃不世之功!父皇与孤,已在宫中备下酒宴,为二弟及众将士洗尘!”
他目光扫过朱栋身后肃立的朱雄英、朱同燨等人,见他们虽面容略显清瘦,但眼神明亮,气度沉凝,不由得更添几分喜悦,微微颔首示意。
简单的迎接仪式后,朱栋将大军安置于城外早已准备好的大营,自有兵部、户部官员前去犒劳、核功。
而他则与主要将领,以及朱雄英等小辈,随着太子朱标的仪仗,一同进入皇城,前往奉天殿参加朱元璋亲自主持的庆功宴。
奉天殿内,灯火辉煌,觥筹交错。朱元璋高踞御座之上,虽然面容依旧严肃,但眉宇间那抹难以掩饰的畅快与自豪,却让熟悉他的臣子们都松了一口气。
皇帝亲自举杯,为凯旋将士贺,为大明国运贺。殿内气氛热烈而庄重,勋贵武将们意气风发,文臣们也是与有荣焉,纷纷向朱栋及神策军将领们敬酒致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