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年五月初五,端阳佳节。应天城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空气中弥漫着艾叶与粽子的清香。然而,全城乃至整个帝国的目光,都投向了紫金山南麓,那片刚刚落成的、寄托着帝国未来的宏伟建筑群——大明帝国大学。
帝国大学正门——集贤门前,巨大的汉白玉石牌坊高耸入云,大明帝国大学六个遒劲有力的鎏金大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气势磅礴,仿佛要吸纳天地文华。宽阔的广场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旌旗招展。帝国大学的首批教授们身着特制的深青色儒袍或各色象征学科的袍服,肃立于前列;来自全国各地的优选学子——有饱读诗书、踌躇满志的举人、秀才;有通过严苛格物、数算考核,眼神中充满探索欲的布衣奇才;有立志悬壶济世、通过医科选拔的青年才俊——近千人,穿着统一的学子常服,列队整齐,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六部观礼官员、应天府的士绅名流、以及无数闻讯赶来的百姓,将广场外围挤得水泄不通,人人翘首以盼。
吉时将至,庄严的礼乐声响起。皇帝朱元璋、皇后马秀英的御辇在太子朱标、吴王朱栋及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等一众亲王勋贵的簇拥下,缓缓驶入广场。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直冲云霄。
朱元璋今日身着明黄色常服,虽非朝服,但帝王的威仪自然流露。他走下御辇,抬头望着巍峨的集贤门和其后依山势而建、连绵壮观的七大学院建筑群——文学院古朴厚重,数算学院精巧严谨,农学院开阔疏朗,医学院洁净素雅,格物学院,军事、航海学院气势雄浑,飞檐斗拱,鳞次栉比,在苍翠山林的映衬下,气象万千。他的眼中闪烁着难以言喻的激动、自豪与一种近乎虔诚的期盼。
这里,承载着他布衣天子对知识改变命运、人才兴邦最朴素的信念,更承载着儿子朱栋描绘的一个文治武功并举,全方位强大的宏伟蓝图。
“好!好一个帝国大学!”朱元璋声音洪亮,带着由衷的赞叹,“栋儿,你给咱大明,给后世子孙,立起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学问殿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此乃父皇圣心烛照,远见卓识;太子大哥鼎力支持,统筹帷幄;满朝文武用心,能工巧匠用命之功!儿臣不过居中协调,略尽绵薄,岂敢居功。”朱栋谦逊地躬身,但看着眼前这片由自己呕心沥血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宏伟学府,心潮同样澎湃如江海。徐妙云、常靖澜站在女眷队列中,看着丈夫挺拔的背影,眼中满是骄傲。
典礼在庄严肃穆的咸和之曲中正式开始。作为帝国大学总督学的太子朱标,首先登上高台,宣读了皇帝亲笔撰写的《兴学诏》。诏书以恢弘的笔触阐述了帝国大学明体达用,经世济民,不拘一格,育才兴邦的办学宗旨,打破了千百年来唯有读经科举才是正途的桎梏,将格物、农学、医学、军事、航海等实用之学提升到与经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允诺各科优异者皆有入仕报国之途。诏书宣读完毕,全场沸腾!
接着,由常务总督学吴王朱栋,详细介绍了七大学院的架构、首任院长及首席教授:
文学院:山长,华盖殿大学士诚意伯刘基!掌经史子集、策论文章、礼法制度。刘伯温须发皆白,在众人崇敬的目光中微微躬身。
数算学院:山长,术算天才墨筹!掌天文历法、算术格致、钱粮度支。墨筹依旧是那副不修边幅却眼神锐利的样子,只是换上了学院袍服。
农学院:山长,农学大家李农!掌稼穑之术、良种培育、水利兴修、解万民温饱。李农皮肤黝黑,带着田间地头的朴实。
医学院:院正,三军医药局都督医使周济民!副院正,天才医官顾清源!掌岐黄之术、病理药理、培育良医、普惠苍生。两人身着素白医袍,气度俨然。
格物学院:掌院,墨家大匠墨羽!副掌院,巧匠墨友谦!穷器物之理,精工匠之艺,兴百工,利万民。墨羽沉稳,墨友谦灵动。
军事学院:掌院,神策军都督同知张世杰、天策卫指挥使高勇!并特邀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永昌侯蓝玉、颍川侯傅友德等为特别教授!习兵法韬略,练骑射火器,育将校之才!当这些沙场宿将的名字被念出时,武学生们爆发出狂热的欢呼。
航海学院:掌院,航海侯张赫、神策水师卫副指挥使盛庸!授天文导航,习海战之要,通万国地理,开万里海疆!张赫老成持重,盛庸英气勃发。
朱栋最后宣布:“帝国大学面向全国,择优招收举人、秀才及通过严格考核之优秀学子!各学院毕业生,可凭所学,参加科举、医学科举、武举,亦可由朝廷直接擢用,授以官职!今日,便是这知识圣殿开启之日!”
当介绍到每一位重量级人物时,台下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惊叹。尤其是军事和航海学科,当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张赫、盛庸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被提及,武学生员和向往疆场的学子们无不热血沸腾,欢呼声震耳欲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