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 > 第265章 文化局长的“花架子”,只求形式不求内容!

第265章:文化局长的“花架子”,只求形式不求内容!

苏正没有急于求成。

马为民书记的敲打和期许,像一根缰绳,让他从之前接连掀翻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的亢奋中冷静下来。他意识到,站得越高,风就越大,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更稳。

文化问题,不像豆腐渣工程那样有明确的物理标准,也不像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那样有直观的民生痛苦。它更像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侵蚀,无形,却能从根子上掏空一座城市的灵魂。

对付这种“虚”病,得先找到那个最“虚”的人。

县文化局局长,赵德亮。

苏正的桌上,摊着三样东西。

左手边,是那本印刷精美的《文化清源,盛世华章》画册。

右手边,是一份清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薄薄几页纸,纸张泛黄,边角都起了毛边。上面记录的“四平腔”、“柳编技艺”、“陈氏剪纸”等项目后面,无一例外地标注着“濒危”、“传承人年迈”等字样。

中间,则是一份近三年文化领域的财政支出报告。

苏正的指尖,在一行行数字上缓缓划过。

“清源古韵文化园”项目,总投资三点八亿。

“国际金鸾艺术节”,年度预算五千万。其中,场地搭建及舞美灯光一千二百万,媒体宣传及公关八百万,安保后勤五百万。

最扎眼的一项,是“特邀嘉宾及演艺人员费用”,高达一千五百万。

苏正的目光,在“演艺人员费用”后面那长长的名单上停留。他甚至不需要去查,就能认出好几个名字,都是近两年活跃在各种综艺节目里的流量明星,以出场费高昂和业务能力堪忧而闻名。

与这些动辄七位数、八位数的支出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人补贴”那一栏的数字,显得格外刺眼。

全年,三十万。

三十万,不够“国际金鸾艺术节”放五分钟的烟花。

苏正合上报告,起身走出了办公室。他没有通知任何人,独自一人,朝着文化局的方向走去。

县文化局的办公楼是前几年新翻修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门口两尊巨大的石狮子威风凛凛,比县政府的还要气派几分。

一楼大厅,更像是一家星级酒店的大堂。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面,天花板上垂下巨大的水晶吊灯,正对门口的墙壁上,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而是一面巨大的照片墙。

照片墙的中心,几乎每一张照片里,都有一个梳着油亮大背头、戴着黑框眼镜、体态微胖的中年男人。他时而与某位领导亲切握手,时而与某位明星并肩而立,脸上挂着同一种标准化的、热情洋溢的笑容。

此人,正是文化局局长,赵德亮。

苏正的目光扫过照片墙,最后停留在一张赵德亮手持毛笔,正在一张巨大的宣纸上挥毫泼墨的照片上。照片拍得极具艺术感,背景虚化,光线聚焦在他专注的侧脸和笔锋上。旁边的铜牌上刻着作品的名字:《文运昌隆》。

“您好,请问您找谁?”前台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客气地问道。

“我找赵德亮局长。”

“请问有预约吗?”

“没有,我是县委办的,苏正,过来了解一些情况。”

听到“县委办”三个字,工作人员的态度立刻郑重了许多,连忙拿起电话通报。片刻后,她放下电话,恭敬地指引道:“苏主任,赵局长在五楼的书画室,请您跟我来。”

书画室?

苏正跟着工作人员走进电梯,心里泛起一丝玩味。一个局长,在上班时间,不在办公室处理公务,而是在书画室。

五楼的书画室比苏正想象的还要大,足足占了半层楼。里面摆着红木画案,墙上挂满了字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墨香。

赵德亮正站在一张巨大的画案前,手持一支大号毛笔,屏息凝神,对着面前的宣纸,似乎在酝酿着什么惊天动地的笔触。他穿着一身熨烫得笔挺的中式对襟盘扣褂子,脚上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派头十足,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位国学大师。

看到苏正进来,他并没有立刻停下,而是将酝酿好的情绪一气呵成,手腕翻飞,在纸上写下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文化自信”。

写完,他将笔重重往笔洗里一放,发出一声脆响,这才长舒一口气,转过身来,脸上带着一丝艺术创作后的满足感。

“哎呀,是小苏主任啊!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快,快请坐!”赵德亮热情地迎上来,伸出沾着些许墨渍的手,紧紧握住苏正的手摇了摇。

“赵局长好雅兴。”苏正微笑道。

“嗨,瞎写,瞎写!”赵德亮谦虚地摆着手,但脸上的得意却藏不住,“就是一种工作习惯。我们搞文化的,首先自己要有文化嘛!要时刻保持创作的激情,才能更好地指导全县的文化工作,对不对?”

苏正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目光落在那四个大字上。字写得确实有几分架势,张牙舞爪,力图表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但细看之下,笔画漂浮,结构松散,正如他这个人,只有一副唬人的花架子。

“赵局长,我今天来,是想了解一下咱们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具体情况,特别是关于‘国际金鸾艺术节’和非遗保护这两块。”苏正开门见山。

听到“国际金鸾艺术节”,赵德亮的眼睛瞬间亮了,仿佛被按下了某个开关。

“小苏主任,你可是问对人了!”他拉着苏正坐到一套紫檀木的茶台前,亲自拿起茶刀撬着一饼普洱茶,嘴里滔滔不绝,“这个‘金鸾艺术节’,可是我一手打造出来的金字招牌!你知道吗?我们清源县,以前在市里,在省里,提起来就是‘穷’、‘土’,毫无存在感!”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通过艺术节,我们把国内外一线的大腕儿都请了过来,媒体曝光量年年创新高!去年,‘#金鸾艺术节星光璀璨#’这个话题,在微博上可是有三个亿的阅读量!三个亿啊!”赵德亮伸出三根手指,在苏正面前晃了晃,唾沫星子都飞了出来。

“这就是影响力!这就是城市名片!现在外面的人一提起清源县,想到的就是高大上的国际艺术节,这对于提升我们县的整体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有多大的拉动作用?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苏正静静地听着,给他续上茶水:“那投入产出比呢?我看到预算是五千万,实际的经济效益有多少?”

赵德亮的表情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自然:“小苏主任,看问题不能这么狭隘嘛。文化账,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算社会影响账!再说,艺术节期间,全县的酒店、餐饮、旅游,那都是爆满!这不就是效益吗?”

“我听说,去年艺术节期间,一票难求,很多本地老百姓都买不到票。”

“那是当然!我们这是国际艺术节,定位就是高端!票大部分都用于招商引资、招待贵宾了。你想想,你把一个大老板请过来,坐在第一排,身边就是大明星,这个面子给足了,后面的投资还好谈吗?”赵德亮一副“你太年轻,不懂其中奥妙”的表情。

苏正点点头,话锋一转:“那关于非遗保护呢?我看到全年的补贴只有三十万,这笔钱具体是怎么用的?”

提到这个,赵德亮的兴致明显降了下来。他呷了口茶,慢悠悠地说道:“非遗嘛,当然也要搞。不过,那些老东西,说实话,跟不上时代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听那个‘四平腔’?咿咿呀呀的,听都听不懂。”

“所以,我们的思路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又抛出了一个时髦的词汇,“比如,我们把柳编技艺,开发成了小果篮,放在酒店房间里给客人装水果;把那个剪纸,印在t恤上,当做文创产品卖。这不就盘活了吗?至于传承人补贴,那三十万,我们也是精打细算,搞了个评比,评出十佳传承人,一人奖励个一两万块钱,再发个大红本本,荣誉和实惠都有了嘛!”

苏正看着他那张油光满面的脸,心中只觉得一阵反胃。

把濒临失传的艺术,变成酒店的水果篮和廉价的t恤。

把传承人一生的心血,用一两万块钱和一本红证书就打发了。

这就是他口中的“创造性转化”。

“赵局长,我听说‘四平腔’的老艺人,全县会唱全本的,就只剩下一个了。他申请了好几年,想要一笔经费带几个徒弟,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一直没批下来,有这回事吗?”

赵德亮皱了皱眉,似乎在回忆:“哦……好像是有这么个人。年纪太大了,思想也僵化,总想着原汁原味,一点市场意识都没有。带徒弟?现在谁还愿意学那个?学出来能当饭吃吗?我们文化局的经费,也是要用在刀刃上的嘛!总不能拿去打水漂吧?”

他说得理直气壮,仿佛自己才是那个真正为清源文化负责的人。

苏正没有再与他争辩。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从文化局出来,天色已经有些昏暗。苏正没有回县委,而是打了个车,报出了一个地址——老城区,柳树巷。

那是他从那份非遗名录上找到的地址,“四平腔”唯一在世的传承人,耿存义,就住在那。

车子在狭窄的巷口停下,再往里就开不进去了。苏正下了车,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老旧房屋特有的潮湿气息,混合着各家厨房飘出的饭菜香味。

他按照门牌号,找到了巷子最深处的一个小院。院门虚掩着,苏正轻轻推开,看到一个头发全白、身形清瘦的老人,正坐在院中的小马扎上,借着从屋里透出的昏黄灯光,低头专注地用针线缝补着一件色彩斑驳的戏服。

那戏服的料子已经很旧了,但上面的刺绣纹样却依旧精致繁复。老人的手指布满皱纹,动作却很稳,一针一线,都透着一股虔诚。

“请问,是耿存义大爷吗?”苏正轻声问道。

老人抬起头,露出一张刻满岁月痕迹的脸,他的眼睛有些浑浊,但看到苏正时,还是亮了一下。

“是我,你找我?”

“我……我喜欢听戏,听说您是唱‘四平腔’的大家,想来拜访一下。”苏正临时找了个借口。

听到“四平腔”三个字,老人的眼睛更亮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哦?哦!快,快屋里坐!”他显得有些激动,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把苏正往屋里让。

屋子很小,陈设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挂着几张黑白的老照片,都是穿着戏服的剧照。

老人给苏正倒了杯热水,有些局促地搓着手:“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还知道‘四平腔’了。”

苏正看着老人眼中那份混杂着欣喜与落寞的复杂神情,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他想起了赵德亮在豪华书画室里挥毫泼墨的样子,想起了那五千万的预算,想起了那三个亿的微博阅读量。

然后,他又看了看眼前这位守着一门绝艺,在斗室中借着昏灯缝补旧衣的老人。

一种难以言喻的怒火,夹杂着巨大的悲哀,在他的胸中翻涌。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被墙角的一个木箱子吸引了。箱子没有上锁,盖子开着一条缝,能看到里面码放着一叠叠泛黄的纸张。

“耿大爷,那是什么?”

“哦,那个啊。”老人走过去,珍而重之地从里面抽出一本,“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戏本子,手抄的。外面早就没了,就我这还存着几本。”

他把戏本递给苏正,苏正小心翼翼地接过来。纸张已经脆了,上面的墨迹却依旧清晰。

老人抚摸着箱子,叹了口气:“东西都在,就是不知道……还能不能有唱给它听的人了。”

苏正拿着那本沉甸甸的戏本,指尖似乎能感受到百年来无数艺人留下的体温和心血。

他抬起头,看着老人那双充满期盼又不敢期盼的眼睛,郑重地说道:“耿大爷,会有的。一定会有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