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初探纺机,智破困局显神通
陈雪茹的办事效率出乎意料的高。仅仅两天后,她便再次来到了四合院,这次是傍晚时分,打扮得相对低调了些,但依旧难掩其出众的风韵。她带来了厚厚一沓泛着油墨香的资料。
“钟顾问,资料搞到了,费了不少劲呢。”陈雪茹将资料递给钟浩,压低声音,“是那套进口纺织机的部分操作手册复印件和厂里老师傅记录的故障现象。更详细的图纸在厂里,属于保密范畴,轻易拿不出来。轻工局那位王处长同意了您的条件,只要您有把握修好,报酬清单上的东西,他会尽力协调。这是他的私人电话,您看过后,可以直接跟他联系。”
钟浩接过资料,入手沉甸甸的。他立刻翻开,一股浓郁的机油味和纸张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资料是俄文为主,夹杂着一些手写的中文注释,显然是厂里技术员后期添加的。图纸部分确实不全,只有一些传动原理图和外观结构图,核心的控制和精密部件图纸缺失。
“足够了。”钟浩快速浏览了一遍,【中级机械理论】和【专注力提升】让他能迅速抓住关键信息,“主要是梳理清传动链和信号逻辑。具体的故障点,需要到现场检测才能确定。替我谢谢王处长,我明天就联系他。”
陈雪茹见他如此自信,眼中异彩连连,又叮嘱了几句注意安全、量力而行的话,便匆匆离去,仿佛只是一个热心的牵线人。
送走陈雪茹,钟浩立刻沉浸到资料中去。【微型实验室】开始全速运转,根据有限的资料构建设备模型,推演可能的故障点。【设备故障预判】直觉也在不断提示着几个关键区域。
直到深夜,他才放下资料,心中已然有了几个初步的判断方向。他拿出那张写着王处长电话的纸条,目光沉静。他知道,这一步踏出去,便是真正离开了轧钢厂这个相对熟悉的“舒适区”,踏入了一个更复杂、风险也更高的领域。
第二天,钟浩通过厂里的电话联系上了那位王处长。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急切,但语气还算客气。双方约定了第二天上午直接去第三纺织厂现场查看。
出发前,钟浩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带上了一个自制的工具包,里面除了常用的扳手、螺丝刀、万用表(托陈雪茹从特殊渠道弄来的旧货)外,还有几件他根据【中级机械理论】知识自己加工的小巧工具和测量仪,专门用于检测精密间隙和微弱信号。他甚至带了一小瓶自己用酒精和特殊油脂调配的清洗润滑剂。
当他骑着厂里为他配发的、半新的自行车来到第三纺织厂时,明显能感觉到厂里弥漫的一种焦躁和压抑的气氛。机器停转的寂静,比巨大的噪音更让人心慌。
王处长是个五十岁左右、戴着眼镜、身材微胖的中年干部,早已在厂门口等候,身边跟着几个厂里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个个眉头紧锁,面带忧色。
“您就是钟浩同志?真是年轻有为啊!”王处长看到钟浩如此年轻,虽然早有心理准备,眼中还是闪过一丝惊讶和疑虑,但很快被焦急所掩盖,“快请进!设备就在主车间,麻烦您赶紧给看看!”
一行人快步走进宽阔的纺纱车间。一台庞大的、结构复杂的联合机静静地卧在车间中央,与周围那些仍在运转的国产设备相比,显得格外精密和……“死寂”。它就是那台出故障的德国产高速并条机,是提高棉条均匀度的关键设备。
“故障现象是突然停机,然后就无法再次启动。自检系统报错代码很模糊,像是主轴定位异常。”厂里的总工李师傅介绍着情况,语气沉重,“我们查了所有 obvious 的地方,保险、传感器、电机都没问题。怀疑是核心控制箱或者主轴传动系统出了内伤,但不敢贸然拆解,怕彻底搞坏。”
钟浩点点头,没有急于动手。他先是如同老中医望闻问切一般,绕着设备缓缓走了三圈,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部件、每一根管线、每一个接头。【设备故障预判】直觉让他隐约感觉到动力传输末端似乎有极其细微的不协调感。
然后,他要求接通电源(但不启动主电机),打开控制柜。里面是密密麻麻的继电器、线路板和古老的电子管元件,布满了灰尘。王处长和李师傅等人都屏息凝神,紧张地看着他。
钟浩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立刻拿着万用表到处乱戳。他先是仔细观察了每一块线路板的外观,看是否有烧灼、鼓包痕迹,接着又仔细检查了所有插接件的连接情况,并用一个小巧的自制放大镜观察了一些关键焊点。
【微型实验室】根据观察到的元器件型号和布局,快速模拟着电路逻辑。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排功率电阻的下方。那里积累的灰尘似乎有极其细微的、不规则的扰动痕迹,像是极微小的电弧烧灼过。
“李师傅,麻烦取一下这排电阻的实时温度。”钟浩指着那里说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