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龙椅上的欲望:情锁宫闱之殇 > 第1章 潜龙登极

龙椅上的欲望:情锁宫闱之殇 第1章 潜龙登极

作者:孤鹤啸九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9:58:20

高祖平定四胡,威权延世。迁邺之后,虽主器有人,号令所加,政皆自出。显祖因循鸿业,内外协从,自朝及野,群心属望。东魏之地,举世乐推,曾未期月,玄运集己。始则存心政事,风化肃然,数年之间,翕斯致治。其后纵酒肆欲,事极猖狂,昏邪残暴,近世未有。飨国弗永,实由斯疾,胤嗣殄绝,固亦余殃者也。天保定位,受终攸属。奄宅区夏,爰膺帝箓。势叶讴歌,情毁龟玉。始存政术,闻斯德音。罔遵克念,乃肆其心。穷理残虐,尽性荒淫。——李百药 《北齐书》

北魏孝昌二年,晋阳城。

盛夏的酷热炙烤着大地,连年的干旱让汾水几近断流,城内人心惶惶。就在这焦灼的氛围中,高家府邸内却发生了一件怪事。高欢的妻子娄昭君,一个曾家世显赫、眼光极高的女子,此刻却因腹中不时传来的异样而忧心忡忡。

自她怀上这个孩子起,每到深夜,房间内便会被一层奇异的、温润的红光笼罩,仿佛有神只庇佑,又似不祥之兆。更令人惊骇的是,腹中的胎儿,竟在她腹中发出了微弱却清晰的声音:“得……活……”

“得活?”娄昭君抚摸着干瘪的肚子,心中百感交集。是家族得活的希望?还是祈求这未出世的孩子能平安降生?她不敢深想,只能在祈祷中度过漫长的孕期。

数月后,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婴呱呱坠地,娄昭君为他取名高洋。这孩子自小沉默寡言,相貌平平,与大哥高澄的英气勃勃、锋芒毕露形成了鲜明对比。高澄早早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和领导力,深得父亲高欢喜爱,而高洋则显得有些木讷,常常独自一人发呆,似乎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

一天,高欢召集几个孩子到跟前,从袖中取出一团乱麻,说道:“我给你们一样东西,看你们谁能最快将它理清。”

高澄走上前,拿起那团乱麻,皱着眉头开始一根根抽拉。然而,越是心急,麻线缠绕得越紧,他越抽越乱,不一会儿便满头大汗,脸上露出焦躁的神色。

轮到高洋时,他默默地接过乱麻,没有立刻动手。他小小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安静地、专注地用手指触摸着那些纠缠的麻线,仿佛在研究着什么。

娄昭君的心揪紧了,忍不住低声提醒:“洋儿,快动手啊!”

高洋抬起头,看了看母亲,轻轻摇了摇头,示意自己没事。然后,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拿起旁边侍从放在一旁的小刀,眼神平静,没有丝毫犹豫,对着那团乱麻,狠狠地砍了下去!

“咔嚓!”一声脆响,乱麻应声而断!

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高欢和娄昭君。

高洋却没有停歇,几刀下去,将那团原本纠缠不清的大麻分解成了几缕相对整齐的长麻。接着,他又拿起其中一缕,用小刀小心地刮去毛刺,使其变成一缕缕短而整齐的麻线。

他做得很认真,仿佛这不是在处理一团令人头疼的乱麻,而是在完成一件精细的工艺品。

片刻之后,他将整理好的短麻线递给高欢,眼神清澈而平静。

高欢看着眼前的情景,又看了看两个儿子,脸上的表情意味深长。他沉吟片刻,开口道:“洋儿,你为何如此做?”

高洋跪下,不卑不亢地回答:“回父亲,儿子愚钝,想不到如何解开。但儿子想到,既然都是麻,解开是为了用,斩断整理好,同样也是为了用。长短相宜,各有所用。与其费时费力,不如快刀斩乱麻。”

“快刀斩乱麻……”高欢重复着这四个字,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看向满脸羞愧的长子高澄,语气温和了些:“澄儿,你明白了什么?”

高澄惭愧地低下头:“儿子明白了,遇事不可只拘泥于常规,有时需要当机立断,换个思路。”

“嗯,孺子可教。”高欢点点头,转头又对高洋说:“洋儿,你做得很好。这‘快刀斩乱麻’的法子,甚合我意。”

他赏赐了高洋一块玉佩,又勉励了高澄几句。这次考校,让府中下人们对这个平日里不起眼的次子刮目相看。

高欢心中暗忖,这孩子看似木讷,实则心思缜密,懂得变通。他找不到常规的解决方法,便另辟蹊径,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达成目的。这种品质,在乱世之中,尤为难得。

岁月流转,高澄在朝中历练,逐渐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成为高欢重点培养的对象。而高洋,则安排一些接触实务的机会,但更多的是观察和考验。高洋选择了“藏拙”。

他博览群书,尤其痴迷兵法和权谋,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研读。他默默练习骑射,技艺精湛却从不炫耀。在外人看来,他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愚钝的皇子。他按时去衙门点卯,处理例行公事,绝不主动表现自己。他将高欢的“潜龙在渊,韬光养晦”的教诲铭记于心。

他冷眼旁观着哥哥高澄在朝堂上纵横捭阖,也看到高欢在权力巅峰的寂寞和对未来的隐忧。兄弟二人关系微妙,既是亲人,又是潜在的对手。高洋并不嫉妒哥哥的早慧,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隐忍的决心。他知道,自己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积累。

武定七年的晋阳,春寒尚未褪尽,城东的东柏堂却弥漫着比寒冬更刺骨的暗流。

这座平日里用作高丞相议事的雅致厅堂,此刻烛火摇曳,将四个身影映在墙壁上,忽明忽暗。主位上,正是权倾东魏的大丞相高澄。

“陛下昏弱,朝政尽在我手,如今羽翼已丰,废帝自立,正当其时!”高澄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待事成之日,诸位皆是开国功臣,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下首坐着的,是他的心腹重臣陈元康、杨愔和崔季舒。三人闻言,眼中皆闪过激动之色,纷纷起身躬身:“愿随丞相左右,共图大业!”

烛火噼啪一声,溅起一点火星,落在地面的锦毯上,转瞬即逝。没人注意到,厅堂外的回廊阴影里,一个端着食盘的身影僵在了原地,那是高澄府中的厨奴兰京。

兰京本是南朝将领兰钦之子,当年战败被俘,沦为奴仆,国仇家恨早已在他心中埋下种子。方才无意间路过,竟听到了这足以颠覆朝局的密谋。

“必须杀了他!”一个念头在兰京心中疯狂滋生。他深吸一口气,稳住颤抖的双手,将一柄磨得锋利的短刀悄悄藏在食盘下的布巾里,端着托盘,脚步平稳地推开了东柏堂的门。

“丞相,夜深了,该用些点心了。”兰京看似恭顺,低垂的眼帘却死死盯着高澄的方向。

高澄正与陈元康商议后续步骤,不耐烦地挥挥手:“放下吧,出去!”

就在兰京弯腰放下食盘的瞬间,他猛地抽出短刀,寒光乍现!“高澄逆贼!受死吧!”

这一声暴喝如同惊雷,震得满座皆惊。高澄猛地起身想躲避,却还是慢了一步,短刀直直刺入他的小腹!

“噗嗤”一声,鲜血瞬间染红了紫袍。高澄惨叫一声,重重倒在地上,剧痛让他浑身抽搐。

“有刺客!护驾!”陈元康反应过来,嘶吼着扑向兰京,却被兰京反手一刀划中胸口,鲜血喷涌而出,他踉跄着倒下,气息瞬间微弱下去。

杨愔和崔季舒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一个钻到了桌子底下,一个连滚带爬地往门外逃,嘴里还不停喊着“救命”。

东柏堂内一片混乱,烛台被撞倒在地,火焰点燃了锦毯,浓烟滚滚。兰京看着倒在地上的高澄,眼中闪过一丝快意,他知道此地不宜久留,趁着混乱,翻窗而出,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丞相遇刺!东柏堂出事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晋阳。

原本平静的城池瞬间陷入恐慌,百姓们紧闭门窗,街头巷尾谣言四起。有人说刺客是孝静帝派来的,要诛灭高家;有人说南朝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专门来杀高澄;更有甚者,说高家要倒台了,天下即将大乱。

官府的人拿着兰京的画像四处搜捕,却连一点踪迹都找不到。高澄被抬回府中后,太医们围着他忙前忙后,府外挤满了文武官员,却没人敢擅自做主。高澄生死未卜,而执掌兵权的渤海王高欢,还远在邺城处理政务,一时半会儿根本赶不回来。

高府内院,一间雅致的书房里,却透着与外界截然不同的平静。

高洋坐在窗前,手里捧着一卷兵书,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勾勒出少年清瘦的轮廓。

“二公子!不好了!外面都乱套了,您怎么还在看书啊?”幕僚赵彦深慌慌张张地冲进来,焦急的说道:“丞相大人还在昏迷,渤海王又没回来,那些官员都在府外吵着要见主事的,再这么下去,晋阳就要乱了!”

高洋缓缓放下书,抬起头。他的眼神异常平静,没有丝毫慌乱,仿佛外面的混乱与他无关。“慌什么?兄长遇刺,人心浮动是必然的。但越是乱,我们越要稳。”

赵彦深愣住了,他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洋。以往的二公子,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唯唯诺诺,可此刻,他眼中的镇定和条理,竟让赵彦深瞬间安定了几分。

“当务之急有三件事。”高洋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晋阳地图前,手指地图说:“第一,控制高府和晋阳的四大城门,立刻宣布全城戒严,禁止百姓随意出入,防止谣言扩散;第二,找到司马子如大人,他是父亲的老部下,伤势不重,让他出面安抚官员和百姓,稳定人心;第三,调动府中卫队,秘密搜捕刺客兰京,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每一句话都条理清晰,每一个安排都切中要害。赵彦深看着眼前的少年,心中只剩下震惊,原来所有人都看错了,这位二公子,根本不是什么平庸之辈,他只是一直在蛰伏!

“属下这就去办!”赵彦深不再犹豫,躬身行礼后,快步走出书房,按照高洋的吩咐行动起来。

书房里,高洋盯着地图上晋阳城的西南角,那是一处贫民窟。兰京是南朝人,在晋阳无亲无故,刺杀后肯定不敢去繁华地段,最有可能躲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

“兰京,你跑不掉的。”高洋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拿起挂在墙上的佩剑,大步走出书房。这盘乱棋,该由他来收拾了。

高洋率卫队悄然包围了贫民窟。

“二公子,这里住户太多,要是惊动了刺客,他要是挟持百姓怎么办?”卫队统领低声问道。

高洋勒住马,沉声道:“分成十组,每组三人,从不同方向进入,逐个排查。动作轻一点,遇到可疑人员先围起来,不要擅自行动。”

卫队迅速行动起来,如同猎豹般潜入贫民窟。高洋则带着两个侍卫,慢慢走在狭窄的巷子里。这里的房屋破旧不堪,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偶尔能听到孩童的哭闹声和妇人的咳嗽声。

不多时,在经过一间破旧的柴房时,突然听到里边传来轻微的动静。高洋悄悄靠近柴房,透过柴房的缝隙,他看到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男人正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一块干硬的饼子,正是兰京!

高洋猛地踹开柴房门,房中的兰京猛地站起身,盯着高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又是你们高家的人!我杀不了高澄,就先杀了你!”

说罢,挥着匕首朝高洋扑来。高洋早有准备,侧身躲开,同时拔出佩剑,剑尖直指兰京的胸口。兰京转身又要攻击,却见高洋的剑已经到了眼前,他慌忙格挡,“当”的一声,匕首被剑弹飞,手腕也被震得发麻。

高洋一脚踹在他的胸口,兰京重重摔倒在地,不等他爬起来,高洋的剑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随后,高洋让人将兰京押到城门处,当众斩杀。当兰京的首级被悬在城门上时,整个晋阳都沸腾了,刺客伏法,危机解除!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看着城门上的首级,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平息乱象的次日,高洋身着玄色朝服,步入高澄昔日理政的丞相府正堂。眼神锐利如刀,声音沉稳有力:“兄长遇刺,国不可一日无主。即日起,由我暂代丞相之职,都督诸军,谁敢有异议?”

百官哗然,却没人敢反驳。谁都清楚,此刻的高洋,已是晋阳真正的掌控者。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得知消息后,心中又惊又惧。他本以为高澄一死,高家势力会衰退,自己或许能重掌大权,可高洋的雷霆手段,让他明白这不过是妄想。没过几日,孝静帝便下旨,正式任命高洋为大丞相、录尚书事,袭封齐王,将朝中军政大权尽数交予他手。

高洋掌权后,一面继续沿用高澄时期的贤才,如杨愔、崔季舒等人,稳住朝堂;一面又暗中布局,清除异己。有个叫高德政的大臣,曾是高澄心腹,见高洋得势,便想投机,私下劝高洋“早登大位”。高洋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派人盯着他,发现高德政私下联络宗室,意图架空自己,当即下令将其满门抄斩。此事过后,朝野上下再无人敢对高洋的权力说半个“不”字。

一个月后,高洋觉得时机已到。他命杨愔草拟禅位诏书,随后带着大军入宫,逼迫孝静帝退位。宫殿之内,禁军持刀列阵,气氛凝重到了极点。孝静帝坐在龙椅上,脸色惨白,双手不住颤抖。高洋站在殿中,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在位多年,国泰民安,然天意已改,臣请陛下禅位于齐。”

孝静帝看着眼前的高洋,想起昔日高欢、高澄对自己的操控,泪水忍不住滚落:“朕待高家不薄,为何非要赶尽杀绝?”高洋却不接话,只是朝杨愔递了个眼色。杨愔上前,将早已写好的禅位诏书递到孝静帝面前,逼迫道:“陛下,识时务者为俊杰,莫要自误。”

孝静帝无奈,只得颤抖着写下自己的名字。高洋并未立刻处死孝静帝,而是将其封为中山王,逐出皇宫,安置在城外的府邸中,不过是留着他,做个“优待前朝君主”的幌子罢了。

开国之初,高洋确实展现出了一代明君的潜质。他深知北齐根基未稳,便着手革除弊政:废除东魏时期的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选拔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入朝为官,打破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又命人修订法律,规范刑罚,让吏治清明了不少。大臣们见新帝如此勤政,都暗自庆幸,觉得北齐有望迎来盛世。

更让百官信服的是高洋的军事才能。天保三年,突厥入侵北齐边境,烧杀抢掠,边境百姓苦不堪言。朝中大臣大多主张议和,唯有高洋拍案而起:“突厥蛮夷,敢犯我大齐疆土,朕必亲征,将其打回老家!”他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出征,行军途中,与士兵同吃同住,甚至在粮草短缺时,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士兵。

决战那日,突厥骑兵来势汹汹,北齐军阵险些被冲散。就在这危急时刻,高洋手持长矛,亲自冲锋陷阵。他盔甲上沾满了鲜血,却丝毫不见惧色,高声喊道:“将士们,随朕杀贼!退后者斩!”士兵们见皇帝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跟着冲锋。突厥军没想到北齐皇帝竟如此悍勇,顿时慌了阵脚,被打得大败而逃,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经此一役,高洋的威望达到了顶峰。百姓们称颂他为“英武之君”,大臣们也对他死心塌地。可谁也没想到,这份“英明”,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政权稳定,外患平息,高洋心中的**与暴虐,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