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龙椅上的欲望:情锁宫闱之殇 > 第5章 天怒人怨

龙椅上的欲望:情锁宫闱之殇 第5章 天怒人怨

作者:孤鹤啸九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9:58:20

天保十年五月,邺城的夜空被一道诡异的白光划破。彗星拖着长长的尾迹悬于天际,百姓们抬头仰望,无不面露惶恐,纷纷传言这是乱世之兆。太史令连夜入宫奏报,跪在地上瑟瑟发抖:“陛下,彗星现于天际,此乃除旧布新之象,恐有动荡,还请陛下修身自省,以顺天意、安民心!”

高洋站在露台之上,望着那道刺目的彗星尾迹,心中本就因连日酗酒而烦躁不安,此刻更是添了几分慌乱。他转身召来彭城公元韶,这位前魏宗室向来老实怯懦,是他平日里随意差遣的对象。

“元韶,你且说说,昔日汉光武帝为何能中兴汉室?”高洋语气沉沉,目光紧盯着元韶。

元韶没料到皇帝会突然问起前朝旧事,不假思索地躬身答道:“回陛下,只因当年王莽篡汉后,未能将刘氏宗室斩尽杀绝,留下了后患,才给了刘秀起兵的机会。”

这话轻飘飘出口,却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瞬间刺穿了高洋的猜忌心。他盯着元韶那张老实巴交的脸,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元氏乃前魏皇族,如今虽已改朝换代,可朝野内外仍有不少元氏子弟任职,若是他们效仿刘秀,趁机谋反,自己岂不是要重蹈王莽的覆辙?

“斩尽杀绝……”高洋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眼中渐渐燃起嗜杀的火焰。他猛地一拍栏杆,厉声下令:“传朕旨意!彻查朝野内外所有元氏宗室,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旁支远亲,一律押入大牢!”

元韶吓得面无人色,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无心之言竟引来了灭顶之灾,他“噗通”跪倒在地,连连磕头:“陛下饶命!臣一时失言,求陛下开恩啊!”

可高洋早已被猜忌冲昏了头脑,哪里听得进半句哀求。他转身离去,留下元韶瘫倒在地,绝望地看着那道彗星尾迹,这哪里是什么“除旧布新”,分明是元氏宗室的催命符!

旨意下达的第二天,邺城就成了人间炼狱。始平公元世哲为首的25家元氏宗亲,还没弄明白自己为何获罪,就被禁军破门而入,以“通敌谋反”的罪名绑缚刑场。

刑场上,刽子手的刀光此起彼伏,男女老幼的哭喊声、求饶声混在一起,却只换来了高洋派来的监斩官冰冷的眼神。“陛下有令,元氏余孽,斩草除根!”随着一声令下,25家元氏宗亲无一幸免,鲜血顺着刑场的石板缝隙流淌,在地上汇成了暗红色的溪流。

而彭城公元韶等19家元氏宗亲,则被直接押进了阴暗潮湿的地牢。高洋特意下令断绝饮食,连一口水都不准送进去。地牢里没有光,只有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和哀求声。饿了不过三日,元氏宗亲们就已饿得眼冒金星,有人实在撑不住,竟撕扯下身上的麻布衣袖,放在嘴里艰难吞咽。

消息传到宫中,高洋正搂着美人饮酒,听闻后只是冷笑一声:“一群前朝余孽,饿死也是活该。”他甚至派人去地牢“查看”,听着手下回报“有人已经没了气息,尸体开始发臭”,脸上竟露出了满意的神情。最终,地牢里的19家元氏宗亲,全部在饥饿与绝望中死去,腐烂的尸体堆满了牢房,恶臭隔着几里地都能闻到。

可这场屠杀还远未结束。高洋又下一道狠令:凡是祖父在魏朝封王、或是自身曾在魏朝做官的元氏子弟,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官职高低,一律押赴东市斩首!

一时间,东市的街道被禁军围得水泄不通。被押来的元氏子弟排成长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正值壮年的官员,还有刚及弱冠的少年。刽子手的刀砍得卷了刃,鲜血染红了整条街道,尸体层层堆叠,几乎堵住了路口。路过的百姓吓得不敢抬头,只能捂着口鼻匆匆跑过,连哭都不敢哭出声。

最令人发指的是,高洋连元氏的婴儿都不肯放过。他特意让人将尚在襁褓中的元氏婴孩抱到东市,命武士们将婴儿一个个抛向空中,再用长矛在下面承接,看着婴儿被长矛穿体而过,他竟拍手狂笑:“这样才能永绝后患!看他们还怎么谋反!”

有武士不忍心下手,手都在发抖,高洋见状,当场夺过长矛,亲自抱起一个婴儿抛向空中。“噗嗤”一声,长矛精准地刺穿了婴儿的身体,鲜血溅了他一身。他抹了把脸上的血,对着吓呆的武士们吼道:“都学着点!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这场针对元氏宗室的大屠杀,前后共夺走了3000余人的性命。高洋嫌尸体处理麻烦,竟下令将所有尸体全部投入漳水。浑浊的河水瞬间被鲜血染红,鱼虾争相吞食尸体残骸。此后数月,百姓们在漳水中捕鱼时,常常能从鱼腹中剖出人的指甲或碎骨,吓得再也没人敢吃漳水里的鱼。

元氏宗室的鲜血染红了邺城的街道与漳水,唯有常山王高演的岳父元蛮一家,侥幸逃过一劫。彼时高演得知元氏满门遭难,明知触怒高洋会性命难保,仍硬着头皮闯入宫中,跪在高洋面前苦苦哀求:“陛下,元蛮一家素来安分守己,从未与前朝余孽勾结,求陛下看在臣的薄面上,饶他们一命!”

高洋本已被杀戮冲昏头脑,见高演伏地不起,又想起此前高演绝食险些丧命、娄太后终日以泪洗面的模样,终究松了口:“罢了,看在你的面子上,饶他们不死。”但他仍没给好脸色,当即下令削去元蛮一家所有官职,将他们贬为庶民,赶出邺城,永世不得回京。

元蛮一家虽保住性命,却落得流离失所的下场,而这场针对元氏的大屠杀,早已让北齐朝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朝堂之上,再无人敢直言进谏,只剩下一片沉默的恐惧。

百姓们更是对高洋恨之入骨。私下里,有人偷偷称他为“暴君”,还有人在深夜悄悄焚香祈祷,盼着高洋能早日死去,盼着这场无休止的杀戮能早点结束,让北齐重新恢复太平。可他们的祈祷,终究没能传到高洋耳中,这位暴君正躲在皇宫里,搂着美人饮酒作乐,丝毫没察觉自己早已众叛亲离,更没察觉北齐的江山,已在他的残暴统治下,摇摇欲坠。

或许是上天听到了百姓的祈祷,或许是高洋的恶行终于遭到了报应。大屠杀结束不过半月,他就突然得了一场暴病,起初只是畏寒发热,没过几日便卧床不起,连起身的力气都没了。

更折磨他的是夜里的噩梦。每当他闭上眼,那些被他杀死的元氏宗亲、枉死的大臣、惨死的婴孩就会围在床前,浑身是血地向他索命。有时是被他砍头的李氏,提着自己的头颅质问他为何滥杀无辜;有时是铁笼中被烧死的高浚、高涣,焦黑的手爪抓着他的衣襟嘶吼;还有无数元氏子弟的冤魂,密密麻麻地堵在床前,哭声震得他耳膜生疼。

“别过来!都给朕滚开!”高洋常常在深夜惊醒,冷汗浸透了龙袍,心脏狂跳不止,再也不敢闭眼。宫女太监们只能整夜守在殿外,听着他在殿内歇斯底里地喊叫,却没人敢进去,谁都怕触了这暴君的霉头,落得和那些冤魂一样的下场。

他的身体一日比一日差,往日里叱咤嚣张的气焰荡然无存。御膳房送来的山珍海味,他看都不看一眼,勉强喝两口粥也会尽数吐出来。精神更是恍惚,有时对着空无一人的殿宇喃喃自语,有时又突然暴怒,摔碎身边所有能碰到的东西,嘴里还喊着“杀了你们这些逆贼”。

太医们轮流入宫诊治,把脉时手都在发抖。他们看着高洋形容枯槁、眼窝深陷的模样,只觉得他是被冤魂缠上,脉象紊乱得根本无从下手。开了几副调理的汤药,喝下去也毫无起色。有胆子大的太医偷偷进言,说这病是“天怒积怨所致”,劝高洋大赦天下、忏悔赎罪,却被高洋指着鼻子骂“妖言惑众”,差点拖出去斩了。

从此,再没人敢提“忏悔”二字。太医们只能束手无策地守在宫外,看着宫内的灯烛一夜亮到天明,听着高洋的嘶吼声越来越弱,他们都清楚,这位双手沾满鲜血的暴君,恐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娄太后得知高洋病重的消息,心里又气又疼。她虽对儿子的暴虐行径早已失望透顶,可终究血浓于水,还是亲自带着汤药,赶往高洋的寝宫探望。

踏入殿内,一股浓重的药味与腐朽气息扑面而来。娄太后看着躺在床上、形容枯槁的高洋,刚要开口询问病情,却见高洋猛地瞪大双眼,像是见了索命厉鬼般,连滚带爬地缩到床角,指着她尖声嘶吼:“你别过来!你是元氏的鬼魂!是来索朕命的!朕杀了你!”

话音未落,他抓起身边的锦缎枕头,狠狠朝娄太后砸去。枕头擦着娄太后的衣角落在地上,棉絮四散飞溅。

娄太后僵在原地,看着儿子眼中那陌生的恐惧与暴戾,心像被针扎一样疼。她积攒了半生的愤怒与失望,在这一刻化作滚烫的泪水,顺着脸颊滚落。“你这个孽障……”她颤抖着说出这句话,再也没看高洋一眼,转身踉跄地离开了寝宫。走到殿外,冷风一吹,娄太后终于忍不住长叹一声,这个儿子早已被心魔吞噬,无药可救,高家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怕是真要毁在他手里了。

高洋的病情愈发严重,到后来连下床都需要人搀扶,可他骨子里的暴虐却丝毫未减。他让人把殿廷里用来处决犯人的大铁锅、长锯、铁锉、石碓等刑具,统统搬到寝宫门口,日夜摆在那里。只要听到殿外有人说话声音稍大,或是宫女太监走路脚步重了些,他就会以为是有人要谋反,当即扯着嗓子下令:“拖进来!用刑!”

侍卫们不敢违抗,只能将被指认的人拖到寝宫门口。有时是刚送完茶水的宫女,有时是路过的小太监,他们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就被铁锯锯断肢体,或是扔进滚烫的铁锅里。惨叫声从寝宫门口不断传出,宫里的人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生怕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己。

高洋躺在病床上,听着外面的惨叫声,脸上竟还会露出扭曲的笑容。在他眼里,这些人的性命,不过是他排解恐惧、彰显权威的玩物。

宰相杨愔看着高洋日渐疯癫,寝宫门口日日传来惨叫,心中急得如同火烧。他深知杨愔是国家的栋梁,若是高洋再这样肆意残杀、荒废朝政,北齐的江山不出半年就要崩塌。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赌上性命,再进一次谏。

杨愔整理好朝服,一步步走向高洋的寝宫,殿外刑具上的血迹还未干涸,血腥味刺鼻。见到高洋时,他正瘫在床榻上,眼神涣散地盯着屋顶。杨愔跪地叩首,声音恳切:“陛下,如今朝野动荡,民心离散,唯有善待百姓、宽宥大臣,才能安定天下,稳固社稷啊!”

话音刚落,高洋突然猛地转头,眼中闪过一丝疯狂的狠厉,狞笑道:“你敢教训朕?是不是和那些逆贼串通好,想谋反夺权?”他猛地拍向床榻叫道:“来人!把这个逆臣绑了,扔到锅里煮了!”

侍卫们立刻上前,架起杨愔就要拖向门口的铁锅。杨愔虽被架着,仍高声疾呼:“陛下三思!杀臣易,安天下难啊!”侍卫们都知道杨愔是忠臣,也明白他一死北齐必乱,便故意放慢脚步,暗中使眼色让小太监去禀报娄太后。

娄太后接到消息,连鞋都来不及穿好,就匆匆赶来。她一见杨愔被绑在刑架上,铁锅已烧得冒热气,当即扑到高洋床前,老泪纵横地跪倒在地:“陛下!杨宰相是辅佐高家的忠臣,是国家的栋梁!他若死了,谁来帮您打理朝政?谁来守护北齐的江山?求您看在老身的面子上,放了他吧!”

高洋看着娄太后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的泪水,浑浊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松动。他沉默了片刻,才不耐烦地挥手:“罢了罢了,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放了他。”

杨愔被松绑后,踉跄着起身,对着娄太后深深一揖,再看向高洋时,眼中只剩绝望。经此一事,他再也不敢进谏,这暴君早已神志尽失,多说一句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此后,杨愔只能终日守在朝堂,眼睁睁看着高洋在疯狂的边缘越走越远,看着北齐的希望一点点被黑暗吞噬。

天保十年十月,高洋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他躺在病榻上,意识模糊,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喊着“杀”“不要过来”。临终前,他突然清醒了片刻,召来弟弟高演和高湛,还有宰相杨愔,嘱咐一番便撒手西去,年仅三十四岁。

回望高洋的一生,堪称一场从潜龙到恶鬼的彻底堕落。早年未登基时,他藏起锋芒,在兄长高澄遇刺的危局中,以过人胆识稳住朝局,率军平定叛乱,一步步将北齐基业牢牢握在手中;开国之初,他也曾宵衣旰食,改革官制、整顿吏治,连周边的突厥、柔然都对北齐忌惮三分,彼时的他,分明有着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

可权力终究是一把双刃剑,当至高无上的皇权彻底失去约束,潜藏在他骨子里的暴虐与荒淫便如洪水般泛滥。他沉溺酒色,将后宫变为纵欲的乐园;他蔑视伦理,对亲族、大臣家眷伸出魔爪;他猜忌嗜杀,用铁笼焚杀兄弟,用长矛刺穿婴儿,让元氏宗室的鲜血染红漳水。从励精图治的开国君主,到天怒人怨的暴君,他亲手撕碎了自己的名声,也将北齐的国运拖入了深渊。

高洋死时,宫中空无一人真心哀悼,朝野上下只余“暴君终亡”的暗叹。而他的故事,也成了后世流传千古的一面镜子:权力能成就一个人的伟业,亦能彻底毁灭一个人的心智。若在权力面前守不住本心,抵不住**的诱惑,即便坐拥万里江山,最终也只会落得众叛亲离、遗臭万年的下场。

北齐的兴衰更是印证了一个道理:王朝的稳固,从不是靠君主的暴虐威慑,而是靠贤明的治理、忠臣的辅佐,更靠对百姓的善待。高洋用无数人的鲜血换来了短暂的“威慑”,却失去了最根本的民心。当民心散尽,再强大的王朝也会如大厦倾颓,无可挽回。这血淋淋的教训,跨越千年时光,依旧在警示着世人:民心才是王朝真正的根基,失民心者,终将失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