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白衣盗 > 第22章 家书勾起静水情

白衣盗 第22章 家书勾起静水情

作者:囹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6:23:24

李福领命而去,身影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衙门外熙攘的人流中。签押房内重归寂静,只余下窗外隐约传来的市井喧闹,衬得屋内愈发空落。李致贤独立窗前,良久未动,指尖无意识地反复摩挲着怀中那封来自静水县的家书。粗糙的纸质摩擦着皮肤,带来一种奇异的真实感,仿佛借此便能触摸到那个远在数百里外、简单却充满烟火气的小小院落。

黄惜才那夹杂着感激、谨慎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洞察力的文字,尤其是黄菡那充满童真却石破天惊的“好爷爷”之语,像一股温润而坚韧的溪流,缓缓注入他因权谋倾轧而几近干涸的心田。京城的风是冷的,带着勾心斗角的铁锈味;而静水的风,似乎还带着稻禾的清香与那份虽贫寒却不失温暖的质朴。

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回了那个傍晚,破败的茅草屋,摇曳的油灯,黄李氏强装热情下的埋怨与精明,还有那个躲在门后,只露出一双清澈大眼睛偷偷打量他的孩子——黄菡。当时只觉得那孩子羞怯,此刻回想,那双眼眸深处,确有一种超乎年龄的沉静与观察力。是与非,善与恶,在孩童未被世俗完全浸染的心中,往往有着最直接、最本质的判读。他们不理会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看重光鲜耀眼的外表,只凭直觉感受那“眼神”是善是恶,那行为是“帮娘亲找针线”还是“抓坏老鼠”。

“神妖论……在乎心而非形……”李致贤低声咀嚼着这句话。当初在静水县集市初闻此论,只觉惊世骇俗,隐含风险;如今身处这波谲云诡的京城旋涡,再品此言,竟有了截然不同的体悟。张世荣之流,位极人臣,形同“神明”,其心却阴鸷如妖魔;茂儿爷身为钦犯,形同“妖邪”,其行却暗合某种民间期待的“侠义”。这其中的颠倒错位,不正是黄惜才那套理论最残酷的注脚么?

黄菡将猫鹰视为“好爷爷”,或许并非全然的童言无忌。孩子感受到的,是那标记背后行为中蕴含的、针对“坏老鼠”的惩戒意味,以及那“眼神”中可能存在的、属于长者的洞悉与智慧。这份纯然的感知,剥离了律法、身份、舆论的层层包裹,直指核心。

这份来自静水的温情与启迪,与他此刻怀中那枚冰冷坚硬的砖块碎片形成了尖锐的对比。茂儿爷用这种方式传递信息,充满了江湖的诡秘与不信任;而黄家父子,却以最朴素的家书,带来了可能至关重要的线索。一边是疑云密布的试探,一边是毫无保留的信任,这让李致贤在感到温暖的同时,肩上的责任感也愈发沉重。他不仅要为自己、为案件的真相搏一条生路,似乎也承载着那份来自底层、对“公道”的微弱期望。

他踱回书案前,重新展开黄惜才的信,目光落在那些描述近况的字句上。“迁至瓦房”、“犬子蒙学”、“免于饥寒”……这些看似平常的改善,背后是他当初留下的那袋银钱的作用。一种微妙的成就感混杂着忧虑涌上心头。他能暂时改善一家的生活,可能否真正改变这造就了无数“黄惜才”的世道?查清茂儿爷案,扳倒张世荣,是否就是向着那个方向迈出的一步?

这种跨越空间的情感联结,让他暂时摆脱了身在樊笼的孤立感。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哪怕他自己并未完全意识到,那些遥远而微小的期盼,已然成了他精神上的某种支撑。

“老爷,”老管家李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一丝迟疑,“门外……有客递帖。”

李致贤眉头微蹙。这个时候,谁会来拜访他这明显已被孤立的中枢令?他收敛心神,沉声道:“何人?”

李安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一张制作精良的拜帖,面色有些古怪:“是……吏部文选司的主事,周明周大人。”

吏部?文选司?李致贤心中警铃大作。吏部掌管官员铨选考功,乃是张世荣势力渗透最深的重灾区之一。这位周主事,品级不高,位置却关键,平日里与他这新任中枢令从无往来,此时突然登门,用意何在?

他接过拜帖,打开一看,上面是标准的官场客套话,无非是“久仰大名”、“特来拜会”云云,落款确是周明无疑。

“他带了多少人?神情如何?”李致贤问道。

“就带了一个随从,捧着个礼盒。周大人面上带笑,但……那笑意未达眼底。”李安低声回道,他在京城宅邸多年,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官员,看人的眼光自有其独到之处。

黄鼠狼给鸡拜年。李致贤几乎立刻下了判断。张世荣刚调走他的亲信,立刻就派了个吏部的人来“拜会”,这绝非巧合。是来试探他的虚实?还是来施压,甚至……拉拢?

他沉吟片刻。避而不见,显得怯懦,也可能会错过探听对方虚实的机会。见,则必然是一场鸿门宴。

“请周大人花厅奉茶,我即刻便到。”李致贤最终决定。他需要知道,张世荣的下一步棋,究竟要怎么走。他将黄惜才的家书仔细收好,与印信、砖块碎片放在一处,整理了一下衣冠,脸上恢复了一贯的沉稳平静,迈步向花厅走去。

花厅内,周明正端着茶杯,细细打量着厅中的陈设,见李致贤进来,立刻放下茶杯,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起身拱手道:“李大人!冒昧打扰,还望海涵啊!”

“周主事客气了,快请坐。”李致贤还礼,笑容恰到好处,既不显疏离,也不过分热络。

两人分宾主落座,寒暄了几句天气、公务繁忙之类的废话。周明看似随意地提起:“听闻李大人近日为了那茂儿爷的案子,甚是辛劳。张阁老前几日还提及,说李大人能力出众,必能早日破案,以安圣心呢。”

话语像是夸奖,实则绵里藏针。既点明了张世荣在关注此案,又隐含催促之意。

李致贤不动声色,呷了口茶,淡淡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分内之责,不敢言辛劳。至于破案,需抽丝剥茧,急不得。陛下亦深知此理,曾面谕‘固本清源’,方是正途。”

他轻描淡写地将皇帝抬了出来,既是表明自己有圣意支持,也是回应了对方的“催促”,暗示此案不能简单以抓捕了事。

周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脸上的笑容却更盛:“那是自然,那是自然。陛下圣明,李大人更是深谋远虑。”他话锋一转,状似无意地问道,“只是……听说李大人手下几位得力干将,近日都被刑部借调去协查要案了?这中枢令衙门事务繁杂,少了臂助,李大人岂非更是劳心劳力?”

果然来了。李致贤心中冷笑,面上却露出几分无奈:“朝廷公务,自当以大局为重。刑部那边案情紧急,马师爷和赵氏兄弟都是干才,能去相助,也是他们的荣幸。衙门内……总还能维持运转。”

“李大人高风亮节,下官佩服。”周明恭维一句,随即压低了些声音,身体微微前倾,做出推心置腹的姿态,“不过,李大人初来京城,想必也知,这衙门办事,没有人手是万万不行的。尤其是查办这等大案,若无心腹之人奔走,难免束手束脚。下官在吏部多年,倒也认得几个机敏能干、背景清白的年轻人,若李大人不弃,下官或可代为引荐一二?”

图穷匕见!这是要直接往他身边安插钉子!李致贤心中怒意升腾,面上却依旧平静,甚至带上一丝恰到好处的“感激”:“周主事美意,本官心领了。只是如今案情未明,用人更需谨慎。况且,调动人事,自有章程,本官也不便擅专。待此案稍有头绪,若确需增派人手,再劳烦周主事不迟。”

他婉拒得滴水不漏,既未完全堵死对方,也未留下任何现在就可被利用的缝隙。

周明碰了个软钉子,脸上笑容僵了一瞬,随即恢复正常,哈哈一笑掩饰过去:“李大人考虑周详,是下官唐突了。”他使了个眼色,身后的随从立刻将那个一直捧着的礼盒呈上,“区区薄礼,乃家乡特产,不成敬意,还望李大人笑纳。”

李致贤扫了一眼那雕刻精美的木盒,知道里面绝不可能只是“家乡特产”。他面色一肃,正色道:“周主事,这就不必了。本官为官,向来清廉自守,从不收受同僚馈赠。此例一开,日后难免瓜田李下,还望周主事体谅。”

他拒绝得斩钉截铁,没有丝毫转圜余地。

周明的脸色终于有些挂不住了,青红交加,勉强维持着笑容:“是是是,下官考虑不周,李大人清名,下官早有耳闻,佩服,佩服。”他又勉强坐了片刻,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闲话,便起身告辞,带着那份未被接受的“薄礼”,灰溜溜地走了。

送走周明,李致贤站在花厅门口,望着对方消失在照壁后的背影,眼神冰冷。张世荣的手段,一环扣着一环,打压、孤立、试探、拉拢、安插……无所不用其极。这更从反面印证了,茂儿爷一案,以及其背后可能牵扯的“清源”之举,真正触动了某些人的根本利益。

他回到书房,心情并未因成功打发走周明而轻松,反而更加沉重。对手的强大与无所顾忌,远超他的想象。他重新拿出黄惜才的信,又摸了摸怀中那冰冷的砖块。

来自静水的温情与提示,与京城冷酷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他仿佛站在一条细线上,一边是可能万劫不复的深渊,一边是渺茫却必须追寻的微光。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轻轻叩响,李安去而复返,脸上带着一丝更深的忧虑。

“老爷,刚收到消息……我们派去暗中查访‘老’、‘翁’字样地点的人……有一个,在西城旧城区,失联了。”

李致贤的心猛地一沉。

失联了?

李福那边才刚刚开始行动,就立刻出现了意外?是巧合,还是……他们的调查,从一开始就落在了别人的眼里?

静水家书带来的那点温情瞬间被现实的寒意驱散。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张巨大而无形的网中,稍有异动,那网便会骤然收紧。

黄菡眼中“眼神亮亮”的“好爷爷”或许存在,但围绕其周围的,却是深不见底的黑暗与危险。下一步,该如何落子?那失联的探子,是生是死?他的调查,是否已经打草惊蛇?

李致贤凝视着窗外渐渐暗淡下来的天色,目光锐利如刀。夜幕,即将降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