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83章 暗流涌动与精密筹划

鹰嘴崖支队部的岩洞里,那盏昏黄的油灯似乎比往常燃烧得更慢,灯芯结出的灯花噼啪作响,每一次微弱的爆裂都像是在催促着时间的流逝。决议向“磐石谷”转移的兴奋浪潮已经退去,留下的是一片凝重得几乎能触摸到的沉寂,以及压在每个人心头沉甸甸的现实。

转移。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背后却是千钧重担。不是几个人的游击转移,而是整个“山鹰支队”的家当和根基的迁徙。六十多张要吃饭的嘴,其中还包括需要抬着走的重伤员和行动不便的非战斗人员;堆积在岩洞角落的那些弹药箱,每一颗子弹都关乎生死;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粮食种子、盐巴、药品;那些笨重却不可或缺的铁砧、铁锤、锯子、犁铧……所有这些,都要靠人背马驮,穿越上百里的崇山峻岭。这百里路途,并非坦途,其中既有日军巡逻队和眼线密布的敌占区边缘,更有野兽出没、地势险恶的无人区。一步踏错,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林烽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未散尽的味道和一种焦灼的情绪。他没有时间沉浸在忧虑中。作为支队的掌舵人,他必须把这份沉重的压力转化为清晰、可行的步骤。

“全体班排骨干,立刻到支队部集合!”他的命令简短而有力,迅速传遍了整个鹰嘴崖。

很快,岩洞里挤满了人。老赵、赵铁锤、铁柱、李文、各排排长、炊事班长、卫生员负责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上,都写着同样的凝重和期待。油灯的光晕将他们的影子拉长,投在粗糙的石壁上,仿佛一群正在谋划重大行动的巨人的剪影。

“兄弟们,”林烽开门见山,声音沉稳,压住了所有的嘈杂,“决议已经定了,磐石谷就是我们的新家。现在,摆在面前的唯一问题,就是怎么去。我们要讨论的,不是去不去,而是如何安全、秘密地把咱们这支队伍,完完整整地搬到新家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大家都说说,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顾虑,敞开了谈。今天这个会,就是要找出所有可能的风险,然后想出办法,把它堵死!”

会议的核心很快聚焦到一个致命的问题上:如何瞒天过海,让日军相信“山鹰支队”主力仍在鹰嘴崖?

“鬼子不是傻子,”老赵磕了磕早已熄灭的烟袋锅,眉头拧成了疙瘩,“咱们这么大动静,要想完全瞒过他们的耳目,难!特别是电台信号,一旦长时间静默,鬼子肯定会起疑心。”

“那就不能静默!”负责电台的队员脱口而出,随即又意识到问题,“可咱们一通话,不就暴露了位置和动向吗?”

激烈的讨论持续着。最终,一个大胆而精细的方案逐渐成型,林烽将其命名为 “迷雾”计划——旨在制造重重迷雾,迷惑敌人,掩护主力转移。

计划的成败,系于一支特殊的队伍——留守小组。

选择留守人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的是绝对的忠诚、丰富的经验、沉稳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当地地形民情的极度熟悉。这几乎是在选择死士。经过反复斟酌,五名队员被选定。带队的是经验丰富、性格坚毅的一排排长老周,他曾在多次战斗中负伤,对鹰嘴崖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组员包括两名枪法精准、擅长游击的老兵,一名机智灵活、熟悉日军通讯规律的报务员,还有一名会操弄些小机关、善于伪装的战士。

林烽亲自向他们交代任务,每一条都沉重如山:

1. 制造假象: 每日清晨、正午、傍晚,分三次在岩洞深处升起极少量、但能被远处观察到的炊烟。入夜后,在崖顶特定位置点燃微弱、闪烁的篝火,模拟哨兵烤火或内部照明。甚至要用稻草和旧衣服扎成假人,偶尔在哨位或开阔地移动,远看如同真人活动。

2. 无线电欺骗: 保持严格的无线电静默,但在预先计算好的、日军监听站可能活跃的时段,偶尔、短暂地打开电台,使用缴获的日军频率或周边已知的游击队通用频率,发送一些内容模糊、信号微弱的电文,例如零星的代码、模仿小股部队联络的简短呼叫,制造仍有部队在此区域活动的假象。

3. 有限接触与迟滞: 如果小股日军或伪军侦察兵抵近鹰嘴崖外围,不要一味躲避。要进行有限度的、象征性的阻击,打几枪冷枪,扔一两颗手榴弹,然后迅速撤离,变换位置,造成“山鹰支队”小股部队仍在周边巡逻、不愿正面交锋的错觉。

4. 最终撤离: 坚守到确认大部队已安全抵达磐石谷,且后方没有敌人跟踪之后,才能按照预留的、极其隐秘的路线,自行撤往新根据地。这意味着他们将是鹰嘴崖最后的守望者,也是风险最大的断后者。

交代完任务,岩洞内一片寂静。老周代表留守小组站了起来,这个平时话语不多的汉子,脸上没有任何犹豫,只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坚毅:“支队长,同志们!放心走吧!只要我老周还有一口气在,鹰嘴崖的炊烟就不会断,枪声就不会停!咱们就是钉在这里的钉子,绝不让鬼子摸清虚实!一定把大家安全送走!”

其他四名队员也齐刷刷站直,低沉而有力地重复:“保证完成任务!与鹰嘴崖共存亡!”

没有豪言壮语,但这简短的誓言,却蕴含着赴死的决心。林烽逐一与他们紧紧握手,他能感受到对方手心的粗糙和传递过来的力量。这一刻,无声胜有声。

送走留守小组去准备后,会议进入更具体的行动方案制定。针对大部队的转移,确立了 “分批、多路、夜行” 的核心原则。

* 分批行动:

* 先遣队: 由即将归来的赵铁锤率领最精干的侦察兵包括“闪电”和“二号”,携带轻武器、砍刀、绳索和少量干粮,提前一天秘密出发。他们是整个迁徙的“眼睛”和“触角”,负责:勘探并标记最安全、最隐蔽的路线;清除途中的障碍;在险要处设置简易的攀援设施;寻找并确认中途可供大部队短暂休整的隐蔽点;在前方设置预警哨,随时通报敌情。

* 第一梯队: 由林烽亲自率领。包括支队大部分战斗骨干、所有重武器机枪、掷弹筒、核心机密文件、支队仅有的金银细软和部分最珍贵的药品。这是“山鹰支队”的筋骨和大脑,必须确保其绝对安全。

* 第二梯队: 由老赵统一指挥。囊括了所有的后勤人员、医护人员、重伤员、妇女队员、主要的粮食储备、生产工具和未来建设所需的物资。行动速度最慢,因此配备了较强的护卫力量。他们的安全抵达,关乎根据地的生存和初期建设。

* 断后小组: 由铁柱带领少数心细胆大、经验丰富的战士组成,最后撤离。他们的任务是:仔细清除大部队行进留下的所有痕迹;在关键岔路口布设简易的诡雷或预警装置,迟滞可能的追踪者;全程监视队伍后方,确保没有“尾巴”跟上。

* 路线选择: 完全放弃任何已知的山路或猎道。路线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极致隐蔽。计划沿着人迹罕至的山脊线行走,穿越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蹚过冰冷刺骨的溪涧,甚至利用干涸的、布满砾石的河床作为天然通道。这些地方地图上往往没有标注,行军极度困难,但也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日伪军的巡逻视线。

* 通讯联络: 在无法使用电台的情况下,规定了一套严格的视听联络信号。如某种特定的鸟叫模仿声代表“安全”,另一种代表“警戒”;在夜间,用蒙着布的灯笼或手电筒打出特定的光信号;在各预定中途集结点留下只有自己人才能看懂的标记。

* 物资精简: 进行了痛苦的取舍。那些笨重又非急需的坛坛罐罐被坚决舍弃,埋藏或销毁。粮食按最低生存标准精确分配到每个人每一天,多带一点都是负担。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背负的物品是什么,为何重要,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处置。

当所有细节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下来时,夜幕已经彻底笼罩了鹰嘴崖。岩洞外的山风呼啸着,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远征奏响悲壮的前奏。

队员们默默地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最后一次整理行装。没有人说话,只有收拾器械的轻微碰撞声和压抑的呼吸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告别的气息。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床铺、自己挖的工事、自己熟悉的角落做着无声的告别。

林烽独自一人,再次登上了鹰嘴崖的最高点。寒风吹拂着他破旧的军装,猎猎作响。他俯瞰着脚下这片经营了数年、浸透着战友鲜血和汗水的山谷。这里的一石一木,都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纹。如今,却要亲手放弃它。

但他的眼神中没有留恋,只有决绝。为了更大的舞台,为了更远的未来,这一步必须迈出去。

山下,留守小组的老周已经开始执行“迷雾”计划——一处岩缝里,升起了第一缕刻意控制的、细细的炊烟,在夜色中袅袅飘散。

大迁徙,这台精密而危险的机器,已经悄然启动。它的齿轮,在黑暗的掩护下,开始缓缓转动,指向太行山深处那个名为“磐石谷”的希望之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