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64章 投奔的热潮

鹰嘴崖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山谷里便已响起整齐的操练声。然而这一天,例行的平静被谷口哨兵传来的一声急促呼哨打破了。

“支队长!谷外有人!好几个,说是……说是来投奔咱们的!”哨兵气喘吁吁地跑到正在监督训练的林烽面前报告。

林烽心头一震,与身旁的老赵、赵铁锤交换了一个眼神。自黑风口税卡一战后,“山里有一支专打鬼子汉奸、给老百姓分东西的队伍”的消息,如同春风野火,早已吹遍了方圆百里的山野村庄。他们预料到会产生影响,却没想到投奔者来得如此之快。

当林烽带人赶到谷口时,看到的是七八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汉子,正忐忑不安地站在警戒线外。他们有的穿着破烂的土布棉袄,有的干脆裹着麻袋片,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破,露出冻得通红的脚趾。看到林烽一行人出来,他们浑浊的眼睛里瞬间迸发出混杂着希望、恐惧和急切的光芒。

“长官!长官收下我们吧!”一个年纪稍长、脸上带着一道狰狞刀疤的汉子噗通一声跪了下来,声音嘶哑地哭喊道,“俺是河西村的,鬼子扫荡,房子烧了,爹娘和媳妇都……都让鬼子祸害死了!就剩俺一个了!俺要报仇!俺要跟你们打鬼子!”

“俺也是!俺家牛被二鬼子抢了,爹去理论,被活活打死了!”

“收下俺吧,俺有力气,能干活,能扛枪!”

……

哭声、恳求声顿时响成一片。这不再是之前收编赵铁锤部那种带有对峙和谈判性质的合并,而是纯粹的、自发的、饱含血泪的投奔。

林烽强压下心中的震动,示意队员们维持秩序,将这些投奔者先带入谷内,安排吃饭休息。这只是开始。随后的几天,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有新的投奔者,通过各种渠道,或独自一人,或三三两两,找到鹰嘴崖来。

像第一批那样,家破人亡,怀着血海深仇前来。他们大多朴实得像脚下的土地,能吃苦耐劳,但除了会使锄头,对军事一窍不通,甚至连枪都没摸过。眼神里除了仇恨,更多的是茫然。

* 偶尔会有形单影只的溃兵找来。他们身上还穿着破烂的军装,举止间带着行伍的痕迹,但眼神飘忽,有的确实是想重新找到抗日队伍,有的则纯粹是走投无路,想找个能吃饭活命的地方。素质良莠不齐,需要仔细甄别。

* 最让林烽惊讶的,是几天后到来的一个年轻人。他穿着虽然破旧但看得出原本料子不错的学生装,戴着断了腿用绳子绑着的眼镜,脸色苍白,身体瘦弱,却带着一股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书卷气。“我叫李文,”他说话文绉绉的,但眼神清澈坚定,“我是从省城逃出来的学生,听说你们是真正抗日的队伍,我……我想加入你们,尽一份力。”

看着这些源源不断涌入的新面孔,林烽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民心所向,队伍的力量正在肉眼可见地壮大,从原来的三四十人,迅速增加到近六十人,而且这种增长势头还在继续。忧的是,这突如其来的“甜蜜”,瞬间转化为了沉甸甸的“负担”,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接踵而至。

首先是筛选难题。 鹰嘴崖不是收容所,更不能让害群之马混进来。如何辨别这些投奔者的真实意图?如何防止日伪奸细趁机潜入?这关系到整个根据地的生死存亡。

林烽立即与老赵、赵铁锤召开紧急会议。

“不能来者不拒!”赵铁锤态度明确,“咱们这儿不是善堂,万一混进鬼子的眼线,咱们全得完蛋!”

老赵经验老到,提出建议:“得盘问,仔细盘问。家住哪里,村里有啥人,为啥来投奔,受过啥迫害,说得越细越好。然后派人去暗中核实。就算核实不了,也得放在眼皮子底下观察一段时间。”

他们很快制定了一套简单却有效的甄别流程:所有投奔者先由赵铁锤和老赵分别单独谈话,询问具体细节,交叉验证。对于自称被迫害的,要求描述时间、地点、经过,越详细越好。对于溃兵,重点考察其原部队番号、长官姓名、参与过的战斗等军事细节。谈话后,不是立即编入队伍,而是先编入“待察组”,从事一些基础的劳动,由老队员暗中观察其言行举止、吃苦耐劳程度,以及是否打探不该问的消息。对于像李文这样的特殊背景者,则进行更深入的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机。

其次是巨大的训练压力。 新兵数量激增,且绝大多数是毫无军事基础的农民。队列、持枪、射击、投弹、战术动作……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原有的训练场顿时显得拥挤不堪。老队员们几乎全员变成了教官,由赵铁锤统一指挥,从最基础的“稍息、立正”教起。山谷里从早到晚都回荡着口令声、讲解声和士兵们操练的喘息声。林烽要求严格,训练强度很大,但看到那些原本拿锄头的手,渐渐能稳稳地托起枪,那些茫然的脸上逐渐有了军人的坚毅,他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资源压力更是空前巨大。 六十张嘴要吃饭,要穿衣。缴获的粮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过冬的棉被棉衣严重短缺。武器弹药更是捉襟见肘,很多新兵只能拿着木棍练习瞄准。后勤补给线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林烽不得不派出更多的小分队,冒险外出筹集粮食,同时加紧与山外联络,希望能开辟更稳定的物资来源。

最根本的,是思想整合的挑战。 新兵们投奔的动机各异:有的是血海深仇,有的是活不下去,有的是怀揣报国理想。如何将这股复杂的力量凝聚成一股绳,统一到抗日救亡的旗帜下?林烽开始尝试进行最简单的政治教育。他没有高深的理论,只在训练间隙、晚饭后的篝火旁,用最朴实的语言和大家谈心。

“兄弟们,咱们为啥要在这里吃苦受罪,扛枪打仗?”他问。

“打鬼子!报仇!”下面有人喊。

“对!打鬼子!报仇!”林烽肯定道,“但咱们打鬼子,不仅仅是为了给自个儿家报仇雪恨!咱们是为了让千千万万个中国老百姓,不再受咱们受过的罪!是为了咱们的国家,咱们的民族!咱们手里的枪,要对准鬼子汉奸,但枪口后面,要装着老百姓!这就是咱们和土匪、和那些欺压百姓的队伍最大的不同!”

这些朴素的话语,像种子一样,悄悄播撒在新队员们的心田。

面对蜂拥而至的投奔者和纷繁复杂的管理难题,林烽意识到,原有的松散管理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正规化建设迫在眉睫。

他下令正式成立新兵连,由经验丰富的赵铁锤兼任连长,抽调几名表现突出的老队员担任班长,对新兵进行集中、系统的训练和管理。同时,制定了初步的入伍审查条例和训练考核标准,规定新兵必须通过政治审查和基础军事技能考核,才能正式编入战斗序列。

夕阳西下,训练暂时告一段落。新兵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却带着兴奋的神情,排队领取着简单的晚饭。训练场上,那些还略显稚嫩、却异常认真的面孔,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清晰。

林烽站在崖壁上,俯瞰着谷地中这支迅速膨胀的队伍,心中百感交集。喜悦于力量的壮大,民众的信任;忧虑于资源的重压,管理的挑战;更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这些将生命和希望托付给他的人的责任。

“不能再是一盘散沙了……”他喃喃自语。这股“投奔的热潮”是机遇,更是考验。如果不能尽快将这支成分复杂、良莠不齐的队伍,锻造成一支纪律严明、信仰坚定的武装力量,那么这看似壮大的力量,反而可能成为埋葬他们的陷阱。

走向正规化,已是势在必行。 他转身,走向支队部所在的岩洞,那里,老赵和赵铁锤正等着他,一起商议下一步整编队伍、确立规章的大事。鹰嘴崖的这个夜晚,注定要在忙碌和思考中度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