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145章 百川归海——声望与整合

磐石谷保卫战那场惊心动魄的血战,随着硝烟的渐渐散去,其胜利的冲击波,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着太行山区的每一个角落扩散开去。时间,已悄然滑过战后的半个多月,进入了深秋。山谷里,被炮火翻犁过的土地上,顽强地冒出了些许新绿的草芽,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生命的韧性与希望的重生。然而,比自然恢复更快的,是人心向背的转变和由此引发的巨大能量流动。

胜利的消息,是靠着最原始也最可靠的方式——人口相传,脚板奔走,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越了重重山峦,传遍了方圆百里的村镇和山坳。对于长期生活在日伪铁蹄蹂躏和兵匪骚扰下的百姓而言,“山鹰支队”在“一线天”全歼鬼子一个加强中队的战绩,不啻于一声惊天春雷,驱散了笼罩在心头的阴霾。

民间反响是热烈而朴素的。周边村庄的乡亲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带着他们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金黄的玉米饼、新纳的千层底布鞋、攒下的鸡蛋、甚至是一小罐珍贵的咸菜,翻山越岭送到磐石谷外围的接待点。他们拉着战士的手,眼眶湿润,反复念叨着:“可把你们盼来了!你们是咱老百姓的守护神啊!” 这种发自内心的拥戴,比任何勋章都更让战士们感到温暖和自豪。更令人振奋的是,许多贫苦农家的青年、镇上读过几天书的学徒、甚至还有从敌占区冒险逃出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军,他们眼神炽热,语气坚定:“我们要参加‘山鹰支队’,跟你们一起打鬼子!” 就连平日里走村串乡的货郎、行脚商人,也主动充当起了义务情报员,将山外日伪军的动向、集市上的流言,悄悄传递给支队的侦察员。磐石谷,已然成为这一带百姓心中的灯塔和支柱。

与此同时,这场胜利也产生了强大的外部吸引力。在更广阔的山区地带,几股处境艰难、各自为战的抗日武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力量的变化。一支约三十人、自称“太行抗日游击支队”的队伍,其骨干是原西北军溃散的士兵,混杂着当地农民,装备简陋,常在几县交界处游击,日子过得朝不保夕;另一股是二十来人、以“黑风寨”名号活动的武装,成分复杂,有被逼上梁山的农民,也有惯匪,既劫掠日伪运输队,也难免骚扰百姓;还有零散的、从北平、天津等大城市流亡而来的知识青年,他们满怀救国热情,却苦于报国无门。这些力量,或是派来使者,或是其首领亲自冒险前来,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意愿:投诚,接受“山鹰支队”的收编。对他们而言,磐石谷的胜利证明了这是一支真正能打鬼子、有前途的队伍,是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树。

面对这“慕名而来”的热潮,支队领导层保持着异常的冷静和清醒。在指挥部那间简陋却决定命运的溶洞里,一次重要的党委会正在召开。油灯下,林烽、老赵、以及几位核心骨干的脸色严肃而凝重。

“兄弟们,”林烽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着桌面,目光扫过众人,“眼下这个局面,是好事,天大的好事!这说明咱们磐石谷这一仗,打出了咱们‘山鹰支队’的威信!打出了咱们抗日的决心和实力!老百姓拥护我们,其他抗日力量也想来靠拢我们。”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峻起来:“但是,这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如果我们被胜利冲昏头脑,不分青红皂白,来者不拒,那会是什么结果?可能会把奸细、兵痞、甚至土匪恶霸都吸纳进来!那样的话,咱们这支队伍的纯洁性还要不要?战斗力还能不能保证?会不会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老赵深深吸了一口旱烟,重重地点头,接口道:“支队长说得对!咱们的队伍,是党的队伍,是为老百姓打仗的队伍。宁缺毋滥!必须保证队伍里每一个人的心都是红的,劲儿都是往一处使的!收编不是请客吃饭,不能光看人数增加了多少,更要看质量提升了多少,凝聚力增强了多少!”

经过充分的讨论,会议确立了对待投诚力量的十六字基本原则:“积极争取、严格审查、教育改造、量才使用。” 其核心在于,不是简单的收编凑数,而是要通过严格的政治考核和系统的思想教育,使这些新加入的力量真正融入“山鹰支队”的肌体,实现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彻底整合。

原则既定,一场细致、复杂甚至有些枯燥但却至关重要的审查甄别工作迅速展开。

老赵亲自挂帅,从保卫科、组织科以及侦察排抽调政治可靠、经验丰富的骨干,组成了联合审查小组。审查工作从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展开:

1. 背景调查: 审查组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网——地下交通站、倾向革命的保甲长、与支队关系密切的基本群众,甚至是通过俘虏的伪军官兵进行侧面了解。目的是核实每一支前来接洽的队伍的历史渊源、主要成员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以及他们自称的抗日事迹的真伪。重点排除日伪特务的渗透和那些纪律败坏、恶习难改的匪伙。

2. 个别谈话: 这是审查的关键环节。老赵和林烽亲自出面,分别与投诚队伍的领头人和主要骨干进行深入谈话。谈话内容远不止于抗日口号,而是深入了解其抗日动机、对群众纪律的认识程度、以及个人未来的打算。审查组的其他成员则与普通成员进行广泛接触和谈话,从侧面了解该队伍的内部氛围、官兵关系、以及领头人的实际威信和作风。

3. 现实表现考察: “听其言,观其行”。审查组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临时性任务给前来投诚的队伍,例如协助后勤队向山上运输一批非核心物资,或者在支队控制区的外围担任一定时间的警戒巡逻。在这个过程中,暗中观察其执行命令是否坚决、纪律性如何、与群众接触时的态度、以及与其他部队的协作精神。

“太行抗日游击支队” 的队长周大勇,是个黑脸膛的汉子,打仗勇猛,身上有几处枪伤,对鬼子有血海深仇。但谈话中,他流露出“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思想,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不太理解,认为“当兵吃粮天经地义”。林烽没有简单批评,而是与他同吃同住两天,林烽的真诚、见识和磐石谷实实在在的军民鱼水情,深深打动了周大勇。他最终心悦诚服地表示:“林支队长,我老周服了!我愿意带着兄弟们接受改编。” 最终,他的三十多人被打散编入各主力连队,周大勇本人被送到新成立的随营学校学习,从思想深处进行改造。

* 对于“黑风寨”的头目座山雕,审查组通过内线查明其队伍确实有绑票勒索、欺压良善的恶行,纪律极差,其投诚动机主要是寻找靠山,避免被日军或其它武装吞并。支队在热情接待的同时,也适时展示了军容和部分缴获的重武器。随后,老赵委婉而坚定地表示:欢迎共同抗日,但“山鹰支队”有铁的纪律,目前难以直接收编。支队赠送了他们一些粮食和路费,建议他们可在外部活动,建立秘密联系,提供日军情报,但必须保证不再祸害百姓。既坚持了原则,又展现了统战策略的灵活性。

* 几名从平津流亡来的大学生,思想进步,抗日热情高涨,通过政治审查后,发现他们是宝贵的财富。他们被分配到宣传科负责编写战报、教唱抗日歌曲,到卫生队用学到的知识改善医疗条件,或担任文化教员帮助战士扫盲。他们的知识极大地提升了支队的文化软实力。

对于通过审查、被批准加入的力量,融合工作紧随其后:

* 对成建制收编的队伍,原则上不打散,但立即派驻政治指导员,加强领导。同时,在日常训练、战斗中,有意识地将他们与老部队混编,促进交流和认同,逐步消除小山头意识。

* 设立了专门的新兵连,所有新入伍的青年,不是立即补充到战斗部队,而是必须接受为期一至两个月的集中政治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政治教育重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训练从队列、射击、投弹开始。这是一个重塑思想、规范行为的关键过程。

* 为了更快地培养基层骨干,支队开办了短期培训班,林烽、老赵、赵铁锤等亲自授课,内容涵盖游击战术、政治工作方法、群众纪律等。像周大勇这样的原投诚军官,也被要求参加学习,他们的思想在系统的教育中发生了显着转变。

经过近一个月细致、复杂甚至有些繁琐的工作,“山鹰支队”成功地、有选择地吸纳了超过百名经过严格考验的新鲜血液。支队的总兵力得到了显着充实,成分也更加多元——有经验丰富但需要改造的旧军人,有朴实勇敢的农民子弟,还有充满理想的知识青年。尽管来源复杂,但通过严格的“入口关”和系统的融合教育,支队的核心更加纯洁,凝聚力反而进一步增强。一种海纳百川、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在军营中弥漫开来。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却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磐石谷,这条革命的溪流,正因为无数涓涓细流的汇入,而变得日益宽阔、深邃,积蓄着奔涌向前的更大力量。这一切,都为下一步的壮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