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102章 汗水浇灌的基石

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但破土而出的过程,却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当勘探队带回煤和铁矿的喜讯迅速传遍磐石谷,整个“山鹰支队”都为之振奋。然而,林烽和所有骨干都清楚,将地下的宝藏变为手中的利器,还有一道布满荆棘的漫漫长路需要跋涉。短暂的欢呼过后,一场更为艰苦卓绝的战斗——资源开采与冶炼攻坚,在磐石谷的深山坳里悄然打响。

开采点的选择,直接定在了勘探队发现露头的位置。煤矿位于西侧一处背阴的陡峭崖壁下,铁矿则在东北方向十里外一片赤红色的山坳中。两地相隔甚远,山路崎岖,这意味着开采和运输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煤矿开采是首先启动的,因为它是冶炼的“粮食”。赵铁锤亲自坐镇煤矿。没有矿灯,队员们就用松明火把照明;没有通风设备,就靠自然风和在岩壁上开凿简易气孔;没有提升机械,所有挖掘和运输全靠最原始的体力。

在崖壁下,队员们用镐头和铁锹,硬生生开凿出一个仅容一人弯腰进出的简易矿坑入口。坑道内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煤尘和岩层渗水的土腥味。每前进一寸,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镐头刨在坚硬的煤壁上,火星四溅,虎口震得发麻。煤灰混合着汗水,顺着脸颊流淌,很快,每个下井的队员都成了名副其实的“黑人”,只有眼白和牙齿还保留着原本的颜色。塌方的风险无处不在,周大山凭借老经验,时刻警惕着顶板的动静,用粗木棍进行简单的支撑。

一筐筐乌黑的煤炭,由井下的队员装满,通过人力接力,一步步抬出坑口。每一筐煤都浸透着采煤队员的汗水。劳动强度极大,一天下来,队员们累得几乎瘫倒在地,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铁矿开采同样不轻松。赤铁矿硬度高,开采更为费力。队员们需要先用大锤和钢钎将巨大的矿岩破碎,再用小锤砸成拳头大小的块状,以便后续冶炼。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整日回荡在山坳里,火星伴随着石屑纷飞。队员们的手上很快就磨出了血泡,血泡破了又起,结成厚厚的老茧。虽然没有井下作业的憋闷,但日复一日的重体力敲打和飞扬的石粉,同样是对身体和意志的严峻考验。

运输难题是横亘在开采与冶炼之间的又一道天堑。开采出的煤炭和铁矿石,需要从分散的矿点运往山谷中央规划出的“工业区”(靠近溪流下游,便于取水和未来排水)。没有骡马,更没有车辆,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人的肩膀和扁担。

一支由后勤人员和轮流抽调的队员组成的运输队成立了。他们用柳条筐或麻袋装满沉重的矿石和煤炭,挑在肩上,开始日复一日的艰苦跋涉。从煤矿到工业区,从铁矿到工业区,都是漫长而陡峭的山路。沉重的担子压弯了扁担,更压弯了队员们的腰。汗水浸透了单薄的衣衫,肩膀被磨得红肿,甚至破皮流血,垫上厚厚的破布也无济于事。每一步都踏在崎岖不平的石头上,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保持平衡。没有人喊苦,没有人抱怨,大家心里都清楚,肩上挑着的,是根据地未来的希望。沉默的行进队伍,如同搬运食物的蚁群,执着而坚韧。

在开采点附近,队员们利用砍伐的木材和茅草,搭建起极其简陋的窝棚,作为临时休息和存放工具的地方。矿石和煤炭被分门别类,堆放在平整出的空地上,形成了最原始的料场。虽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但这两个远离生活区、机器轰鸣、烟尘弥漫的地方,已然具备了小型矿厂的雏形。它们像两个不停跳动的心脏,源源不断地将“工业的血液”——原料,输向山谷中央。

就在开采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在选定的工业区址上,另一场无声的战役也在同步展开。李文带领的冶炼攻关小组,面临的挑战丝毫不亚于开采队。他们的任务,是要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用最原始的手段,点燃工业文明的第一炉火。

知识的匮乏是首要难题。李文手头只有几本残破的理化启蒙读物和一本不知从哪个旧书摊淘来的《天工开物》残卷,加上几位老铁匠口耳相传的模糊经验。如何建造炼炉?原料配比是多少?如何控制火候?一切都是未知数。

经过反复讨论和推敲,小组决定采用结构相对最简单的“馒头窑”式土高炉作为首次尝试的方案。所谓“馒头窑”,就是形似倒扣的馒头,用耐火材料砌成,有加料口、出铁口和鼓风口。

建造炼炉的第一步是寻找耐火材料。队员们四处搜寻,最终在溪流下游发现一种略带粘性的红土,经过反复摔打和晾晒,勉强可以塑形。他们用这种红土混合碎石,一层层垒砌起炉体。没有图纸,全靠想象和摸索,炉壁的厚度、出铁口的倾斜角度、鼓风口的位置,都经过反复争论和修改。砌好的土高炉歪歪扭扭,看起来十分脆弱,但这已是大家心血的结晶。

准备原料的工作同步进行。铁矿石需要进一步破碎和筛选,去除杂质,得到粒度相对均匀的矿粉。煤炭则需要经过土法炼焦处理,以提升热值和减少烟尘。队员们挖出浅坑,将煤炭堆叠其中,点燃后控制火势,让其缓慢闷烧,最后得到质地酥脆、银灰色的焦炭。此外,还需要寻找作为熔剂的石灰石,幸运的是,在铁矿区附近就发现了伴生的石灰岩。

整个过程充满了摸索和不确定性。焦炭的烧制火候难以掌握,时而过火变成灰烬,时而烧不透;矿石破碎全靠石碾和人力,效率极低。但大家没有气馁,一点一点地积累着经验。

经过近半个月的紧张准备,第一座土高炉终于矗立起来,旁边堆起了小山似的焦炭、铁矿石和石灰石。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即将到来,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不少结束劳作的队员前来围观。气氛紧张而充满期待。

李文深吸一口气,作为总指挥,下达了点火命令。几名精选出来的壮汉,赤着上身,肌肉虬结,开始奋力拉动那个用整张牛皮制成的巨大风箱。 “呼哧!呼哧!” 风箱发出沉重的喘息声,将空气源源不断鼓入炉膛。

焦炭被点燃,火焰从炉口喷涌而出,由暗红逐渐变为橙黄,浓密的黑烟直冲云霄,映照着围观队员们一张张充满希冀的脸庞。按照预设的比例,李文亲自指挥,将铁矿石和石灰石通过加料口投入熊熊烈火之中。

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缓慢流逝。炉火持续燃烧,拉风箱的队员换了好几拨,汗水在他们古铜色的脊背上流淌。所有人都紧盯着那小小的出铁口,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几个时辰后,根据估算,到了该出铁的时间。李文示意停止鼓风。现场鸦雀无声,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一名队员用长长的钢钎,小心翼翼地捅开出铁口被泥浆封堵的缺口。

没有预想中炽热奔涌的铁流。只有一股粘稠、暗红、夹杂着大量未熔化的矿石颗粒和焦炭残渣的糊状物,缓慢地、断断续续地流淌出来,在预设的沙槽中凝结成一滩丑陋的、毫无用处的废渣。

成功了?不,是彻底的失败。

刹那间,现场一片死寂。只有炉体冷却时发出的“噼啪”声和山风吹过烟囱的呜咽声。期待中的狂喜变成了巨大的失落,写在每一张被烟火熏黑的脸上。几个拉风箱的壮汉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眼神中充满了茫然和挫败。

李文蹲下身,用木棍拨弄着那堆尚且温热的废渣,脸色苍白,眉头紧锁。攻关小组的成员们围拢过来,沉默地看着这一切。首次尝试的失败,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最初的热情,也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技术难关的厚重。

夜色降临,工业区的篝火点燃,映照着那座沉默而失败的土高炉,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围观的人群早已散去,只剩下李文和他的攻关小组,依旧围坐在那堆废渣旁。

没有人说话,只有篝火燃烧的噼啪声和远处溪流的潺潺声。失败的阴影笼罩着每个人,但当你仔细看去,会发现那一双双疲惫的眼睛里,除了失望,更多的是一种不甘和执拗。

李文用沙哑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温度不够……配比可能也不对……鼓风也许还得加强……” 他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同伴们分析。

“李干事,咱们明天再试!”一个年轻组员握紧了拳头,声音虽然疲惫,却带着不服输的劲头。

“对!一次不行就十次!总能摸到门道!”另一个老铁匠出身的队员磕了磕烟袋锅,语气坚定。

李文抬起头,看着同伴们眼中重新燃起的火焰,重重地点了点头。夜色中,这群衣衫褴褛的“工程师”们,身影在火光下拉得很长。他们面前是失败的废墟,但他们的心,却已经投向了下一次的挑战。这汗水浇灌的基石,虽然第一次未能托起成功的殿堂,却为下一次的冲击,积累了最宝贵的经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