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75章 厉兵秣马

支委会的决议如同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海啸。当“死守鹰嘴崖”的命令传遍整个支队,一股前所未有的、混杂着悲壮、决绝与昂扬斗志的洪流,瞬间席卷了这座隐藏在深山中的堡垒。接下来的七日,鹰嘴崖彻底告别了往日的相对宁静,陷入了近乎癫狂的、争分夺秒的备战状态。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岩石,都浸透了汗水、热血与一种近乎原始的求生**。

“轰隆!”

一声沉闷的巨响在鹰嘴崖南侧的山坳中炸开。浓烟散去,原本一处可能被日军小股部队利用、迂回包抄崖顶的缓坡,已彻底被崩塌的乱石和泥土填塞,形成了一道狰狞的、难以逾越的屏障。烟雾中,赵铁锤布满汗水和烟灰的脸庞显现出来,他抹了一把脸,对着身后喘着粗气的突击队员吼道:“下一个!目标,鹰嘴崖东翼那片灌木丛!给我炸平!让鬼子连个藏身的狗洞都找不到!”

这是赵铁锤带领的工兵突击队的日常。他们如同不知疲倦的土拨鼠,在鹰嘴崖的外围和各个可能的进攻路线上,用炸药和血肉之躯,进行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原本就复杂的地形,被他们改造得更加凶险莫测。他们炸塌了三处潜在的日军集结点,削平了两块可能架设机枪的岩石平台,还在几条关键的登山小径上,用炸药和巨石设置了层层叠叠的障碍。每一声爆炸,都意味着日军进攻的难度增加一分,也意味着队员们离危险更近一步。

与此同时,崖顶的防御也在飞速升级。李文亲自指挥着文职人员和部分老兵,将原本分散在各处、仅能容纳十几人的小型地下粮仓,合并、扩建为两个巨大的、能够抵御重炮轰击的主仓储点。他们用从山外拆运来的巨大石块,配合本地坚硬的木材,一层层夯实入口,再用泥土和杂草巧妙伪装,使其看起来就像是天然的山体褶皱。入口处设置了多重门闩和简易的滑轮绞盘系统,确保在遭受攻击时能快速封闭。

医疗组的压力同样巨大。王婶带着所有能抽调的妇女队员,在岩洞后侧最隐蔽、最坚固的区域,日夜赶工,硬生生开辟出一个能容纳至少五十名伤员的掩蔽所。她们用石块砌墙,用木板搭床,甚至利用天然岩缝储存草药。简陋的手术台是用厚实的门板搭成的,旁边整齐摆放着镊子、剪刀、缝合线和仅有的几瓶珍贵的碘酒、磺胺粉。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重的草药味和泥土的气息,这里将是未来战斗中生命的最后防线。

如果说工事是筋骨,那么物资就是血液。炊事班长老周,这个平日里总是乐呵呵、嗓门洪亮的汉子,此刻脸上刻满了焦虑。他带着炊事班的全体成员,组成了庞大的运输队。山下的村庄,几乎被他们“洗劫”一空——地窖里最后一批红薯、玉米被刨出,坛坛罐罐里的咸菜、萝卜干被搜罗殆尽。他们用肩膀扛,用独轮车推,将成筐成袋的粮食,沿着陡峭湿滑的山路,源源不断地运上鹰嘴崖。

“省着点!省着点!”老周看到队员们吃饭时不小心撒下的米粒,心疼得直跺脚。每一粒粮食,都被视若珍宝。岩缝、石缝,甚至一些经过加固处理的废弃工事角落,都被仔细清理出来,塞满了应急的干粮和压缩饼干。地下粮仓的入口,日夜有专人看守,登记、领用,精确到每一个人、每一顿饭。

弹药手铁柱的工作则充满了沉重的仪式感。他带着两名最可靠的队员,将支队所有的弹药——步枪弹、机枪弹、手榴弹、地雷、掷弹筒弹药——全部集中到最核心、最安全的地下弹药库。一箱箱、一排排,整齐码放。他拿着一个磨损严重的笔记本,用铅笔一笔一划地记录着:“步枪弹:7832发”、“轻机枪弹:4876发”、“重机枪弹:2134发”、“手榴弹:289枚”、“掷弹筒弹:54发”、“地雷:12枚”……每一个数字,都沉重如山。他反复清点,嘴里喃喃自语:“得省着用……每颗子弹,都得换鬼子一条命……换鬼子一件装备……” 这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战斗的准备,不仅在于进攻与防御,更在于生存的智慧。林烽亲自带队,执行了一项极其重要也极其危险的任务——疏散与隐蔽。

他带着一部分精干的队员,趁着夜色,深入到鹰嘴崖周边十余个大小村庄。这不是征兵,而是转移。他们挨家挨户地敲门,用最诚恳也最不容置疑的语气,劝说村里的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所有无法参与战斗的乡亲,带上最少的细软,跟随他们向更深的、日军一时难以企及的后山密林中的隐秘山坳转移。过程充满艰辛,有老人的固执,有妇孺的泪水,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林烽和队员们用肩膀扛起老人,背起孩童,在漆黑的山路上艰难跋涉。许多队员的手臂被荆棘划破,汗水浸透衣衫,却无人抱怨。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根据地,更是这些把他们当希望的父老乡亲。

同时,所有可能暴露目标的痕迹都被彻底清除。山间露天的篝火点被全部取缔,取而代之的是在隐蔽岩洞内或利用天然石棚搭建的“闷灶”。做饭时,烟囱出口都加装了多层浸过碱水的厚重铁皮,最大程度地过滤和冷却烟雾,使其消散在密林之中,难以被空中的侦察机或远处的日军了望哨发现。整个鹰嘴崖,如同一个巨大的、屏住呼吸的生命体,在黑暗中等待着风暴的到来。

备战的核心,是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是意志与技能的极限锤炼。战术演练在七天七夜里,如同永不停歇的齿轮,日夜运转。

老赵将现有的六十多名战斗人员,根据经验和特点,重新编组:

* 第一梯队袭扰与陷阱维护: 二十人,由老赵亲自率领。他们是鹰嘴崖最锋利的矛尖和最坚韧的盾牌。任务是在日军进攻前和进攻中,不断袭扰其侧翼和后勤线,同时在预设的陷阱区竹签阵、绊索、滚木礌石、地雷进行维护和引导,最大化杀伤敌人。

* 第二梯队: 四十人,由赵铁锤指挥。他们是守卫鹰嘴崖主阵地的中坚力量。依托三层工事,他们将承受日军最猛烈的正面进攻,用步枪、机枪、手榴弹、掷弹筒,筑起一道道死亡防线。

* 第三梯队: 三十人,由林烽直接掌握。他们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匕首。时刻待命,一旦日军攻势受挫或出现薄弱环节,将立刻从侧翼或预设的反击通道杀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林烽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狙击作战的极致训练中。他带着由几名神枪手组成的狙击组,在鹰嘴崖最险峻、视野最佳的西侧崖边,搭建起精心伪装的观察点和狙击阵地。棚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和树枝,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他们瞄准的是日军从卧牛峰炮兵阵地到主攻队列之间,那些最可能出现的指挥官、机枪手、掷弹筒手和观测员的位置。要求只有一个:在极限射程上,实现“三发两中”,弹着点偏差不超过半寸! 寒冷的秋风吹拂着他们的脸庞,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的僵硬和蚊虫的叮咬都无法动摇他们的专注。每一次击发,都是对意志和技术的双重煎熬。

在这场全民皆兵的备战中,最令人心头发酸的,是新兵们的成长与付出。他们中的大多数,入伍不过数月,甚至更短。战争的残酷理论,在此刻化为血肉之躯的磨砺。

王二牛,这个憨厚的农家子弟,第一次承担起搬运加固工事的沉重圆木。粗粝的木头棱角很快磨破了他单薄的肩膀,血肉模糊,渗出的汗水混着血水,染红了衣衫。老队员们劝他休息,他却咬紧牙关,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低吼,用另一只手死死抓住木头,一步一挪,不肯下火线。他说:“俺爹说过,扛过枪,流过血,才算个爷们!这点疼,算啥!”

小战士柱子,瘦弱得像根豆芽菜,负责练习投掷手榴弹。标准的木柄手榴弹对他来说太过沉重。第一次练习,他铆足了劲甩出去,手榴弹只飞出十几米就掉在地上。班长骂他,他红着眼眶一遍遍地练。手臂甩肿了,吃饭时连筷子都握不住,晚上就偷偷跑到溪边,用刺骨的凉水敷着肿胀的胳膊,第二天照样咬牙坚持。他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投掷的距离和精度也在一点点提升。他说:“我要能扔得准,就能多炸死几个鬼子!”

老队员们看着这些稚嫩却倔强的面孔,心中百感交集。他们主动将自己本就有限的干粮分出一半,塞给新兵;耐心地教他们识别各种地形地貌的军事价值,辨别不同枪声的来源和距离;分享自己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经验和教训。一种超越年龄和资历的战友情谊,在汗水和硝烟中悄然生长。

第七天夜里,一场蓄谋已久的暴雨,如同天河决堤,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砸在岩石上,噼啪作响,汇成浑浊的溪流在谷底奔涌。狂风裹挟着雨水,抽打着岩壁,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声响。

林烽独自一人,披着湿透的蓑衣,站在鹰嘴崖最高的那个了望哨位。冰冷的雨水顺着他的帽檐流下,模糊了他的视线,却浇不灭他心中的火焰。他俯瞰着下方被暴雨冲刷得更加狰狞、也更加坚固的防御工事——炸塌的山坳、拉起的铁丝网、伪装严密的火力点、忙碌穿梭的人影……

谷中,此起彼伏的锤镐声、口号声、运输物资的吆喝声,并未因暴雨而停歇,反而被雨声衬得更加清晰、更加激昂。那是生命在极限状态下的呐喊,是信念在风雨中的歌唱。

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从林烽的心底涌起,瞬间传遍四肢百骸。他知道,这七天七夜的疯狂备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准备。这是“山鹰支队”在用血肉之躯,用钢铁意志,在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上,为一场注定惨烈无比的战斗,筑造一座无形的、却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和物质长城!

他望着远方无边的雨幕,仿佛看到了松本正雄那张狰狞的面孔,看到了蜂拥而来的日军黑潮。但他的眼神,却如同这鹰嘴崖的岩石般沉稳、坚定。

“来吧!”他在心中默念,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让鬼子的铁蹄,踏在我们用血肉和信念铸就的基石上!”

暴雨如注,冲刷着鹰嘴崖的每一寸土地,也洗礼着这支即将迎接生死考验的队伍。厉兵秣马的七天,是血与汗的七天,是生与死的预演,更是“山鹰支队”灵魂升华的七天。风暴的中心,他们已准备好,迎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