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化学实验室。
不,现在应该叫“精密电子实验室”。
这里已经被李云龙派来的警卫连,里三层外三层地封锁了起来。
任何没有得到林川亲自许可的人,都不得靠近半步。
就连陈更旅长,也只是在外面看了一眼,就默契地没有进去。
他知道,这里面正在进行的,是这次防空作战最核心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价值,无可估量。
实验室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林川、周平,还有几个从兵工厂技术科里精挑细选出来的,手最稳、心最细的技术员,围在一张巨大的工作台前。
工作台上,铺着一张崭新的图纸。
图纸上画着的,不是什么机械零件,而是一个个米粒大小,结构复杂到让人头皮发麻的符号和线路。
正是林川从系统中兑换出来的,无线电近炸引信的核心——微型无线电收发模块的电路图。
“林……林所长……”周平扶了扶自己的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双眼,充满了血丝和震撼。
他的声音都在发抖。
“这……这图纸上的东西,我……我只在德国最前沿的物理学期刊上,看到过类似的概念……”
“微型真空管……高频振荡器……谐振回路……我的天,这……这简直就像是把一个完整的无线电台,给塞进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空间里!”
周平毕竟是留德归来的专家,他的知识面,远超这个时代的普通人。
他虽然不是电子学专家,但基本的原理他懂。
正因为懂,他才感到发自内心的恐惧和不可思议。
无线电台,那是多大的家伙?
眼下这个图纸上画的东西,如果真的能实现,那简直就是神迹!
其他的技术员,更是听得云里雾里,他们看着图纸,就跟看天书一样。
“周顾问,你说的没错。”林川的表情很严肃,“理论上,它就是一个微型的一次性无线电台。”
“它被装在炮弹的头部,在飞行的过程中,会主动向外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
“当炮弹接近金属目标,比如飞机的机身时,这些无线电波就会被反射回来,被引信自己接收到。”
“通过计算发射和接收之间极其微弱的频率变化,也就是‘多普勒效应’,它就能判断出自己和目标的距离。”
“一旦距离小于我们设定的引爆值,比如五十米,它就会瞬间接通电路,引爆战斗部。”
林川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解释了近炸引信的工作原理。
他没有提什么“对牛弹琴”,因为他知道,面对这些一心救国的技术人员,他必须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他的解释,并没有让众人释然,反而让他们更加震惊。
主动发射无线电波?
还能接收?
还能自己计算距离?
这……这哪里是引信?这分明就是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林所长,我……我不是怀疑您。”一个年轻的技术员,鼓起勇气说道,“可是,造这么个东西……咱们……咱们能行吗?”
他的话,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是啊,这听起来太科幻了。
别说造了,光是听懂都费劲。
“行,或者不行,不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林川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我们唯一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它造出来!”
“时间,只有不到二十个小时。”
“现在,我来分配任务。”
他的语气,不带一丝感情,却充满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
“周顾问,你负责总协调。你的理论功底最好,负责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理论难题。”
“是!”周平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是一场他从未经历过的,最严峻的考验。
“王工,”林川看向一个四十多岁,在兵工厂干了二十多年机修的老钳工,“这是引信的外壳和内部支架的图纸。材料用最好的黄铜,要求绝对的精密,公差不能超过0.em02毫米!所有的接口,都要做到严丝合缝!”
“保证完成任务!”老钳工拿起图纸,手虽然在抖,但眼神却无比坚定。
“小李,你和张工,负责这个。”林川又拿出两张图纸。
那上面画着的,是两个最关键的,也是最不可思议的零件。
一个,是只有小拇指指甲盖大小的微型真空管。
另一个,是能在炮弹出膛瞬间,承受数万倍重力加速度,并且稳定供电的“储备式电池”。
“真空管,我们没有现成的。所以,我们自己造!”
“用石英砂提炼高纯度的石英玻璃,吹制成管。灯丝,用我们从缴获的日军通讯设备里拆出来的钨丝。阴极、阳极和栅极,用最好的无氧铜片,手工冲压出来。”
“最关键的,是内部的真空环境。我们没有真空泵,但我们有办法!”
林川指着图纸上的一个细节。
“在封口之前,在管子里放一小片金属‘钡’。封口之后,用高频电流对它进行加热,让它在真空管内部蒸发。钡蒸气会和管内残留的氧气发生反应,从而吸收掉最后的空气,形成我们需要的‘高真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