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被当废物,我一拳打爆神明 > 第171章 鹰嘴港的幽灵

被当废物,我一拳打爆神明 第171章 鹰嘴港的幽灵

作者:醉酒的鹤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9 10:57:22

长途汽车在坑洼不平的县道上颠簸,发出吱呀作响的呻吟,仿佛随时会散架。窗外,城市的轮廓早已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泛着盐碱白沫的滩涂和零星枯萎的芦苇荡。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带着腐烂海藻气息的咸腥味,与柴油车的尾气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

鹰嘴港镇,更像是一个被时代遗忘的残骸。汽车停在一个锈迹斑斑的站牌旁,所谓的车站,只是一个摇摇欲坠的雨棚。张明提着简单的行囊下车,脚下是龟裂的水泥地,缝隙里钻出枯黄的杂草。举目望去,低矮的、墙皮剥落的房屋稀疏地散落在海岸高地上,大多门窗紧闭,了无生气。只有几缕炊烟从少数烟囱中升起,证明这里尚有人烟。远处,废弃的码头伸向灰蒙蒙的海面,锈蚀的龙门吊像巨兽的骨架,沉默地矗立在铅灰色的天空下。海浪有气无力地拍打着布满藤壶的堤岸,发出单调的哗哗声。

镇子静得可怕,连狗吠声都听不到。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滞了,凝固在二十年前衰败的那一刻。

张明按照计划,先找到了镇上唯一的“招待所”——一栋两层的老旧砖楼,招牌上的字迹模糊不清。老板娘是个满脸皱纹、眼神浑浊的老妇人,收钱、给钥匙的动作慢得像是在播放慢镜头,对张明这个陌生面孔的“调研员”毫无好奇,只是嘟囔了一句:“这破地方有啥好调研的。”

房间在二楼,窗户正对着一片荒芜的滩涂和更远处寂静的海面。家具陈旧,弥漫着一股潮湿发霉的味道。张明放下行李,没有立刻展开行动,而是站在窗边,仔细观察着小镇的布局和通往镇东头的道路。

根据林雨提供的侦查简报,“宋伯”住在镇子最东头,一栋孤零零的、几乎半埋在坡地上的老屋里,背靠着一片光秃秃的石头山,面朝大海,视野极佳,任何陌生人靠近都很难逃过他的视线。老屋旁边,就是那个曾经发生过火灾的7号仓库的废墟,如今只剩几堵焦黑的断壁残垣。

下午,张明拿着录音笔和笔记本,开始了“田野调查”。他先拜访了镇上仅有的几家还开着门的小卖部和一个修补渔网的铺子,用事先准备好的、关于“沿海社区变迁与人口流失”的问题,与几位老人攀谈。老人们大多沉默寡言,对外人带着本能的警惕,问十句答一句,内容也无非是“年轻人都走了”、“鱼没了”、“日子难过”之类的抱怨。没有人主动提起“宋伯”,当张明看似无意地问起“镇东头那家独居的老人”时,得到的回应要么是摇头,要么是含糊的“哦,老宋啊,脾气怪,不爱跟人打交道”,便不再多言。

这种一致的回避和沉默,反而让张明更加确信,这个“宋伯”绝不简单。

第二天,张明扩大了走访范围,沿着海岸线向镇东头方向“采集民俗资料”。他走得很慢,用相机拍摄着废弃的渔船、破败的屋舍,偶尔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像一个真正沉浸于研究的学者。越靠近东头,人烟越稀少,道路越崎岖。

终于,在距离那栋孤零零的老屋大约两百米的一个拐弯处,张明停下了脚步。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屋的全貌:石头垒砌的矮墙,瓦片残缺的屋顶,烟囱里没有冒烟。屋门紧闭,窗户也挂着深色的旧布帘,看不到里面。屋外一小块空地上,晾着几片破旧的渔网。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海风呜咽着吹过岩石缝隙的声音。

张明没有继续靠近。他选择了一块背风的岩石坐下,摊开笔记本,假装在画速写,实则用眼角余光仔细观察着老屋及其周边的环境。他注意到,老屋朝向道路的一侧,窗户帘子的缝隙后,似乎有极其细微的反光——像是望远镜镜片的反光?有人在里面观察外面!

他保持不动,继续“写生”,心里却快速盘算。直接敲门风险太大,很可能吃闭门羹,甚至暴露自己。必须找一个更自然、更无法拒绝的理由接近。

机会在傍晚时分出现。

海风突然加大,乌云从海平面快速推移过来,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张明收拾东西,假装匆忙往回赶。在经过老屋下方的小路时,他“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整个人摔倒在地,手中的笔记本和录音笔脱手飞出,几页稿纸被风吹得四处飘散,其中一两张正好飘向了老屋的方向。

“哎呀!”张明发出恰到好处的惊呼,一瘸一拐地试图去捡拾飞散的纸张。

老屋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一个瘦削、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门后,警惕地向外张望。那是一个老人,头发花白杂乱,面容枯槁,但一双眼睛却异常锐利,在昏暗的光线下像鹰隼一样扫视着张明和散落的纸张。

张明立刻露出窘迫和求助的表情:“老人家,不好意思!风太大,我的稿纸……”

老人没有说话,只是盯着他看了几秒,目光在他脸上、衣着和散落的物品上停留。然后,他缓缓地弯下腰,捡起了飘到他门口的那两张稿纸,却没有立刻递还,而是低头看了一眼。

张明的心提了起来。那两张稿纸上,他“无意”中画了几幅Ω区那种锚形符号的草图,旁边还有关于“沿海古老渔业符号演变”的潦草笔记——这是他精心准备的诱饵。

老人的手指在接触到纸张的瞬间,似乎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他抬起头,再次看向张明,眼神中的锐利似乎掺杂了一丝别的东西——惊讶?警惕?还是……回忆?

“你是做什么的?”老人的声音沙哑干涩,像是很久没有和人说话了。

“我是省里社科院的研究员,来做沿海社区变迁调研的。”张明连忙拿出工作证和介绍信,语气诚恳,“打扰您了,真不好意思。这些是我收集的民俗符号资料……”

老人接过证件,仔细地看了看,又瞥了一眼张明沾满泥水的裤腿和狼狈的样子,沉默了片刻,终于将稿纸递还给他,然后指了指天空:“要下大雨了,进来避避吧。”

门,完全打开了。

张明心中狂喜,但脸上依旧保持着感激和歉意的表情,一瘸一拐地跟着老人走进了老屋。

屋内光线昏暗,陈设简陋得近乎贫寒。一张旧木桌,几把竹椅,一个土灶,角落里堆着一些修补渔网的工具和杂物。空气中弥漫着海腥、烟叶和一种老人身上特有的陈旧气息。但张明敏锐地注意到,在杂物堆的后面,似乎有一道低矮的木门,通向另一个房间或者地下室。

老人给张明倒了碗热水,自己则坐在桌旁,拿出烟袋锅默默地抽着,烟雾缭绕,让他的面容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他没有再问什么,似乎只是在履行最基本的待客之道。

张明小口喝着水,大脑飞速运转,寻找打开话题的突破口。他的目光扫过墙壁,突然定格在灶台上方——那里贴着一张极其陈旧、已经发黄卷边的年画,年画的图案并非传统的福禄寿,而是一艘扬帆起航的古式帆船,船头指向一轮明月。而在帆船桅杆的顶端,隐约可见一个极小的、用红笔点出的锚形标记!

又是锚!

张明心跳加速,他放下碗,指着那年画,用尽量自然的语气说:“老人家,这年画挺特别的,不像常见的样式。”

老人抽烟的动作停顿了一下,浑浊的眼睛瞥了一眼年画,淡淡道:“老物件了,辟邪的。”

“辟邪?”张明顺势接话,“海上跑船的是信这个。我调研时也听一些老渔民说过些古话,什么‘明月引航,铁锚镇海’之类的,还有画各种锚符保平安的……”他故意将话题引向锚形符号,并观察着老人的反应。

老人的眉头几不可见地皱了一下,吐出一口浓烟:“年轻人,知道的还不少。不过那些老黄历,没啥用喽。现在海里都没鱼了,船也烂了,镇啥海?”

他的语气带着一种深深的疲惫和嘲讽,但张明捕捉到了一丝隐藏极深的、与现状不符的落寞和不甘。

就在这时,窗外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雷声轰鸣,暴雨终于倾盆而下,密集的雨点砸在屋顶瓦片上,发出巨大的声响。

雷声掩盖了其他一切声音。张明知道,这是最好的时机。

他忽然压低声音,目光直视老人,不再掩饰:“宋文昌工程师,‘明月引航,铁锚镇海’……真的没用了吗?那批‘水文勘探备用件’,真的只是备用的吗?”

“啪嗒!”老人手中的烟袋锅掉在了地上,烟灰洒落。他猛地抬起头,那双原本浑浊的眼睛瞬间爆发出锐利如刀的光芒,死死盯住张明,身体紧绷得像一张拉满的弓!

“你是谁?!”他的声音不再是沙哑,而是带着一种极度震惊和警惕的嘶哑,“谁派你来的?!”

“一个想弄清楚‘海神计划’和‘样本回收’真相的人。”张明迎着他的目光,毫不退缩,同时缓缓地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照片的复印件——那是杨慧芳留下的、王海站在码头吉普车旁的旧照,照片背面有杨慧芳娟秀的字迹:“给茜茜。真相永存。”

看到照片,尤其是看到背后的字迹,宋文昌如遭雷击,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是伸出枯瘦的手指,颤抖地想要触摸那张照片。

窗外雷雨交加,屋内却陷入一种死寂般的沉默。只有老人粗重而压抑的喘息声。

他知道。他什么都知道了。

张明知道,他赌对了。通往月影岛内部的第一道裂缝,终于被他撬开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