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拓梦者 > 第29章 清溪初体验补课 基层砺初心壮志

拓梦者 第29章 清溪初体验补课 基层砺初心壮志

作者:云中秋雁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9 10:56:28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清溪县的土地上。

县城不大,一条主要街道贯穿东西,两旁是错落有致的砖瓦平房,偶尔夹杂着几栋新盖的二层小楼。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麦秸秆的混合气息,与北京的喧嚣截然不同,透着一股淳朴的乡土味道。

林雨潇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县委大院门口,有些忐忑又有些期待地四处张望。昨天他坐了一整天的长途汽车,才从北京辗转来到这个位于京郊的县城。

“是雨潇吧?”

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雨潇转过身,只见一位头发花白、身形微胖但精神饱满的老人正微笑着看着他。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裤腿上还沾着些许泥土,脸上布满了皱纹,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和蔼而威严的气质。

“您就是张爷爷吧?”

林雨潇连忙迎上去,恭敬地问道。

“哈哈,正是我,张维洲。”

老人爽朗地笑了起来,拍了拍林雨潇的肩膀,“果然是年轻有为,一表人才!你爷爷身体还好吗?”

“托张爷爷的福,我爷爷身体硬朗着呢,他还让我代他向您问好!” 林雨潇笑着回答。

“好好好,替我谢谢他。”

张维洲点了点头,“一路辛苦了,坐了那么久的车。走,先跟我到办公室喝口水,歇歇脚。”

县委办公室陈设简单,一张老旧的木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幅“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张维洲的秘书给林雨潇倒了杯热茶,退了出去。

王维洲开门见山地说:“雨潇,你爷爷把你托付给我,我可不会给你特殊照顾。基层工作不是纸上谈兵,需要的是真刀真枪地干。你是农业大学的高材生,理论知识肯定扎实,但实践经验还得从零开始积累。”

林雨潇连忙站起身:“张爷爷您放心,我就是来学习的,不怕苦不怕累,您就把我当成普通的工作人员,该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好!有你爷爷当年的那股劲头!”

张维洲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我已经跟红旗生产大队的柳秋实书记打好招呼了,你就去他那里实习。红旗大队离县城不远,条件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肯定比不上你在北京的家。你要有心理准备。”

“我明白,张爷爷。” 林雨潇坚定地说。

“嗯,” 张维洲满意地点点头,“柳秋实是个老基层,经验丰富,为人实在,你跟着他好好学。记住,到了那里,多听、多看、多做,少说话、少发表意见,先把情况摸清楚再说。”

“是!我记住了!”

告别张维洲,林雨潇背着行囊,按照张爷爷指的路,朝着红旗生产大队走去。

出了县城,便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田埂上开满了不知名的小野花。空气清新,微风拂面,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林雨潇终于看到了红旗生产大队的牌子。

村子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平原上,一排排土坯房整齐排列,村口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树下坐着几位老人在闲聊。

林雨潇走上前,向一位老人打听柳秋实书记的住处。老人指了指村中间一栋相对宽敞的砖瓦房:“那就是柳书记家,他刚从地里回来,估计正在家吃饭呢。”

林雨潇道谢后,朝着那栋砖瓦房走去。

刚到门口,就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正端着一个粗瓷碗,蹲在门槛上扒饭,碗里是简单的咸菜和玉米糊糊。他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蓝色褂子,裤脚挽到膝盖,露出结实的小腿,脸上布满了风吹日晒的痕迹。

“请问,您是柳秋实书记吗?” 林雨潇问道。

中年男人抬起头,上下打量了林雨潇一番,放下碗站起身:“我就是柳秋实。你就是从北京来的大学生林雨潇吧?张书记已经跟我通过电话了。”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浓厚的地方口音。

“柳书记您好,我是林雨潇,以后请您多指教!” 林雨潇伸出手。

柳秋实有些不好意思地在衣服上擦了擦手上的油污,才与林雨潇握了握手:“指教谈不上,咱们一起干活,一起学习。快进屋坐!”

柳秋实的家很简单,一间堂屋,两间厢房。堂屋里摆着一张八仙桌,几条长凳,墙上贴着一张**画像。

柳秋实的爱人给林雨潇倒了杯水,又拿出几个烤红薯递给他:“来,孩子,路上累了,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林雨潇接过热乎乎的烤红薯,心里暖洋洋的:“谢谢嫂子。”

简单寒暄后,柳秋实便带着林雨潇熟悉村子的情况。

他领着林雨潇走遍了村里的田地、果园和饲养场,一边走一边介绍:“咱们红旗大队,主要种小麦、玉米和棉花。这几年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但是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灌溉是个大问题。”

第二天一早,林雨潇就跟着柳秋实和村民们一起下田干活。他虽然是城里长大的,但在知青点待过两年,干农活并不陌生。他跟着大家一起除草、施肥,样样都干得有模有样,这让柳秋实和村民们对他有了初步的好感。

干了几天农活后,林雨潇觉得时机成熟了。在一次生产队的碰头会上,他主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王书记,各位乡亲们,我看咱们队里的小麦种植密度有点稀,而且施肥也不太科学。我在大学里学过,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外,根据咱们这里的土壤情况,应该多施有机肥和磷肥,这样小麦的根系会更发达,抗倒伏能力也强。”

他话音刚落,会场里就安静了下来。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背有点驼的老人站了起来,他是村里的老把式李大爷,种了一辈子田,在村里很有威望。“小林同志,” 李大爷慢悠悠地说,“你说的这些大道理我们不懂。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的,虽然产量不算高,但也饿不死人。你这什么‘合理密植’,万一把苗都种稠了,长不好怎么办?还有你说的什么肥,我们还是觉得农家肥最实在。”

“是啊是啊,李大爷说得对!”

其他几个村民也纷纷附和,“我们还是相信老经验,别瞎折腾了。”

林雨潇没想到自己的建议会遭到这样的反对,他有些尴尬,也有些不服气,还想再解释几句,但被柳秋实用眼神制止了。

散会后,柳秋实拍了拍林雨潇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雨潇啊,我知道你是好心,也有学问,但基层工作就是这样。村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不是你几句话就能改变的。你得慢慢来,先让他们信任你,看到实际效果,他们才会听你的。”

林雨潇沉默了。他觉得柳书记说得有道理,但心里还是有些憋屈。

晚上,他躺在简陋的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了爷爷和张爷爷的话,想起了父亲的支持,渐渐冷静下来。他意识到,自己确实太心急了,太想证明自己,却忽略了村民们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情况。

“对,慢慢来,先摸清情况。” 林雨潇对自己说。

接下来的日子,林雨潇不再急于推广自己的“科学种田”方法,而是真真正正地沉下心来,跟着柳书记和村民们一起劳动。他不再是那个只懂理论的大学生,而是变成了一个勤学好问的“徒弟”。

他跟着李大爷学习如何辨别土壤肥力,如何根据节气安排农活,李大爷虽然起初对他有偏见,但见他态度诚恳,手脚也勤快,便也慢慢放下了戒心,偶尔会传授他一些自己的“土办法”。

一天下午,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

林雨潇跟着柳书记冒雨查看农田。走到村东头的一片麦田时,他发现这里的积水特别严重,小麦苗已经有一半泡在了水里。

“柳书记,这里怎么积水这么多?” 林雨潇问道。

柳书记叹了口气:“唉,别提了。村里的灌溉水渠还是几十年前修的,年久失修,好多地方都堵了,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塌了。下雨的时候排不出去,天旱的时候又引不来水,这片地就是个‘望天收’,产量一直上不去。”

林雨潇顺着王书记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条狭窄的水渠蜿蜒在田埂之间,渠壁上布满了裂缝,渠底淤积着厚厚的淤泥和杂草,水流十分不畅。

他的心猛地一动,他终于找到了制约红旗大队粮食产量的关键问题,不是种植技术,而是基础设施。

“柳书记,” 林雨潇激动地说,“我们把水渠修一下吧!只要水渠通了,灌溉问题解决了,粮食产量肯定能上去!”

柳书记愣了一下,随即苦笑起来:“修水渠?谈何容易啊!需要钱,需要材料,还需要人。咱们大队底子薄,哪一样都缺啊。”

“钱和材料我们可以想办法!”

林雨潇坚定地说,“我可以先捐出我这个月的实习工资,然后我们再向公社申请一部分,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发动村民们集资,出工出力!”

看着林雨潇眼中闪烁的光芒,柳书记被他的热情和决心打动了:“好!你这个想法好!只要能把水渠修好,再难我们也要试一试!”

第二天,柳书记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提出了修整水渠的建议,并把林雨潇制定的详细修整计划向大家作了说明。不出所料,村民们再次产生了疑虑。有人担心集资的钱打了水漂,有人担心修不好白费力气。

“乡亲们,” 林雨潇站起身,大声说道,“我知道大家有顾虑。但水渠不修,我们的田就永远是‘望天收’,我们就永远富不起来!我是个大学生,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只有把基础设施搞好了,我们才能有好收成。我愿意把我的实习工资全部捐出来,我也愿意和大家一起出工出力,把水渠修好!如果修不好,我林雨潇在这里保证,我一分钱工资都不要,还会想办法弥补大家的损失!”

他的话语恳切,态度坚定,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村民。

李大爷第一个站了起来:“小林同志都这么说了,我们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我支持修水渠!我出工,我还可以捐出我家的几根木料!”

有了李大爷的带头,其他村民也纷纷响应:“我也支持!”“我出工!”“我家也能捐点东西!”

看到村民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柳书记和林雨潇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的日子,红旗生产大队掀起了修整水渠的热潮。

林雨潇带头捐款,又拿着自己制定的计划,跑到公社和县里,找领导汇报情况,争取支持。

张维洲老书记得知此事后,非常支持,亲自出面协调,为红旗大队争取到了一笔专项修整资金和部分水泥、钢材等材料。

在修整水渠的工地上,林雨潇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和男人们一起挖淤泥、抬石头,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叫苦叫累;

休息的时候,他又和女人们一起择菜、做饭,和大家打成一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和信任。

李大爷看着林雨潇忙碌的身影,满意地对柳书记说:“这个小林同志,真是个好苗子!不像那些光说不练的,他是真能沉下心来干实事啊!”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一条崭新的水渠终于修成了。新水渠比原来宽了一倍,渠壁用水泥加固,渠底也进行了硬化处理,水流顺畅,灌溉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两倍多。

水渠修成的那天,恰逢一场久违的大雨。

雨水顺着新水渠迅速排了出去,原本容易积水的农田再也没有被淹。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看着畅通无阻的水渠,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张维洲老书记专程从县城赶来,查看水渠的修整情况。他看着崭新的水渠,又看了看晒得黝黑、满脸笑容的林雨潇,欣慰地说:“雨潇啊,干得好!这才是基层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他拍了拍林雨潇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基层工作,要‘身入’更要‘心入’。‘身入’就是要像你这样,真正沉到基层,和群众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心入’就是要真正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声音,从实际出发解决他们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你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林雨潇看着张爷爷赞许的目光,又看了看身边满脸淳朴笑容的村民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他知道,自己在清溪县的第一次实践,虽然遇到了挫折,但最终收获满满。

他不仅初步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更深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谛,也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这段实习经历,像一块磨刀石,磨掉了他身上的书生气和浮躁,让他变得更加沉稳、务实。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在南岭公社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夕阳下,林雨潇站在新修的水渠旁,望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心中豪情万丈。

他仿佛看到了金黄的麦浪在风中翻滚,看到了村民们丰收时的喜悦笑容。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这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