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拓梦者 > 第19章 金穗满坡粮满仓,六畜兴旺农家福

拓梦者 第19章 金穗满坡粮满仓,六畜兴旺农家福

作者:云中秋雁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9 10:56:28

九月的北坡村,像是被老天爷打翻了染缸。

漫山遍野的玉米秆顶着红缨,在风里摇出哗啦啦的响,黄澄澄的谷穗垂得弯了腰,连空气里都飘着甜丝丝的麦香。

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石碾子早就被擦得锃亮,一群半大孩子围着粮囤跑,裤脚沾着的草屑也挡不住眼里的光——这是北坡村自打有生产队以来,从没见过的景象。

周天阁蹲在自家地头,手里攥着一穗玉米,指腹反复摩挲着饱满的颗粒。

往年这个时候,他早该跟着生产队的哨子往地里走,锄头扬得高,落得轻,反正种多了也不归自己,混到天黑领工分就行。

可今年不一样,春上林雨潇带着乡干部来,说要搞“包产到户”,把地按人头分到各家,收多收少全是自己的。他当时还犯嘀咕,一辈子跟生产队绑在一起,突然自己说了算,能成吗?

“周大伯!您家的玉米测产出来了!”张天乐扛着个木斗子跑过来,声音里带着喘,“一亩地打了八百斤!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

周天阁噌地站起来,手里的玉米穗差点掉在地上。

他往远处望,自家的三亩地被收拾得整整齐齐,玉米秆一行行排得笔直,像是卫兵在站岗。

去年这时候,这片地还是荒草比庄稼高,今年愣是凭着自己和老婆子起早贪黑地薅草、施肥,长出了这么好的粮食。

他突然鼻子一酸,抹了把脸,又忍不住笑出声:“乐乐,你没算错吧?咱北坡村啥时候有过这收成?”

“错不了!”

张天乐把木斗子往地上一放,抓出一把玉米粒,阳光下金灿灿的,“您看这颗粒,饱满得能榨出油!我家那两亩谷子,估摸着也能收六百斤,今年冬天,咱再也不用啃掺了麸子的窝头了!”

说话间,村口传来了拖拉机的突突声。

林雨潇坐在驾驶座上,旁边还坐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戴副黑框眼镜,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车还没停稳,林雨潇就跳下来,朝着周天阁喊:“周大伯,给您介绍下,这是咱乡的苏书记,苏奕辰同志,农大毕业的,懂农业技术!”

苏奕辰赶紧上前,握住周天阁的手,掌心粗糙却有力:“周大伯,我早听说您是北坡村的老庄稼把式,今年这收成,您可是立了大功!”

周天阁有些拘谨,手在裤腿上擦了擦:“苏书记,不敢当,都是托了政策的福。要是还像往年那样出工不出力,再好的地也长不出粮食。”

苏奕辰点点头,蹲下身扒开玉米叶,仔细看着玉米棒:“您这田间管理做得很到位,玉米间距均匀,肥力也跟上了。我这次来,就是想跟大家聊聊,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把北坡村的经验总结出来,让更多村子受益。”

不远处,几个妇女正围着粮囤筛豆子,嘴里说着笑着。王大娘手里拿着个大筛子,边筛边说:“你看咱今年,不仅粮食够吃,家里还养了两头猪、十几只鸡,等到年底,卖了猪就能给娃买新衣服,再攒点钱修修房子。往年哪敢想这些,连肚子都填不饱。”

另一个妇女接话:“可不是嘛!前几天我回娘家,我娘家村还没搞包产到户,我哥跟我说,看着咱北坡村丰收,他们都急得不行,天天盼着村里也能搞试点呢!”

林雨潇听见了,笑着对苏奕辰说:“苏书记,您看,这就是农民的心声。现在不仅咱乡,周边几个县的农民都在关注北坡村,省和地区的领导也多次打电话问试点情况,要求我们把工作做细做实,为全面铺开改革积累经验。”

苏奕辰站起身,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的稻浪在风里起伏,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他感慨道:“农村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最实在,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能致富,他们就拥护谁。北坡村的成功,证明了这条路是对的。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经验推广出去,让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

北坡村的丰收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全县。县委会的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得像是开了锅。县委书记李建国手里拿着北坡村的产量报告,声音洪亮:“同志们,大家都看看这份报告!北坡村今年粮食产量比去年翻了近一番,人均收入达到了过去十年的总和!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改革的力量!”

他把报告往桌上一拍,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之前还有人担心包产到户会搞乱农村秩序,会影响粮食安全。现在北坡村用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政策对路,农民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赵志强接着说:“李书记说得对。我上周去北坡村调研,亲眼看到家家户户粮满仓、猪满圈,农民脸上的笑容是藏不住的。而且我了解到,周边很多村子的农民都在打听包产到户的政策,有的村子甚至已经自发地开始分地了,只是没敢公开。”

“自发分地?”李建国皱了皱眉,“这可不行,得引导,不能让农民盲目干。不过这也说明,改革的需求已经很迫切了。省领导昨天给我打电话,明确指示我们,要以点带面,在全县范围内铺开农村改革试点,争取明年让全县农民都能受益。”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了议论声。有人说:“可是有些老党员思想转不过弯来,还在坚持过去的老办法,担心搞包产到户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李建国摆了摆手:“思想问题要慢慢做工作。我们可以组织各乡镇干部去北坡村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看看改革带来的变化。另外,苏奕辰同志在北坡村的工作做得很扎实,他是农大毕业的,懂技术,又能跟农民打成一片,我建议让他牵头,成立全县农村改革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各乡镇的试点工作。”

大家纷纷点头同意。散会后,李建国把苏奕辰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杯水:“奕辰同志,县里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你,你有没有信心?”

苏奕辰接过水杯,掌心有些发热:“李书记,我有信心!北坡村的实践已经证明,包产到户是符合农村实际的。接下来,我会带领指导小组,深入各乡镇,了解农民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改革试点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在离北坡村几十里地的南河村,村民们正聚在村头的打谷场上,议论着北坡村的事。

村支书杨鹏飞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眉头紧锁。村民李大柱凑过来:“杨书记,你说咱村啥时候也能搞包产到户啊?你看北坡村,今年收了那么多粮食,人家都能吃饱饭了,咱还得靠救济粮过日子。”

老杨叹了口气:“大柱,我也想啊!可县里还没下文,我也不敢擅自做主。万一出了问题,我可担不起责任。”

“怕啥?”

另一个村民说,“北坡村不就是试点吗?他们能搞,咱为啥不能?去年咱村的地,因为没人好好种,荒了一大半,要是分到各家,肯定有人好好种。”

老杨没说话,心里却泛起了嘀咕。他知道,村民们早就对生产队的模式不满了,出工不出力,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低,很多人家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北坡村的丰收,像是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在村民们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几天后,县里组织各乡镇干部去北坡村参观。南河村的干部们跟着队伍,走进北坡村的田野,看到金黄的玉米、饱满的谷穗,又走进村民家里,看到粮囤堆得满满的,猪圈里的猪膘肥体壮,鸡窝里的鸡蛋还带着温度。

李大柱跟着村干部一起去的,他站在周天阁家的粮囤前,伸手摸了摸谷子,又看了看墙上挂着的腊肉,眼睛都直了:“周大伯,您家这日子,真是过到蜜罐里了!”

周天阁笑着说:“大柱,只要你们村也搞包产到户,好好种地,用不了一年,你们家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种地是个实在活,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李大柱点点头,心里像是有了主意。回到南河村,他就组织了几个村民,找到老杨:“杨书记,我们都去北坡村看过了,人家的日子过得多好!我们也想搞包产到户,您就跟县里申请下,让咱村也成为试点吧!”

老杨看着村民们期盼的眼神,心里的顾虑渐渐少了。他想起在北坡村看到的景象,想起苏奕辰说的“农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终于下定决心:“行,我这就给乡里打电话,申请成为试点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