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点功德在身,玉檀能清晰地感受到身体与精神被持续滋养、强化的过程。五感更为敏锐,思维运转速度也更快,仿佛有一层无形的屏障被打破,让她对这个世界的感知都清晰了几分。
“梧桐苑”的学习已悄然步入更深的层次。小福子不仅掌握了复杂的记账法,甚至开始触类旁通,对玉檀偶尔提及的“成本核算”、“供需关系”等概念展现出惊人的领悟力。春杏则在玉檀的引导下,开始尝试用简陋的材料,依据《齐民要术》的图解和玉檀口述的原理,制作一些小型的农具模型。秋菊依旧是那个最谨慎的守护者,将一切痕迹打理得干干净净。
玉檀知道,这些微小的火种,是她未来蓝图里不可或缺的基石。
就在她默默积蓄力量之时,福建巡抚李斯义的加急奏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朝堂乃至深宫都激起了涟漪。
御书房内,康熙看着手中那份详细记述番薯形态、习性、种植法,并附有地方小规模试种产量数据的奏折,龙心大悦。奏折中提及,此物在闽地一些贫瘠山丘试种,亩产竟真能达到十数石,远超凡麦水稻!
“好!好一个番薯!”康熙抚掌大笑,连日来因各地零星灾情而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几分,“李斯义此事办得妥当!此物若真能推广开来,实乃我大清之福,万民之幸!”
他立刻下旨,命福建先行选育良种,并择选精通种植的老农待命,准备在直隶等地择地进行更大范围的试种。
此事很快传开。玉檀的名字,再次被提及。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巧慧”,更带上了“心系黎民”、“福星”的光环。康熙甚至在一次议事时,当着几位重臣和阿哥的面,再次赞了她一句:“宫女玉檀,虽居深宫,却能留心民生,进献良策,其心可嘉。”
这道赞誉,如同一道无形的护身符,也让玉檀瞬间被推到了更耀眼,也更危险的位置。
这日午后,康熙召见几位心腹大臣及阿哥们,商议直隶部分地区春旱后的赈灾事宜。款项、粮食、人手,桩桩件件都是难题,尤其如何防止灾民聚集生变,更是让众人头疼。
玉檀照例在御前伺候茶水。她低眉顺眼,心思却飞速运转。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个能将她的理念,以最自然的方式渗透进去的机会。
就在议事陷入僵局,几位大臣为如何调配有限资源争论不休时,康熙的目光再次落到了安静斟茶的玉檀身上。不知为何,这个宫女总能给他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
“玉檀,”康熙忽然开口,打断了臣子的争论,“你上次提及番薯,解了朕一忧。今日赈灾之事,你虽不懂,但朕姑且一问,若你是受灾百姓,最盼朝廷如何施为?”
刹那间,所有目光——探究的、好奇的、不屑的、冰冷的——齐刷刷聚焦在玉檀身上。四阿哥胤禛眸色深沉,八阿哥胤禩笑容温润却难测,连一旁侍立的王德顺都替她捏了把冷汗。这可是真正的朝政大事,一个答不好,之前所有的好印象都可能付诸东流。
玉檀放下茶壶,恭敬跪下,心念电转。她不能直接给出超越时代的答案,必须依托于这个时代的认知,却又要点出关键。
“皇上恕罪,奴婢见识浅薄,不敢妄言朝政。”她先依礼请罪,然后才缓缓道,“奴婢只是想着,若奴婢是那受灾的百姓,家中断粮,定然惶恐无助。朝廷发放米粮,是活命之恩,奴婢们定然感激涕零。”
她先肯定了常规赈灾的必要性,随即话锋微转,声音清晰而沉稳:“只是……只是奴婢听宫里老人说过,人闲着便容易生事。若是……若是在发放米粮之外,朝廷还能组织些青壮,兴修一下家乡的水利,平整一下被冲毁的道路,或是为来年番薯试种提前清理坡地……让他们以工代赈,既能得口饭吃,又能为家乡日后防灾、增收出一份力,或许……或许能让他们心中更有盼头,也能让朝廷的米粮,发挥更大的效用?”
“以工代赈”四个字,她说得格外清晰。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几位老臣面面相觑,这个概念并非玉檀首创,古已有之,但在此刻被一个小宫女于御前清晰提出,并结合了防灾与未来增产,其眼光和心思,令人侧目。
四阿哥胤禛眼中精光一闪,他素来注重实务和效率,此法无疑能将赈灾的消耗转化为一部分未来的资产,极合他的脾胃。他不由得多看了玉檀一眼,此女竟有如此见识?
八阿哥胤禩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眼底掠过一丝阴霾。又是她!每次都能在关键时刻,说出让皇阿玛眼前一亮的话。这份“巧思”,未免太过巧合!
康熙沉吟片刻,眼中赞赏之意愈浓:“以工代赈……言之有理!灾民得食,官府得工,地方得利,一举数得!玉檀,你又一次让朕刮目相看。”
“皇上谬赞,奴婢惶恐。”玉檀叩首,“奴婢只是愚者千虑,或有一得。真正施行,还需各位大人和爷们详加筹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