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 第267章 勋泽庄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第267章 勋泽庄

作者:兽兽欧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0 13:11:34

屋内的梨花木方桌上,四菜一汤已齐齐摆定,正是马王妃寿宴上朱元璋亲定的简朴规制,却透着几分农家独有的鲜活 —— 一盘清炒时蔬是刚从菜园掐下的嫩青菜,;一碗红烧肉块头均匀,肥瘦相间;一碟腌菜是庄里自制的芥菜,切成细丝,撒了少许芝麻,清爽的咸香能解腻;还有一盘炒鸡蛋,金黄蓬松,边缘微微焦脆,是用后院新收的鸡蛋炒的,香得勾人食欲;正中间一碗冬瓜汤,冬瓜切得厚薄均匀,浮着几星葱花,汤色清亮。

待李善长、刘基、杨思义三人依次落座,朱槿先拿起竹筷,笑着招呼:“各位大人快尝尝,这青菜是今早辰时刚从庄东菜园摘的,露水还没干呢,咬着脆生;肉是后院养了一年的黑猪,昨天刚宰的,炖了两个时辰,烂乎得很;连这鸡蛋,都是鸡窝里刚捡的热乎蛋,新鲜劲儿足。”

可桌旁三人却没半分动筷的心思 。

满桌鲜香仿佛与他们隔着一层,竹筷搁在碗碟旁,纹丝未动。

朱槿见此情景,无奈地放下竹筷,打趣道:“行吧,看来今日这饭菜,是留不住各位大人的心思了。也是,心里揣着事,再好的美味也尝不出滋味。不如咱们先把之前没说完的事捋清楚,等议完了,我让厨房再热一热,保准不让各位错过这口新鲜。”

这话一出,李善长、刘基、杨思义三人顿时露出释然的笑容,纷纷放下手中的茶盏与碗筷,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朱槿,连带着先前紧绷的坐姿都放松了几分 —— 显然,议事才是他们此刻最挂心的事。

朱槿先转向李善长,身子微微前倾,语气比方才郑重了几分:“李丞相,先前您担心沈家庄安置不下天下的残兵老兵,这一点我与大哥私下里反复商议过,确实是个问题。单靠一个沈家庄,就算把庄外的荒地都开垦了,也容不下那么多人。所以我们的想法是 —— 在各地再多建几处像沈家庄这样的庄子,比如北方的山东、河南,南方的湖广、江西,都选几处荒地多、离军营近的地方,让老兵们能就近选择安置地,不用千里迢迢往应天跑,既能减少奔波之苦,也方便他们与旧部联系。”

他顿了顿,手指在桌沿轻轻点了点北方的方向,继续说道:“至于这些庄子的选址,就得劳烦李丞相您找人负责了。您在各地为官多年,人脉广,又熟悉地方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北方,荒地多、战乱后空置的村落也多,正好可以开垦出来给老兵耕种,还能省去不少买地的麻烦。您看这个安排可行?”

李善长闻言,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几分为难 ——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坦言道:“二公子这个想法确实周全,能让更多老兵有安身之所,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眼下的难处是钱 —— 前期买地要花钱,修建工坊、盖住房要花钱,给老兵置办农具、种子还要花钱。二公子,这个银钱从何处而来啊?”

“这还不简单。” 朱槿笑着摆了摆手,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让那些军中将领出就是了。咱们给他们算‘入股’,他们出多少钱,将来庄子上酿酒、造农具、制味精的生意,就按比例给他们分多少利润。您想啊,白酒本就是暴利行当,之前醉仙楼的二锅头,连王府都抢着要,就算只让他们负责一个行省的销售,一年下来的利润也少不了。他们都是带兵打仗的人,最清楚老兵的苦,也最明白这生意稳赚不赔,肯定愿意出资。”

李善长心中一动 —— 他自然清楚白酒的利润,先前听杨思义提过,沈家庄的酒坊一个月就能赚上千两银子,若是将领们入股,既能解决建庄的资金问题,又能让将领们与这些庄子绑定,日后庄子的管理也能少些阻力。

只是还有一处疑虑:“二公子考虑得周全,可这分成的比例该如何定?是按出资多少分,还是按负责的区域大小分?若是定得不合理,反而容易引起纷争。”

“这个您不用急。” 朱槿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语气笃定,“到时候我让沈万三的女儿沈珍珠与您对接。沈姑娘从小跟着沈万三打理生意,账目算得精,分成的规矩也懂,她定能算出合理的比例。不过有一点要提前说清楚 —— 利润的大头还是要给我娘,后续的庄子也少不了她的帮扶。其余的细节,您与沈姑娘慢慢合计,保证不让出资的将领吃亏。您放心,这绝对是个好买卖,一年回本都算慢的,用不了两年,他们就能赚回好几倍的本钱。”

朱槿心里暗暗补充:反正我肯定是要占一份的,旁边那个一直没出声、只顾着喝茶的 “黑芝麻” 朱标也得有一份 —— 毕竟也是为了给他铺路。

至于那个小心眼的老爹朱元璋,他压根没往心里去 —— 反正老爹最疼娘,给了娘就等于给了全家,没必要特意提。

此时的隔壁屋内,朱元璋正独自坐在桌前,面前摆着同样的四菜一汤 。

他正大口大口地扒着饭,嘴里还嚼着红烧肉,吃得正香。

忽然,他鼻子微微一痒,一股打喷嚏的劲儿涌了上来,他连忙放下筷子,用袖子捂住嘴,闷哼了一声,才把喷嚏压下去。

放下袖子时,目光扫过墙壁,朱元璋对着隔壁的方向,没好气地瞪了一眼,嘴里小声嘀咕:“肯定是朱槿那个兔崽子在背后说咱!不然好端端的,咱怎么会突然想打喷嚏?”

可越是这么想,心里越觉得不对劲。:“不对啊,总感觉自己好像少了点什么重要的东西……”

他说不上来,只觉得朱槿那小子筹划的事儿,桩桩件件都透着精明,可偏偏没提给他留一份,连句 “请爹定夺” 的话都没有。

“哼,这兔崽子,眼里只有他娘和他大哥,把咱这个爹忘到后脑勺了!” 朱元璋拿起筷子,又夹了一块肉塞进嘴里,嚼得比刚才更用力了些,可心里那点莫名的 “空落落”,却怎么也压不下去。

另一边,议事的屋内,话锋忽然一转,朱槿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眼神也锐利了几分,直直看向李善长:“不过李丞相,有一件事您一定要记住 —— 您找的负责建庄、管庄的人,必须是实在、可靠、心术正的,绝不能有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之徒。我不希望听到任何‘克扣老兵粮饷’‘侵占庄内田地’‘贪污建庄钱财’的事情,若是出了问题,不仅那些犯错的人要严惩,您这个举荐人,也得担责任。您知道后果的。”

这番话语气不重,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善长心中一凛,连忙起身拱手,腰弯得比平时更低了几分:“二公子放心!此事关乎老兵生计,也关乎咱们这些参与者的名声,利国利民,且咱们都能得好处,我怎会掉以轻心?我不仅会亲自筛选人选,逐一核查他们的过往品行,还会自己出资帮助庄子建成 —— 就算掏光我家里的积蓄,也绝不会让这桩好事出任何差错!”

见李善长表态如此坚决,朱槿脸上的严肃才渐渐散去,又恢复了往日的轻松,他笑着摆了摆手,示意李善长坐下:“那就好,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对了,还有一件事 —— 这些新的庄子,总不能再叫‘沈家庄’了,得有个新名字,既要体现庄子的用途,又要让老兵们觉得体面。各位大人,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话音刚落,一直沉默着听众人议事的朱标忽然开口,他放下手中的茶盏,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笃定,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倒有个想法,不如叫‘勋泽庄’。‘勋’字,是为了彰显老兵们昔日在战场上立下的军功勋劳,他们为大明流血牺牲,这份功劳不能忘,也不该忘;‘泽’字,既代表朝廷对功臣的恩泽 —— 让他们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也寓意这些庄子能像庇护伞一样,为老兵们提供安稳的生活,滋养他们安度余生。”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称赞 —— 李善长率先抚掌道:“世子起的这个名字好!‘勋泽’二字,既重功勋,又含恩泽,既记着老兵的付出,又显露出朝廷的体恤,贴切得很!”

刘基也微微颔首,眼中带着几分赞许:“‘勋’字尊其功,‘泽’字安其心,此名既有风骨,又有温度,再好不过。”

杨思义更是连连附和:“世子高见!有了这个名字,老兵们住进庄子里,也能更有尊严,更安心。”

显然,世子朱标所起的 “勋泽庄”,不仅契合众人对庄子的期待,更暗合明初 “以恩固心” 的治理思路,无人有异议。

朱槿听着众人对 “勋泽庄” 这个名字的认可,脸上笑意更浓,他轻轻敲了敲桌面,将话题引向庄子未来的发展:“既然庄子名字定下了,那咱们就说说后续的产业规划。往后勋泽庄可不能只靠白酒、味精撑着,得再多些营生。我已经跟格物院那边打过招呼,以后水泥也会在勋泽庄设坊制造。而且格物院以后再研究出什么新发明,只要适合大规模生产,也都会放在庄子里落地,咱们要把勋泽庄打造成既有安稳日子,又有长远生计的地方。”

这话刚落,刘基猛地皱起眉头,放下手中的茶盏,语气带着几分急切:“二公子,万万不可!水泥这东西硬度惊人,若用于修筑城墙、堡垒,能极大增强防御能力,乃是国之重器啊!勋泽庄虽以安置老兵为主,但毕竟分散在各地,若生产技术不慎外流,尤其是落到北方元庭手中,他们用水泥加固城池、修筑工事,将来我大明北伐之时,定会多费无数兵力,甚至造成更多将士伤亡,这可是天大的祸害!”

刘基的话让李善长与杨思义也纷纷点头,显然也认同 “水泥技术需保密” 的想法。

朱槿却神色坦然,端起茶盏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才缓缓说道:“刘夫子多虑了,水泥这东西,其实根本没法保密。您以为它制造有多复杂?其实简单得很。”

他放下茶盏,伸出手指一一列举:“首先,原料随处可见,无非是石灰石、黏土,要是没有黏土,用黄土掺些铁矿粉也行,这些东西在北方草原、中原腹地,甚至偏远山区,都能轻易找到,不用特意去开采稀有矿石;其次,制作流程也不复杂,把石灰石和黏土按比例混合,碾碎后放进窑里烧,烧到通体发白,再加水磨成粉,就是水泥了。烧窑的火候也不用多精准,普通烧砖的窑就能用,只要别烧太糊、别没烧透,出来的水泥都能用。”

朱槿顿了顿,看着众人惊讶的神情,继续说道:“您想啊,这么简单的原料和流程,就算咱们严防死守,只要有人见过水泥的样子,再拆开看看成分,琢磨个把月也能仿制出来,根本藏不住。而且就算北方元庭余孽学去了也无妨,他们现在早已是强弩之末,手里没多少城池,大部分还都是些土城、废城,就算用水泥加固,也不过是零星几座,翻不起什么大浪。反观咱们大明,疆域辽阔,不管是修民生工程还是军事防御,对水泥的需求量都远大于他们,先大规模生产、广泛应用,才能更快巩固咱们的根基,这才是重中之重。”

这番话条理清晰,既解释了水泥无法保密的原因,又点出了双方实力的差距,听得刘基眉头渐渐舒展,虽仍有几分顾虑,但也不得不承认朱槿说得有道理。

李善长更是眼前一亮,笑道:“二公子这话在理!与其费心保密,不如咱们先把产能提上去,让水泥尽快用在刀刃上,既能让勋泽庄多份收入,又能助力大明建设,一举两得!”

杨思义也附和道:“没错,水泥要是能大规模生产,以后各地建粮仓、修驿站都能省下不少钱,对户部来说也是件好事。”

朱槿见众人已认同水泥在勋泽庄生产,话锋一转,目光落在刘基身上,语气诚恳:“刘夫子,方才您担忧水泥外流,其实还有一桩事,正需水泥来解燃眉之急。”

刘基闻言一愣,眼中闪过几分疑惑:“二公子所言是何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